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政府参事盛松成:发行数字货币为何是央行“专利”?
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就数字货币发行的总体框架、货币演进中的国家数字货币、国家发行的加密货币等专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自会议召开以来,央行数字货币引起了国内学术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在对央行数字货币这一新兴事物的讨论中,不免存在有争议和模糊的观点。有评论认为,央行数字货币将采用与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一样的发行和运行框架,只是名称和发起人不同而已,并由此认为央行对比特币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还有评论认为,数字货币技术将使国家无法和不再需要控制货币发行,也使货币政策不复存在。这些观点都与央行设计发行数字货币的初衷相违背。本节将从货币本质、现代货币发行基础、货币政策与现代国家的关系等角度讨论这些话题。
1.央行数字货币是将纸币电子化又超越电子货币的技术创新
货币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组织形态的演变而发展。金属货币时代,金银因具有质地均匀、体积小、价值大、便于分割、易于携带等自然属性而逐渐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成为各国普遍接受的货币。随着社会商品价值总量的不断增长,黄金储备无法满足货币发行的需要,这是金本位制崩溃的根本原因。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货币价值由内在价值决定的金属货币体系发展成货币价值由国家信用支撑的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信用货币的价值不决定于任何商品的价值,而主要取决于通货发行方的信用。本位币以国家信用为支撑,具有法偿性和强制性。
纸币是各国本位币最初和广泛的实现形式。但是纸币技术含量低,从安全、成本等角度看,被新技术、新产品取代是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现金发行量(M0)占GDP和M2的比重持续下降(图13-1)。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范围内支付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位币正在逐渐发展为多种形式的电子货币。目前我国较流行的是基于银行账户以及第三方支付账户的电子形式本位币,正在研发设计的央行数字货币也不例外。
与现有电子形式的本位币不同,未来的央行数字货币将可能是基于区块链技术(The Block Chain Technology)、具有分散式账簿(The Distributed Ledgers)特点的本位币,并涉及包括移动支付、可信可控云计算、密码算法、安全芯片在内的其他相关技术。区块链本质上就是交易各方信任机制建设的一个完美的数学解决方案,特点是利用数学算法建立交易双方的信任关系,不需要借助第三方,并且其数据库由所有的网络节点共享,所有人都可以共享和更新,并确认记录的交易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未来的央行数字货币将可实现“点对点”支付结算,不需要借助第三方中心化机构,这将有助于我国建设全新的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我国支付体系,提升支付结算效率。并且,央行数字货币最终可形成一个去中心化、公开透明的大数据系统,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减少洗钱、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目前,英国央行正在开发测试由央行发行和控制的加密数字货币RSCoin。
2.央行数字货币与私人数字货币大不同,央行数字货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
充当商品交易的媒介,是货币的本质属性和最基本的职能,也是货币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鲜明标志,在信用货币条件下尤其如此。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中,国家发行的本位币有国家信用的支撑,充当着商品交易的媒介。国家根据全社会商品生产和交易的需要发行本位币,以法律保证本位币的流通,并通过中央调节机制保持本位币的价值稳定,从而维持现代信用货币体系正常运行。作为本位币的新兴形态,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并具有一切本位币的特征。
相反,私人创造和发行的数字货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以比特币为例,首先,比特币缺乏国家信用支撑,难以作为本位币履行商品交换媒介职能。一是比特币自身没有价值,也没有国家信用支撑,不具备货币的价值基础,因而不能充当商品交换媒介。二是由于没有法偿性和强制性,比特币的流通范围有限也不稳定,难以真正发挥流通支付手段的作用。三是比特币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很难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任何有自己的开采算法、遵循P2P协议、限量、无中心管制的数字“货币”都有可能取代比特币。
其次,比特币数量规模设定了上限,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比特币的产生过程完全基于技术而非经济学原理,其上限数量和达到上限的时间已被技术上固定,即在2140年达到2100万数量上限。数量的有限性是很多人认为比特币优于其他虚拟货币、甚至可以媲美黄金的重要原因。但正是由于数量有限,比特币难以成为与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交换媒介。若比特币成为本位币,有限的货币数量与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和商品流通之间的矛盾将日益扩大,会引发通货紧缩,抑制经济发展。
再次,比特币缺少中央调节机制,与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不相适应。没有集中发行和调节机构即所谓的“去中心化”是比特币的又一特征,也被认为是比特币优于其他虚拟货币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以货币当局为核心的中央调节机制正是现代信用货币体系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比特币没有集中发行方,容易被过度炒作,引起价格大幅波动(图13-2,图13-3),而且货币当局也不可能通过改变比特币的供应来调节宏观经济,因此比特币无法满足现代信用货币体系的基本要求。
包括比特币在内的私人数字货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货币非国家化的思想。货币非国家化观点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在20世纪70年代所提出。然而,哈耶克所设想的非国家货币体系存在诸多缺陷,不具备可操作性,他的货币非国家化理念也难以成为现实。第一,私人货币缺乏稳固的信用基础;第二,同一经济体系中,不可能存在价值标准和兑换比例不相统一的多种货币同时流通的货币体系;第三,私人货币的调节机制存在缺陷,难以保持物价稳定。因此不论形式怎样变化,例如莱特币(Litecoin)和瑞波币(Ripple),只要现代信用货币体系还存在,私人数字货币的非货币本质就不会改变。
由于央行数字货币与私人数字货币的本质不同(见表13-1),二者当然不会采用相同的发行和流通框架。在财新专访中,周小川行长也指出,对于央行掌控的数字货币,会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机制设计和法律法规,来确保数字货币运行体系的安全,一开始就与比特币的设计思想有区别。英格兰银行副行长布劳德本特也撰文称,尽管私人版本和央行数字货币会使用同样的技术、用同样的名字,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3.数字货币的技术创新无法取代央行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
数字货币的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去中心化”。比特币除了具有“去中心化”的支付结算功能之外,更特别的是它没有中心化的货币发行和调节机构。有评论预测央行数字货币将采用和比特币一样的发行和运行框架,由此得出数字货币技术将取代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的结论。实践将证明,这一结论是错误的。相反,以货币当局为核心的中央调节机制正是现代信用货币体系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对现代经济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首先,现代经济活动有多种内生性摩擦,需要国家进行调节。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过度自信和动物精神是人们通常具有的非理性信念,过度信贷和金融投机是金融运行中难以避免的。多种内生性摩擦使经济呈现顺周期运行的特点,并可能伴随着较大幅度的波动,因此国家需要利用逆周期的调控手段来熨平经济波动。
其次,现代货币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货币政策是现代经济的主要调节手段之一。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十分广泛,与物价、收入、就业、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指标密切相关。正如凯恩斯所说,“货币经济之特征,乃是在此经济体系之中,人们对于未来看法之改变,不仅可以影响就业之方向,还可以改变就业之数量。”。因此货币当局一般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来调节经济。如果数字货币被普遍使用但不由货币当局发行和调控,现代经济将因此失去一个重要的调控手段,经济将因为不受调节而无法正常运行。
再次,货币当局能够通过中央调节机制维持币值稳定。价值相对稳定是一种货币充当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前提条件,而且经济波动常伴随着币值波动,因此维持币值稳定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数字货币一旦被全社会普遍接受,如果货币当局无法通过中央调节机制稳定币值,这不仅会引起经济波动,也会动摇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货币体系。
最后,相对于同为总量调节手段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微调功能更加明显。税收、国债及预算收支等财政政策手段在一定时期内一经确定就有相当的刚性,不能轻易变动,而货币政策则相对灵活。经济运行和金融运行常会出现意料不到的变化,而货币当局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适时作出恰当的货币政策决策,以应对形势变化。
因此,货币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货币政策与税务、警察、法院等国家机器一样,是现代国家运行的基础,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央行数字货币的创新是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更好地服务于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周小川行长指出,货币生成机制和货币供应量是需要调节的。总体看,央行在设计数字货币时会对现有的货币政策调控、货币的供给和创造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都做出充分考虑。
4.央行数字货币将提升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私人发行和创造的数字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互联网时代对货币支付功能的要求,包括便利、快捷、低成本等。但由于它们不受央行的监管和调控,其发展正在对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带来新的挑战。周小川行长明确指出,央行发行数字货币要保留货币主权的控制力,并且有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运行和传导。
首先,一旦私人数字货币被广泛使用,货币当局将失去对货币的控制,从而无法利用货币手段调控经济。目前私人数字货币发展极为迅速,国际金融机构和技术公司都纷纷投入数字货币的研发,不久将形成多种私人数字货币共同流通的局面。但由于缺乏国家信用支撑,目前任何一种私人数字货币都无法被全社会普遍接受。因此在具备同样甚至优于私人数字货币技术的基础上,中央银行宜尽早推出央行数字货币。
其次,中央银行不易掌握私人数字货币的交易数据,难以通过数字货币的运行有效监测逃税和洗钱等犯罪活动。在央行数字货币被全社会普遍接受并使用后,经济活动的透明度将大大提高,中央银行也可自主掌握主要交易数据。
再次,央行数字货币技术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数字货币技术支持“点对点”支付结算,这可提高市场参与者的资金流动性。只有被全社会普遍接受的央行数字货币才能将这一优势辐射至不同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从而提高不同金融市场间的资金流动性和单个金融市场的市场流动性。这将降低整个金融体系的利率水平,使利率期限结构更平滑,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更顺畅。
综上所述,央行数字货币与私人数字货币的本质大不同,只有央行数字货币具有国家信用支撑,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虽然央行数字货币未来可能采用与私人数字货币类似的底层技术,但本质的不同决定了二者将采用不同的发行和流通框架。央行数字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发行和调控的,这样才能维持由国家信用支撑的现代货币体系的稳定,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经济的发展。数字货币技术将提升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和流通的控制力,有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运作和传导。
当然,所谓数字货币技术将取代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观点并不新鲜,与此前比特币将挑战主权货币的观点如出一辙,这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们对信用货币条件下通货膨胀的忧虑,也反映了人们对货币的本质和特征,以及央行货币政策在现代经济中的不可或缺作用的模糊认识。因此,各国央行应该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调控货币供应,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