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比特币是对政府最友好的加密货币?三大原因揭晓!
比特币和去中心化思想给当今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一些非法用途也给各国政府监管带来挑战,可以想象各国应该会对比特币等加密数字货币严加管控。
而事实恰恰相反,比特币蓬勃发展,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
世界领先的加密数字货币对冲基金MetaStable Capital合伙人Haseeb Qureshi分享了他的看法,让我们随他一探究竟。
三种可能的解释
笔者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想通了它就能准确预测加密数字货币的未来。深思熟虑之后,有三个可能。
技术创新无对错
首先第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技术创新没有对错(All innovation is good innovation)”。
也许各国都意识到区块链技术的蓬勃发展已成必然,并且不希望因为过度监管扼杀了创新的种子。这似乎是合理的:在这个行业中你经常可以听到 “区块链不是比特币”的声音,而区块链技术也不再是敏感的话题。
但是这种解释不尽如人意。首先,区块链的架构现在已基本定型,未来的工作只是进一步修修补补和大规模落地,而比特币的进一步发展看起来不太可能给区块链在企业中落地带来什么帮助。如果各国政府让比特币蓬勃发展的目的只是为了推进企业区块链进入新时代,那么比特币的工作已经圆满完成了。
也许是因为各国看到了互联网空前繁荣带来的红利,想像当年支持互联网一样支持区块链。显而易见的是,当年对互联网监管采取的观望态度促使其蓬勃发展,也许各国打算对于区块链也采取同样的方法。
但出于监管考虑,多国政府都旗帜鲜明地反对端到端加密、P2P文件共享、以洋葱路由器为主的隐私技术以及帮助逃税的金融网络(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电子黄金(e-gold),为此出台了相应的全球金融监管政策,如美国的《海外账户纳税法案(FATCA)》)。如果比特币真正地威胁到了金融监管工作,那么它将比上述的任何技术都危险得多。
根据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并没有对错”这种观点并没有充分地解释各国为何对比特币采取宽松的态度。
没有意识到比特币的危害
第二种可能是各国都像是《农夫与蛇》中的农夫,并没有意识到比特币会是最终会咬他们的蛇。
不过,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比特币的支持者几乎都没有任何影响力。在过去,比特币因为与犯罪、暗网和无政府主义产生太多联系而受到打击。
这种解释也缺乏强大的说服力。因此,笔者想到了第三种也是最激进的一种可能性。
比特币不会产生威胁
我越来越对这种观点深信不疑。事实上,比特币可能是对政府最友好的加密数字货币,有以下三个主要原因。
比特币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匿名性
虽说比特币通常被描述为一种匿名加密数字货币,但这种表述并不正确。比特币实际上是一种假名加密数字货币。匿名和假名有什么区别呢?答案显而易见:即使使用假名,你的行为仍然可以被追踪并受到监管。
政府是如何做到监管的呢?这些监管起源于你用法币购买加密数字货币之时,加密数字货币交易所会根据KYC(Know-Your-Customer,了解你的客户)规则收集有关你的信息。在调查可疑活动时,不同加密数字货币交易所会共享这些信息。
那如果不使用加密数字货币交易所,直接在比特币主网上进行交易呢?你的行为仍然可以被追踪。
比特币行业巨头BitFury研发的启发式聚类分析算法可以用于识别你使用的加密数字货币交易所、混币服务以及其他常见的区块链服务。加密数字货币研究机构Chainalysis的超级节点(Supernodes)大面积连接到比特币网络并将交易与其原始IP地址相关联。
即使经过了加密处理或者是IP地址转换(大多数用户都不会这么做),如果你想把持有的比特币换回法定货币,这个过程也会受到严格的监管。通常情况下,如果你持有的比特币被证明与非法活动产生关联,换回法币时会遭到拒绝。
这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加密数字货币交易所对比特币的流动有着明晰的洞察力,足以阻止黑客攻击,资金窃取等恶意行为,并且还会定期提交可疑活动报告(所有美国的加密数字货币交易所都需要)。
所以说比特币并不是犯罪分子的保护伞,比如,调查俄罗斯干预美国大选的特别检察官、美国联邦调查局前局长罗伯特·穆勒找到了俄罗斯黑客使用比特币购买服务器的证据,被誉为比特币第一疑案的门头沟事件主犯也没有躲过法律的制裁。
Chainalysis等公司为执法部门、美国联邦调查局、美国中央情报局等机构提供加密数字货币监控服务,据报道,这些公司在2018年通过政府合同获得了超过570万美元的收入。
启发式聚类分析算法聚类出的比特币交易信息
上图中圆形的大小表示流入这些地址中的比特币数量,每一条线代表一笔交易,通过和不同的比特币服务提供商进行交易,可以辨识并标记出这些地址在真实世界中的身份。
大多数加密数字货币用户没有做任何违法行为,因此也不必担心成为监控的目标。但在这种情况下比特币与我们使用的其他系统有什么区别呢?通常我们认为自己的手机通话具有隐私性,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都清楚地知道在被调查时自己的手机可能会被窃听,或者说我们的电话服务提供商会被要求交出我们的信息。
但我们并不会对此感到恐惧,因为这种监控的可能性很小,而且通常还有一个显著的法律门槛。不过,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手机通话在法院上作为证据向陪审团播放时,我们也不会对此感到惊讶。可以说,比特币已经沦为这一安全模型(security model)。
所以有人说,使用比特币的隐私性甚至还不如使用海外银行系统。对海外银行缺乏管辖权限令美国政府十分头疼。而在区块链上的所有数据都是可见的。如果每个海外金融机构都通过区块链公开地进行交易,这相当于给美国政府带来了多大的一个厚礼!
客观来说,比特币的假名机制在推动经济隐私发展方面看起来像是非常激进的一步。但是这种基于假名的隐私性反而比没有隐私性更加危险。因为如果公民越表现出良好的自制能力并积极维护社会的安全,国家越敢于赋予公民真正意义上的权力。
比特币作为一种价值储藏手段不构成威胁
我曾经深信,如果比特币真正走向成功,它将会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加密数字货币。世界上的每一个经济体都会因为使用比特币作为新的全球性加密数字货币而团结起来。
而慢慢的,我越来越发现这种想法是多么的不着边际。不仅仅是因为比特币不可能成为全球性的货币,也是因为比特币可以在不成为全球性货币的情况下走向成功。从传统上意义上来说,每种货币都必须可以充当交易的媒介,价值的单位和价值储藏的手段。
由于几个原因,比特币不太可能成为全球性货币,这些原因十分复杂,可能每个原因都需要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详细论述。
不过简而言之:比特币较其他货币而言延迟太高,吞吐量太低,而且由于灰尘限制(Dust Limit,指限制交易金额太小的交易(也叫灰尘),由于每个区块中的空间十分宝贵,如果全都被这些小额交易占据会大大影响整个网络的效率,目前非隔离认证(SegWit)交易的灰尘限制约为3美分)的提高,比特币的可分性太低。
除此之外,即使像闪电网络这样的第二层扩展技术被证明是成功的,比特币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也会使其成为一种糟糕的交易媒介。
如果这些因素逐渐使比特币走向衰落,并且各国中央银行普遍认为加密数字货币已经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各国政府将十分乐意激励(或强制)使用本国的法定货币以维持主权货币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金钱是最终的网络效应,它非常具有粘性。在第一世界(指世界上最繁荣的工业化地区)中尤其如此。
当今的金融系统可能建立在生锈的旧齿轮上,但它已经被如此多的抽象层和可用性层翻新,以至于能够胜任大多数用户的大多数使用场景。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当前的金融系统在用户体验上远远领先于任何加密数字货币。
所以比特币并不适合成为全球性的货币,但仍然可以繁荣发展!正如Castle Island Ventures的合作伙伴、Coinmetrics.io的联合创始人Nic Carter在一篇文章中所说,比特币正在逐步向“数字黄金”的方向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比特币成为“数字黄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不要说比特币价格的波动之大、而且当下黄金的市值达到数万亿美元,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储藏手段,比特币在黄金面前相形见绌。
但各国政府并不会全力保护黄金的主导地位(除非他们持有一定数量的黄金储备),全球价值储藏手段的分化并不会对其权力构成重大威胁。
但应该注意的是:如果比特币可以成为一种交易媒介,那么它至少应该支撑起繁荣的链上经济,其用户应该可以在并行的、对抗审查的经济系统中进行金融生活。但事实证明比特币是一种糟糕的交易媒介,并且完全基于比特币的实体业务少之又少。
如果把比特币看作是一种价值储藏手段,这就完全行得通了。比特币的使用流程必定以法定货币兑换开始到换回法定货币结束,中间过程可能会经过一些像Coinbase和Bitfinex的链下加密数字货币交易所。
这些加密数字货币交易所服务于多国政府,作为政府监管链上活动的左膀右臂。任何犯罪活动最终都需要与法定货币产生联系,因为比特币作为一种价值储藏手段并不能为现实世界中的运营提供资金。
比特币也无法支持去中心化交易所(DEX)或轻松地与其他区块链进行交互操作。这迫使市场围绕这些链下加密数字货币交易所进行整合。
这种观点为印度等国家禁止使用加密数字货币提供了一个巧妙的解释。这些国家都有着严格的资本管制,他们的新兴中产阶级都渴望摆脱本国的法定货币。
所以这些国家的首要关注点就是经济保护主义和防止资本外逃,同时他们对进口黄金也有着很严格的限制。不过对于不怕资本外逃的国家来说,比特币作为一种价值储藏手段不会对政府构成任何威胁。
但是比特币如果作为一种交易媒介对政府来说是很可怕的。中心化的数字货币公司自由储备(Liberty Reserve)是这种交易媒介的典型例子,它试图规避政府对金融监管的垄断,最后被美国政府关停。
但是,如果比特币仅仅作为一种纯粹的价值储藏手段,在使用中的各个流程都可以被政府轻而易举地监管,并且不能脱离当前的金融体系而生存,那么它对各国政府的威胁就很小,甚至可能被认定为技术创新。
比特币不属于任何人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认为我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嘲讽比特币。但实际上我非常看好比特币。比特币是迄今为止去中心化程度最高的加密数字货币,而且从政治的角度而言,它是唯一一种可以看作无国籍的加密数字货币。这为比特币成为一种价值储藏手段带来巨大的优势,没有任何其他加密数字货币可以做到这一点。
聪明的你肯定注意到了,当下几乎所有其他的加密数字货币都可以在地图上精确定位。就比如说,我们可以分辨出某种加密数字货币的设计理念来源于哪种思想,通过简单的搜索我们就能知道某种加密数字货币的创始人来自哪里,住在哪里,以及他们在哪里宣传该项目。
比特币是唯一的例外,它的创造者假名为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如同幽灵一般,没有人知道他的任何信息,只能根据这个假名推测他可能是日本人。比特币不属于任何人,也不依赖于任何人。
如果当前的比特币开发者都被围捕并投入到监狱中,另一组开发者会立即接手完成剩余的开发工作。这也意味着即使哪国政府一直在背后偷偷支持着比特币的发展,他也不能掌控整个比特币网络,但是人们往往对这个事实缺乏充分的认识。
比特币的无国籍属性使其成为唯一一个有可能被各国中央银行购买的加密数字货币,实际上,也只有被各国中央银行购买才能使比特币成为黄金一样的万亿美元资产,也就是说将比特币合法化并把它巩固成真正的数字黄金。
各国中央银行是否可以购买以太坊等其他加密数字货币?我怀疑没有这种可能,因为这些加密数字货币背后都是有着管理机构和实际领导者的公司或组织。
不过我也非常喜欢以太坊,以太坊是由Vitalik Buterin创建的,开发团队成员主要来自美国和欧洲。V神四处推广以太坊,整个团队有着详细的计划,有时也会因为现实改变主意(The DAO事件后团队决定回滚交易,因此硬分叉出了以太坊和以太坊经典),他们有自己的国籍并忠于自己的国家。
而另一方面,比特币几乎无处不在:每个国家都可以在比特币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美国人看到比特币基金会和许多比特币核心开发者都是美国人,日本人认为中本聪是他们中的一员,英国方面声称中本聪可能具有英国血统,而中国人最自豪的一点是掌控着整个挖矿产业和保障比特币安全性的挖矿设备。
在这一点上,我并不是在批评以太坊!以太坊是一个极具创新性的项目,在其中即使是那些需要整个社区协作甚至是有中心化倾向的创新都可以快速落实。
鉴于以太坊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项目,也可以理解在这一点上以太坊和比特币没有可比性,我们也不应该对它抱有太大的期望。也许十年后,事情会有所不同,但就目前而言,比特币还是一枝独秀。
比特币是最接近全球性货币的加密数字货币。上面所论述的这些因素增大了各国政府将比特币视为一种价值储藏手段的可能。
一种不容易的妥协
请记住,一旦各国政府真的开始相信比特币是一种威胁,他们就会立即取缔比特币并关停所有的加密数字货币交易所。这将导致比特币价格的暴跌和流动性的恶化,从而给整个比特币生态带来致命一击。当然,比特币并不会因此退出历史舞台,但这将是比特币取代黄金的梦想破灭。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特币的技术惯性(Technological Inertia,经济学用语,指在某一代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公司往往倾向于在这一代产品上修修补补,而不是抢先研发下一代产品)和较弱的隐私性保证带来了的强大适应性远超我们的想象。也许如果比特币像以太币或主打隐私的Zcash一样采取激进的创新举措,可能就不会有比特币今天的辉煌。
如果比特币已被转化为一种价值储藏手段,其他的加密数字货币能否成为全球性的交易媒介?迄今为止我坚信各国政府都还没有很快看到这种情况发生的任何苗头,这也就是各国政府允许区块链实验继续下去的原因。
不过说实话,我们这些加密数字货币的从业者也都清醒地意识到想成为全球性的交易媒介没有那么简单,毕竟在业界一个基于加密数字货币的杀手级应用程序都还是奢望。
但随着技术逐渐走向成熟以及这些区块链系统的可扩展性逐渐提高,这种状况将会发生变化。实际上,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时,我们应该期待下一阶段的加密数字货币不要引起反对。
从本质上来说,我们现在所做的都是管中窥豹,这些观点的正确与否只有历史能告诉我们答案。说实话,这些观点都是由我作为一个加密数字货币从业者的经验得出,遗憾的是我并不是法律法规或国际政治方面的专家,因此我并不能保证这些观点完全正确。
实际上,各国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上并不会完全遵循某个方针,而是由多个参与方共同推进的复杂过程。纵观过去十年各国政府对加密数字货币的态度,历史经验清晰地告诉我们:从第一原理(First Principle,哲学与逻辑学名词,表示最基本的命题和假设,相当于数学中的公理)来说,很难去预测政府制定的政策。
不管怎样,我很想看到区块链这个实验在未来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毫无疑问,50年后货币的工作方式与今天的状况将完全不同,唯一的问题就是搞明白要推进这种变革,我们需要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