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蜀宁:加密货币应作为外币监管 法定数字货币等是伪需求
2011年10月,还在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任职的洪蜀宁,写下了国内第一篇研究比特币的学术论文《比特币:一种新型货币对金融体系的挑战》,文章认为比特币是一种新型的货币,它的出现是对现有的货币和金融体系的颠覆,建议政府和中央银行应正视比特币的存在,并提出了3点现在看起来也颇为超前的建议。
文章发出后,在早期的比特币圈引起广泛关注,不少人评价:“作者在2011年就能有这样的认识,看来体系内也有跟得上潮流的极客人物”,更有人盛赞“央行内部不泛远见卓识之士,数字货币远景可期”。遗憾的是,这篇文章发出后并未受到政府和央行的重视。可喜的是,一些人受到文章启发投身区块链领域,开辟了数字化迁徙的新大陆。
如今,洪蜀宁早已从体制内抽身,投入到区块链创业公司,不遗余力地呼吁监管正视比特币等密码货币。
2018年8月22日,在“密码货币、通证与无币区块链”2018学术研讨会上,巴比特采访到了洪蜀宁,和他聊了下国内第一篇比特币学术论文的诞生背景;离开央行后加入苏宁金融和金丘科技继续推广区块链技术的进展;联盟链在落地过程中尽管存在难点但银行业对区块链的热情看起来很高涨的原因;“区块链+”为传统企业赋能,为什么效果不理想;将密码货币作为外币监管的思路;以及为什么说稳定币和法定数字货币是伪需求。
以下是主要内容:
巴比特:您在2011年就写下了国内第一篇关于比特币的研究论文,可以介绍下当时的背景吗?
洪蜀宁:我是92年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毕业,一直做软件开发方面的工作。很快就到了人民银行,先是做了几年的银行IT系统,04年05年的时候转到支付清算。在11年年初的时候,我在互联网上无意中看到了比特币的介绍,觉得这东西蛮有意思的,就读了中本聪的比特币白皮书,又去看了源代码。分析了之后我觉得这是一种新型的货币,它不仅是一种支付系统,更可以对现有的金融体系形成一种颠覆,因为它是不需要中央银行的。
我作为央行的员工又是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相对有这个敏感性,花了大概几个月的时间,仔仔细细的把比特币彻底研究了一下,觉得这个东西可以为我所用。 所以写了一篇工作论文,给央行提了三个建议。
还有一个背景,当时的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应创造可保币值稳定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用以对抗美元霸权。比特币天生就是用来对抗美元霸权的,又是一个非主权货币。 所以我就站在这个角度写了那篇文章。
当时很少人能看得懂,所以文章发出去之后也没有什么音信了。我自己当时也是有其他工作,也就没有再继续再过多的关注这个事情。到了201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认为,从性质上看,比特币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文件精神和我个人的想法是截然不同的,因为我认为比特币就是一种货币,到今天我也是一直坚持这个理念,因为只有承认它是货币,才能更好的去监管它。
巴比特:您离开央行后,先后加入苏宁金融和金丘科技继续推广区块链技术,进展如何?
洪蜀宁:五部委文件明确比特币不是货币后,由于我的央行员工身份,就没有再公开发声谈论比特币,不过我个人还是在继续关注比特币和区块链社区进展。到了2017年的时候,区块链开始热起来了,人民银行也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所,但我认为人民银行本身是中心化的,做区块链很难有前途。正好当时苏宁金融想利用区块链做一些应用,于是我就跳槽到了苏宁金融,创建了苏宁金融区块链实验室,完成了苏宁银行区块链国内信用证信息传输系统和苏宁金融区块链黑名单共享平台两个项目的落地。
黑名单共享平台在今年2月份上线,因为是联盟链,缺少数字货币的激励,所以推广非常困难。商业机构都是利益驱动,在没有足够的利益驱动情况下,别的机构不愿意合作,所以花了很大的代价,才能把它的应用场景稍微拓宽一点。
这不是这一个项目的问题,从全国乃至全球来看,联盟链项目的推动都是非常的困难。能够成功落地的项目无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型企业在生态内部可控范围内,使用区块链打通上下游。另一种是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通过行政化手段强行推动,比如政府。像比特币完全靠社区来推动的成功的案例,我还没见到过,之前有个R3联盟,目前看来也是失败了。
实践了之后,我认为,区块链最核心的应用是密码货币。有了货币作为润滑剂,各个区块链的参与者才能够通过博弈把大家的利益捆绑到一起,流转起来。当然没有货币也能跑,联盟链就是无币区块链,但是会存在很多的问题。
我觉得区块链技术应该是服务于中小机构或者是个人,因为区块链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技术。 大型机构或者核心企业,它本身就是一个中心,不可能自己去掉自己。所以我有一个说法,区块链不会有BAT,BAT也做不了区块链。
2018年6月,我来到上海金丘,金丘2015年开始探索区块链,也做了十多个联盟链的项目,遇到了和我在苏宁的时候同样的问题:联盟链项目几乎不能落地。所以我加入到金丘成立区块链研究院,就是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让区块链为中小企业服务,怎样把区块链技术能够应用到实体经济当中。
金丘开发的生态链(ECOChain)是一个联盟链系统,参考了以太坊和fabric架构。生态链成功落地应用的一个项目是一个征信平台,能够成功应用的原因是因为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强力支持。对于金丘,接下来的工作是,一方面继续推广联盟链,随着国家的重视,随着人们对区块链的理解越来越深入,联盟链应该说会逐渐比以前要好做一些,以前我们要做很多说服客户的工作,现在基本不用了,客户都知道区块链了。所以这个相对来可能比以前要好做一些。另一方面,要迈出国门和国外的机构合作。前段时间,一个公链项目基金会用token收购了澳大利亚的一家上市公司。我们称这种模式之为“币收”,通过收购一家公司,将密码货币和传统的股权形式结合到一起。 我们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区块链不能光发币,要思考怎么去和实体经济发生关系。
巴比特:尽管联盟链在落地过程中存在难点,但银行业对区块链的热情看起来很高涨?
洪蜀宁:是的,我了解到除了很小的农商行以外,几乎所有的大中型银行基本上都在区块链上有所尝试,POC的项目涵盖了从清结算到供应链金融,贸易金融,征信,票据等场景。因为金融业是一个中介,一定是多方合作。区块链是解决信任问题的。银行自身的可信度相对较高,但是在某些情况下,银行希望自己能够证明自己更加可信,所以银行有动力去使用区块链去。
联盟链尝试的项目,都是有意义的,更多带来的是一些社会效益,比如对银行口碑。主要的问题在哪儿呢?问题就在于这个收效和投入,目前来看,还不成正比。
区块链更多的是用go语言开发,银行IT系统大都是Java语言,所以银行要重新招人,改变目前的运维体系。而银行的技术都是比较保守的,这就造成了很多冲突。 一方面,收效不能覆盖银行投入,另一方面涉及到银行IT系统的改造,所以银行轻易不会愿意把区块链纳入它的生产系统当中,现在绝大多数银行的区块链项目都还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实验性的系统在运行。
联盟链其实现在也不是特别的成熟,在性能、系统架构,安全性存在很多目前不能很好解决的一些问题,所以说目前期望区块链能够在主流行业大型机构里面使用,还为时过早。等到其他行业或者中小机构能把这个技术运用得很成熟了,才会被银行这些主流机构使用。
巴比特:现在业内很多人在探索各种“区块链+”,利用区块链为传统企业赋能,但实际上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洪蜀宁:目前看来应该没有什么很成功的案例,有的是硬生生的往里面去套区块链。也有很多客户来找我做区块链,我就把他们赶走了,因为他们提出的场景根本就不是区块链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项目做了之后发现不划算,就不做了。
区块链+,我觉得目前不是一个很适当的时机。之前出现过的互联网+,其实没有太多成功的案例,成功的都是纯互联网企业,传统企业通过互联网改造成功的,苏宁算一个,但是苏宁到现在也不是一家互联网企业。
区块链+,利用区块链改变企业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甚至一些管理思路,这个难度非常之高。
改造现有的行业,不是最好的思路,更好的做法应该是用区块链创造出一个新的场景或者新的行业出来。类似于支付宝,在它诞生之前,我们谁也想象不到会有这么一个东西。未来区块链也会产生一个像支付宝一样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东西,这才是区块链应该去做的事情, 我个人称之为“区块链X(乘)”。
上至监管下至企业,要有宽松的创新土壤,我一直在呼吁宽容监管也是这个目的,你不能不监管,不监管会乱掉的。一刀切也不是好方法,像去年ICO发行了很多空气币,九四政策一下子把ICO砍死了之后就没有创新了,所以要有一个宽松的监管环境,才能够产生“区块链X”。
我提出的几个监管建议实际上很简单,就是把密码货币作为一种外币监管。这样监管的好处是:第一,不改变现有的法律法规;第二,对现有的金融稳定不会造成影响;第三,又能鼓励创新。
仅仅是承认一下它是货币,而且它对人民币不会造成任何冲击。密码货币的使用场景其实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像法币一样应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比特币的使用场景,实际上就两个:一个就是匿名的支付需求,第二个就是跨境支付。这种需求的体量相对于整个人民币体系来说,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巴比特:将密码货币作为外币监管,和监管层沟通过吗?
洪蜀宁:还没有和监管层沟通过。很多人在认识上存在一种误区,认为去中心化就是要反政府了,其实并不是这样。去中心化,其实是保留了现有的中心,只不过现有的中心机构没有一个能够控制整个系统,就像联合国,大家联合起来开会讨论达成共识。 去中心化,不是把中心去没了,而是削减中心的权力,让中心互相制衡。
人们对货币,也存在概念的误解,货币本来就不等于法币。可以说法币是货币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法币之外,还是有其他的货币生存空间的,包括黄金就是一个合法的货币,老百姓都知道乱世买黄金。
没必要去回避它,一旦跳过认知障碍,静下心来去把密码货币当成一种货币来认识的时候,就会发现,真正的解决方案就是把密码货币当成外币,因为它不是中国政府发行的,所以它不是法币。也不是中国内部某个私人发行的货币,所以是完全可以当成一种外币来对待。
一旦解决了认知障碍之后,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通证、链券、共票等等,都是大家从不同角度对密码货币的一些解读,目的就是为了让政府承认它的合法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区块链技术和实体经济的对接。
我产生外币监管这个思路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尽可能的不改变现有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模式,只是把它由人民银行监管改成了由外管局监管,其他的几乎不用做调整。这样对经济、对社会的影响是最小的。
目前为止,密码货币发展这么多年的市场总额只有2000亿美元,也就是1万多亿人民币,我们人民币的容量是一百多万亿。密码货币只占1%,1%能对人民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巴比特:但是很多学者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
洪蜀宁:所以,需要大家一起来不断去宣传,去呼吁,去推动,也欢迎进行辩论。
巴比特:您在会上提到稳定币是伪需求,能再深入的展开一下吗?
洪蜀宁:首先,真正的稳定币是做不出来的。稳定币指的是相对于什么稳定?也就是你的锚是什么。实际上是找不到一个真正稳定的锚的,像USDT这样锚定美元,那只是相对于美元而稳定。美元本身稳不稳定,这也是一个未知数,正是因为美元2008年的不稳定才产生的比特币。 或者你锚定某项资产,那么资产的价格稳定吗?房价稳定吗?也不一定。股价也不稳定。还有很多去锚定一篮子数字资产,这就更没有意义了,因为比特币本身就已经是密码货币里面最稳定的一个。与其这么费事,不如直接拿比特币做稳定币。
第二,现在所有的稳定货币的解决方案都是中心化的。有些虽然采用了智能合约,或者有些通过智能合约做一些监管,但是都离不开oracle,因为它需要和外部世界打通,要稳定就必须和外部世界打通。
oracle实际上就是一个中心化的机制,还是由人来控制的。控制稳定币的人或者机构,他的信用在哪?他的信用肯定不如中央银行,因为中央银行有一整套的监管机制,以USDT来说,Tether这家公司在发行USDT过程中有很大的利益,没有人去监管它,它必然有作恶的动机,未来这家公司一定会跑路的。因为不受监管的权力,必然要出问题的。
所以目前来看,所有的稳定币的解决方案都规避不了中心化这个问题。既然我要用中心化的稳定币,莫不如就用法币。但是区块链上的法定数字货币,又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法定数字货币它是不会用区块链去实现的,因为区块链这种去中心化的技术,它的效率一定很差,成本一定很高。所以做中心化的系统一定比不上传统的技术。
现在有很多人做稳定币,认为现在有稳定币的市场需求。但有市场需求,并不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不是你一定能满足这个需求,也不是说需要你提供这样的需求,因为很多市场需求本身它是不成立的。很多人说用稳定币主要是避险,但是所有的稳定币都是中心化的机构,都有跑路的风险。 你要衡量,跑路的风险和价格波动风险,哪个更大。这就像P2P一样,好的时候没问题,大家都赚钱,一旦平台跑路了,你的本金就没有了。
巴比特:您目前的关注点是什么,对行业还有哪些思考?
洪蜀宁:我现在关心的是怎样利用密码货币的激励机制来打通实体经济,除此以外,更多的就是对区块链底层技术的研究。 目前区块链技术遇到了不可能三角,走向两个极端,一种解决方案就是像比特币,过于强调的去中心化,在可扩展性或者性能方面无法满足需求。另外一种是以EOS为代表的,过于强强调性能,完全放弃了去中心化。
我觉得,这两个极端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也在思考怎样用新的技术达到一种平衡,在保证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提高性能。没必要达到百万TPS,对于绝大多数场景来说,有个几千的TPS就足够应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