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下半场:头部效应明显 细分角色“券商”出现

在交易领域,依旧存在区块链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熊市一来,币圈热度便急剧下跌。面对日益萎缩的交易量和用户,头部交易所开始厮杀,中小型交易所开始求生。期货、合约、公链、建立交易所联盟、开发平台币……除了扩展上述业务,在熊市自救阶段中,一种新的币圈“券商”角色开始出现。新的“券商”角色是如何诞生的?它能给币圈带来哪些改变?而谁又能成为币圈“券商”? 粗放经营的末路 全球一共有多少家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MarketCap给出的答案是:16078家。按照这个统计数字,即使是熊市降临后,全球依然平均每天诞生超过20家交易所。在熊市里,加密货币交易所竞争也愈发激烈。首先是整个加密货币市场萎缩。目前加密货币总市值约1100亿美元,相比2017年底的8100亿美元高峰,已经跌去80%。其次是交易所头部效应将更加明显。加密货币市场90%的利润,被前20家头部交易所瓜分,火币、币安、Coinbase都出现了2018年营收大涨的报道。如今,交易所前期飞奔时积累的问题已经暴露出来,交易所调整、关停的负面消息开始频繁出现,更有大批小型交易所默默挣扎在生存线上。“之前大家会认为即使交易量不多,但依靠上币也能挣钱,也能活下去,但这种模式以后走不通了。”港盛科技创始人兼CEO魏琨告诉31QU,不仅是用户对ICO不信任,现在美国等国家也对ICO有各种限制。这意味着,之前依赖ICO模式、收上币费赚钱的交易所,亟需找到新的盈利方式。2B的上币费难收,2C的交易手续费也不好挣。虽然某些交易所的交易数据依然光鲜,但根据区块链透明度研究所(BTI)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数字资产交易市场的日交易量中有60亿美元是伪造的,占市场日交易量的近50%。而交易所一直面临的信任和合规问题,目前也没有好的解决方式。“门槛很高路径很长,影响交易的体验。”魏琨表示,“市场不成熟,无论是散户和机构进场都很困难。”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交易所开展的自救行动,在31QU《盘点加密货币交易所新玩法》一文中,已经盘点了交易所的新玩法,比如推出期货、合约、币股交易,建立交易所联盟、去中心化交易所等。而这些举动,目的不仅是在在熊市中努力做大市场,也在让平台由粗放转向精细化运营。还有一种尝试是:模仿传统的证券交易市场,增加信任和合规。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币圈全新的类似传统证券中的“券商角色”开始出现。 向传统证券交易市场看齐?传统交易市场是如何运作的?“传统的证券交易绕不开三类角色。”魏琨告诉31QU。第一类是交易所,比如上交所、深交所。“交易所有三个职能,一是搭建基础设施,维护交易场所稳定;二是制定交易规则,比如中国股票交易T+1结算,海外大多是T+0结算;三是审核上市公司和股票发行。”魏琨解释道。第二类角色就是“券商”证券公司,比如中信证券、广发证券等。截止2018年底,我国有131家获批的券商,他们围绕着沪深交易所进行交易,在做“经纪业务”,比如代用户去交易所开户、买卖股票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用户是不能直接去交易所开户交易的,交易所只给券商提供“席位”,只对券商机构服务,而用户事实上在与券商合作,通过券商去交易所交易。第三类角色是存管机构,一个是负责“存股票”的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一个是负责资金存管清算的银行。这三个角色各司其职,彼此相互配合,共同维护证券交易流程的稳定。但我们再类比现有的数字货币市场,会发现不仅用户直接跟交易所打交道的,而且交易所一种角色就完成了所有事情:提供了交易场所,完成B端的上币审核,维护C端的用户运营,甚至是自己做起了“裁判”,负责法币与加密货币、加密货币之间的清算。交易所“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在币圈发展初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继续类比中国证券发展的历史,以前的股票登记结算交易,也都是一家完成的。”魏琨认为。回溯现代中国证券发展的历史,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不能错过:1984年11月18日,采用“个人和集体自愿认购股票”的方式筹集资金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正式开业。当时,飞乐音响委托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证券部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一万股。公开资料显示,这是 “文革”结束以来中国金融机构第一次发行的股票。6年后,上海证券交易所才开始营业,包括飞乐音响在内的8家公司,成为第一批上市交易的“老八股”。而中国第一家专业的券商是1987年9月成立的“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几经波折后,在2006年10月被招商证券托管,退出历史舞台。作为资金存管机构,银行一直伴随证券交易市场发展,但“股票存管机构”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在2001年才成立,距离90年代初疯狂与惨烈的中国股市有6年之久。“中国股市发展不到30年的时间,券商、存管等更细分角色存在也不过10多年时间。”魏琨表示,在这之前,都是证券公司、交易所完成所有市场交易环节。事实上,币圈也是如此,先有了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再出现加密货币交易所,如今是到了更细分角色上场的时候了。 “券商”角色出现 “中国证券市场建设用了30年时间,币圈应该会更快。”魏琨认为,而现阶段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券商”类角色开始出现。“我们炒股、去银行买理财,客户经理都要给你做一个风险测评,数字货币属于风险等级比较高的品种,除了教用户如何买卖外,更需要注重这种基础服务。”魏琨告诉31QU。这是币圈“券商”角色出现的第一个好处,业务分工更加细致,专业的机构去做专业的事情。对于交易所而言,新的券商角色,意味着新增的流量、市场出现。那么,谁能成为未来币圈的“券商”?“第一类是现在已经在区块链领域提供服务的机构。”魏琨认为,他们本身可能不具备做交易所的能力,但具备服务用户、提供经纪业务的能力,可以帮助交易所获客。“第二类是从事外汇黄金、原油期货等传统领域的经纪业务,未来也会是加密货币券商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群。”“交易所有非常高的门槛,有区域资源的人,可以做“券商”,借助这种更轻的方式来创业。”魏琨补充道,甚至中小型交易所,也可以转型,将与用户服务的“券商”业务作为发力的重点。如果类比证券行业,币圈未来可能也会形成“交易所管理‘券商’,‘券商’管理用户”的格局,而最终交易所通过管理“券商”触达用户。 细分角色的挑战 事实上,目前交易所关注点还在去中心化交易所、公链、开发平台币上,大而全的联盟是目前头部交易所最爱,将业务细分并不是当下行业的主流。并且,区块链最大的应用亮点就是“去中介化”,颠覆传统的业务流程。但币圈“券商”角色的出现,似乎在增加业务环节,让交易流程变长,中介变多,相应的手续费也变多。“清算等技术问题,可以用区块链解决。”魏琨认为,“短期内如果区块链技术没有特别大的突破,整个交易维度上是很难改变的。”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的去中心化交易所,确实不需要KYC,直接实现点对点交易;但就主流交易方式而言,目前的币圈交易所和传统证券交易所没什么区别,也需要解决人与人信任问题、也需要合规监管等外部力量支撑。“因为牵扯到用户的资金资产,去中心化交易所很难让大家觉得真正的放心。”魏琨表示,“除非技术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但在这个高度之前,现有的金融机制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即便被誉为“信任的机器”,但单纯依靠区块链技术解决信任问题,交易所还要走很长一段路。但“券商”角色想在币圈扎根,也会遇到各种挑战。在证券市场,会有专门的证券交易系统链接交易所和券商,但在币圈,因为整个行业的IT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对接时会有诸多难点。其次,因为目前交易所间业务重合度极高,在具体合作中,中小交易所也会担心自身的品牌,担心用户会最终“跳过”自己,直接流向更大的交易所。最后,目前整个加密货币市场还不成熟,即便是熊市阶段,依然有不少冲着“暴富”而来的玩家,币圈“券商”的经纪业务,如何做的专业高大上一些,而不是简单的流量代理、“拉皮条”式的撮合?“IT技术能力、品牌独立性、经纪业务专业化以及合规是券商发展会遇到的问题。”巍琨总结道,“我们正在打造一站式的券商解决方案,做大加密货币交易市场,需要创业者的进一步探索。”比特币基金会联合创始人PactrickMurc曾表示,因为监管、产品和市场不成熟,所以一段时间内机构玩家不会大规模储存比特币,“没有很好基础架构、合规以及监管落实,比特币ETF可能需要花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批准”。而“券商”等更多细分角色的出现,也是行业合规化的一种尝试:将业务和资金分开,清算登记分开,让加密货币市场的交易行为和数据进一步透明。

在交易领域,依旧存在区块链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

交易所下半场:头部效应明显

熊市一来,币圈热度便急剧下跌。面对日益萎缩的交易量和用户,头部交易所开始厮杀,中小型交易所开始求生。

期货、合约、公链、建立交易所联盟、开发平台币……除了扩展上述业务,在熊市自救阶段中,一种新的币圈“券商”角色开始出现。

新的“券商”角色是如何诞生的?它能给币圈带来哪些改变?而谁又能成为币圈“券商”?

 粗放经营的末路 

全球一共有多少家加密货币交易所?

CoinMarketCap给出的答案是:16078家。按照这个统计数字,即使是熊市降临后,全球依然平均每天诞生超过20家交易所。

在熊市里,加密货币交易所竞争也愈发激烈。

首先是整个加密货币市场萎缩。目前加密货币总市值约1100亿美元,相比2017年底的8100亿美元高峰,已经跌去80%。

其次是交易所头部效应将更加明显。加密货币市场90%的利润,被前20家头部交易所瓜分,火币、币安、Coinbase都出现了2018年营收大涨的报道。

如今,交易所前期飞奔时积累的问题已经暴露出来,交易所调整、关停的负面消息开始频繁出现,更有大批小型交易所默默挣扎在生存线上。

“之前大家会认为即使交易量不多,但依靠上币也能挣钱,也能活下去,但这种模式以后走不通了。”港盛科技创始人兼CEO魏琨告诉31QU,不仅是用户对ICO不信任,现在美国等国家也对ICO有各种限制。

这意味着,之前依赖ICO模式、收上币费赚钱的交易所,亟需找到新的盈利方式。

2B的上币费难收,2C的交易手续费也不好挣。

虽然某些交易所的交易数据依然光鲜,但根据区块链透明度研究所(BTI)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数字资产交易市场的日交易量中有60亿美元是伪造的,占市场日交易量的近50%。

而交易所一直面临的信任和合规问题,目前也没有好的解决方式。

“门槛很高路径很长,影响交易的体验。”魏琨表示,“市场不成熟,无论是散户和机构进场都很困难。”

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交易所开展的自救行动,在31QU《盘点加密货币交易所新玩法》一文中,已经盘点了交易所的新玩法,比如推出期货、合约、币股交易,建立交易所联盟、去中心化交易所等。

而这些举动,目的不仅是在在熊市中努力做大市场,也在让平台由粗放转向精细化运营。

还有一种尝试是:模仿传统的证券交易市场,增加信任和合规。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币圈全新的类似传统证券中的“券商角色”开始出现。

 向传统证券交易市场看齐?

传统交易市场是如何运作的?

“传统的证券交易绕不开三类角色。”魏琨告诉31QU。

第一类是交易所,比如上交所、深交所。

“交易所有三个职能,一是搭建基础设施,维护交易场所稳定;二是制定交易规则,比如中国股票交易T+1结算,海外大多是T+0结算;三是审核上市公司和股票发行。”魏琨解释道。

第二类角色就是“券商”证券公司,比如中信证券、广发证券等。

截止2018年底,我国有131家获批的券商,他们围绕着沪深交易所进行交易,在做“经纪业务”,比如代用户去交易所开户、买卖股票等。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用户是不能直接去交易所开户交易的,交易所只给券商提供“席位”,只对券商机构服务,而用户事实上在与券商合作,通过券商去交易所交易。

第三类角色是存管机构,一个是负责“存股票”的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一个是负责资金存管清算的银行。

这三个角色各司其职,彼此相互配合,共同维护证券交易流程的稳定。

交易所下半场:头部效应明显

但我们再类比现有的数字货币市场,会发现不仅用户直接跟交易所打交道的,而且交易所一种角色就完成了所有事情:提供了交易场所,完成B端的上币审核,维护C端的用户运营,甚至是自己做起了“裁判”,负责法币与加密货币、加密货币之间的清算。

交易所“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在币圈发展初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继续类比中国证券发展的历史,以前的股票登记结算交易,也都是一家完成的。”魏琨认为。

回溯现代中国证券发展的历史,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不能错过:

1984年11月18日,采用“个人和集体自愿认购股票”的方式筹集资金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正式开业。当时,飞乐音响委托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证券部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一万股。公开资料显示,这是 “文革”结束以来中国金融机构第一次发行的股票。

6年后,上海证券交易所才开始营业,包括飞乐音响在内的8家公司,成为第一批上市交易的“老八股”。

而中国第一家专业的券商是1987年9月成立的“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几经波折后,在2006年10月被招商证券托管,退出历史舞台。

作为资金存管机构,银行一直伴随证券交易市场发展,但“股票存管机构”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在2001年才成立,距离90年代初疯狂与惨烈的中国股市有6年之久。

“中国股市发展不到30年的时间,券商、存管等更细分角色存在也不过10多年时间。”魏琨表示,在这之前,都是证券公司、交易所完成所有市场交易环节。

事实上,币圈也是如此,先有了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再出现加密货币交易所,如今是到了更细分角色上场的时候了。

 “券商”角色出现 

“中国证券市场建设用了30年时间,币圈应该会更快。”魏琨认为,而现阶段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券商”类角色开始出现。

“我们炒股、去银行买理财,客户经理都要给你做一个风险测评,数字货币属于风险等级比较高的品种,除了教用户如何买卖外,更需要注重这种基础服务。”魏琨告诉31QU。

这是币圈“券商”角色出现的第一个好处,业务分工更加细致,专业的机构去做专业的事情。

对于交易所而言,新的券商角色,意味着新增的流量、市场出现。

那么,谁能成为未来币圈的“券商”?

“第一类是现在已经在区块链领域提供服务的机构。”魏琨认为,他们本身可能不具备做交易所的能力,但具备服务用户、提供经纪业务的能力,可以帮助交易所获客。

“第二类是从事外汇黄金、原油期货等传统领域的经纪业务,未来也会是加密货币券商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群。”

“交易所有非常高的门槛,有区域资源的人,可以做“券商”,借助这种更轻的方式来创业。”魏琨补充道,甚至中小型交易所,也可以转型,将与用户服务的“券商”业务作为发力的重点。

如果类比证券行业,币圈未来可能也会形成“交易所管理‘券商’,‘券商’管理用户”的格局,而最终交易所通过管理“券商”触达用户。

 细分角色的挑战 

事实上,目前交易所关注点还在去中心化交易所、公链、开发平台币上,大而全的联盟是目前头部交易所最爱,将业务细分并不是当下行业的主流。

并且,区块链最大的应用亮点就是“去中介化”,颠覆传统的业务流程。但币圈“券商”角色的出现,似乎在增加业务环节,让交易流程变长,中介变多,相应的手续费也变多。

“清算等技术问题,可以用区块链解决。”魏琨认为,“短期内如果区块链技术没有特别大的突破,整个交易维度上是很难改变的。”

交易所下半场:头部效应明显

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的去中心化交易所,确实不需要KYC,直接实现点对点交易;但就主流交易方式而言,目前的币圈交易所和传统证券交易所没什么区别,也需要解决人与人信任问题、也需要合规监管等外部力量支撑。

“因为牵扯到用户的资金资产,去中心化交易所很难让大家觉得真正的放心。”魏琨表示,“除非技术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但在这个高度之前,现有的金融机制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

即便被誉为“信任的机器”,但单纯依靠区块链技术解决信任问题,交易所还要走很长一段路。

但“券商”角色想在币圈扎根,也会遇到各种挑战。

在证券市场,会有专门的证券交易系统链接交易所和券商,但在币圈,因为整个行业的IT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对接时会有诸多难点。

其次,因为目前交易所间业务重合度极高,在具体合作中,中小交易所也会担心自身的品牌,担心用户会最终“跳过”自己,直接流向更大的交易所。

最后,目前整个加密货币市场还不成熟,即便是熊市阶段,依然有不少冲着“暴富”而来的玩家,币圈“券商”的经纪业务,如何做的专业高大上一些,而不是简单的流量代理、“拉皮条”式的撮合?

“IT技术能力、品牌独立性、经纪业务专业化以及合规是券商发展会遇到的问题。”巍琨总结道,“我们正在打造一站式的券商解决方案,做大加密货币交易市场,需要创业者的进一步探索。”

比特币基金会联合创始人PactrickMurc曾表示,因为监管、产品和市场不成熟,所以一段时间内机构玩家不会大规模储存比特币,“没有很好基础架构、合规以及监管落实,比特币ETF可能需要花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批准”。

而“券商”等更多细分角色的出现,也是行业合规化的一种尝试:将业务和资金分开,清算登记分开,让加密货币市场的交易行为和数据进一步透明。

生成图片
2

发表评论

交易所下半场:头部效应明显 细分角色“券商”出现

星期二 2019-02-19 21:53:55

在交易领域,依旧存在区块链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

交易所下半场:头部效应明显

熊市一来,币圈热度便急剧下跌。面对日益萎缩的交易量和用户,头部交易所开始厮杀,中小型交易所开始求生。

期货、合约、公链、建立交易所联盟、开发平台币……除了扩展上述业务,在熊市自救阶段中,一种新的币圈“券商”角色开始出现。

新的“券商”角色是如何诞生的?它能给币圈带来哪些改变?而谁又能成为币圈“券商”?

 粗放经营的末路 

全球一共有多少家加密货币交易所?

CoinMarketCap给出的答案是:16078家。按照这个统计数字,即使是熊市降临后,全球依然平均每天诞生超过20家交易所。

在熊市里,加密货币交易所竞争也愈发激烈。

首先是整个加密货币市场萎缩。目前加密货币总市值约1100亿美元,相比2017年底的8100亿美元高峰,已经跌去80%。

其次是交易所头部效应将更加明显。加密货币市场90%的利润,被前20家头部交易所瓜分,火币、币安、Coinbase都出现了2018年营收大涨的报道。

如今,交易所前期飞奔时积累的问题已经暴露出来,交易所调整、关停的负面消息开始频繁出现,更有大批小型交易所默默挣扎在生存线上。

“之前大家会认为即使交易量不多,但依靠上币也能挣钱,也能活下去,但这种模式以后走不通了。”港盛科技创始人兼CEO魏琨告诉31QU,不仅是用户对ICO不信任,现在美国等国家也对ICO有各种限制。

这意味着,之前依赖ICO模式、收上币费赚钱的交易所,亟需找到新的盈利方式。

2B的上币费难收,2C的交易手续费也不好挣。

虽然某些交易所的交易数据依然光鲜,但根据区块链透明度研究所(BTI)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数字资产交易市场的日交易量中有60亿美元是伪造的,占市场日交易量的近50%。

而交易所一直面临的信任和合规问题,目前也没有好的解决方式。

“门槛很高路径很长,影响交易的体验。”魏琨表示,“市场不成熟,无论是散户和机构进场都很困难。”

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交易所开展的自救行动,在31QU《盘点加密货币交易所新玩法》一文中,已经盘点了交易所的新玩法,比如推出期货、合约、币股交易,建立交易所联盟、去中心化交易所等。

而这些举动,目的不仅是在在熊市中努力做大市场,也在让平台由粗放转向精细化运营。

还有一种尝试是:模仿传统的证券交易市场,增加信任和合规。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币圈全新的类似传统证券中的“券商角色”开始出现。

 向传统证券交易市场看齐?

传统交易市场是如何运作的?

“传统的证券交易绕不开三类角色。”魏琨告诉31QU。

第一类是交易所,比如上交所、深交所。

“交易所有三个职能,一是搭建基础设施,维护交易场所稳定;二是制定交易规则,比如中国股票交易T+1结算,海外大多是T+0结算;三是审核上市公司和股票发行。”魏琨解释道。

第二类角色就是“券商”证券公司,比如中信证券、广发证券等。

截止2018年底,我国有131家获批的券商,他们围绕着沪深交易所进行交易,在做“经纪业务”,比如代用户去交易所开户、买卖股票等。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用户是不能直接去交易所开户交易的,交易所只给券商提供“席位”,只对券商机构服务,而用户事实上在与券商合作,通过券商去交易所交易。

第三类角色是存管机构,一个是负责“存股票”的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一个是负责资金存管清算的银行。

这三个角色各司其职,彼此相互配合,共同维护证券交易流程的稳定。

交易所下半场:头部效应明显

但我们再类比现有的数字货币市场,会发现不仅用户直接跟交易所打交道的,而且交易所一种角色就完成了所有事情:提供了交易场所,完成B端的上币审核,维护C端的用户运营,甚至是自己做起了“裁判”,负责法币与加密货币、加密货币之间的清算。

交易所“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在币圈发展初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继续类比中国证券发展的历史,以前的股票登记结算交易,也都是一家完成的。”魏琨认为。

回溯现代中国证券发展的历史,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不能错过:

1984年11月18日,采用“个人和集体自愿认购股票”的方式筹集资金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正式开业。当时,飞乐音响委托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证券部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一万股。公开资料显示,这是 “文革”结束以来中国金融机构第一次发行的股票。

6年后,上海证券交易所才开始营业,包括飞乐音响在内的8家公司,成为第一批上市交易的“老八股”。

而中国第一家专业的券商是1987年9月成立的“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几经波折后,在2006年10月被招商证券托管,退出历史舞台。

作为资金存管机构,银行一直伴随证券交易市场发展,但“股票存管机构”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在2001年才成立,距离90年代初疯狂与惨烈的中国股市有6年之久。

“中国股市发展不到30年的时间,券商、存管等更细分角色存在也不过10多年时间。”魏琨表示,在这之前,都是证券公司、交易所完成所有市场交易环节。

事实上,币圈也是如此,先有了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再出现加密货币交易所,如今是到了更细分角色上场的时候了。

 “券商”角色出现 

“中国证券市场建设用了30年时间,币圈应该会更快。”魏琨认为,而现阶段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券商”类角色开始出现。

“我们炒股、去银行买理财,客户经理都要给你做一个风险测评,数字货币属于风险等级比较高的品种,除了教用户如何买卖外,更需要注重这种基础服务。”魏琨告诉31QU。

这是币圈“券商”角色出现的第一个好处,业务分工更加细致,专业的机构去做专业的事情。

对于交易所而言,新的券商角色,意味着新增的流量、市场出现。

那么,谁能成为未来币圈的“券商”?

“第一类是现在已经在区块链领域提供服务的机构。”魏琨认为,他们本身可能不具备做交易所的能力,但具备服务用户、提供经纪业务的能力,可以帮助交易所获客。

“第二类是从事外汇黄金、原油期货等传统领域的经纪业务,未来也会是加密货币券商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群。”

“交易所有非常高的门槛,有区域资源的人,可以做“券商”,借助这种更轻的方式来创业。”魏琨补充道,甚至中小型交易所,也可以转型,将与用户服务的“券商”业务作为发力的重点。

如果类比证券行业,币圈未来可能也会形成“交易所管理‘券商’,‘券商’管理用户”的格局,而最终交易所通过管理“券商”触达用户。

 细分角色的挑战 

事实上,目前交易所关注点还在去中心化交易所、公链、开发平台币上,大而全的联盟是目前头部交易所最爱,将业务细分并不是当下行业的主流。

并且,区块链最大的应用亮点就是“去中介化”,颠覆传统的业务流程。但币圈“券商”角色的出现,似乎在增加业务环节,让交易流程变长,中介变多,相应的手续费也变多。

“清算等技术问题,可以用区块链解决。”魏琨认为,“短期内如果区块链技术没有特别大的突破,整个交易维度上是很难改变的。”

交易所下半场:头部效应明显

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的去中心化交易所,确实不需要KYC,直接实现点对点交易;但就主流交易方式而言,目前的币圈交易所和传统证券交易所没什么区别,也需要解决人与人信任问题、也需要合规监管等外部力量支撑。

“因为牵扯到用户的资金资产,去中心化交易所很难让大家觉得真正的放心。”魏琨表示,“除非技术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但在这个高度之前,现有的金融机制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

即便被誉为“信任的机器”,但单纯依靠区块链技术解决信任问题,交易所还要走很长一段路。

但“券商”角色想在币圈扎根,也会遇到各种挑战。

在证券市场,会有专门的证券交易系统链接交易所和券商,但在币圈,因为整个行业的IT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对接时会有诸多难点。

其次,因为目前交易所间业务重合度极高,在具体合作中,中小交易所也会担心自身的品牌,担心用户会最终“跳过”自己,直接流向更大的交易所。

最后,目前整个加密货币市场还不成熟,即便是熊市阶段,依然有不少冲着“暴富”而来的玩家,币圈“券商”的经纪业务,如何做的专业高大上一些,而不是简单的流量代理、“拉皮条”式的撮合?

“IT技术能力、品牌独立性、经纪业务专业化以及合规是券商发展会遇到的问题。”巍琨总结道,“我们正在打造一站式的券商解决方案,做大加密货币交易市场,需要创业者的进一步探索。”

比特币基金会联合创始人PactrickMurc曾表示,因为监管、产品和市场不成熟,所以一段时间内机构玩家不会大规模储存比特币,“没有很好基础架构、合规以及监管落实,比特币ETF可能需要花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批准”。

而“券商”等更多细分角色的出现,也是行业合规化的一种尝试:将业务和资金分开,清算登记分开,让加密货币市场的交易行为和数据进一步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