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涨杀跌”背后的交易心理学

为什么所有人都是抱持着赚钱的心态入场,但依旧有超过90%人亏钱?为什么所有人都知道赚钱就要“低价买入,高价卖出”,但实际操作的却是“追涨杀跌”?

为什么所有人都是抱持着赚钱的心态入场,但依旧有超过90%人亏钱?

为什么所有人都知道赚钱就要“低价买入,高价卖出”,但实际操作的却是“追涨杀跌”?

这其实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客观上来说,一个项目的运营状况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太大变化,至少不会时时刻刻在变,然而,币价却是24/7每分每秒都在跳动。这是为什么呢?很显然,这说明一个项目的基本面,甚至一段时间市场的大趋势都不能完全影响代币的价格。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是千万个交易者的心理

价值与价格,投资与投机

“追涨杀跌”背后的交易心理学

既然要谈到交易心理对币价的影响,就要区别两个概念:项目的价值和资产的价格。当我们在谈论交易或者投资的时候,我们常常假定投资人或者交易行为本身是出于理性的。比如,一个人选择是否持有某个项目的资产,是基于对项目基本面的了解、对市场行情的判断、对某个行业或者某个技术的认可…然而实际并非如此,大多数散户投资人甚至没了解清楚一个项目是做什么的,可能因为一些“内部消息”或者受到一些社群鼓动就会开始购买。

其实在股市里,很早就有学者提出过股票的价格和价值分离的问题。在《The Work of Wall Street》一书中,Sereno S. Pratt 就指出股票价格和真实价值的一致只体现在理论上,因为价格会受到市场上供需关系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投资气氛、小道消息、证券市场结构等等影响因素。

回归到区块链项目,尽管项目总会强调代币的使用价值,但由于区块链行业整体处于极早期阶段,实际上99.9%的代币目前无法使用或者只能在极其狭小的场景下使用,其使用价值微乎其微,能够在市场上流通主要是被看重其投资价值。也就是说,基于纯理性判断的价值投资在区块链行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大多数的投资者都存在极大的投机心理,这也是为什么看起来满是漏洞的“空气币”还能骗到那么多人。

因此,在现阶段,当我们在谈论资产价格的走势时,不能拘泥于项目基本面,也不能低估市场情绪的力量。有时候一个原本很“空气”的项目因为行情火热而获得巨额资金,转而回头把基地打牢,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项目,也是极有可能的。

市场周期中的“贪婪”和“恐惧”

“追涨杀跌”背后的交易心理学

资产价格,本质上反映的是交易者对项目价值的心理预期,或者对未来市场的想象。

如果我们将实时资产价格设为是一个买卖双方的预期临界点,那么临界点两边是没有促成的交易,往上是心理预期过高的卖家,往下是预期过低的买家。

人们之所以会选择买入,就是因为对项目有好的预期,当这种预期变成了市场上某种程度的共识,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买入,甚至带动一部分新人加入币市,币价也就随之上涨。在价格推高的过程中,还有人不断的买入,就是因为对项目的心理预期也在不断升高。当这种预期随着市场的狂热变得盲目时,即使币价已经远远超出项目本身的价值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依旧有人会跟进,这就是典型的“贪婪”导致对预期的把握失控

然而,当市场存量已经饱和,又没有新的资金入场,之前的狂热氛围已经把能够继续推动价格上升的市场后备力量消耗殆尽时,下跌或回调就是必然。环境一旦开始冷却,价格频频下跌,“恐慌”的情绪就会蔓延,大部分人都会急于脱手,进而导致价格进一步下跌和市场的恐慌。这个时候,交易者的心理预期也在不断下降,所以即使交易价格远低于买入时的价格或者自己对项目价值的判断,部分人也会选择“割肉”。

熊市总会经历一段绝望和蛰伏,大跌之后,被套牢的交易者已经渐渐麻木,一般不会因为微小的反弹而选择卖出,同时又有一些勇敢者因为判断市场已经见底而开始重新买入,进而使得价格逐渐上涨。这时候,踏空的交易者纷纷懊悔,开始寻找机会入场,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市场行情又会抬头。于是,就有了新一轮的价格波动,周而复始

在这个过程中,“追涨杀跌”就是大部分人的操作方式,更可怕的是他们基本意识不到。

几种常见的错误交易心理

“追涨杀跌”背后的交易心理学

  • 惯性思维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是王兴的金句,其含金量就在于点出了“真正的思考”这个容易被忽略或混淆的意识。如果你问一个人会不会思考,50%他们回答是,50%他们问你干嘛骂人。很多人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具备了思考的能力,因此理所应当的觉得自己是会思考的。但实际上,多数人每天的“思考”都是基于惯性。

惯性思维并不是一无是处,日常生活中我们利用惯性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比如下班回家的路你打着电话也能自然走回去、做会议记录的格式早就烂熟于心你就不需要再用模板…但如果一个人不能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个惯性之中,又不懂得跳出来,那么思维必然僵化,思考即无意义。

我们可以做一个小实验。

假如有一个哑巴要去买一颗钉子,Ta 右手握成一个拳头,左手做拿钉子状,然后用右手锤左手。老板问他是要买锤子吗?他摇一摇头,指了指左手。于是老板给了他一颗钉子。

那么,如果一个聋子要去买一把剪刀,他该怎么比手势呢?

有些人可能脱口而出:比剪刀啊!

但实际上,聋子可以直接开口说:我要一把剪刀。

这就是惯性思维下的一种模式僵化。

即使再小白的交易者也有一套自己的交易方法,这是自然形成的。一个人的知识结构、社交圈子甚至个性,都会演化成其交易操作,而惯性思维一旦形成,就无法全面、客观的判断行情,对风险防范也变得麻木

当你开始只关注你熟悉的几个领域的项目,或者满足于看项目只看有哪几个大基金投资了哪几个大佬站台了,甚至盲目的相信跟你比较熟的几个代投推荐的项目,那么很抱歉,惯性思维正在限制你的交易,赚钱的可能性趋近于零。

惯性思维还会让我们混淆时机。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事情会继续在现有的轨道上前进,于是错误的把“现在”当做了“未来”。比如,某个项目已经持续涨了10%了,人们就趋向于相信还会继续涨到20%、50%。但其实这种判断缺少依据,更多只是一种一厢情愿。这种思维惯性也常常被市场操纵者利用,因为大部分交易者看到利好消息放出的下意识就是买入,而没有考虑到更加长远的变化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往往这时就是”手起刀落“的最佳时机了。

  • 从众心理

人是社交动物,按照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人的意识深处有一种屈从本能的亲和性,也就是从众。

散户投资人们总喜欢建立各种各样的群,即使每个群的重叠度极高,大家还是乐此不疲的在社群里高谈阔论,谈论最近买了什么币、听到了什么“内部消息“等等。这其实是寻求一种认同感、安全感——我买了A项目,我也要看看还有谁跟我一样也买了,谁买的更多,大户还没跑呢我也不着急了…

但当这种从众心理影响到你的投资决策时,你就丧失了独立判断。比如,你已经决定要在某一个价格上卖出了,但是看到群里人声鼎沸,还不断有新户入场,项目方又开始放利好消息了,身边的朋友还有不断建仓的,这时,你就会犹豫了,会怀疑自己是否判断失误了。心理层面上,这让你觉得你违背了“大家的共同愿望”,以至于即使你已经做出了判断和决定,在操作交易的时候你还是很难受。

这种从众心理,还会引发“羊群效应”——一群羊中只要有一头羊向前走,后面的羊就会陆陆续续跟着走,即使不知道走向哪里。回看很多人的交易行为也是这样,别人买入时买入,别人一抛就跟着抛,缺少自己的主见,这样就更容易受到市场主力的操纵。

  • 敝帚自珍

古希腊的政治家德摩斯梯尼有一句名言:一个人想要什么,就会选择相信什么

当一个交易者在观望一个项目的时候,看到的总是问题;但一旦买入甚至大量持有,看到的就都是优点了,更确切的说,是Ta选择只看到优点。即使币价已经开始下跌,项目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你也总是可以为他们也为自己找到解释的理由。这种没来由的“自信”往往让人低估风险,高估自己的判断能力。

  • 鸵鸟心态

这种心态往往出现在熊市,被套牢的交易者看到大势已去,于是便产生了“等回本再说吧”的想法。“保本”是很多人会遵循的一个原则,在价格上涨的时候,会基于成本计算一个收益预期,赚到多少倍再卖;而价格下跌的时候,不管下跌的多厉害,也要拿住直到涨回原来买入时的价格才可以。这其实也是一种一厢情愿,买入和卖出时做出的判断依据太少,只是根据自己的成本来预设价格走势,就好像要求外面的天气根据自己穿的衣服来变化一样无厘头。

经济学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沉没成本。对于一个交易者来说,在一个项目上的沉没成本不只是金钱,还有时间、精力甚至情感,这些因素都在干扰交易者做出理性抉择。所谓“沉没”就是已经消失了,对于不存在的东西,我们不应该过多考虑,更是应该基于当下的大形势和项目客观情况做判断。“割肉”虽痛,但下手不够快,肥肉也会变毒瘤。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交易其实是一场心理战,你的敌人不只是市场上的其他交易者,更多时候是跟自己对战。做自己心理的主人,才能逐渐克服交易时常犯的错误。

生成图片
2

发表评论

“追涨杀跌”背后的交易心理学

星期五 2019-04-19 18:40:24

为什么所有人都是抱持着赚钱的心态入场,但依旧有超过90%人亏钱?

为什么所有人都知道赚钱就要“低价买入,高价卖出”,但实际操作的却是“追涨杀跌”?

这其实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客观上来说,一个项目的运营状况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太大变化,至少不会时时刻刻在变,然而,币价却是24/7每分每秒都在跳动。这是为什么呢?很显然,这说明一个项目的基本面,甚至一段时间市场的大趋势都不能完全影响代币的价格。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是千万个交易者的心理

价值与价格,投资与投机

“追涨杀跌”背后的交易心理学

既然要谈到交易心理对币价的影响,就要区别两个概念:项目的价值和资产的价格。当我们在谈论交易或者投资的时候,我们常常假定投资人或者交易行为本身是出于理性的。比如,一个人选择是否持有某个项目的资产,是基于对项目基本面的了解、对市场行情的判断、对某个行业或者某个技术的认可…然而实际并非如此,大多数散户投资人甚至没了解清楚一个项目是做什么的,可能因为一些“内部消息”或者受到一些社群鼓动就会开始购买。

其实在股市里,很早就有学者提出过股票的价格和价值分离的问题。在《The Work of Wall Street》一书中,Sereno S. Pratt 就指出股票价格和真实价值的一致只体现在理论上,因为价格会受到市场上供需关系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投资气氛、小道消息、证券市场结构等等影响因素。

回归到区块链项目,尽管项目总会强调代币的使用价值,但由于区块链行业整体处于极早期阶段,实际上99.9%的代币目前无法使用或者只能在极其狭小的场景下使用,其使用价值微乎其微,能够在市场上流通主要是被看重其投资价值。也就是说,基于纯理性判断的价值投资在区块链行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大多数的投资者都存在极大的投机心理,这也是为什么看起来满是漏洞的“空气币”还能骗到那么多人。

因此,在现阶段,当我们在谈论资产价格的走势时,不能拘泥于项目基本面,也不能低估市场情绪的力量。有时候一个原本很“空气”的项目因为行情火热而获得巨额资金,转而回头把基地打牢,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项目,也是极有可能的。

市场周期中的“贪婪”和“恐惧”

“追涨杀跌”背后的交易心理学

资产价格,本质上反映的是交易者对项目价值的心理预期,或者对未来市场的想象。

如果我们将实时资产价格设为是一个买卖双方的预期临界点,那么临界点两边是没有促成的交易,往上是心理预期过高的卖家,往下是预期过低的买家。

人们之所以会选择买入,就是因为对项目有好的预期,当这种预期变成了市场上某种程度的共识,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买入,甚至带动一部分新人加入币市,币价也就随之上涨。在价格推高的过程中,还有人不断的买入,就是因为对项目的心理预期也在不断升高。当这种预期随着市场的狂热变得盲目时,即使币价已经远远超出项目本身的价值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依旧有人会跟进,这就是典型的“贪婪”导致对预期的把握失控

然而,当市场存量已经饱和,又没有新的资金入场,之前的狂热氛围已经把能够继续推动价格上升的市场后备力量消耗殆尽时,下跌或回调就是必然。环境一旦开始冷却,价格频频下跌,“恐慌”的情绪就会蔓延,大部分人都会急于脱手,进而导致价格进一步下跌和市场的恐慌。这个时候,交易者的心理预期也在不断下降,所以即使交易价格远低于买入时的价格或者自己对项目价值的判断,部分人也会选择“割肉”。

熊市总会经历一段绝望和蛰伏,大跌之后,被套牢的交易者已经渐渐麻木,一般不会因为微小的反弹而选择卖出,同时又有一些勇敢者因为判断市场已经见底而开始重新买入,进而使得价格逐渐上涨。这时候,踏空的交易者纷纷懊悔,开始寻找机会入场,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市场行情又会抬头。于是,就有了新一轮的价格波动,周而复始

在这个过程中,“追涨杀跌”就是大部分人的操作方式,更可怕的是他们基本意识不到。

几种常见的错误交易心理

“追涨杀跌”背后的交易心理学

  • 惯性思维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是王兴的金句,其含金量就在于点出了“真正的思考”这个容易被忽略或混淆的意识。如果你问一个人会不会思考,50%他们回答是,50%他们问你干嘛骂人。很多人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具备了思考的能力,因此理所应当的觉得自己是会思考的。但实际上,多数人每天的“思考”都是基于惯性。

惯性思维并不是一无是处,日常生活中我们利用惯性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比如下班回家的路你打着电话也能自然走回去、做会议记录的格式早就烂熟于心你就不需要再用模板…但如果一个人不能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个惯性之中,又不懂得跳出来,那么思维必然僵化,思考即无意义。

我们可以做一个小实验。

假如有一个哑巴要去买一颗钉子,Ta 右手握成一个拳头,左手做拿钉子状,然后用右手锤左手。老板问他是要买锤子吗?他摇一摇头,指了指左手。于是老板给了他一颗钉子。

那么,如果一个聋子要去买一把剪刀,他该怎么比手势呢?

有些人可能脱口而出:比剪刀啊!

但实际上,聋子可以直接开口说:我要一把剪刀。

这就是惯性思维下的一种模式僵化。

即使再小白的交易者也有一套自己的交易方法,这是自然形成的。一个人的知识结构、社交圈子甚至个性,都会演化成其交易操作,而惯性思维一旦形成,就无法全面、客观的判断行情,对风险防范也变得麻木

当你开始只关注你熟悉的几个领域的项目,或者满足于看项目只看有哪几个大基金投资了哪几个大佬站台了,甚至盲目的相信跟你比较熟的几个代投推荐的项目,那么很抱歉,惯性思维正在限制你的交易,赚钱的可能性趋近于零。

惯性思维还会让我们混淆时机。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事情会继续在现有的轨道上前进,于是错误的把“现在”当做了“未来”。比如,某个项目已经持续涨了10%了,人们就趋向于相信还会继续涨到20%、50%。但其实这种判断缺少依据,更多只是一种一厢情愿。这种思维惯性也常常被市场操纵者利用,因为大部分交易者看到利好消息放出的下意识就是买入,而没有考虑到更加长远的变化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往往这时就是”手起刀落“的最佳时机了。

  • 从众心理

人是社交动物,按照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人的意识深处有一种屈从本能的亲和性,也就是从众。

散户投资人们总喜欢建立各种各样的群,即使每个群的重叠度极高,大家还是乐此不疲的在社群里高谈阔论,谈论最近买了什么币、听到了什么“内部消息“等等。这其实是寻求一种认同感、安全感——我买了A项目,我也要看看还有谁跟我一样也买了,谁买的更多,大户还没跑呢我也不着急了…

但当这种从众心理影响到你的投资决策时,你就丧失了独立判断。比如,你已经决定要在某一个价格上卖出了,但是看到群里人声鼎沸,还不断有新户入场,项目方又开始放利好消息了,身边的朋友还有不断建仓的,这时,你就会犹豫了,会怀疑自己是否判断失误了。心理层面上,这让你觉得你违背了“大家的共同愿望”,以至于即使你已经做出了判断和决定,在操作交易的时候你还是很难受。

这种从众心理,还会引发“羊群效应”——一群羊中只要有一头羊向前走,后面的羊就会陆陆续续跟着走,即使不知道走向哪里。回看很多人的交易行为也是这样,别人买入时买入,别人一抛就跟着抛,缺少自己的主见,这样就更容易受到市场主力的操纵。

  • 敝帚自珍

古希腊的政治家德摩斯梯尼有一句名言:一个人想要什么,就会选择相信什么

当一个交易者在观望一个项目的时候,看到的总是问题;但一旦买入甚至大量持有,看到的就都是优点了,更确切的说,是Ta选择只看到优点。即使币价已经开始下跌,项目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你也总是可以为他们也为自己找到解释的理由。这种没来由的“自信”往往让人低估风险,高估自己的判断能力。

  • 鸵鸟心态

这种心态往往出现在熊市,被套牢的交易者看到大势已去,于是便产生了“等回本再说吧”的想法。“保本”是很多人会遵循的一个原则,在价格上涨的时候,会基于成本计算一个收益预期,赚到多少倍再卖;而价格下跌的时候,不管下跌的多厉害,也要拿住直到涨回原来买入时的价格才可以。这其实也是一种一厢情愿,买入和卖出时做出的判断依据太少,只是根据自己的成本来预设价格走势,就好像要求外面的天气根据自己穿的衣服来变化一样无厘头。

经济学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沉没成本。对于一个交易者来说,在一个项目上的沉没成本不只是金钱,还有时间、精力甚至情感,这些因素都在干扰交易者做出理性抉择。所谓“沉没”就是已经消失了,对于不存在的东西,我们不应该过多考虑,更是应该基于当下的大形势和项目客观情况做判断。“割肉”虽痛,但下手不够快,肥肉也会变毒瘤。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交易其实是一场心理战,你的敌人不只是市场上的其他交易者,更多时候是跟自己对战。做自己心理的主人,才能逐渐克服交易时常犯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