杨望: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中的应用

文: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研究员 杨望  |  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研究员 周钰筠

杨望: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中的应用

文: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研究员 杨望  |  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研究员 周钰筠

导读

资产证券化作为填补债券市场链接实体经济与金融活动空缺的重要工具,对提高资产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受到发展阶段与技术水平限制,我国资产证券化发行规模与流动性不及预期。对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交易体系的应用案例进行研究,结论表明区块链技术有助于加速构建一体化的资产证券化交易体系,从而打破ABS信息黑箱、破壁发展困境、激发市场活力。

正文

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es, ABS)自2005年传入国内,经历了长时间的曲折发展,甚至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一度被叫停,在2011年才再次重启券商资产证券化试点[i]。考虑到起步时间晚与国内金融市场环境的客观因素,我国ABS在法律法规建设、监管机制、二级市场流动性、风险定价与评级、市场参与度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许多不足[ii]。

杨望: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中的应用

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研究员 杨望

区块链技术打破了以数据库为中枢的传统模式,数据的录入与存放由各个节点共同完成,并共同拥有完整账本。在资产证券化场景中搭建全新流程与基础设施,提升效率与安全性,有望解决资产证券化流程复杂不透明、缺乏活力的缺陷。近几年已有不少学者针对这一主题展开研究。管同伟[iii](2018)指出利用区块链特有的信息处理技术可有效消除ABS的结构性风险。温胜辉[iv](2018)认为引入区块链技术可实现ABS底层资产保真,增强投资人信心。徐光[v](2018)等人认为应用区块链技术可以重新设计ABS传统业务模式,优化整体业务流程。本文将结合国内ABS发展现状与瓶颈,探索区块链如何应用于一体化的ABS交易体系破壁ABS困境,并结合具体区块链ABS平台与区块链ABS案例研究,对国内ABS市场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ABS传统业务生态瓶颈犹存

ABS业务交易体系由交易结构与各参与方构成。随着ABS交易结构设计复杂性不断提升,当前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已无法满足越来越高的管理水平需求。错综复杂的资产信息与交易链条对业务整体化形成了冲击,将交易各方、各环节隔离,生态呈现破碎形态,瓶颈也随之显现。第一,入池资产多,穿透性差。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者对证券化产品预期收益、回款周期及安全性的评估过度依赖于信用评级机构的投后基础资产跟踪与监督,无法直接触及入池基础资产。对于投资者来说,目前大多倾向依靠发行主体信用背书和外部评级,底层资产呈现透明度低,难以有效监控资产池情况。第二,融资流程复杂冗长,效率低下。真实资产状况掌握在发起人手中,当前管理水平的信息整合时效性、条理性不达市场期望,增加多余试探成本。第三,信息数据缺失,评级定价困难。资产动态入池提高信息披露难度、加重不对称性,在投后管理阶段,后入池的资产质量难以保证与及时跟进,发行方对资产的管理能力存疑。征信制度相对匮乏给金融公司建立客户信用档案造成很大挑战,大量模型试验提高了坏账风险,风险定价准确性低,投资者信心不足。

ABS一体化交易体系优势凸显

区块链作为一种不可篡改、透明安全、多中心化的数据储存技术,兼有海量数据处理、溯源能力与灵活高效的分析手段,天然适合创造新的信任与操作机制,打造一体化交易体系。首先,分布式账本能重新设计底层系统,给参与各方提供资产质量、交易信息的共同记录。此外,数据库上实时更新各参与机构的资金交易信息,摒弃过去耗费多余资源的清算环节。针对目前资产证券化的痛点,区块链赋能ABS一体化生态有望打破传统模式禁锢:

资产穿透

穿透资产主要用于消弭信息不对称。将ABS运行路径中的资产信息和现金流信息入链,项目的参与各方因此拥有共识信息。从资产评级角度,传统资产评级机构的评论往往带有主观性,且主体信用评级与项目信用评级难以剥离,评价客观性有待商榷。利用区块链数据库中详实记录的数据可轻易将项目数据分离出来,生成独立的项目与主体信用评价,有助于健全投资评价体系。从风险控制角度,在智能合约中编入预警参数与相应的违规处置、合约终止等止损操作设置,设置业务时间、资金阈值,触发条件后自动执行投资或担保措施,从根源上预防SPV管理人等参与方的违约行为,保障投资人利益。得益于分布式结构的设计,金融监管机构只需加入接入其中一个节点便可实时监控金融杠杆等状态,凭借永久性审计追溯防范系统性风险。

提升效率

传统的标准资产证券化业务至少包含10多个参与方,交易链条极长,资产信息与资金需经过层层流转。借款人向权益人借款形成初始债权资产,权益人经过考核,筛选适合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操作,发起人聘请证券公司或信托公司作为计划管理人或受托人(SPV),再经过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所等完善,最后通过承销商发行[vi]。区块链技术可自动根据资产数据与产品特征的匹配度高效筛选出符合标准的底层资产,缩短Pre-ABS准备时间;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设计在交易过程中减少操作成本。

活跃市场

长期以来,我国资产证券化在二级市场上流动性相对缺乏制约了ABS市场的发展扩大,大多投资者更倾向于将ABS持有到期。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定价可信度低是ABS在二级市场交投寡淡的重要因素,引入区块链技术的ABS能曝光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中的激励错配信息,缓解委托-代理问题,帮助更好地完成价格发现,从而提升投资者信心,促进ABS在二级市场的流动。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有助于提升金融交易系统的安全弹性。攻击者需改写一半以上的节点才能破坏数据,系统安全性随着参与节点的增加而提升;多个同时运作的“并联”节点能保证在某一节点出现瘫痪时,其他节点仍能可靠运作,容错性大大提高。

一体化交易体系平台——以国金ABS云为例

区块链在一体化ABS交易体系的应用实践之一是ABS一体化平台的搭建,以国金ABS云(下称“ABS云”)为例,该平台立足于区块链底层数据库系统设计以支持ABS项目的运行。以ABS云作为支撑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手段,将ABS业务流程化、电子化、标准化,让市场上众多的资产证券化项目透明清晰地呈现,从而迅速对接资产或资金,降低资产证券化操作门槛,有效控制运作成本。

国金ABS云交易体系

ABS云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基于云的底层设施来整合各ABS环节,实现ABS线上操作一体化流程,高效对接资产端和资金端,同时数字化的资产形态为区块链技术引入创造条件。

杨望: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中的应用

ABS云基于区块链对交易中心、数据库等基础设施进行系统开发,为交易各方提供全面资产数据,实现信息共享与快速流转。ABS云依托联结各参与方和各操作环节,将产品运转信息完整上链,使确保数据完整和实时监控存续期成为可能,体现在制定风险标准、业务操作、增信服务、挂牌交易等环节有据可依。

区块链ABS一体化流程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分析,ABS云利用引入区块链技术的解决方案在打破信息黑箱、优化ABS 的现金流管理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效果,证券交易的高效性和透明度大大增强,不仅有利于穿透式监管,还提高了金融资产的出售结算效率,降低增信环节的转移成本。

以联盟链为支撑覆盖ABS产品生命全周期:底层架构设计引入分链、多通道和共识节点技术,保证系统处理并发数据能力。管理平台贯穿资产登记、数据清洗、资产组合构建、风险评级、产品设计、现金流管理及交易转让等业务环节,使上链的业务信息跨机构、跨层级高效流转。

基于区块链的 ABS 一体化流程解决方案(如图2)基于囊括所有参与方的联盟链,将各参与方接入共识节点,赋予数据权限。区块链数据库覆盖了整个资产证券化六阶段流程,从前期的资产池数据、风险评级及交易结构导入,到准备期的产品设计发行,再到中期投资人注册登记环节的链上数据获取与上传,最后到后期对基础资产的现金流进行全面的实时动态监控。区块链数据系统运行贯穿了发行前、发行中、投资人、注册登记、存续管理各环节,各参与方与数据库的读写紧密相关(如图3)。

杨望: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中的应用

杨望: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中的应用

引入区块链技术的ABS管理系统较之传统ABS业务操作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从效率、成本、信任、监管四个方面进行优化。一为效率提升。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在各交易方间达成业务信息共识,流程清晰化,提高交易方之间的协同效率。二为成本降低。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提供完整可触摸数据,打破数据孤岛。对融资方而言有助于降低操作及合规成本;对投资方而言,动态实时的信息验证渠道能提升投资者信心,减少沟通成本。三为信任建立。在资产包形成阶段通过对信贷历史表现、资产违约情况、多头借贷等数据进行分析,精细化地对每笔资产进行风险评分,实时更新上链,达到优化资产增信效果。对各资产穿透式的管理有效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区块链不可篡改、可追踪的技术特点大大降低信用风险与定价风险。四为监管便捷。穿透资产信息同样有利于监管穿透、实时监控,降低监管难度。

一体化交易体系产品——以区块链ABS项目为例

自2016年区块链独立于比特币进入金融领域的视野,被认为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必要推动力。2016年 9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鼓励各机构主动探索区块链金融的应用,国务院于同年年底发布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第一次提出区块链战略发展方向。2017年以来不乏金融公司下海尝试区块链与ABS的结合,不少项目成功落地(如表1),应用区块链技术将ABS业务流程各环节打通,业务一体化的探索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杨望: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中的应用

随着ABS市场逐步放开、规模逐渐扩大,市场对资产证券化服务商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促进服务机构积极探索新型技术的引入。实践表明,ABS对资产风险分散的需求与区块链的技术优势不谋而合。目前来看债券类ABS与区块链结合更受资本市场欢迎,未来消费金融、各类贷款、企业债券、融资租赁等资产或会成为区块链ABS的一大风口。从技术引入角度看,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业务流程一体化中的应用大体包括:分布式账本提供全数据支持保证信息真实、实时动态监控保证信用安全、自动化流程防范诈骗及多方联盟链提升操作效率。

区块链入局ABS交易体系大有可为

我国资产证券化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不可小觑,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ABS产品发行再攀高峰,参考中债登研究中心《资产证券化发展报告(2017)》,2017年与2018上半年ABS发行规模分别达1.43万亿元和0.6722万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63%和39%。市场参与度相对提高的同时,绝对存量占比仍较低。利用ABS融资的企业在三年间从23家增加到了250家,ABS产品利率与其他产品利率差也逐渐收紧,甚至不乏接近短期票据收益的产品,市场认可度较高。然而放眼于整个债券市场,2017年ABS占比仅为3.5%,相较美国22%的占比,我国ABS市场在未来大有可为。可喜的是,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房地产金融等主流ABS基础资产的急速兴起为ABS市场发展提供充足动力。虽然已有部分企业尝到了区块链ABS的甜头,业界内也逐步认识到其发展的巨大潜力,但在企业级应用层面远未达成熟阶段,在技术规模推广、安全隐患解决、法律法规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一是区块链技术规模化难以实现。中国人民银行曾表示区块链技术虽鼓励探索,但就目前设施水平来说,账本中不断增添的数据可能占用过多计算与储存资源,无法完全应对现存交易规模。在未来还面临将多个区块链方案与不同特定技术并存的现象,业务拓展的跨链需求要有足够的通用标准来满足,这给信息互通和场景适应化带来更高挑战。二是区块链系统存在安全隐患。区块链的分布式节点结构更易受到攻击,单个节点拥有的系统总账本也随之暴露出来,风险难以控制。三是区块链相关法律制度亟待完善。区块链技术的基本构成要素存在法律认定空白,如账本中的共识信息是否认定为参与方需履行义务、数字资产的权利义务关系、智能合约与现存合同法的内容形式冲突问题等。

面临新兴技术引入的诸多挑战,谨慎之余也应充满信心、积极应对,本文尝试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制定区块链行业标准和监管机制。行业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应用标准、产业合作标准等,对实用性较强、可行性较高领域的改革给予优先度。在《2016年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中,工信部做出了先行表率,提出区块链标准化路线。除了重视区块链技术对现有法律法规与管理框架冲击的补充外,还应尝试升级监管手段,关注国内外监管科技的发展,如英国FCA沙盒监管制度等,利用新兴科技提高监管效率。其次,加强区块链ABS项目示范工作。推动相对成熟的区块链ABS平台或项目落地,或组织研究现存的“区块链+ABS”平台或项目,形成市场示范效应,鼓励大企业牵头,产学研用联合,营造推广应用环境。最后,探寻产业主体合作有效机制。由于区块链产业链中各种类型主体参与是必不可少的,金融参与方、技术方和监管方的合作难协调性与高复杂性可见一斑。参考国际经验如R3区块链联盟等,借助行业联盟、行业协会等平台促进各主体之间的联动与合作,助力区块链技术应用软着陆。

参考文献:

[i] 袁灏, 杨绍闻. 资产证券化:一个文献综述[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8(2):91-96.

[ii] 杨望,武畅. 中美资产证券化发展模式的比较与探讨[J]. 国际金融, 2017(9):18-24.

[iii] 管同伟. 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 新金融, 2018(1).

[iv] 温胜辉. 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领域的应用前景探究[J]. 债券, 2018(3).

[v] 徐光, 叶欣怡. 区块链与资产证券化[J]. 中国金融, 2018(3).

[vi] 冯贺霞,杨望. 美、日、中三国资产证券化对比及分析[J]. 当代金融家, 2018(2).100-102.

(原刊于《中国金融》2018年第21期)

生成图片
4

发表评论

杨望: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中的应用

星期五 2018-12-07 15:48:51

杨望: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中的应用

文: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研究员 杨望  |  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研究员 周钰筠

导读

资产证券化作为填补债券市场链接实体经济与金融活动空缺的重要工具,对提高资产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受到发展阶段与技术水平限制,我国资产证券化发行规模与流动性不及预期。对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交易体系的应用案例进行研究,结论表明区块链技术有助于加速构建一体化的资产证券化交易体系,从而打破ABS信息黑箱、破壁发展困境、激发市场活力。

正文

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es, ABS)自2005年传入国内,经历了长时间的曲折发展,甚至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一度被叫停,在2011年才再次重启券商资产证券化试点[i]。考虑到起步时间晚与国内金融市场环境的客观因素,我国ABS在法律法规建设、监管机制、二级市场流动性、风险定价与评级、市场参与度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许多不足[ii]。

杨望: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中的应用

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研究员 杨望

区块链技术打破了以数据库为中枢的传统模式,数据的录入与存放由各个节点共同完成,并共同拥有完整账本。在资产证券化场景中搭建全新流程与基础设施,提升效率与安全性,有望解决资产证券化流程复杂不透明、缺乏活力的缺陷。近几年已有不少学者针对这一主题展开研究。管同伟[iii](2018)指出利用区块链特有的信息处理技术可有效消除ABS的结构性风险。温胜辉[iv](2018)认为引入区块链技术可实现ABS底层资产保真,增强投资人信心。徐光[v](2018)等人认为应用区块链技术可以重新设计ABS传统业务模式,优化整体业务流程。本文将结合国内ABS发展现状与瓶颈,探索区块链如何应用于一体化的ABS交易体系破壁ABS困境,并结合具体区块链ABS平台与区块链ABS案例研究,对国内ABS市场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ABS传统业务生态瓶颈犹存

ABS业务交易体系由交易结构与各参与方构成。随着ABS交易结构设计复杂性不断提升,当前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已无法满足越来越高的管理水平需求。错综复杂的资产信息与交易链条对业务整体化形成了冲击,将交易各方、各环节隔离,生态呈现破碎形态,瓶颈也随之显现。第一,入池资产多,穿透性差。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者对证券化产品预期收益、回款周期及安全性的评估过度依赖于信用评级机构的投后基础资产跟踪与监督,无法直接触及入池基础资产。对于投资者来说,目前大多倾向依靠发行主体信用背书和外部评级,底层资产呈现透明度低,难以有效监控资产池情况。第二,融资流程复杂冗长,效率低下。真实资产状况掌握在发起人手中,当前管理水平的信息整合时效性、条理性不达市场期望,增加多余试探成本。第三,信息数据缺失,评级定价困难。资产动态入池提高信息披露难度、加重不对称性,在投后管理阶段,后入池的资产质量难以保证与及时跟进,发行方对资产的管理能力存疑。征信制度相对匮乏给金融公司建立客户信用档案造成很大挑战,大量模型试验提高了坏账风险,风险定价准确性低,投资者信心不足。

ABS一体化交易体系优势凸显

区块链作为一种不可篡改、透明安全、多中心化的数据储存技术,兼有海量数据处理、溯源能力与灵活高效的分析手段,天然适合创造新的信任与操作机制,打造一体化交易体系。首先,分布式账本能重新设计底层系统,给参与各方提供资产质量、交易信息的共同记录。此外,数据库上实时更新各参与机构的资金交易信息,摒弃过去耗费多余资源的清算环节。针对目前资产证券化的痛点,区块链赋能ABS一体化生态有望打破传统模式禁锢:

资产穿透

穿透资产主要用于消弭信息不对称。将ABS运行路径中的资产信息和现金流信息入链,项目的参与各方因此拥有共识信息。从资产评级角度,传统资产评级机构的评论往往带有主观性,且主体信用评级与项目信用评级难以剥离,评价客观性有待商榷。利用区块链数据库中详实记录的数据可轻易将项目数据分离出来,生成独立的项目与主体信用评价,有助于健全投资评价体系。从风险控制角度,在智能合约中编入预警参数与相应的违规处置、合约终止等止损操作设置,设置业务时间、资金阈值,触发条件后自动执行投资或担保措施,从根源上预防SPV管理人等参与方的违约行为,保障投资人利益。得益于分布式结构的设计,金融监管机构只需加入接入其中一个节点便可实时监控金融杠杆等状态,凭借永久性审计追溯防范系统性风险。

提升效率

传统的标准资产证券化业务至少包含10多个参与方,交易链条极长,资产信息与资金需经过层层流转。借款人向权益人借款形成初始债权资产,权益人经过考核,筛选适合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操作,发起人聘请证券公司或信托公司作为计划管理人或受托人(SPV),再经过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所等完善,最后通过承销商发行[vi]。区块链技术可自动根据资产数据与产品特征的匹配度高效筛选出符合标准的底层资产,缩短Pre-ABS准备时间;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设计在交易过程中减少操作成本。

活跃市场

长期以来,我国资产证券化在二级市场上流动性相对缺乏制约了ABS市场的发展扩大,大多投资者更倾向于将ABS持有到期。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定价可信度低是ABS在二级市场交投寡淡的重要因素,引入区块链技术的ABS能曝光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中的激励错配信息,缓解委托-代理问题,帮助更好地完成价格发现,从而提升投资者信心,促进ABS在二级市场的流动。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有助于提升金融交易系统的安全弹性。攻击者需改写一半以上的节点才能破坏数据,系统安全性随着参与节点的增加而提升;多个同时运作的“并联”节点能保证在某一节点出现瘫痪时,其他节点仍能可靠运作,容错性大大提高。

一体化交易体系平台——以国金ABS云为例

区块链在一体化ABS交易体系的应用实践之一是ABS一体化平台的搭建,以国金ABS云(下称“ABS云”)为例,该平台立足于区块链底层数据库系统设计以支持ABS项目的运行。以ABS云作为支撑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手段,将ABS业务流程化、电子化、标准化,让市场上众多的资产证券化项目透明清晰地呈现,从而迅速对接资产或资金,降低资产证券化操作门槛,有效控制运作成本。

国金ABS云交易体系

ABS云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基于云的底层设施来整合各ABS环节,实现ABS线上操作一体化流程,高效对接资产端和资金端,同时数字化的资产形态为区块链技术引入创造条件。

杨望: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中的应用

ABS云基于区块链对交易中心、数据库等基础设施进行系统开发,为交易各方提供全面资产数据,实现信息共享与快速流转。ABS云依托联结各参与方和各操作环节,将产品运转信息完整上链,使确保数据完整和实时监控存续期成为可能,体现在制定风险标准、业务操作、增信服务、挂牌交易等环节有据可依。

区块链ABS一体化流程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分析,ABS云利用引入区块链技术的解决方案在打破信息黑箱、优化ABS 的现金流管理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效果,证券交易的高效性和透明度大大增强,不仅有利于穿透式监管,还提高了金融资产的出售结算效率,降低增信环节的转移成本。

以联盟链为支撑覆盖ABS产品生命全周期:底层架构设计引入分链、多通道和共识节点技术,保证系统处理并发数据能力。管理平台贯穿资产登记、数据清洗、资产组合构建、风险评级、产品设计、现金流管理及交易转让等业务环节,使上链的业务信息跨机构、跨层级高效流转。

基于区块链的 ABS 一体化流程解决方案(如图2)基于囊括所有参与方的联盟链,将各参与方接入共识节点,赋予数据权限。区块链数据库覆盖了整个资产证券化六阶段流程,从前期的资产池数据、风险评级及交易结构导入,到准备期的产品设计发行,再到中期投资人注册登记环节的链上数据获取与上传,最后到后期对基础资产的现金流进行全面的实时动态监控。区块链数据系统运行贯穿了发行前、发行中、投资人、注册登记、存续管理各环节,各参与方与数据库的读写紧密相关(如图3)。

杨望: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中的应用

杨望: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中的应用

引入区块链技术的ABS管理系统较之传统ABS业务操作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从效率、成本、信任、监管四个方面进行优化。一为效率提升。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在各交易方间达成业务信息共识,流程清晰化,提高交易方之间的协同效率。二为成本降低。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提供完整可触摸数据,打破数据孤岛。对融资方而言有助于降低操作及合规成本;对投资方而言,动态实时的信息验证渠道能提升投资者信心,减少沟通成本。三为信任建立。在资产包形成阶段通过对信贷历史表现、资产违约情况、多头借贷等数据进行分析,精细化地对每笔资产进行风险评分,实时更新上链,达到优化资产增信效果。对各资产穿透式的管理有效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区块链不可篡改、可追踪的技术特点大大降低信用风险与定价风险。四为监管便捷。穿透资产信息同样有利于监管穿透、实时监控,降低监管难度。

一体化交易体系产品——以区块链ABS项目为例

自2016年区块链独立于比特币进入金融领域的视野,被认为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必要推动力。2016年 9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鼓励各机构主动探索区块链金融的应用,国务院于同年年底发布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第一次提出区块链战略发展方向。2017年以来不乏金融公司下海尝试区块链与ABS的结合,不少项目成功落地(如表1),应用区块链技术将ABS业务流程各环节打通,业务一体化的探索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杨望: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中的应用

随着ABS市场逐步放开、规模逐渐扩大,市场对资产证券化服务商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促进服务机构积极探索新型技术的引入。实践表明,ABS对资产风险分散的需求与区块链的技术优势不谋而合。目前来看债券类ABS与区块链结合更受资本市场欢迎,未来消费金融、各类贷款、企业债券、融资租赁等资产或会成为区块链ABS的一大风口。从技术引入角度看,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业务流程一体化中的应用大体包括:分布式账本提供全数据支持保证信息真实、实时动态监控保证信用安全、自动化流程防范诈骗及多方联盟链提升操作效率。

区块链入局ABS交易体系大有可为

我国资产证券化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不可小觑,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ABS产品发行再攀高峰,参考中债登研究中心《资产证券化发展报告(2017)》,2017年与2018上半年ABS发行规模分别达1.43万亿元和0.6722万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63%和39%。市场参与度相对提高的同时,绝对存量占比仍较低。利用ABS融资的企业在三年间从23家增加到了250家,ABS产品利率与其他产品利率差也逐渐收紧,甚至不乏接近短期票据收益的产品,市场认可度较高。然而放眼于整个债券市场,2017年ABS占比仅为3.5%,相较美国22%的占比,我国ABS市场在未来大有可为。可喜的是,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房地产金融等主流ABS基础资产的急速兴起为ABS市场发展提供充足动力。虽然已有部分企业尝到了区块链ABS的甜头,业界内也逐步认识到其发展的巨大潜力,但在企业级应用层面远未达成熟阶段,在技术规模推广、安全隐患解决、法律法规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一是区块链技术规模化难以实现。中国人民银行曾表示区块链技术虽鼓励探索,但就目前设施水平来说,账本中不断增添的数据可能占用过多计算与储存资源,无法完全应对现存交易规模。在未来还面临将多个区块链方案与不同特定技术并存的现象,业务拓展的跨链需求要有足够的通用标准来满足,这给信息互通和场景适应化带来更高挑战。二是区块链系统存在安全隐患。区块链的分布式节点结构更易受到攻击,单个节点拥有的系统总账本也随之暴露出来,风险难以控制。三是区块链相关法律制度亟待完善。区块链技术的基本构成要素存在法律认定空白,如账本中的共识信息是否认定为参与方需履行义务、数字资产的权利义务关系、智能合约与现存合同法的内容形式冲突问题等。

面临新兴技术引入的诸多挑战,谨慎之余也应充满信心、积极应对,本文尝试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制定区块链行业标准和监管机制。行业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应用标准、产业合作标准等,对实用性较强、可行性较高领域的改革给予优先度。在《2016年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中,工信部做出了先行表率,提出区块链标准化路线。除了重视区块链技术对现有法律法规与管理框架冲击的补充外,还应尝试升级监管手段,关注国内外监管科技的发展,如英国FCA沙盒监管制度等,利用新兴科技提高监管效率。其次,加强区块链ABS项目示范工作。推动相对成熟的区块链ABS平台或项目落地,或组织研究现存的“区块链+ABS”平台或项目,形成市场示范效应,鼓励大企业牵头,产学研用联合,营造推广应用环境。最后,探寻产业主体合作有效机制。由于区块链产业链中各种类型主体参与是必不可少的,金融参与方、技术方和监管方的合作难协调性与高复杂性可见一斑。参考国际经验如R3区块链联盟等,借助行业联盟、行业协会等平台促进各主体之间的联动与合作,助力区块链技术应用软着陆。

参考文献:

[i] 袁灏, 杨绍闻. 资产证券化:一个文献综述[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8(2):91-96.

[ii] 杨望,武畅. 中美资产证券化发展模式的比较与探讨[J]. 国际金融, 2017(9):18-24.

[iii] 管同伟. 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 新金融, 2018(1).

[iv] 温胜辉. 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领域的应用前景探究[J]. 债券, 2018(3).

[v] 徐光, 叶欣怡. 区块链与资产证券化[J]. 中国金融, 2018(3).

[vi] 冯贺霞,杨望. 美、日、中三国资产证券化对比及分析[J]. 当代金融家, 2018(2).100-102.

(原刊于《中国金融》2018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