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吃不下的“区块链+金融”,有小份吗?

中国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信银行三家设计开发的基于“分布式架构、业务环节全上链、系统衔接全自动”的“区块链福费廷交易平台”近期成功上线,并于当日完成首笔跨行资产交易。 截至10月26日,“平

一口吃不下的“区块链+金融”,有小份吗?

中国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信银行三家设计开发的基于“分布式架构、业务环节全上链、系统衔接全自动”的“区块链福费廷交易平台”近期成功上线,并于当日完成首笔跨行资产交易。

 

截至10月26日,“平台”交易量达到3000万元,这是继2017年6月国内首个银行间“区块链国内信用证”项目上线后,银行业又一个扩展区块链实际应用的创新项目。“平台”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有效解决了传统银行间资产交易的四大难题。

 

第一,解决电话、邮件、微信等传统信息发布渠道交易信息失真难题。“平台”通过密钥身份认证、资产核心要素验证、智能信用评级等方式确保资产信息真实、唯一、有效,有利于规范交易、稳定市场价格、便利化操作和节约交易成本。

 

第二,解决价格撮合与资产转让脱节难题。“平台”集合了资产发布、资金报价、offer要约、债权转让等一系列环节,实现了“一站式”服务,有效避免意向达成后交易拖延的情况发生,最大化缩减交易成本、提升融资效率。

 

第三,解决多主体交易标准不统一难题。“平台”将交易核心数据统一化、标准化后“上链”,通过智能合约、共识机制、分布式数据库,配合Business Point定制开发,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高度一致化核心交易环节,极大降低多交易主体之间的在文本、要素、流程匹配方面的“无效摩擦”,让平台成为跨行间福费廷交易的“润滑剂”。

 

第四,解决交易操作人员工作量繁复且保密成本极高等难题。“平台”数字化程度高,其块链结构、多节点存储、状态可追索、数据可共享、唯一性不可篡改、加密安全保障高等诸多与身俱来的优势,使上述难题迎刃而解。

 

据悉,“平台”采用联盟链形式,区块链基础设施由杭州云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承建,三家银行基于目前行业通行的业务流程共同开发,体现了平等、互信、公开的原则。

 

“平台”依据银行间交易业务场景,自主研发区块链应用层功能。系统为福费廷业务量身打造预询价、资产发布后询价、资金报价多场景业务并发、逻辑串行的应用服务流程,保障了系统的兼容性、通行性、灵活性和拓展性。

 

另据算力智库了解,在中行、中信、民生3家银行联合涉足区块链福费廷业务之前,已有多家银行在此领域“抢占先机”。

 

9月13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借助区块链福费廷交易平台,顺利完成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首笔二级市场福费廷跨行交易。建设银行也于今年初办理了全国同业首单区块链应用“福费廷”业务。

 

由此看来,“区块链+福费廷”是科技创新对银行间交易场景的充分挖掘和赋能,将有效重塑银行间资产交易流程,极大提升资产交易效率和安全性,推动全行业高质效发展,最终优化客户体验、体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

 

但显然,各家金融机构在“区块链+福费廷”领域的竞争也已悄然展开,折射出的更是金融业抓住区块链机遇的迫切心情。

 

尤其对银行这类典型的传统金融机构而言,期待通过拥抱新科技助其实现赢在“新起跑线”上。但在此过程中,银行不仅需要考虑风控问题,还要解决新科技落地所带来的一系列技术和机制问题,必然走上一条漫漫长路。

 

对于区块链底层技术服务商而言,则看到了发展机遇。特别是在“区块链+金融”的整体现状与未来尚未清晰展现之时,区块链技术服务商与其面对难啃的“硬骨头”,不如从切开的“小蛋糕”入手。而像“区块链+福费廷”、供应链金融等细分领域或将成为区块链赋能金融业的最先切入点。

 

只不过,“傍大款”也非易事。如何陪伴传统金融机构走过“风控关”,如何撑过业务落地的漫长过程,是区块链底层技术服务商需要直面的现实问题。

生成图片
6

发表评论

一口吃不下的“区块链+金融”,有小份吗?

星期六 2018-10-27 19:19:54

一口吃不下的“区块链+金融”,有小份吗?

中国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信银行三家设计开发的基于“分布式架构、业务环节全上链、系统衔接全自动”的“区块链福费廷交易平台”近期成功上线,并于当日完成首笔跨行资产交易。

 

截至10月26日,“平台”交易量达到3000万元,这是继2017年6月国内首个银行间“区块链国内信用证”项目上线后,银行业又一个扩展区块链实际应用的创新项目。“平台”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有效解决了传统银行间资产交易的四大难题。

 

第一,解决电话、邮件、微信等传统信息发布渠道交易信息失真难题。“平台”通过密钥身份认证、资产核心要素验证、智能信用评级等方式确保资产信息真实、唯一、有效,有利于规范交易、稳定市场价格、便利化操作和节约交易成本。

 

第二,解决价格撮合与资产转让脱节难题。“平台”集合了资产发布、资金报价、offer要约、债权转让等一系列环节,实现了“一站式”服务,有效避免意向达成后交易拖延的情况发生,最大化缩减交易成本、提升融资效率。

 

第三,解决多主体交易标准不统一难题。“平台”将交易核心数据统一化、标准化后“上链”,通过智能合约、共识机制、分布式数据库,配合Business Point定制开发,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高度一致化核心交易环节,极大降低多交易主体之间的在文本、要素、流程匹配方面的“无效摩擦”,让平台成为跨行间福费廷交易的“润滑剂”。

 

第四,解决交易操作人员工作量繁复且保密成本极高等难题。“平台”数字化程度高,其块链结构、多节点存储、状态可追索、数据可共享、唯一性不可篡改、加密安全保障高等诸多与身俱来的优势,使上述难题迎刃而解。

 

据悉,“平台”采用联盟链形式,区块链基础设施由杭州云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承建,三家银行基于目前行业通行的业务流程共同开发,体现了平等、互信、公开的原则。

 

“平台”依据银行间交易业务场景,自主研发区块链应用层功能。系统为福费廷业务量身打造预询价、资产发布后询价、资金报价多场景业务并发、逻辑串行的应用服务流程,保障了系统的兼容性、通行性、灵活性和拓展性。

 

另据算力智库了解,在中行、中信、民生3家银行联合涉足区块链福费廷业务之前,已有多家银行在此领域“抢占先机”。

 

9月13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借助区块链福费廷交易平台,顺利完成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首笔二级市场福费廷跨行交易。建设银行也于今年初办理了全国同业首单区块链应用“福费廷”业务。

 

由此看来,“区块链+福费廷”是科技创新对银行间交易场景的充分挖掘和赋能,将有效重塑银行间资产交易流程,极大提升资产交易效率和安全性,推动全行业高质效发展,最终优化客户体验、体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

 

但显然,各家金融机构在“区块链+福费廷”领域的竞争也已悄然展开,折射出的更是金融业抓住区块链机遇的迫切心情。

 

尤其对银行这类典型的传统金融机构而言,期待通过拥抱新科技助其实现赢在“新起跑线”上。但在此过程中,银行不仅需要考虑风控问题,还要解决新科技落地所带来的一系列技术和机制问题,必然走上一条漫漫长路。

 

对于区块链底层技术服务商而言,则看到了发展机遇。特别是在“区块链+金融”的整体现状与未来尚未清晰展现之时,区块链技术服务商与其面对难啃的“硬骨头”,不如从切开的“小蛋糕”入手。而像“区块链+福费廷”、供应链金融等细分领域或将成为区块链赋能金融业的最先切入点。

 

只不过,“傍大款”也非易事。如何陪伴传统金融机构走过“风控关”,如何撑过业务落地的漫长过程,是区块链底层技术服务商需要直面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