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链上治理就是少数服从多数,那么少数人的的利益谁来保障?

为何超过51%的多数人就能剥夺其余49%的少数人的权利?

如果链上治理就是少数服从多数,那么少数人的的利益谁来保障?

一个时代,难得有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互联网之后,也许便是区块链吧。

很多人戏言,“一入币圈深似海,从此休闲是路人”。

对于只知道投机的人来说,吸引他们的,无疑是区块链的造富效应,年纪轻轻,身价数亿,天天跑车、会所、嫩模……

而对于区块链行业的从业者而言,吸引他们的,除了炒币之外,还有区块链本身。因为区块链不仅仅只是一项涵盖计算机科学和密码学的技术,它同时也包含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知识体系。这或许就是区块链的最大魅力,以及被很多人称为“颠覆性的人类生产关系革命”的重要原因。因此,尽管它复杂难懂,但是还是让人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技术当然很重要,何况区块链当前的发展也正处于技术迭代的重要关口,TPS、共识机制、链下扩容、匿名技术纷涌而至……然而,若要深刻的理解区块链,便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系统、人性、组织、治理等方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区块链改造世界的方式。

所以,今天我们把眼光聚焦于治理,尤其是链上治理这个点,看看当前区块链的链上治理,都有哪些值得思考的东西。

 1、链上治理与链下治理

早先的区块链,都是以链下治理为主,比如比特币、以太坊。

这种链下治理的方式,通常是开发者与最早的一群活跃分子(以极客为主)形成小组或是社区,共同进行项目开发、管理等。由于早期的区块链都是以PoW为主,所以矿工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种治理方式有一种天生的矛盾,一方面,笃信“Code is law”;另一方面,当发生利益冲突或意见不合,且链上无法协调时,便只能进行硬分叉。如The DAO事件诞生出ETH与ETC,比特币长达1年半的扩容争论最终诞生BCH,就是最好的明证。

于是乎,有人提出了链上治理,让用户直接对要做出的决策进行投票,然后根据结果自动执行,这一定程度上(至少是在执行层面)实现了“Code is law”。

 2、  “一人一票”与“一币一票”

“一人一票”,看起来是最符合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毕竟目前西方国家的大选,也正是在用“一人一票”这种方式。在“一人一票”的模式下,每个人无论贫富贵贱,在投票上都拥有着相同的权利,实现了平等最大化。

然而,区块链的世界,毕竟和现实世界不同。

那么,问题来了。在区块链世界,如何证明你是你?你妈是你妈?

当前,区块链的一个基础属性,就是“匿名”。至少在去中心化的全球身份识别系统建立起来之前,识别一个“人”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他的加密密钥。

在类似于以太坊这样的公链上,创建一个新的密钥,几乎是零成本、零时间、零风险的事情。于是乎,Sybil Attack(女巫攻击,攻击者利用单个节点来伪造多个身份存在于P2P网络中,从而达到削弱网络的冗余性,降低网络健壮性,监视或干扰网络正常活动等目的)几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还记得FCoin在6月底推出的“创业板的上币规则公示”么? 以太网络因此陷入了彻底的堵塞和瘫痪。

原因无他,FCoin用的是“累计充值人数排名”上线的机制。按照各创业板支持币种的充值帐户数进行排名,看起来是一人一票,但实质上却是一账户一票。这导致当时的项目方及支持者们在交易所疯狂开账户并充值,一时间以太坊网络便涌入了超负载的交易量,然后就彻底瘫痪了。

“一人一票”看起来好像不太好,那么“一币一票”呢?

在区块链的世界,“一币一票”,是个在逻辑上更说得通的模式。

因为账号可以无限建,币却不能随便买。毕竟每个币都需要用真金白银来换,而且币的总量也是有限的。

然而,这个看起来逻辑上没什么毛病的模式,带来的问题,却一点儿也不比链下治理少。

■ 控制权之争 VS 币数之争

在西方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代表,一直被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大公司或是大财团,往往会对政府决策包括立法产生更大的影响。在美国,这类群体被称为“游说集团”,它在美国可谓是产业链级别的存在。

网上对其下的定义是“被利益集团指定为其代表,向政府施加影响,使其公共政策符合该集团利益的人”。

当然,大的公司或是集团,与政府在财务和政策上有着比普通公民更紧密的利害关系。但是,这是否能够成为他们拥有更大的立法控制权的理由呢?

“一币一票”的模式,直接连“游说集团”也忽略了,即将“控制权之争”变成了彻彻底底的“币数之争”。而毫无疑问,富豪、大户在其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也将变得空前强大。

■ 多数人的暴政 VS 少数人的权利

作家夏尔·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在1831年对美国进行考察后,写下了著名的《论美国的民主》,他指出,“我最挑剔于美国所建立的民主政府的,并不像大多数的欧洲人所指责的那样在于它的软弱无力,而是恰恰相反,在于它拥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夏尔·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将这种以多数人名义行使的无限权力称之为“多数人的暴政”。

的确,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民主”都谈不上是一个褒义词。少数服从多数,虽然看起来是个在逻辑和政治上都正确的理念,却经常免不了陷入“多数人暴政”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千年前的“苏格拉底之死”,正是这种“民主暴政”下的悲剧的最典型体现。

链上治理的投票,也同样面临着类似局面。

当链上发起一次投票(比如是否更新一段新的代码),多数人支持,少数人反对,是否意味着:任何51%的“多数人”总是可以剥夺其余49%的“少数人”的权利呢?

少数人的权利,究竟该如何保障?

■ 民主制 VS 代议制

我们常说: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这是一个职业分工问题,就像再好的法官也不能去当足球裁判一样,因为法官并不一定熟悉足球的评判规则。这也是为什么可以将“政客”作为一种职业的原因。

试想一下,你觉得一个普通老百姓,只凭从电视新闻和报纸里知道的那点儿小道消息,就行使自己的投票权进行投票,去影响甚至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政策,是件靠谱的事吗?

沿着这个思路,那你觉得现阶段,让那些只关心币价、只知道投机的朋友行使投票权,去影响或者决定一个你所看好的重磅区块链项目的协议升级事项,是件靠谱的事吗?

治理国家,或许民主有效。但是管理技术,Hmm……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目前普遍采用的方式是代议制并非民主制的原因。

然而代议制也并非完美,不然为何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照搬美国的宪法和制度,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经济、文化、土壤、教育、理念……每一个变量的参与,都会对最终结果的偏离,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即便是在美国的代议制度下,竞选贿赂、宣传揽票、投票率低等一系列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

 3 、链上治理之“二次方投票”

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区块链全球峰会上,V神提出,关于区块链上的治理方案,“二次方投票”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次方投票”(Quadratic Voting ,简称QV),就是说投票者的成本是他们要购买的票数的平方。即1票将花费1美元,3票要花费9美元,8票要花费64美元,以此类推。

一般情况下,投票者会花费更多的成本在自己关心的问题上贡献投票数,从而影响涉及该问题的相关决策。但是在“二次方投票”的前提下,若某个投票者在16个问题上各贡献一票,只需16美元;但是花费16美元只能对一个问题贡献4票。

换句话说,“二次方投票”提高了投票者个人意志影响决策的成本,确保了最终决策的公平公正,保障其是大多数民众的共同意志,从而避免了“一币一票”在这方面的短板。

 4、当前链上治理代表项目

■ EOS 

毫无疑问,EOS肯定是链上治理的最佳代表项目,也最像现实世界中代议制民主的治理方式。EOS主网启动前超级节点的竞选,着实吸引了不少眼球,而光是为了启动主网,使投票率达到15%,也前前后后折腾了好几天。

它同时还有宪法和最高法院 (超级仲裁论坛),至于效果如何,需要时间来验证。

■ Tezos 

Tezos的宣传口号就是 “可以自我修复的区块链”(Self-governace)。

当Tezos需要更新协议时,会在区块链上发起投票。此时,网络参与者们需要决定到底要不要实行协议更新。如果大部分人同意,那么协议将会自动被编译部署到Tezos的测试网络上,进行试运行。

该协议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将会发起另一个请求。如果大部分人同意的话,那么这次协议将会生效,协议的更新将会自动部署到主网络上,并强制将网络上的每一个节点更新成最新的协议。使用这样的方法,Tezos便避免了硬分叉的这种悲剧发生。

通过这种方式,系统将权力直接转移给了用户。

■ Decred

Decred和Tezos差不太多,所以经常被戏称为“Tezos穷人版”,只不过Tezos对标的是以太坊,Decred对标的是比特币而已。

■ Dfinity

Dfinity除了像Tezos一样可以对系统规则进行在链投票之外,还支持对账本本身进行直接的、追溯性的更改。换句话说,Dfinity的持有者,除了可以预防和避免硬分叉之外,还可以投票回滚,以撤销原定的决定。

生成图片
9

发表评论

如果链上治理就是少数服从多数,那么少数人的的利益谁来保障?

星期六 2018-09-22 12:59:13


如果链上治理就是少数服从多数,那么少数人的的利益谁来保障?

一个时代,难得有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互联网之后,也许便是区块链吧。

很多人戏言,“一入币圈深似海,从此休闲是路人”。

对于只知道投机的人来说,吸引他们的,无疑是区块链的造富效应,年纪轻轻,身价数亿,天天跑车、会所、嫩模……

而对于区块链行业的从业者而言,吸引他们的,除了炒币之外,还有区块链本身。因为区块链不仅仅只是一项涵盖计算机科学和密码学的技术,它同时也包含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知识体系。这或许就是区块链的最大魅力,以及被很多人称为“颠覆性的人类生产关系革命”的重要原因。因此,尽管它复杂难懂,但是还是让人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技术当然很重要,何况区块链当前的发展也正处于技术迭代的重要关口,TPS、共识机制、链下扩容、匿名技术纷涌而至……然而,若要深刻的理解区块链,便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系统、人性、组织、治理等方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区块链改造世界的方式。

所以,今天我们把眼光聚焦于治理,尤其是链上治理这个点,看看当前区块链的链上治理,都有哪些值得思考的东西。

 1、链上治理与链下治理

早先的区块链,都是以链下治理为主,比如比特币、以太坊。

这种链下治理的方式,通常是开发者与最早的一群活跃分子(以极客为主)形成小组或是社区,共同进行项目开发、管理等。由于早期的区块链都是以PoW为主,所以矿工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种治理方式有一种天生的矛盾,一方面,笃信“Code is law”;另一方面,当发生利益冲突或意见不合,且链上无法协调时,便只能进行硬分叉。如The DAO事件诞生出ETH与ETC,比特币长达1年半的扩容争论最终诞生BCH,就是最好的明证。

于是乎,有人提出了链上治理,让用户直接对要做出的决策进行投票,然后根据结果自动执行,这一定程度上(至少是在执行层面)实现了“Code is law”。

 2、  “一人一票”与“一币一票”

“一人一票”,看起来是最符合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毕竟目前西方国家的大选,也正是在用“一人一票”这种方式。在“一人一票”的模式下,每个人无论贫富贵贱,在投票上都拥有着相同的权利,实现了平等最大化。

然而,区块链的世界,毕竟和现实世界不同。

那么,问题来了。在区块链世界,如何证明你是你?你妈是你妈?

当前,区块链的一个基础属性,就是“匿名”。至少在去中心化的全球身份识别系统建立起来之前,识别一个“人”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他的加密密钥。

在类似于以太坊这样的公链上,创建一个新的密钥,几乎是零成本、零时间、零风险的事情。于是乎,Sybil Attack(女巫攻击,攻击者利用单个节点来伪造多个身份存在于P2P网络中,从而达到削弱网络的冗余性,降低网络健壮性,监视或干扰网络正常活动等目的)几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还记得FCoin在6月底推出的“创业板的上币规则公示”么? 以太网络因此陷入了彻底的堵塞和瘫痪。

原因无他,FCoin用的是“累计充值人数排名”上线的机制。按照各创业板支持币种的充值帐户数进行排名,看起来是一人一票,但实质上却是一账户一票。这导致当时的项目方及支持者们在交易所疯狂开账户并充值,一时间以太坊网络便涌入了超负载的交易量,然后就彻底瘫痪了。

“一人一票”看起来好像不太好,那么“一币一票”呢?

在区块链的世界,“一币一票”,是个在逻辑上更说得通的模式。

因为账号可以无限建,币却不能随便买。毕竟每个币都需要用真金白银来换,而且币的总量也是有限的。

然而,这个看起来逻辑上没什么毛病的模式,带来的问题,却一点儿也不比链下治理少。

■ 控制权之争 VS 币数之争

在西方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代表,一直被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大公司或是大财团,往往会对政府决策包括立法产生更大的影响。在美国,这类群体被称为“游说集团”,它在美国可谓是产业链级别的存在。

网上对其下的定义是“被利益集团指定为其代表,向政府施加影响,使其公共政策符合该集团利益的人”。

当然,大的公司或是集团,与政府在财务和政策上有着比普通公民更紧密的利害关系。但是,这是否能够成为他们拥有更大的立法控制权的理由呢?

“一币一票”的模式,直接连“游说集团”也忽略了,即将“控制权之争”变成了彻彻底底的“币数之争”。而毫无疑问,富豪、大户在其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也将变得空前强大。

■ 多数人的暴政 VS 少数人的权利

作家夏尔·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在1831年对美国进行考察后,写下了著名的《论美国的民主》,他指出,“我最挑剔于美国所建立的民主政府的,并不像大多数的欧洲人所指责的那样在于它的软弱无力,而是恰恰相反,在于它拥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夏尔·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将这种以多数人名义行使的无限权力称之为“多数人的暴政”。

的确,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民主”都谈不上是一个褒义词。少数服从多数,虽然看起来是个在逻辑和政治上都正确的理念,却经常免不了陷入“多数人暴政”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千年前的“苏格拉底之死”,正是这种“民主暴政”下的悲剧的最典型体现。

链上治理的投票,也同样面临着类似局面。

当链上发起一次投票(比如是否更新一段新的代码),多数人支持,少数人反对,是否意味着:任何51%的“多数人”总是可以剥夺其余49%的“少数人”的权利呢?

少数人的权利,究竟该如何保障?

■ 民主制 VS 代议制

我们常说: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这是一个职业分工问题,就像再好的法官也不能去当足球裁判一样,因为法官并不一定熟悉足球的评判规则。这也是为什么可以将“政客”作为一种职业的原因。

试想一下,你觉得一个普通老百姓,只凭从电视新闻和报纸里知道的那点儿小道消息,就行使自己的投票权进行投票,去影响甚至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政策,是件靠谱的事吗?

沿着这个思路,那你觉得现阶段,让那些只关心币价、只知道投机的朋友行使投票权,去影响或者决定一个你所看好的重磅区块链项目的协议升级事项,是件靠谱的事吗?

治理国家,或许民主有效。但是管理技术,Hmm……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目前普遍采用的方式是代议制并非民主制的原因。

然而代议制也并非完美,不然为何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照搬美国的宪法和制度,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经济、文化、土壤、教育、理念……每一个变量的参与,都会对最终结果的偏离,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即便是在美国的代议制度下,竞选贿赂、宣传揽票、投票率低等一系列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

 3 、链上治理之“二次方投票”

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区块链全球峰会上,V神提出,关于区块链上的治理方案,“二次方投票”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次方投票”(Quadratic Voting ,简称QV),就是说投票者的成本是他们要购买的票数的平方。即1票将花费1美元,3票要花费9美元,8票要花费64美元,以此类推。

一般情况下,投票者会花费更多的成本在自己关心的问题上贡献投票数,从而影响涉及该问题的相关决策。但是在“二次方投票”的前提下,若某个投票者在16个问题上各贡献一票,只需16美元;但是花费16美元只能对一个问题贡献4票。

换句话说,“二次方投票”提高了投票者个人意志影响决策的成本,确保了最终决策的公平公正,保障其是大多数民众的共同意志,从而避免了“一币一票”在这方面的短板。

 4、当前链上治理代表项目

■ EOS 

毫无疑问,EOS肯定是链上治理的最佳代表项目,也最像现实世界中代议制民主的治理方式。EOS主网启动前超级节点的竞选,着实吸引了不少眼球,而光是为了启动主网,使投票率达到15%,也前前后后折腾了好几天。

它同时还有宪法和最高法院 (超级仲裁论坛),至于效果如何,需要时间来验证。

■ Tezos 

Tezos的宣传口号就是 “可以自我修复的区块链”(Self-governace)。

当Tezos需要更新协议时,会在区块链上发起投票。此时,网络参与者们需要决定到底要不要实行协议更新。如果大部分人同意,那么协议将会自动被编译部署到Tezos的测试网络上,进行试运行。

该协议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将会发起另一个请求。如果大部分人同意的话,那么这次协议将会生效,协议的更新将会自动部署到主网络上,并强制将网络上的每一个节点更新成最新的协议。使用这样的方法,Tezos便避免了硬分叉的这种悲剧发生。

通过这种方式,系统将权力直接转移给了用户。

■ Decred

Decred和Tezos差不太多,所以经常被戏称为“Tezos穷人版”,只不过Tezos对标的是以太坊,Decred对标的是比特币而已。

■ Dfinity

Dfinity除了像Tezos一样可以对系统规则进行在链投票之外,还支持对账本本身进行直接的、追溯性的更改。换句话说,Dfinity的持有者,除了可以预防和避免硬分叉之外,还可以投票回滚,以撤销原定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