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客座教授、TASchain合伙人 Larry:区块链要有流水思维 而不是流量思维

11 月 28 日,由 Odaily 星球日报与 36Kr 集团共同主办的 2018 P.O.D New BlockTrend 新区势区块链峰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浙江大学客座教授、TAS 合伙人 Larry:发表了《链未来,证成功》的主题演讲。Larry 表示,作为一个 20 多年的 IT,虽然现在是冬天,但他对区块链整体还是比较乐观。他从自己接触参与的国外标准组织,特别是联盟链和公有链的角度来分享对区块链行业的创想和心得。

11 月 28 日,由 Odaily 星球日报与 36Kr 集团共同主办的 2018 P.O.D New BlockTrend 新区势区块链峰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浙江大学客座教授、TAS 合伙人 Larry:发表了《链未来,证成功》的主题演讲。Larry 表示,作为一个 20 多年的 IT,虽然现在是冬天,但他对区块链整体还是比较乐观。他从自己接触参与的国外标准组织,特别是联盟链和公有链的角度来分享对区块链行业的创想和心得。

他说,之所以区块链会出现是因为,传统互联网消除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提高了沟通和协作的效率。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相当于提高了生产力,而大数据是一种生产资料,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对生产关系产生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十年前出来了区块链。

他认为区块链的考核的是“流水”,讲的是价值,而传统的信息互联网讲的是流量经济,这二者的思维方式会有很大的不一样。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从流量经济变为流水经济。

他提出区块链的核心是“一条链、两种机制、一个思维”。即用区块链技术保证可信性,两种机制指的是通证的经济激励机制和道 DAO 的社区治理机制。而一个思维指的是共建共有共赢共治。

他表示不管是联盟链还是公有链,制约区块链落地主要有三大问题:效率、安全和可用性。效率是第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效率主要体现在吞吐量、容量、规模和成本上。比如吞吐量可以代表你吃多快,容量则代表能吃多少,而规模表示受众群体的大小,成本又制约着链的实用和应用落地。同时安全、隐私保护和合规也是区块链在面临的第二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第三个就是可用性问题,包括开发者和用户。

Larry 表示,区块链的未来一定是融合、回归和落地。融合体现在多方面,比如技术和应用的结合,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融合;区块链的可信和中心化效率的融合。回归包括投资和项目,都要回归价值本质,要价值投资,项目要有价值。最后他强调区块链要落地,一定要有流水思维而不是流量思维。

以下是演讲实录:

Larry:非常感谢大家还坚持到现在,也非常感谢主办方给我这个机会,分享一下我对区块链的看法。我叫 Larry,1999 年到的硅谷,是一个 20 多年的老 IT。我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虽然在冬天,但是我对区块链还是比较乐观的。从我接触参与国外的标准组织已经接触的项目,特别是联盟链和公有链,分享一下我的看法,以及我参加区块链项目的一些心得。

我是在北京理工大学读的计算机,后来到加拿大读博士,1999 年到的硅谷,期间参加了很多国际标准组织,包括 IETF、ISO、NIST 等这些标准组织的制定。后回国创建一个公司,这家公司是柳传志投资的,在深圳上市。我离开之后加入一家硅谷的公司,做移动信息和移动安全,后被加拿大的黑莓收购。后又加入一家硅谷网络信息安全公司,这家公司也被美国军火商收购。我还是几个大学的客座教授,同时也给一些政府和风投机构做投资顾问。

大家都谈到区块链是一个可信价值互联网,这和传统的信息互联网有很大的不同。传统互联网不论是移动互联网还是 PC 互联网,它消除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提高了沟通和协作的效率。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是提高了生产力,而大数据是一种生产资料,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对生产关系产生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十年前出来了区块链。

区块链是一个可信的基石和可信机器,它能够提高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区块链是价值互联网和传统的信息互联网有很大的不同,它讲的是流水思维,讲的是价值经济,而不是传统互联网的流量经济,所以它的思维方式会有很大的不一样,就是从流量经济变成流水经济。

区块链主要是一条链两种机制,和一个思维。从技术来说,用区块链技术保证可信性,区块链的本质是技术保障,与设备无关,这和有些做法不太一样。它是可以向第三方证明的可信计算范式,它整个过程是真实可信的,因为它是透明公开的,并且是可以自证清白,带来结果的可信。

两个机制,一个就是通证 Token 机制,这个主要是做激励的;另外一个道 DAO 就是社区组织的治理机制;而一个思维就是共建共有共赢共治的思维方式。

通过这么多年对区块链的研究和实践,我认为现在不论是公有链、联盟链还是私有链,一定要价值落地,而不仅仅是炒作投机。制约区块链落地主要有三大痛点:效率、安全和可用性。

效率是第一个普遍存在的痛点。效率问题主要体现在吞吐量、容量、规模和成本上。比如吞吐量可以代表你吃多快,容量则代表能吃多少,而规模表示受众群体的大小,成本又制约着链的实用和应用落地。目前,区块链实际上效率非常低下:首先是效能低,吞吐量非常低,不够快;其次是容量少,如果一个区块链把它性能提上之后,可以吃得很快,但能够吃多少就是容量。二者目前都受限于单节点的算力和容量。另外就是它的规模,规模有两个方面,有一些像比特币在向下规模方面做的比较好,就是比特币一个节点你也可以玩,而现在很多链系统启动节点数要求太多,像 EOS 是 21 个节点,如果没有 21 个节点是运行不起来的;在向上规模方面,在规模非常大的时候,有几百万、千万的节点规模的时候转不起来的,受到网络通信等的限制。

我看过一个学术论文,这个论文讲一兆的块,在 P2P 网络上传播,需要 18 秒才能覆盖三千个节点的 95%,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有几千万、几亿用户的时候,你的网络传播效率如何才能加快。

再有一点就是成本。很多人说我做区块链是为了信任,虽然信任是有代价,也不能不计成本要讲性价比。比如说做打车链,出租车一公里是 2 块钱,打车因为可信,如果变成 20 块你还会去打这个车吗?所以很多项目和人在做区块链时,都没有考虑成本。

另外就是安全,这是区块链现在面临的第二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前几位嘉宾讲了很多,包括数据安全、通信安全、合约安全、机制安全。前一段 BCH 的分岔就是因为机制的问题,双方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所以整个机制的安全也是很重要的,另外就是隐私保护、合规和公平,这些都是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第三个痛点就是可用性,现在的区块链可用性比较差,一个是对开发者,一个是对最终用户。比如最终用户你需要有一个钱包地址,要有你的私钥,还要有公钥,还是非常麻烦的。对开发者,IDE 不健全,生态不丰富。所以要简便丰富,从自动到智能,要有弹性: 可插拔、扩展,自适应,按需配置。

所以区块链在效率、安全和可用性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达到简单、方便、快捷、便宜、安全,才能让区块链落地,不仅有流量,还要有流水,创造价值,改变生活。

再来看看区块链的著名 “不可能三角”,仅是大家对目前现状的一个阶段描述,并没有理论依据。去中心化只是一个手段,并不是目的,它的目的是为了可信、自由、公平和公正。实际上,在现有的中心化系统里,分布存储计算和并行处理已经被广泛应用起来了,包括支付宝等,所以分布式并不一定代表着低效。关于效率成本,我和浙大的张教授发表过一个文章,专门分析了现有的几个主流的区块链的成本和效率问题,并提出一些设想、方向和建议,以期解决这个问题,使得系统的整体算力吞吐量和存储容量,不再受限于单节点的算力和容量限制。可以达到“区块链的可信和中心化的效率”,破解“不可能三角” 问题。

“融合、回归和落地”是三个关键词。

“融合是趋势”:包括国际化的融合,区块链的天然跨境,很重要的特性是全球化;技术和应用运营的融合,在过去美国和硅谷特别注重基础技术的研究,而国内比较重应用和运营,但现在国内外都是技术和应用运营并重;另外就是团队的融合,现在正规军入场,包括投资机构和项目团队,不仅有技术极客也有正规军;产学研的融合,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融合,很多大学教授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把他们的科研成果和业界工程实践结合起来,一起探索区块链的发展;技术的融合成为必然,就像我前面提到的一样,区块链会和现有的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公链和联盟链的融合,希望实现“区块链的可信和中心化的效率”。

“价值回归”:包括项目方和投资机构,大家都要回归价值本身,不再投机或炒作,而是项目方踏踏实实做事,机构按照项目的价值进行评估和投资,这样空气项目就会被筛掉,有价值的项目,就会发展壮大。 所以过冬不是坏事,冬天来了,春天就不远了。

“应用落地”:应用与基础设施建设相辅相成,没有基础设施,应用也就无法展开;没有应用,基础设施也就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应用要落地,一定要创造价值,通过改变生产关系,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提高效率,为人们生活带来福利。与信息互联网的流量经济不同,这里要讲流水,而不仅仅是流量,以承载价值。

我们做的 TASchain 项目,就是一个高可用、强安全和高效率的可信商用编程平台。我们秉承 “可信创造价值” 的理念,实现了高效率(快:共识算法、通讯和并行计算,多:分布存储,大:规模大,成本低等),强安全(存储和账户、合约和应用、通证和治理等)和高可用(简便丰富的 IDE 和中间件,弹性可插拔、可配置和可扩展,按需自适应,公链、联盟链和混合链等)。目前正在内测,计划明年 Q1 公测,Q2 主网上线。 同时,现在已经有好几个成熟合作项目落地中,明年将有数亿流水和百万级流量的承接。

因此我对区块链是充满信心的,现在是区块链投资和开发的最好时机。最后再强调一下“区块链就是未来,通证一定成功”。“融合是趋势,价值回归是必然,应用落地是结果”。区块链是价值经济,要流水思维,而不是流量思维!

生成图片
4

发表评论

浙江大学客座教授、TASchain合伙人 Larry:区块链要有流水思维 而不是流量思维

星期六 2018-12-01 12:06:46

11 月 28 日,由 Odaily 星球日报与 36Kr 集团共同主办的 2018 P.O.D New BlockTrend 新区势区块链峰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浙江大学客座教授、TAS 合伙人 Larry:发表了《链未来,证成功》的主题演讲。Larry 表示,作为一个 20 多年的 IT,虽然现在是冬天,但他对区块链整体还是比较乐观。他从自己接触参与的国外标准组织,特别是联盟链和公有链的角度来分享对区块链行业的创想和心得。

他说,之所以区块链会出现是因为,传统互联网消除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提高了沟通和协作的效率。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相当于提高了生产力,而大数据是一种生产资料,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对生产关系产生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十年前出来了区块链。

他认为区块链的考核的是“流水”,讲的是价值,而传统的信息互联网讲的是流量经济,这二者的思维方式会有很大的不一样。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从流量经济变为流水经济。

他提出区块链的核心是“一条链、两种机制、一个思维”。即用区块链技术保证可信性,两种机制指的是通证的经济激励机制和道 DAO 的社区治理机制。而一个思维指的是共建共有共赢共治。

他表示不管是联盟链还是公有链,制约区块链落地主要有三大问题:效率、安全和可用性。效率是第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效率主要体现在吞吐量、容量、规模和成本上。比如吞吐量可以代表你吃多快,容量则代表能吃多少,而规模表示受众群体的大小,成本又制约着链的实用和应用落地。同时安全、隐私保护和合规也是区块链在面临的第二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第三个就是可用性问题,包括开发者和用户。

Larry 表示,区块链的未来一定是融合、回归和落地。融合体现在多方面,比如技术和应用的结合,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融合;区块链的可信和中心化效率的融合。回归包括投资和项目,都要回归价值本质,要价值投资,项目要有价值。最后他强调区块链要落地,一定要有流水思维而不是流量思维。

以下是演讲实录:

Larry:非常感谢大家还坚持到现在,也非常感谢主办方给我这个机会,分享一下我对区块链的看法。我叫 Larry,1999 年到的硅谷,是一个 20 多年的老 IT。我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虽然在冬天,但是我对区块链还是比较乐观的。从我接触参与国外的标准组织已经接触的项目,特别是联盟链和公有链,分享一下我的看法,以及我参加区块链项目的一些心得。

我是在北京理工大学读的计算机,后来到加拿大读博士,1999 年到的硅谷,期间参加了很多国际标准组织,包括 IETF、ISO、NIST 等这些标准组织的制定。后回国创建一个公司,这家公司是柳传志投资的,在深圳上市。我离开之后加入一家硅谷的公司,做移动信息和移动安全,后被加拿大的黑莓收购。后又加入一家硅谷网络信息安全公司,这家公司也被美国军火商收购。我还是几个大学的客座教授,同时也给一些政府和风投机构做投资顾问。

大家都谈到区块链是一个可信价值互联网,这和传统的信息互联网有很大的不同。传统互联网不论是移动互联网还是 PC 互联网,它消除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提高了沟通和协作的效率。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是提高了生产力,而大数据是一种生产资料,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对生产关系产生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十年前出来了区块链。

区块链是一个可信的基石和可信机器,它能够提高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区块链是价值互联网和传统的信息互联网有很大的不同,它讲的是流水思维,讲的是价值经济,而不是传统互联网的流量经济,所以它的思维方式会有很大的不一样,就是从流量经济变成流水经济。

区块链主要是一条链两种机制,和一个思维。从技术来说,用区块链技术保证可信性,区块链的本质是技术保障,与设备无关,这和有些做法不太一样。它是可以向第三方证明的可信计算范式,它整个过程是真实可信的,因为它是透明公开的,并且是可以自证清白,带来结果的可信。

两个机制,一个就是通证 Token 机制,这个主要是做激励的;另外一个道 DAO 就是社区组织的治理机制;而一个思维就是共建共有共赢共治的思维方式。

通过这么多年对区块链的研究和实践,我认为现在不论是公有链、联盟链还是私有链,一定要价值落地,而不仅仅是炒作投机。制约区块链落地主要有三大痛点:效率、安全和可用性。

效率是第一个普遍存在的痛点。效率问题主要体现在吞吐量、容量、规模和成本上。比如吞吐量可以代表你吃多快,容量则代表能吃多少,而规模表示受众群体的大小,成本又制约着链的实用和应用落地。目前,区块链实际上效率非常低下:首先是效能低,吞吐量非常低,不够快;其次是容量少,如果一个区块链把它性能提上之后,可以吃得很快,但能够吃多少就是容量。二者目前都受限于单节点的算力和容量。另外就是它的规模,规模有两个方面,有一些像比特币在向下规模方面做的比较好,就是比特币一个节点你也可以玩,而现在很多链系统启动节点数要求太多,像 EOS 是 21 个节点,如果没有 21 个节点是运行不起来的;在向上规模方面,在规模非常大的时候,有几百万、千万的节点规模的时候转不起来的,受到网络通信等的限制。

我看过一个学术论文,这个论文讲一兆的块,在 P2P 网络上传播,需要 18 秒才能覆盖三千个节点的 95%,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有几千万、几亿用户的时候,你的网络传播效率如何才能加快。

再有一点就是成本。很多人说我做区块链是为了信任,虽然信任是有代价,也不能不计成本要讲性价比。比如说做打车链,出租车一公里是 2 块钱,打车因为可信,如果变成 20 块你还会去打这个车吗?所以很多项目和人在做区块链时,都没有考虑成本。

另外就是安全,这是区块链现在面临的第二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前几位嘉宾讲了很多,包括数据安全、通信安全、合约安全、机制安全。前一段 BCH 的分岔就是因为机制的问题,双方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所以整个机制的安全也是很重要的,另外就是隐私保护、合规和公平,这些都是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第三个痛点就是可用性,现在的区块链可用性比较差,一个是对开发者,一个是对最终用户。比如最终用户你需要有一个钱包地址,要有你的私钥,还要有公钥,还是非常麻烦的。对开发者,IDE 不健全,生态不丰富。所以要简便丰富,从自动到智能,要有弹性: 可插拔、扩展,自适应,按需配置。

所以区块链在效率、安全和可用性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达到简单、方便、快捷、便宜、安全,才能让区块链落地,不仅有流量,还要有流水,创造价值,改变生活。

再来看看区块链的著名 “不可能三角”,仅是大家对目前现状的一个阶段描述,并没有理论依据。去中心化只是一个手段,并不是目的,它的目的是为了可信、自由、公平和公正。实际上,在现有的中心化系统里,分布存储计算和并行处理已经被广泛应用起来了,包括支付宝等,所以分布式并不一定代表着低效。关于效率成本,我和浙大的张教授发表过一个文章,专门分析了现有的几个主流的区块链的成本和效率问题,并提出一些设想、方向和建议,以期解决这个问题,使得系统的整体算力吞吐量和存储容量,不再受限于单节点的算力和容量限制。可以达到“区块链的可信和中心化的效率”,破解“不可能三角” 问题。

“融合、回归和落地”是三个关键词。

“融合是趋势”:包括国际化的融合,区块链的天然跨境,很重要的特性是全球化;技术和应用运营的融合,在过去美国和硅谷特别注重基础技术的研究,而国内比较重应用和运营,但现在国内外都是技术和应用运营并重;另外就是团队的融合,现在正规军入场,包括投资机构和项目团队,不仅有技术极客也有正规军;产学研的融合,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融合,很多大学教授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把他们的科研成果和业界工程实践结合起来,一起探索区块链的发展;技术的融合成为必然,就像我前面提到的一样,区块链会和现有的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公链和联盟链的融合,希望实现“区块链的可信和中心化的效率”。

“价值回归”:包括项目方和投资机构,大家都要回归价值本身,不再投机或炒作,而是项目方踏踏实实做事,机构按照项目的价值进行评估和投资,这样空气项目就会被筛掉,有价值的项目,就会发展壮大。 所以过冬不是坏事,冬天来了,春天就不远了。

“应用落地”:应用与基础设施建设相辅相成,没有基础设施,应用也就无法展开;没有应用,基础设施也就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应用要落地,一定要创造价值,通过改变生产关系,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提高效率,为人们生活带来福利。与信息互联网的流量经济不同,这里要讲流水,而不仅仅是流量,以承载价值。

我们做的 TASchain 项目,就是一个高可用、强安全和高效率的可信商用编程平台。我们秉承 “可信创造价值” 的理念,实现了高效率(快:共识算法、通讯和并行计算,多:分布存储,大:规模大,成本低等),强安全(存储和账户、合约和应用、通证和治理等)和高可用(简便丰富的 IDE 和中间件,弹性可插拔、可配置和可扩展,按需自适应,公链、联盟链和混合链等)。目前正在内测,计划明年 Q1 公测,Q2 主网上线。 同时,现在已经有好几个成熟合作项目落地中,明年将有数亿流水和百万级流量的承接。

因此我对区块链是充满信心的,现在是区块链投资和开发的最好时机。最后再强调一下“区块链就是未来,通证一定成功”。“融合是趋势,价值回归是必然,应用落地是结果”。区块链是价值经济,要流水思维,而不是流量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