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不是神医 却能治疗医疗痼疾

近几年,各种可穿戴设备逐渐流行,从各个品牌的运动手环、到每次发布会都越来越强调健康功能的苹果手表、甚至朋友圈大家每天晒的步数、基因测序项目 23andMe...可见我们越来越重视健康。

近几年,各种可穿戴设备逐渐流行,从各个品牌的运动手环、到每次发布会都越来越强调健康功能的苹果手表、甚至朋友圈大家每天晒的步数、基因测序项目 23andMe...可见我们越来越重视健康。

在我们用这些设备和服务的同时,也在迅速产生大量数据。医疗领域的数据归属权、安全、隐私、共享等问题存在已久。随着病例数字化、可穿戴设备等逐步投入使用,数据量迅速爆发,如何有效、安全地利用这些数据,使数据能释放出它们的能量,就成了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区块链不是神医 却能治疗医疗痼疾

图自 TechCrunch,版权属于原作者

随着区块链技术近两年的迅速发展,区块链与医疗的结合也日渐成为热门话题。

本文将按区块链技术在医疗行业落地应用的领域划分,从医疗健康数据、医疗保险、基因组数据等多领域,为大家介绍区块链与医疗领域结合的现状。

区块链与医疗天然有结合点

区块的产生方式、及区块链上数据的存储方式,决定了存储在区块链上的数据有完整、无法篡改、可追溯、保障隐私、有时序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区块链天然带有金融、交易属性。作为比特币、以太币等加密货币的基础,区块链技术提供的信息安全完整、保密等特点,使其天然与金融领域有很好的结合。

医疗和金融当然非常不同,但在复杂、庞大、参与方众多的医疗领域,信息需要在系统里 “转手”很多次,这种信息转手很像金融领域里的交易。

区块链不是神医 却能治疗医疗痼疾

医疗数据和我们的生命健康、个人财产直接相关,因此其隐私、安全、准确性,就格外重要。但目前,整个医疗体系面临着无法跨平台安全共享数据的问题。区块链技术能帮助我们把这些非常重要的数据更好地保护、流通、运用起来。

比如,我们每个人的病历信息、医生开过哪些检查手段、治疗措施、疗效如何、服了哪些药、药效如何、哪些药保险能报销、哪些药保险不能报销...等等。这些信息会在同一间医院不同科室之间、不同医院之间、医院与你的保险公司之间等环节转手。

具体来说,区块链与医疗领域的结合,以落地的难易程度排名,可以分为以下几大领域:医疗数据、医疗保险、基因数据、此外还有药品溯源、理赔调解与账单管理、药品定价等领域。

通过对海外 40 余家医疗区块链项目的统计,我们发现:

从项目数量来看,医疗数据占据了 62.8%,是毫无争议的大多数;医疗保险占 9.3%,基因数据占 16.3%,其余为其他领域。

区块链不是神医 却能治疗医疗痼疾

从融资角度来看,医疗数据和医疗保险都颇受资本青睐。除了 ICO 项目,另有 35% 的项目获得了 B 轮或以上投资。当然,这也和诸如诺基亚、IBM Watson 等信息处理巨头进军有关。

相比之下,基因数据作为新兴领域,其创业项目以种子轮和 ICO 为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国内虽然也有不少医疗区块链项目,但在基因数据领域几乎是空白,这也是国内医疗区块链项目和海外项目的明显区别。

从国家和地区来看,美国占 60%,其余在瑞士、芬兰、以色列等地。有意思的是,区块链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俄罗斯,在医疗区块链方面却并无太多动作,项目十分稀少。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区块链与医疗数据、医疗保险、基因数据这三个领域的结合。

医疗数据:更安全、更全面、可分享

这里讨论的医疗健康数据,指的是病历数据,不包括近几年大家通过智能穿戴设备收集的数据。

每个人都去医院看过病,那么我们看病时产生的信息都去哪儿了呢?

目前,这些信息由医院保存。集中保存数据固然不少优点,比如高效、便于操作,但也有以下三个缺点:

数据容易丢 | 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数据也是如此。2017 年,美国发生的重大医疗信息泄露事故高达 15 次,至少约 300 万名病人的信息被泄露;这个问题在中国也很严重,2017 年9月,《法制日报》就报道了一起特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超7亿条公民个人信息遭泄露,8000余万信息被贩卖”。甚至还有数据被标价,在数据贩卖群里被公然叫卖,看上去心惊肉跳。数据安全不是医疗领域特有的问题,但医疗数据高度敏感,一旦发生数据泄露,后果极为严重。

医疗信息难以分享 | 如果医院之间能分享数据,相信能为患者提供信息更全面的诊断、同时还能通过免去重复步骤,来降低看病成本。但这和医疗行业目前中心化的体制存在冲突。

信息不全面 | 如果我们的医疗数据分散在不同医院、被不同医院掌握,而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别说下次看医生时给医生提供完整病历了,就连我们自己对自己的病史记录也只能有片段的了解,给未来就诊造成不便。

现在病历已经开始逐步电子化,如果能把这些信息放到区块链上,不仅每人可以自己掌握自己的信息、而不是交给第三方或医院,医生也可以结合这些信息,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但问题来了:现阶段,区块链技术还无法承受医疗数据庞大的体量。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考虑如何满足医疗数据所需的私密性。

动脉网 2018 年发布的 《医疗区块链产业报告》 中指出,目前解决方案是 “采用两套数据体系”。也就是说,原始医疗数据太多、太庞杂,因此暂时先不放到链上,而是把区块链和快速医疗互操作性资源(FHIR)的 API 接口连上,在区块链上执行智能合约,如果需要原始医疗信息做参考,则直接通过接口,像从图书馆找一本书一样,直接索引到链下原始医疗信息。

以下两个项目意在解决医疗信息难以分享、信息不全面的问题:

位于硅谷圣马特奥的 PokitDok,是医疗垂直领域的 API 开发商,他们解决医疗领域一系列问题,比如保险理赔、药房和身份管理。 PokitDok 于2016年10月首次推出了他们名为 “DokChain” 的区块链产品。DokChain 是一个“分布式交易处理器网络,运行整个医疗行业的财务和临床数据。”

区块链不是神医 却能治疗医疗痼疾

也就是说,这个项目在解决 “为所有患者的数据源提供安全网络” 的问题 —— 不论这个数据是从 EMR(电子健康记录)产生的、还是医疗设备产生的、或是病人去药房拿药产生的,PokitDok 都会把这个数据囊括到链上。 PokitDok 自己的 API 和第三方提供的 API,随后都将通过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网络连接。

数据分享渠道打通后,将大大提高效率:2016 年 9 月,PokitDok 演示了他们是如何把平时需要好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才能处理的保险理赔,通过 DokChain 压缩到仅仅几秒钟就处理完毕了。

另一个项目是 Patientory

Patientory 总部位于美国亚特兰大。该公司正在构建一个符合 HIPAA 标准的、基于区块链的健康信息交换系统(HIE),旨在实现电子健康记录的互操作性,同时增强网络安全协议。

Patientory 的白皮书里写到,在他们的设想下,每位患者将 “成为发送和接收健康信息的主要中间人,无需频繁更新信息、也不会遇到软件问题。”

也就是说,以患者为中介、决定权在患者自己手里,只要是患者给访问权限的医疗机构,都能往上面添加新记录(比如看病信息、医学图像等)。这些记录跟着患者,以后如果患者换了一家医院,可以再给新医院授权,那家医院在授权后,就能看到患者之前一系列相关信息。

在医疗数据安全领域,总部位于爱沙尼亚的 Guardtime 颇具代表性。Guardtime 是最大的企业区块链安全系统供应商之一。Guardtime 不用以太坊或比特币协议,而是使用无钥签名(KSI)提供大规模数据身份验证。

区块链不是神医 却能治疗医疗痼疾

无钥签名不等于脱离密钥,而是时间戳的生成和验证过程用类似比特币的哈希树,CPU 计算做时间证明,而不用密钥。与比特币去中心化公网节点的哈希树不同,无钥签名是中心化的分布式系统。这个技术相对冷门,是否可行还需时间检验。

不过,Guardtime 再一次证明了医疗领域的项目要想做大,得到政府支持几乎是必要条件。2016 年 3 月,Guardtime 开始与爱沙尼亚电子卫生部门合作,为超过 100 万份患者的病例保障数据安全。其实早在 2011年,Guardtime 就开始与爱沙尼亚政府合作了,当时他们被当地政府选中保护公共和政府信息。

爱沙尼亚独特的健康数据处理方式,使该国成为部署区块链的理想地点:爱沙尼亚很早就开始大力推广每人有自己的电子记录卡,为日后信息上链打下基础,因此后来区块链层才能记录、并确保每次和患者进行数据互动时是在安全环境下进行的。

医疗保险:为患者、医院、保险公司省钱省事

一提到医疗保险,没有人不头疼:对患者来说,整个流程麻烦、耗时,要先向医院支付治疗费用,把相关费用文件保留好,回头再找保险公司报销;对医院来说,要花巨大的成本整理资料、收集信息。福布斯一篇文章指出,美国医生花在填写各种文件的时间,竟然占到了整个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二!其中一大部分就是填写保险相关文件。对保险公司来说,也要花费大量时间金钱、人力物力,确保该赔的都赔付,不该陪的别被骗保。

患者、医院、保险公司三方,每一方都被繁复的材料拉低效率,原因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信息转手问题:每次信息在医、患、保之间转手,都需要重新证明自己收到的信息可信、发出的信息正确。

如果把数据记在不可篡改且信息全面的区块链上,就能避免争议;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则可以在 “条件符合即可触发” 的模式下,大大简化理赔过程。因此我们说,区块链格外适合解决医疗保险方面的问题。

位于美国加州的医疗区块链公司 GEM,开发了用于医疗保健及供应链管理的区块链应用程序。GEM 的医疗网络建立在以太坊上。在这个网络里,患者可以控制访问权限,而且每个变化都会被记录在一个可共享的账簿上。

区块链不是神医 却能治疗医疗痼疾

GEM 最初的切入点,正是医疗索赔。GEM 有个自己的平台,叫 GemOS。该平台允许患者、医院和保险公司实时、安全地查看患者整个的健康历史,让整个索赔过程更快、更透明。 

基因数据:你的数据你做主

我究竟是谁?我从哪里来?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你的基因里。

这两年,基因测试越来越火。随着 23andMe 等测试公司的红火、再加上有 Anne Wojcicki 等科技明星加持的团队,以及顶级资本的支持,基因测试已经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

以 23andMe 为例,只需一点唾液,用户就能得到一份含有家族血统、性格特点、疾病预防的报告。甚至就连你有没有节奏感、以后秃头的可能性多大、对苦味有多敏感都能测出来!

区块链不是神医 却能治疗医疗痼疾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每人的基因信息对疾病预防有重要指导作用,如果我们能把收集来的信息进行纵向对比,就能追踪个人身体健康的变化;如果横向对比,更能产生不少洞见。这些数据的价值不言而喻。但现在,这些数据往往存储在孤立的某机构里,机构和机构之间无法进行数据流通,就更别提个人对数据的拥有权了。

如果把数据放到链上,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数据产生者 —— 你、我,我们每个人 —— 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数据,自己决定把数据有偿或无偿分享给谁。医疗领域的技术研发之所以又难又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药厂、科研机构拿不到数据。

下面介绍的几个项目思路比较类似:让基因数据从医院回归个人,以实现个人对自己的基因数据进行交易。只有接触到大量数据,研究机构才能有条件分析大量的遗传信息,以加速药物开发、简化临床试验的程序,这也是精准医疗的前提条件。

目前该领域知名度最高的,当属 Nebula Genomics。较高知名度和其核心团队一水来自哈佛、被 Nature、麻省理工科技评论、TechCrunch 等知名媒体纷纷报道有关。

区块链不是神医 却能治疗医疗痼疾

这家公司主攻人类基因组测序和健康大数据。消费者只需花 999 美元(其实是价值 999 美元的项目代币),该公司就能测试你全部基因,而且这个数据属于你自己,不论你是想把数据无偿分享出去,或是卖给别人,都由你做主。区块链技术主要用来保障其数据和交易记录的安全性。

这明显是对标 23andMe、Ancestry.com 等传统基因测序公司。这些公司在得到你的数据后,会把你产生的数据卖给第三方盈利,但你却拿不到一分钱。当然,即使在传统模式下,你的数据也是匿名的,数据购买方并不会知道你姓甚名谁。

该领域其他创业项目还包括 EncrypGenLuna DNAZenome 等,这些项目比较类似,都是构建人们可以在线销售其遗传信息的平台,但这几家公司不提供基因组测序服务。

总体来说,不论从融资数量、还是从创业项目的数量来看,医疗数据、医疗保险、和基因数据这三个领域,都是目前区块链+医疗结合场景里,落地程度最高,竞争也最激烈的红海。

其他领域在初级阶段

我们经常在新闻上看到医患矛盾,其中不少问题,区块链技术或许就能解决。比如说既谋财、又害命的假药和假疫苗,这背后的黑色产业链暴利而庞大。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每年全球假药交易规模高达 750 亿至 2000 亿美元。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假药竟达到销售药品总量的 10% 至 30%!令人痛心的是,非法交易导致每年超过10万人死于假药

目前防伪、溯源的手段包括 RFID、二维码等,但很显然这些办法并没解决问题 —— 假药假疫苗依然猖狂。究其原因,无外乎生产环节记录造假、流通环节信息封闭。

而区块链可以把药品制造、运输、分发的每一步信息都放在链上,消费者买到药或疫苗后,可以通过个人数据的上传,来查询药的真假。一旦信息上链条,由于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正品药和疫苗也就拥有了网络世界的独有身份。只要查询这个身份,其所有的追踪和记录都能查到。

在用区块链为药品溯源方面,美国政府早已有所行动:2017 年 3 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开始用区块链进行处方药追溯;随后 FDA 又颁布了 《药物供应链安全法案(DSCSA)》,该法案要求其药物供应链上,从生产商、分销商、批发商等的一系列企业,都要对商品进行序列号管理、记录交易历史,并对可疑商品进行检疫检测。美国政府对药品的可溯源性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此种背景下,为保证合规,2017 年 5 月,制药业巨头 Genentech(业内大牛,1978年就是他们率先做出合成的胰岛素,此外治疗乳腺癌的赫赛汀等多种突破药物都来自这家公司),及辉瑞(做出了伟哥)为首的一批公司共同推出了 MediLedger,该项目旨在创建管理药品供应链的区块链工具。

MediLedger 网络将通过区块链访问的查询目录,与确保安全的消息传递网络相结合,使药品流通环节上的各个公司,能够安全地验证某款产品的真实性。

区块链不是神医 却能治疗医疗痼疾

其实,溯源就是对产品进行追踪的生产控制系统,适用于任何产品,不论是医药、红酒、还是任何其他容易被造假的产品。因此做产品溯源的区块链项目,也可以去做药品溯源。

不是说用区块链溯源就能 100% 杜绝假货。毕竟信息是人输进去的,如果从源头就掉包、或者数据来源就不可靠,仍然无法避免假货。

除了解决假药假疫苗,区块链也可以解决医务人员身份验证的问题。每位医务工作者可以把自己的教育背景、职业资格证书等信息放在链上,以确保病人不用被假冒医生欺骗,或者一出事就赖临时工的情况。美国区块链项目 Hashed Health 六大应用场景之一,就是医疗从业人员身份验证。

另外,药品定价、理赔调解与账单管理等,在未来都有潜力与区块链结合得更紧密。

区块链+医疗:局限与挑战

过去两年里区块链技术取得了一些发展,也吸引到了不少人才,但显然现阶段整个行业还处于早期探索的阶段,不少技术也都比较粗糙。在这种状态下谈区块链和医疗,虽然有很多想象空间,但也面临很多挑战,主要分为两种:

一方面,是区块链技术本身的不成熟。区块链的底层设施很不完善,去中心化的存储和计算,该如何应对海量的医疗数据?区块链需要提高效率,以达到医疗场景里对时效性的要求。除了优化算法外,我们固然可以使用联盟链、甚至私有链,或者用减少节点的方式提高效率,但这就又回到了要在 “去中心化” 和 “效率” 两者之间做出取舍的艰难选择。

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医疗行业本身的阻力。不论中国还是美国,目前都是中心化的医疗体系,这和强调去中心化精神的区块链有不小出入。其实不仅是区块链,其他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项目在需要与医院合作时,也都遇到不少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阻力。在某些如药品定价的领域里,由于涉及多方利益,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更是受到不少人为阻挠。

这也就是为什么医疗数据、医疗保险等革新信息交换方式的领域,更容易与区块链结合、落地。

国内:区块链与医疗结合受政策支持

2017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提出开展基于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试点应用;

2018年3月,工信部发布《2018年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标准化工作要点》,提出推动组建全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化委员会;

可见,政府虽然对加密货币、ICO 等融资行为监管严格,但对区块链技术本身比较支持

从国务院 2016 年底颁发的 《“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文件等一系列信息可以看出,政府对分级诊疗的支持,这也为区块链与医疗的结合定下了基调。

目前,国内成熟的区块链应用比较少,总体还在初级阶段。通过对国内二十多家项目的统计,我们发现有以下趋势:

以应用场景划分,医疗数据的项目数量占 45%,医疗保险占 32%,其余占剩下的 22%

区块链不是神医 却能治疗医疗痼疾

以地区划分,绝大多数项目都在北上广,占 77.3%,其余在浙江、江苏等地。不论区块链还是其他技术,凡是医疗领域的项目,都需要和医院紧密交流,因此医疗区块链项目扎堆大三甲集中的北上广,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以融资划分,医疗数据及保险两大板块的项目,比其余领域项目融资相对顺利,有些已经融到 B 轮、C 轮,甚至已经 IPO。而在非医疗数据、非保险项目里,以早期融资居多,这也是医疗数据、保险这两大领域,落地道路相对清晰的体现。

在应用场景方面,目前已经落地的主要还是在医疗数据方面。

比如,阿里健康与常州市就合作进行了区块链+医疗的试点项目。去年八月,常州市医联体区块链试点开始试提供分级诊疗就医:人们可以就近体检,通过对体检报告的分析,筛查出可能患有慢性疾病、需要复检的人群,进行进一步检查或治疗。这种社区与医院之间,通过区块链实现居民健康信息的 “转手” 和授权,能在为大医院分流的同时,让慢性病患者早发现早治疗。这也是国内第一个已经落地的、基于医疗场景实施的区块链应用。

未来趋势

现在,医疗健康领域正在从粗犷到精准、从治疗到预防逐步过渡。随着智能硬件、个人健康监测 App 等流行,收集到的大量数据使得这种趋势成为可能,而医疗与区块链的结合,在这种趋势下,也显得合情合理、时机合适了。

在大规模应用前,还有一些问题需待解决,主要就是上文谈到的区块链技术本身的问题,和其如何与一系列政策法规、与医疗领域本身的复杂性融合的问题。现在离区块链在医疗领域的大规模应用,估计还有一段不小的时间,在此之前,医院很可能以试点的方式进行尝试。

在这种情况下,区块链项目找准医疗场景就显得尤为重要。医疗数据、保险、及基因数据这三者,以应用场景最明显、技术相对成熟、来自各方阻力最小,成为了目前区块链+医疗的热门区域。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日渐成熟,其他医疗细分领域也可能会在未来几年迎来更多发展。

生成图片
7

发表评论

区块链不是神医 却能治疗医疗痼疾

星期日 2018-09-16 11:05:57


近几年,各种可穿戴设备逐渐流行,从各个品牌的运动手环、到每次发布会都越来越强调健康功能的苹果手表、甚至朋友圈大家每天晒的步数、基因测序项目 23andMe...可见我们越来越重视健康。

在我们用这些设备和服务的同时,也在迅速产生大量数据。医疗领域的数据归属权、安全、隐私、共享等问题存在已久。随着病例数字化、可穿戴设备等逐步投入使用,数据量迅速爆发,如何有效、安全地利用这些数据,使数据能释放出它们的能量,就成了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区块链不是神医 却能治疗医疗痼疾

图自 TechCrunch,版权属于原作者

随着区块链技术近两年的迅速发展,区块链与医疗的结合也日渐成为热门话题。

本文将按区块链技术在医疗行业落地应用的领域划分,从医疗健康数据、医疗保险、基因组数据等多领域,为大家介绍区块链与医疗领域结合的现状。

区块链与医疗天然有结合点

区块的产生方式、及区块链上数据的存储方式,决定了存储在区块链上的数据有完整、无法篡改、可追溯、保障隐私、有时序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区块链天然带有金融、交易属性。作为比特币、以太币等加密货币的基础,区块链技术提供的信息安全完整、保密等特点,使其天然与金融领域有很好的结合。

医疗和金融当然非常不同,但在复杂、庞大、参与方众多的医疗领域,信息需要在系统里 “转手”很多次,这种信息转手很像金融领域里的交易。

区块链不是神医 却能治疗医疗痼疾

医疗数据和我们的生命健康、个人财产直接相关,因此其隐私、安全、准确性,就格外重要。但目前,整个医疗体系面临着无法跨平台安全共享数据的问题。区块链技术能帮助我们把这些非常重要的数据更好地保护、流通、运用起来。

比如,我们每个人的病历信息、医生开过哪些检查手段、治疗措施、疗效如何、服了哪些药、药效如何、哪些药保险能报销、哪些药保险不能报销...等等。这些信息会在同一间医院不同科室之间、不同医院之间、医院与你的保险公司之间等环节转手。

具体来说,区块链与医疗领域的结合,以落地的难易程度排名,可以分为以下几大领域:医疗数据、医疗保险、基因数据、此外还有药品溯源、理赔调解与账单管理、药品定价等领域。

通过对海外 40 余家医疗区块链项目的统计,我们发现:

从项目数量来看,医疗数据占据了 62.8%,是毫无争议的大多数;医疗保险占 9.3%,基因数据占 16.3%,其余为其他领域。

区块链不是神医 却能治疗医疗痼疾

从融资角度来看,医疗数据和医疗保险都颇受资本青睐。除了 ICO 项目,另有 35% 的项目获得了 B 轮或以上投资。当然,这也和诸如诺基亚、IBM Watson 等信息处理巨头进军有关。

相比之下,基因数据作为新兴领域,其创业项目以种子轮和 ICO 为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国内虽然也有不少医疗区块链项目,但在基因数据领域几乎是空白,这也是国内医疗区块链项目和海外项目的明显区别。

从国家和地区来看,美国占 60%,其余在瑞士、芬兰、以色列等地。有意思的是,区块链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俄罗斯,在医疗区块链方面却并无太多动作,项目十分稀少。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区块链与医疗数据、医疗保险、基因数据这三个领域的结合。

医疗数据:更安全、更全面、可分享

这里讨论的医疗健康数据,指的是病历数据,不包括近几年大家通过智能穿戴设备收集的数据。

每个人都去医院看过病,那么我们看病时产生的信息都去哪儿了呢?

目前,这些信息由医院保存。集中保存数据固然不少优点,比如高效、便于操作,但也有以下三个缺点:

数据容易丢 | 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数据也是如此。2017 年,美国发生的重大医疗信息泄露事故高达 15 次,至少约 300 万名病人的信息被泄露;这个问题在中国也很严重,2017 年9月,《法制日报》就报道了一起特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超7亿条公民个人信息遭泄露,8000余万信息被贩卖”。甚至还有数据被标价,在数据贩卖群里被公然叫卖,看上去心惊肉跳。数据安全不是医疗领域特有的问题,但医疗数据高度敏感,一旦发生数据泄露,后果极为严重。

医疗信息难以分享 | 如果医院之间能分享数据,相信能为患者提供信息更全面的诊断、同时还能通过免去重复步骤,来降低看病成本。但这和医疗行业目前中心化的体制存在冲突。

信息不全面 | 如果我们的医疗数据分散在不同医院、被不同医院掌握,而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别说下次看医生时给医生提供完整病历了,就连我们自己对自己的病史记录也只能有片段的了解,给未来就诊造成不便。

现在病历已经开始逐步电子化,如果能把这些信息放到区块链上,不仅每人可以自己掌握自己的信息、而不是交给第三方或医院,医生也可以结合这些信息,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但问题来了:现阶段,区块链技术还无法承受医疗数据庞大的体量。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考虑如何满足医疗数据所需的私密性。

动脉网 2018 年发布的 《医疗区块链产业报告》 中指出,目前解决方案是 “采用两套数据体系”。也就是说,原始医疗数据太多、太庞杂,因此暂时先不放到链上,而是把区块链和快速医疗互操作性资源(FHIR)的 API 接口连上,在区块链上执行智能合约,如果需要原始医疗信息做参考,则直接通过接口,像从图书馆找一本书一样,直接索引到链下原始医疗信息。

以下两个项目意在解决医疗信息难以分享、信息不全面的问题:

位于硅谷圣马特奥的 PokitDok,是医疗垂直领域的 API 开发商,他们解决医疗领域一系列问题,比如保险理赔、药房和身份管理。 PokitDok 于2016年10月首次推出了他们名为 “DokChain” 的区块链产品。DokChain 是一个“分布式交易处理器网络,运行整个医疗行业的财务和临床数据。”

区块链不是神医 却能治疗医疗痼疾

也就是说,这个项目在解决 “为所有患者的数据源提供安全网络” 的问题 —— 不论这个数据是从 EMR(电子健康记录)产生的、还是医疗设备产生的、或是病人去药房拿药产生的,PokitDok 都会把这个数据囊括到链上。 PokitDok 自己的 API 和第三方提供的 API,随后都将通过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网络连接。

数据分享渠道打通后,将大大提高效率:2016 年 9 月,PokitDok 演示了他们是如何把平时需要好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才能处理的保险理赔,通过 DokChain 压缩到仅仅几秒钟就处理完毕了。

另一个项目是 Patientory

Patientory 总部位于美国亚特兰大。该公司正在构建一个符合 HIPAA 标准的、基于区块链的健康信息交换系统(HIE),旨在实现电子健康记录的互操作性,同时增强网络安全协议。

Patientory 的白皮书里写到,在他们的设想下,每位患者将 “成为发送和接收健康信息的主要中间人,无需频繁更新信息、也不会遇到软件问题。”

也就是说,以患者为中介、决定权在患者自己手里,只要是患者给访问权限的医疗机构,都能往上面添加新记录(比如看病信息、医学图像等)。这些记录跟着患者,以后如果患者换了一家医院,可以再给新医院授权,那家医院在授权后,就能看到患者之前一系列相关信息。

在医疗数据安全领域,总部位于爱沙尼亚的 Guardtime 颇具代表性。Guardtime 是最大的企业区块链安全系统供应商之一。Guardtime 不用以太坊或比特币协议,而是使用无钥签名(KSI)提供大规模数据身份验证。

区块链不是神医 却能治疗医疗痼疾

无钥签名不等于脱离密钥,而是时间戳的生成和验证过程用类似比特币的哈希树,CPU 计算做时间证明,而不用密钥。与比特币去中心化公网节点的哈希树不同,无钥签名是中心化的分布式系统。这个技术相对冷门,是否可行还需时间检验。

不过,Guardtime 再一次证明了医疗领域的项目要想做大,得到政府支持几乎是必要条件。2016 年 3 月,Guardtime 开始与爱沙尼亚电子卫生部门合作,为超过 100 万份患者的病例保障数据安全。其实早在 2011年,Guardtime 就开始与爱沙尼亚政府合作了,当时他们被当地政府选中保护公共和政府信息。

爱沙尼亚独特的健康数据处理方式,使该国成为部署区块链的理想地点:爱沙尼亚很早就开始大力推广每人有自己的电子记录卡,为日后信息上链打下基础,因此后来区块链层才能记录、并确保每次和患者进行数据互动时是在安全环境下进行的。

医疗保险:为患者、医院、保险公司省钱省事

一提到医疗保险,没有人不头疼:对患者来说,整个流程麻烦、耗时,要先向医院支付治疗费用,把相关费用文件保留好,回头再找保险公司报销;对医院来说,要花巨大的成本整理资料、收集信息。福布斯一篇文章指出,美国医生花在填写各种文件的时间,竟然占到了整个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二!其中一大部分就是填写保险相关文件。对保险公司来说,也要花费大量时间金钱、人力物力,确保该赔的都赔付,不该陪的别被骗保。

患者、医院、保险公司三方,每一方都被繁复的材料拉低效率,原因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信息转手问题:每次信息在医、患、保之间转手,都需要重新证明自己收到的信息可信、发出的信息正确。

如果把数据记在不可篡改且信息全面的区块链上,就能避免争议;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则可以在 “条件符合即可触发” 的模式下,大大简化理赔过程。因此我们说,区块链格外适合解决医疗保险方面的问题。

位于美国加州的医疗区块链公司 GEM,开发了用于医疗保健及供应链管理的区块链应用程序。GEM 的医疗网络建立在以太坊上。在这个网络里,患者可以控制访问权限,而且每个变化都会被记录在一个可共享的账簿上。

区块链不是神医 却能治疗医疗痼疾

GEM 最初的切入点,正是医疗索赔。GEM 有个自己的平台,叫 GemOS。该平台允许患者、医院和保险公司实时、安全地查看患者整个的健康历史,让整个索赔过程更快、更透明。 

基因数据:你的数据你做主

我究竟是谁?我从哪里来?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你的基因里。

这两年,基因测试越来越火。随着 23andMe 等测试公司的红火、再加上有 Anne Wojcicki 等科技明星加持的团队,以及顶级资本的支持,基因测试已经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

以 23andMe 为例,只需一点唾液,用户就能得到一份含有家族血统、性格特点、疾病预防的报告。甚至就连你有没有节奏感、以后秃头的可能性多大、对苦味有多敏感都能测出来!

区块链不是神医 却能治疗医疗痼疾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每人的基因信息对疾病预防有重要指导作用,如果我们能把收集来的信息进行纵向对比,就能追踪个人身体健康的变化;如果横向对比,更能产生不少洞见。这些数据的价值不言而喻。但现在,这些数据往往存储在孤立的某机构里,机构和机构之间无法进行数据流通,就更别提个人对数据的拥有权了。

如果把数据放到链上,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数据产生者 —— 你、我,我们每个人 —— 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数据,自己决定把数据有偿或无偿分享给谁。医疗领域的技术研发之所以又难又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药厂、科研机构拿不到数据。

下面介绍的几个项目思路比较类似:让基因数据从医院回归个人,以实现个人对自己的基因数据进行交易。只有接触到大量数据,研究机构才能有条件分析大量的遗传信息,以加速药物开发、简化临床试验的程序,这也是精准医疗的前提条件。

目前该领域知名度最高的,当属 Nebula Genomics。较高知名度和其核心团队一水来自哈佛、被 Nature、麻省理工科技评论、TechCrunch 等知名媒体纷纷报道有关。

区块链不是神医 却能治疗医疗痼疾

这家公司主攻人类基因组测序和健康大数据。消费者只需花 999 美元(其实是价值 999 美元的项目代币),该公司就能测试你全部基因,而且这个数据属于你自己,不论你是想把数据无偿分享出去,或是卖给别人,都由你做主。区块链技术主要用来保障其数据和交易记录的安全性。

这明显是对标 23andMe、Ancestry.com 等传统基因测序公司。这些公司在得到你的数据后,会把你产生的数据卖给第三方盈利,但你却拿不到一分钱。当然,即使在传统模式下,你的数据也是匿名的,数据购买方并不会知道你姓甚名谁。

该领域其他创业项目还包括 EncrypGenLuna DNAZenome 等,这些项目比较类似,都是构建人们可以在线销售其遗传信息的平台,但这几家公司不提供基因组测序服务。

总体来说,不论从融资数量、还是从创业项目的数量来看,医疗数据、医疗保险、和基因数据这三个领域,都是目前区块链+医疗结合场景里,落地程度最高,竞争也最激烈的红海。

其他领域在初级阶段

我们经常在新闻上看到医患矛盾,其中不少问题,区块链技术或许就能解决。比如说既谋财、又害命的假药和假疫苗,这背后的黑色产业链暴利而庞大。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每年全球假药交易规模高达 750 亿至 2000 亿美元。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假药竟达到销售药品总量的 10% 至 30%!令人痛心的是,非法交易导致每年超过10万人死于假药

目前防伪、溯源的手段包括 RFID、二维码等,但很显然这些办法并没解决问题 —— 假药假疫苗依然猖狂。究其原因,无外乎生产环节记录造假、流通环节信息封闭。

而区块链可以把药品制造、运输、分发的每一步信息都放在链上,消费者买到药或疫苗后,可以通过个人数据的上传,来查询药的真假。一旦信息上链条,由于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正品药和疫苗也就拥有了网络世界的独有身份。只要查询这个身份,其所有的追踪和记录都能查到。

在用区块链为药品溯源方面,美国政府早已有所行动:2017 年 3 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开始用区块链进行处方药追溯;随后 FDA 又颁布了 《药物供应链安全法案(DSCSA)》,该法案要求其药物供应链上,从生产商、分销商、批发商等的一系列企业,都要对商品进行序列号管理、记录交易历史,并对可疑商品进行检疫检测。美国政府对药品的可溯源性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此种背景下,为保证合规,2017 年 5 月,制药业巨头 Genentech(业内大牛,1978年就是他们率先做出合成的胰岛素,此外治疗乳腺癌的赫赛汀等多种突破药物都来自这家公司),及辉瑞(做出了伟哥)为首的一批公司共同推出了 MediLedger,该项目旨在创建管理药品供应链的区块链工具。

MediLedger 网络将通过区块链访问的查询目录,与确保安全的消息传递网络相结合,使药品流通环节上的各个公司,能够安全地验证某款产品的真实性。

区块链不是神医 却能治疗医疗痼疾

其实,溯源就是对产品进行追踪的生产控制系统,适用于任何产品,不论是医药、红酒、还是任何其他容易被造假的产品。因此做产品溯源的区块链项目,也可以去做药品溯源。

不是说用区块链溯源就能 100% 杜绝假货。毕竟信息是人输进去的,如果从源头就掉包、或者数据来源就不可靠,仍然无法避免假货。

除了解决假药假疫苗,区块链也可以解决医务人员身份验证的问题。每位医务工作者可以把自己的教育背景、职业资格证书等信息放在链上,以确保病人不用被假冒医生欺骗,或者一出事就赖临时工的情况。美国区块链项目 Hashed Health 六大应用场景之一,就是医疗从业人员身份验证。

另外,药品定价、理赔调解与账单管理等,在未来都有潜力与区块链结合得更紧密。

区块链+医疗:局限与挑战

过去两年里区块链技术取得了一些发展,也吸引到了不少人才,但显然现阶段整个行业还处于早期探索的阶段,不少技术也都比较粗糙。在这种状态下谈区块链和医疗,虽然有很多想象空间,但也面临很多挑战,主要分为两种:

一方面,是区块链技术本身的不成熟。区块链的底层设施很不完善,去中心化的存储和计算,该如何应对海量的医疗数据?区块链需要提高效率,以达到医疗场景里对时效性的要求。除了优化算法外,我们固然可以使用联盟链、甚至私有链,或者用减少节点的方式提高效率,但这就又回到了要在 “去中心化” 和 “效率” 两者之间做出取舍的艰难选择。

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医疗行业本身的阻力。不论中国还是美国,目前都是中心化的医疗体系,这和强调去中心化精神的区块链有不小出入。其实不仅是区块链,其他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项目在需要与医院合作时,也都遇到不少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阻力。在某些如药品定价的领域里,由于涉及多方利益,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更是受到不少人为阻挠。

这也就是为什么医疗数据、医疗保险等革新信息交换方式的领域,更容易与区块链结合、落地。

国内:区块链与医疗结合受政策支持

2017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提出开展基于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试点应用;

2018年3月,工信部发布《2018年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标准化工作要点》,提出推动组建全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化委员会;

可见,政府虽然对加密货币、ICO 等融资行为监管严格,但对区块链技术本身比较支持

从国务院 2016 年底颁发的 《“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文件等一系列信息可以看出,政府对分级诊疗的支持,这也为区块链与医疗的结合定下了基调。

目前,国内成熟的区块链应用比较少,总体还在初级阶段。通过对国内二十多家项目的统计,我们发现有以下趋势:

以应用场景划分,医疗数据的项目数量占 45%,医疗保险占 32%,其余占剩下的 22%

区块链不是神医 却能治疗医疗痼疾

以地区划分,绝大多数项目都在北上广,占 77.3%,其余在浙江、江苏等地。不论区块链还是其他技术,凡是医疗领域的项目,都需要和医院紧密交流,因此医疗区块链项目扎堆大三甲集中的北上广,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以融资划分,医疗数据及保险两大板块的项目,比其余领域项目融资相对顺利,有些已经融到 B 轮、C 轮,甚至已经 IPO。而在非医疗数据、非保险项目里,以早期融资居多,这也是医疗数据、保险这两大领域,落地道路相对清晰的体现。

在应用场景方面,目前已经落地的主要还是在医疗数据方面。

比如,阿里健康与常州市就合作进行了区块链+医疗的试点项目。去年八月,常州市医联体区块链试点开始试提供分级诊疗就医:人们可以就近体检,通过对体检报告的分析,筛查出可能患有慢性疾病、需要复检的人群,进行进一步检查或治疗。这种社区与医院之间,通过区块链实现居民健康信息的 “转手” 和授权,能在为大医院分流的同时,让慢性病患者早发现早治疗。这也是国内第一个已经落地的、基于医疗场景实施的区块链应用。

未来趋势

现在,医疗健康领域正在从粗犷到精准、从治疗到预防逐步过渡。随着智能硬件、个人健康监测 App 等流行,收集到的大量数据使得这种趋势成为可能,而医疗与区块链的结合,在这种趋势下,也显得合情合理、时机合适了。

在大规模应用前,还有一些问题需待解决,主要就是上文谈到的区块链技术本身的问题,和其如何与一系列政策法规、与医疗领域本身的复杂性融合的问题。现在离区块链在医疗领域的大规模应用,估计还有一段不小的时间,在此之前,医院很可能以试点的方式进行尝试。

在这种情况下,区块链项目找准医疗场景就显得尤为重要。医疗数据、保险、及基因数据这三者,以应用场景最明显、技术相对成熟、来自各方阻力最小,成为了目前区块链+医疗的热门区域。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日渐成熟,其他医疗细分领域也可能会在未来几年迎来更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