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的两难选择:留守稳定的ETH1.0 还是跟随未知的ETH2.0

Dharma Protocol的创始人Max两天前在Twitter提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由于DeFi 项目大部分都是由企业/机构投资的,很难花2年的时间等待以太坊2.0的基础设施完善。那么这些DeFi项目会继续留在1.0的生态中吗?如果不会,究竟是什么激励他们从1.0转移到2.0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以太坊生态的朋友都参与了讨论。

DeFi的两难选择:留守稳定的ETH1.0 还是跟随未知的ETH2.0

Dharma Protocol的创始人Max两天前在Twitter提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由于DeFi 项目大部分都是由企业/机构投资的,很难花2年的时间等待以太坊2.0的基础设施完善。那么这些DeFi项目会继续留在1.0的生态中吗?如果不会,究竟是什么激励他们从1.0转移到2.0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以太坊生态的朋友都参与了讨论。

DeFi的两难选择:留守稳定的ETH1.0 还是跟随未知的ETH2.0

对DeFi还不太了解的朋友,我们先来大致科普一下DeFi-去中心化金融的概念。与之前炒的比较火热的 Fintech金融科技相比,DeFi在信任机制上体现出了明显的差别。

Fintech金融科技就相当于是在传统中心化金融体系身上披了一层互联网的外衣,机构永远是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为了用户的利益服务。DeFi简单来说,就是你再也不需要和一个中心化的网络打交道就可以借到钱,也就是可以依托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比如以太坊)进行抵押借贷等金融服务。DeFi可以一定程度上填补新兴市场金融的空白,让那些没有银行、金融机构的地方也可以获得金融服务。

科普完毕,进入正题,我们先来看这次讨论中对转移持反对态度的观点。

首先,他们要考虑的是转移所有的工程资源来彻底改写智能合约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很明显,这个转移期间会影响用户的增长和培养,甚至无法为他们提供新的服务和产品功能。

有一些人甚至很旗帜鲜明的表示,大部分DeFi产品会选择永远留在1.0,因为1.0可以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些DeFi产品会成为类似于计算机中的遗留系统(legacy system),也就是说他虽然已经过时,但他在系统中仍然是必要的。举例来说,比如现在的银行系统虽然在逐渐升级,但他的运行仍然需要依靠旧的COBOL语言,再比如Windows系统中也仍然离不开DOS一样。

他们觉得,转移到2.0上的,更多的会是下一代去中心化app和升级的DeFi产品。

一些以太坊社区的开发者也在评论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1.0的目标仍然致力于让项目能在以太坊上继续运行至少5年的时间。除此之外,为解决1.0扩展性问题,layer 2的扩容方案(比如状态通道、plasma、侧链机制、POA等)在以非常迅速的进度进行着开发

所以他们认为,激励DeFi的转移的动力还是不足。

当然也有一些乐观的评论者,大部分是对于以太坊2.0基础设施的更新迭代比较看好。

首先,以太坊2.0会通过扩容、EWASM等方案在性能方面有所突破,并且采用了POS会更安全,这可能会是一个激励大家进行转移的点。

关于转移过程中需要重写智能合约的问题,乐观者们表示已经在开发一些工具来提升效率。这些工具和UX的升级会使得转移到2.0的过程变得更加容易,所以如果大家关注长期的使用的话,会选择转移。

当然,这个议题的提出只是抛砖引玉,以太坊2.0的发展是否能带来更多性能方面的提升、工具的迭代是否能使重写智能合约的机会成本降低等讨论的背后,最终激励DeFi项目进行转移的原因还是用户生态(规模)所决定的。


生成图片
4

发表评论

DeFi的两难选择:留守稳定的ETH1.0 还是跟随未知的ETH2.0

星期三 2019-03-13 15:30:11

DeFi的两难选择:留守稳定的ETH1.0 还是跟随未知的ETH2.0

Dharma Protocol的创始人Max两天前在Twitter提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由于DeFi 项目大部分都是由企业/机构投资的,很难花2年的时间等待以太坊2.0的基础设施完善。那么这些DeFi项目会继续留在1.0的生态中吗?如果不会,究竟是什么激励他们从1.0转移到2.0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以太坊生态的朋友都参与了讨论。

DeFi的两难选择:留守稳定的ETH1.0 还是跟随未知的ETH2.0

对DeFi还不太了解的朋友,我们先来大致科普一下DeFi-去中心化金融的概念。与之前炒的比较火热的 Fintech金融科技相比,DeFi在信任机制上体现出了明显的差别。

Fintech金融科技就相当于是在传统中心化金融体系身上披了一层互联网的外衣,机构永远是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为了用户的利益服务。DeFi简单来说,就是你再也不需要和一个中心化的网络打交道就可以借到钱,也就是可以依托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比如以太坊)进行抵押借贷等金融服务。DeFi可以一定程度上填补新兴市场金融的空白,让那些没有银行、金融机构的地方也可以获得金融服务。

科普完毕,进入正题,我们先来看这次讨论中对转移持反对态度的观点。

首先,他们要考虑的是转移所有的工程资源来彻底改写智能合约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很明显,这个转移期间会影响用户的增长和培养,甚至无法为他们提供新的服务和产品功能。

有一些人甚至很旗帜鲜明的表示,大部分DeFi产品会选择永远留在1.0,因为1.0可以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些DeFi产品会成为类似于计算机中的遗留系统(legacy system),也就是说他虽然已经过时,但他在系统中仍然是必要的。举例来说,比如现在的银行系统虽然在逐渐升级,但他的运行仍然需要依靠旧的COBOL语言,再比如Windows系统中也仍然离不开DOS一样。

他们觉得,转移到2.0上的,更多的会是下一代去中心化app和升级的DeFi产品。

一些以太坊社区的开发者也在评论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1.0的目标仍然致力于让项目能在以太坊上继续运行至少5年的时间。除此之外,为解决1.0扩展性问题,layer 2的扩容方案(比如状态通道、plasma、侧链机制、POA等)在以非常迅速的进度进行着开发

所以他们认为,激励DeFi的转移的动力还是不足。

当然也有一些乐观的评论者,大部分是对于以太坊2.0基础设施的更新迭代比较看好。

首先,以太坊2.0会通过扩容、EWASM等方案在性能方面有所突破,并且采用了POS会更安全,这可能会是一个激励大家进行转移的点。

关于转移过程中需要重写智能合约的问题,乐观者们表示已经在开发一些工具来提升效率。这些工具和UX的升级会使得转移到2.0的过程变得更加容易,所以如果大家关注长期的使用的话,会选择转移。

当然,这个议题的提出只是抛砖引玉,以太坊2.0的发展是否能带来更多性能方面的提升、工具的迭代是否能使重写智能合约的机会成本降低等讨论的背后,最终激励DeFi项目进行转移的原因还是用户生态(规模)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