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人类经济形态是逐渐演变和进化而来?还是,人类经济形态也如同自然界一样,存在着突变现象?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本文是朱嘉明先生 2019 年 4 月 15 日在清华大学 x-lab 公开课第三期第三讲。清华 x-lab 区块链实验室主任夏立担任主持人。讲者根据现场录音记录做了审阅和技术性修订。

原文标题:《朱嘉明 数字经济五十年:从「奇点」到 「大爆炸」》
分享者:朱嘉明
各位,晚上好!

其实,这题目应该是数字经济六十年。脑子是这样想的,但是在 PPT 上,写的是五十年。不久大家就会理解为什么是六十年,而不是五十年。

在开始今晚的 Lecture 之前,我首先提出人类经济史上的一个新问题:即人类经济形态是逐渐演变和进化而来?还是,人类经济形态也如同自然界一样,存在着突变现象?据我所知,经济史学家至今尚未系统地提出这样问题。我的回答是:人类经济发展史既存在演变和进化的经济形态,也存在着突变的经济形态。人们所熟知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甚至第四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本质上是一个演进模式。其中的第一产业的出现,与人类学会劳动和制造工具几乎同步。所谓的现代加工工业,是从手工业演进过来的,而手工业原本在人类早期经济活动中就存在。工业革命并不属于「突变」。至于第三产业的服务业,自古有之,服务业源于家庭分工,是与人类经济生活最早期的存在相联系的。这样自然演进而来的经济形态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是基于物质性资源的经济活动,受制于资源的有限性,土地、人力和资本。数千年来,人们已经非常熟悉这样的经济存在的模式,已经习惯在这样的经济成长过程中生活、创造。随着人类文明进步,这些经济形态依然会不断地演进。

但是,至少从 1960 年代开始,人类创造了另一类经济,这类经济与传统的经济形态没有必然的,直接的关系,也与原来经济发展过程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这类经济不用以传统的生产要素作为前提,无中生有。我今晚所讲的主题,数字经济,就属于这类形态的经济。人类产生数字经济并没有必然性,但是它却产生了。

与传统的非数字经济相比较,数字经济产生过程是奇特的,它的启始点不是物质,不是劳动和生产,而是思想。在今晚的 Lecture 上,我把这样的思想,能够导致一种新经济形态的思想定义为「奇点」。所以,才有今天晚上的这个题目:数字经济五十年:从「奇点」到「大爆炸」。当然,刺激我选择这样题目的另一个原因是最近天文界拍到了「黑洞」,激发更多的专业人士探讨「黑洞」、「奇点」和宇宙大爆炸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

我希望通过今天整个 Lecture,传播这样的思想、逻辑和事实:今天的数字经济规模可观,但是,它是一种「横空出世」的「无中生有」的经济,发源于思想「奇点」。按照霍金所写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宇宙是从一个相当于纽扣大小的奇点开始的。这样的说法并不严格,只是给大家一个比喻。无论如何,「奇点」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小,第二,质量极重,第三,密度极高。数字经济的思想「奇点」完全符合之三个标准。

下面我讲六个问题:1. 数字经济:第一次大爆炸。2. 数字经济:第二次大爆炸。3. 两次数字经济大爆炸的叠加。4. 重新定义数字经济。5. 数字经济对当代经济转型产生深刻的影响。6. 结论与展望:重塑未来的人类、国家、社会和商业。

1、数字经济:第一次大爆炸

今天人们所熟悉,甚至早已经被「庸俗化」的数字经济是从一个纯粹思想「奇点」, 一个完美至极的「奇点」开始,有着清楚的时间、地点、人物、思想内容。

时间:1961 年6月 24 日
地点:MIT
人物:博士候选人伦纳德·克兰罗克(Leonard Kleinrock, 1934)
思想内容:《Information Flow in Large Communication Nets》。人类历史第一次提出「packet-switching」理论。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Leonard Kleinrock,1934 至今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Information Flow in Large Communication Nets

在克兰罗克提交他的博士论文之前,世界上早已经存在着两种东西:其一是信息,信息已经存在的实在是太久;其二是所谓的通讯方式。以当时的美国为例,AT&T 已经是很大的公司了,支撑着庞大的世界通讯网络。但是,不论电报和电话的信息传送都是有限的。电话超载,就会发生占线,忙音。显然,解决信息的通讯问题,需要新思路。例如,是否有办法对大规模信息进行分解,通过一种网络的形态发送出去,之后再把解构的信息重新组合起来。克兰罗克的天才之处是不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而且论证了他的解决方案,将信息变成很多 Packet,再通过网络传播,再传输出去重新组合。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当然,关于克兰罗克的贡献,后人存在一定争议。但是,我还是坚决认为,正是克兰罗克的博士论文创造了数字经济的第一个「奇点」。1964 年,克兰罗克第一部著作《通讯网络》出版,发展了分组交换的思想。大家仔细想一想,那是 1961 年,58 年前,克兰罗克 27 岁。

后来的历史证明:整个数字经济确实源于克兰罗克的一个思想 「奇点」,它所引爆的过程,持续了半个世纪。其中第一轮爆炸的标志是 1969 年,阿帕网(ARPANet)实现了在 UCLA、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圣巴巴特分校和犹他大学四大节点的联网成功,人类社会从此进入了网络时代,奠基了数字经济的基础结构。从 1961 年至 1969 年,这一轮爆炸用了 8 年时间,主要体现在思想性爆炸,证明克兰罗克的想法是可以实践的。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之后,第一次数字经济大爆炸又经历了若干轮,主要集中在 1970 年代至 1980 年代,1990 年代,以及 2000 年代到 2010 年代。

1970 和 1980 年代,互联网突飞猛进。1970 年代,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全球开始铺设支撑互联网的 Cable,连接世界,形成了支持后来数字经济的物理学基础设施。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在这个时期,还发生了一些具有历史里程碑的事件:E-mail「@」诞生、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的发展;Symbolics.com - first「.com」浪潮;Microsoft Windows 的冲击;到了 30 年前的 1989 年,万维网(World WideWeb& 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规则的形成。

进入 1990s,奇点继续爆炸,模式变了。人们突然发现,所谓的互联网很快突破基于个人之间联系的 E-mail 阶段,基于互联网的数字经济实体如雨后春笋。在 1990 年代,我主要在波士顿,亲自目睹了以下公司的出现:1990 年:Archie,第一家网络搜索引擎;1994 年:网景(Netscape)和雅虎(Yahoo!); 1995 年:亚马逊(Amazon.com),海淘(eBay)阿尔塔维斯塔(AltaVista);1998 年:谷歌(Google)。在中国 ,1998 年腾讯(Tencent)和 1999 年阿里巴巴(Alibaba)诞生。从此以后,数字经济不再是非自觉的演进,这些新的经济实体,成为了弄潮儿,成为 players,开始主导数字经济的爆炸过程。

2000 年代至 2010 年代,以社交平台形式代表的新型数字经济实体纷纷登上历史舞台。2001 年的维基百科(Wikipedia);2003 年的阿里支付(Alipay);2004 年的脸书(Facebook);2005 年的 Youtube;2006 年的推特(Twitter);2007 年的 Iphone;2009 年的 Uber;2013 年的微信(WeChat)。 不仅如此,新的经济模型,或者新的商业模式出现了。我个人并不喜欢「商业模式」这个概念。但是,我还是肯定是 Uber 模式的,特别画了一个 Uber 的模型。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最能映射数字经济第一次大爆炸的,无疑是近年来人们经常提到的两个定律:摩尔定律(Moore’s Law )和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摩尔定律(Moore’s Law )的发明者是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Gordon Moore,1929-)在 1974 年所提出,原本描述的是在价格不变情况下,集成电路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 18-24 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1995 年,摩尔在《经济学家》杂志上撰文写道:「令我感到最为担心的是成本的增加,… 这是另一条指数曲线」。他的这一说法被人称为摩尔第二定律。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law)的核心内容是: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或者说,梅特卡夫法则揭示了互联网的价值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而呈算术级数增长或二次方程式的增长的规则。梅特卡夫定律提出者是乔治·吉尔德,时间 1993 年,用以纪念和肯定计算机网络先驱、3Com 公司的创始人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Metcalfe,1946 年-)。根据梅特卡夫定律,一个网络的用户数目越多,那么整个网络和该网络内的每台计算机的价值也就越大,即网络的价值 V=K×N2 (K 为价值系数,N 为用户数量)。1990 年代以来,互联网络不仅呈现了这种超乎寻常的指数增长趋势,而且爆炸性地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进行广泛的渗透和扩张。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值得强调的是:1990 年代最大的变化,在数字经济的爆炸性组织过程中,发生了华尔街(WallStreet),风险资本 (Venture Capital) 和硅谷(Silicon Valley)的「完美」结合。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并不为传统资本以为然的纳斯达克主宰着这个资本市场。纳斯达克从 1971 年开始创建的,指数为 100 点。

进入 1990 年代,纳斯达克进入长达十年的黄金时代,从 1991 年的 500 点,1998 年之后加速度,至 2000 年 3 月 9 日达到 5000 点。但是,几天之后的 2000 年 3 月 13 日,互联网泡沫破裂,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有 500 家破产,40% 退市,80% 的企业跌幅超过 80%,蒸发了 3 万亿美金。尽管如此,泡沫之后,存活下来的数字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

在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的八年,2008 年爆发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波及到传统经济部门和新兴数字经济产业。我选了 2008 年 9 月 15 日,星期一雷曼兄弟关门的一张照片。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这场危机的影响是深刻的和持久的。在危机过后的 2012 年,发生了占领华尔街运动,挑战华尔街和纳斯达克所代表的资本和技术的结合。这场运动最代表性口号是:Weare the 99%。这场运动反应了美国民众意识到:IT 规模和数字经济膨胀的受益者仅仅者是极少数人,在造就一批新富人的同时,还造成新的不平等,产生了新的财富分配问题。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到目前为止,我梳理了从 1961 年至 2008 年的这段历史,即数字经济的第一次大爆炸的主要过程,用「奇点」到「大爆炸」的说法,不仅不是牵强的,而且是恰如其分的:数字经济确实起源于一个 idea,一篇博士论文。在当时,世界上没有多少人会有这样的想法。中国的 1961 年是极端困难时期,没有一个中国通讯专家,或者科学家在那个时候有能力提出这样的问题。自 1961 年之后,是一波接一波的爆炸,到 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完成了一个周期。曾经被人们拥抱和支持的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在带动全世界宏观经济大规模的发展的同时,最终没有让人类避免更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即 2008 年的世界金融危机。

二、数字经济:第二次大爆炸

故事并没有结束。现在我要讲第二个奇点,以及相关的第二次大爆炸。第二个奇点,也有时间、地点、人物,也是从一篇文章开始的。

时间:2008 年 11 月 1 日
地点:一个网站,metzdowd.com,cryptography Info Page-密码学邮件组列表
人物: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
思想:一篇文章,《比特币: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系统》(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相比较 1961 年克兰罗克的数十页博士论文,中本聪在 2008 年关于比特币的论文篇幅要短了很多,不过若干个页码。但是,结果是一样,因为这篇比特币的论文,引发了过去十年数字经济的另一类持续大爆炸,改变了人们关于财富的认知惯性。在这个意义上说,两次大爆炸的「奇点」有着惊人相似之处:都是来自一个思想,形式都是论文,物质形态的重量都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说,中本聪的论文与克兰罗克论文出世之时有什么差别?那就是,克兰罗克的论文没有货币价值效用,而中本聪的论文很快就催生了第一块区块链和第一块比特币。只是,开始的价值极为有限。后边的故事人们就知道了,比特币的价格虽有起起伏伏,但是,至今比特币的价格依然等于数千美元。我今天想强调的是,不要在意比特币多么值钱,而应在意比特币发源于一个想法,一个 Idea,一篇文章,不管背后有多么漫长和艰辛的发展过程。至少,相比较于 1961 年克兰罗克论文引发的爆炸过程,中本聪的比特币文章所引发的爆炸过程,在时间上短得多,当量大得多。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比特币第一次交易:400BTC = 1USD (相当于 0.0025USD,0.17RMB);
2017 年 12 月 17 日,比特币的最高价格是 19873 美元;市值达到 3328.27 亿美元;
今天,2019 年 4 月 15 日,比特币价格是 5183.3 美元(跌幅:73.92%),市值是 914.64 亿美元(跌幅:72.52%) 。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中本聪文章所引发第二轮大爆炸,发生在 2013 年至 2014 年,始作俑者是当时 20 岁左右的 Vitalik Buterin,爆炸的结果是以太坊 (Ethereum) 的诞生。以太坊成为了一个开源和具有智能合约的公共区块链平台,或者是「下一代加密货币与去中心化应用平台」。

2014 年以太坊 ICO 众筹成功,以太币成为第二大加密数字货币 。以太坊最高价格时间:2017 年 12 月 17 日,价格是 1431 美元;市值达到 1388.25 亿美元。今天,2019 年 4 月 15 日,价格是 168.2 美元;市值为 177.76 亿美元。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Vitalik 的以太坊,是自 2008 年加密数字货币历史中的大事件,构成了规模,刺激了区块链应用氛围扩张。

因为比特币和以太币,世界范围内的加密数字货币数量爆炸性增长。

加密数字货币排前 15 名的名称和市值如下: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我选了今天为止排名的 15 种加密数字货币,我不敢说这样的排列次序是稳定的,也不敢说前 15 名的价值是稳定的。但是,他们整体性消失是一个小概率。

进而,世界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加密数字货币的交易平台。曾经最著名的是 MtGox,中国叫「门头沟」,翻译的不雅,贡献很大之后关门了。现在与中国人有关的有币安,火币。

人们需要正视加密数字的总市值。我们需要以世界各国的 GDP 作为参照系。在 2018 年 1 月加密数字的总市值达到历史最高点,总额 8300 多亿美元。世界 GDP 超过 8000 亿美元的国家不超过 20 个国家。这个数字接近当年荷兰的 GDP,沙特阿拉伯的 GDP。今天,2019 年 4 月 15 日,加密数字的总市值严重缩水, 总额是 1769 亿美元。即使这个数字,还是接近卡塔尔,阿尔及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国的 GDP。换一个思路,因为加密数字货币的所有者人口有限,所以,人均加密数字货币的市值会显著高于可比国家的人均 GDP。

我的一位朋友刚刚从美国带来一本书,《Blockchain Econmoics》,2019 年出版,作者至少五位,出版社是 WorldScientific。这本书存在翻译成中文的价值。我下载了该书在 131 页上的两张图片,一个图片展现自 2015 年至 2017 年,短短几年时间,区块链钱包是以怎样的速度增长起来的。另一张图展现的是自 2015 年至 2017 年的区块链 Market capitalization 规模扩张。

我在这里想说的是:需要用 Open mind 看待比特币、以太币和其他比较专业化的加密数字货币。几年前,我在接受《亚洲周刊》采访时已经说过:加密数字货币已经不是星星之火,正在构成燎原之势。几年过去,这个势头已经难以逆转。大家可以想一想,从 2008 年的中本聪文章至今,比特币所推动的另类财富历史不过十年光景。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现在,需要回顾我在今天演讲开始所言:人类有两种财富形态,一个是从人类有的时候这个财富形态就存在了,它是以线性方程模式演化和进步。还有一种形态就是「无中生有」,以非线性模式发展。这种「无中生有」财富形态全部历史不足 60 年。所以,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批人,这批人不依靠传统模式,创造的另类财富模式,很可能代表人类的一种替代方案。不仅如此,他们的这种财富是很难被剥夺的,这些财富存在于云端的各类「钱包」之中。有着强大和不断完善的技术支持,其核心技术就是区块链。

在十年间,区块链思想和技术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它正在变成了一个 Cluster,跟所有经济部分都会发生这样结合。甚至包含着法律、科学、社会等等。这是我上个月在北大讲的一张图,用以描述区块链的变化: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三、数字经济「两次爆炸」的叠加

现在我们要讨论更有意思的问题,发生在自 1960 年代的第一次数字经济大爆炸,发生在 2008 年因为比特币诞生所引发的第二次数字经济大爆炸,已经和正在产生了「叠加」效应,导致新的爆炸。我非常希望大家激动一点,因为我们现在处在两个大爆炸的交界点。所以我画了这样一个图: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在这里,我将数字经济分成两个类型:类型 I 就是基于 ICT 革命产生出来的数字经济,用蓝色的「奇点」和蓝色曲线代表,反映的大概是自 1960 年代至 2010 年代的大趋势,只是在 2000 年前后该曲线应该有所下降,更符合历史。类型 II,是原发于比特币的数字经济新戏台,以橘红色「奇点」和橘红色曲线作为代表,途中的橘红色曲线的斜率是非常准的。

值得注意和研究的是:蓝色曲线和橘红色曲线在什么时候相交?为什么相交?相交的特征是什么?现在很清楚,相交时间是 2017 年。1CO 成为相交的主要形式。数字经济发展到了自我发展新金融货币工具,改造资本模式的历史阶段。从此,数字经济开始形成臻于完整产业链和价值,并向新经济形态的转型。

我们现在处于这样一个时刻,两类数字经济爆炸的叠加,尚在进行之中,继续产生巨大的能量,还难以进行数量分析。不过,爆炸叠加对 GDP 的贡献率显著,还是没有争议的。

四、重新定义数字经济

关于如何定义「数字经济」,并非是一件简单的工作。为了准备今晚 Lecture,我就「数字经济」的定义进行了必要的文献搜索,发现至少从 1996 年开始,直到 2018 年,有相当多的学者企图对数字经济给出定义。有一个学者 Tapstott,在 1996 年就试图对数字经济做定义。据说最近,他跟他儿子合作,又写了关于区块链的专著。

如果大家查维基百科,数字经济被定义为基于 IT 革命和 ICT 革命,或者 IT 技术和 ICT 技术支撑的经济活动。这显而易见是不够的。定义「数字经济」的困难,主要因为数字经济的结构、机制、规模和技术基础的演变不断加速度,并高度影响和带动经济组织,经济制度,甚至商业模式的改变。简言之,数字经济属于极为动态化和日趋复杂化的概念。还不仅如此,传统经济的理念已经难以适应数字经济。例如,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和成本理念已经和传统经济渐行渐远,甚至大相径庭。

进一步说,进入 1990 年代,还是比较容易区分数字经济和非数字经济的边界,如今,做这样的区分愈来愈困难。比如说,工业 4.0 到底属于传统加工业的升级版,还是其本身已经属于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不仅仅是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而且还改造原来的经济形态。假设绿色圈代表传统经济,蓝色圈代表数字经济,就全球大趋势是处于第二阶段。见下图: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第三阶段,蓝色圈和绿色圈走向重合,达到月全食的状态,已经为期不远。

无论如何,在 2020 年代来临的历史时期,现在思考数字经济,需要同时考虑到资源、过程、结构和商业模型等基本方面,避免盲人摸象。见下图: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总之,如果将数字经济形成的「奇点」追溯到 1960 年代初,现在过去了近六十年,一个甲子。期间,数字经济的概念不断扩张。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在上图中,黑色的点和线代表是「奇点」和早期扩展;蓝色圈是数字经济初期的技术基础;橘红圈内属于狭义数字经济;绿圈之内则是被数字经济改造的经济,代表的是广义数字经济范围。人们现在正处于从狭义数字经济向广义数字经济的转折时刻。在这样的时刻,分配制度,就业制度都会发生变化。所谓的零工经济(DigEconomy)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最近,人们关注和讨论的 996 和 ICU 问题,就属于零工经济的一种极端现象。我的立场是清楚的,愿意站在 996 阵营一边。

五、数字经济对当代经济转型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数字经济对当代经济体系的影响是深刻的和持续的。

第一,改变了产业结构。直接刺激了第四、第五、甚至第 N 产业,丰富基础结构的形态,导致产业结构复杂化。

第二,改变了加工工业的技术基础。最近,OECD 提出数字经济的报告,主要以欧盟 15 国,日本、南韩、美国、中国和台湾这六个经济体为对象,展示 ICT 对加工工业和服务业的影响,特别是芯片产业的波动。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2018 年,德国发布关于数字经济的报告,对数字经济的分类比较详细,从 ICT 到知识产业、金融保险、零售,一直到传统加工工业,最后一个是健康产业,并可以看到数字化过程对产业的影响长度和未来趋势。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第三,数字资产支撑了世界 GDP 增长的 50% 以上的贡献率。

第四,改变企业形态。一方面,改造传统企业,以适应数字经济转型;另一方面,创造出适应数字经济,特别是适应区块链的新兴企业。现在,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实现数字化,甚至「算法」(Algorithm)的转型,否则,难以协调大数据处理,AI 的介入,以及区块链嵌入,最终保证企业可以在日益发展的空间和时间维度中生存。

第五,改变商业模式。

第六,改变就业形态。最大变化就是我刚才说的比较灵活的就业模式的产生。

第七,改变国际贸易结构。中美贸易摩擦,本质是中国优势是传统产业;而美国优势是数字经济。中国传统产业的顺差可以通过扩大每个数字经济产品抵消。但是,数字经济更多的是与知识产权紧密结合的。因此,美国将知识产权置于极为重要地位。从长远看,中美贸易的平衡,最终是要寻求两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平衡。

除此之外,数字经济改变了货币体系和资本市场。因为比特币和以太币的出现,刺激了数百种加密数字货币走向市场,证明哈耶克的非货币化是可以变成现实。与此同时,倒逼世界愈来愈多的国家政府研究和创造法定的加密数字货币。在过去十年,人们在关注和讨论所谓的后布雷顿森林会议时代的国际金融秩序的时候,传统的货币体系正在改变,法定和非法定的加密数字货币,已经成事。在这方面,要摈弃「精英」意识。货币、资本、金融的传统模式和边界正在加速改变。今天,有两个消息:其一, IMF 推出加密数字货币。其二,釜山被选为韩国加密数字货币的自由特区。

最后,需要注意数字经济对「商业周期」,对宏观经济的长远性影响。

六、结论与展望:重塑未来的人类、国家、社会和商业。

首先,我需要大家注意四个角色在数字经济中的地位:其一,科学家;其二,工程师;其三,企业家;其四,政府。我没有强调资本的地位,因为资本在数字经济的过程中的重要性,相比较科学技术的地位,是相对下降的。倒退几十年,有谁会预见到,这个世界最终决定于 Code,决定于算法?

其次,我用三个「S」结果概括数字经济的可持续性:其一,速度 (Speed);其二,领域 (Scope);其三,扩展 (Spread) 。

最后,决定数字经济趋势的则是「四化」:一个是「信息化」,一个是「全球化」,一个是「网络化」,还有一个「区块链化」。对于「区块链化」这个概念我并不放心,今晚 Lecture 之前,认真查找了文献,在英语世界确实有这个概念。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我今天讲这个题目:数字经济五十年:从「奇点」到 「大爆炸」(50 Years ofDigital Economy – from a Singularity to the Big Bang)。恰巧在 Lecture 开始之前,在校园散步,看到了 BigBang 的音乐会广告。我为这个巧合高兴,拍了照,作为今晚 PPT 的最后一页,与大家分享。

谢谢大家!

附录:Q&A

Q1:今天您提到区块链和数字经济两个曲线交集之后所可能形成的几何级数的增长,对于我们目前所看到的越来越明显的各国财富上的两极分化,你觉得是会更好,还是会更坏?

朱嘉明:我今天 lecture 的关键词就是数字。数字经济的两次大爆炸及其「叠加」效用,至今并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但是,你所说的因为数字经济引发的财富两极分化的情况,显然会继续下去。

我们需要关心的相关问题包括:数字经济导致了「数字鸿沟」,而在「数字鸿沟」的背后,其实是数字、数据和信息的所有权问题。现在,人们发现,数据、Information、知识、思想,最终都无法回避它们是怎样产生的,所有者应该是谁,使用权和所有权的边界如何界定?现在的严酷事实是:数字、数据是由绝大多数民众所创建出来,信息的生产者和产出者是信息天然的 owner。但是他们却难以成为数字的真正所有者。他们被迫或者在绝对不自觉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数据让渡给拥有数字加工权力的经济实体,或者权力机构。这种数据垄断加剧了数字鸿沟,进而构成了数字经济财富两极分化的深层原因。

进一步说,从 1961 年开始的数字经济的几何增长,产生巨大财富能量,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世界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要比衣食住行,基于物质生产和物质财富的不平等,更富有挑战性。最近一两年,传统资本大量涌入区块链和加密数字领域,加剧了对原来生态的侵蚀,以及与追求财富分配模式趋于公平的初衷的背离。

Q2:传统资本在区块链和加密数字货币领域的割韭菜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财富再分配的过程。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互联网新企业,都是新生代产物,传统的如洛克菲勒家族正在往下走。是不是存在资本增长越来越快,GDP 增长相对低落的趋势?

朱嘉明:首先,任何一次经济转型,都会导致财富再分配,并伴随着大规模的「割韭菜」现象。古今中外,莫过如此。只是,在人类经济史上,大转型次数是相当有限的。但是,在过去几十年,因为科技进步加快,对经济影响加剧,如今出现了转型频率提高的趋势,而且一个转型刺激和孕育了另一个转型。

在数字经济的转型中,自然产生新的资本和新的财富模式。财富爆炸的周期随之变短。以纳斯达克威力,在上市早期就创造了四个与数字经济有关的亿万富翁。今天,以英国区块链经济创造财富的速度来看,制造一个以十亿欧元为基本线的财富拥有者,大约不过五年时间。值得肯定的是,这样的新财富模式导致新人成为资本拥有者,总比财富永远被老家族控制为好。

进一步说,如果新产生的增量资本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存量资本的增长速度,是历史进步。我今晚描述,在数字经济时代,两次大爆炸,不是线性过程,而是非线性过程。最后沉积下来的增量资本,远远大于存量资本。这意味着世界拥有资本新的群体,发生了改变,资本新的拥有者是一代新人。人类的财富主体正在向 X、Y、Z 这三代人转移。 Facebook 无论存在多少问题,但是,毕竟代表的是一个存在改革空间的未来模式。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深入观察和探讨。

另外,数字经济依赖于开源精神和技术,其本质与开放社会不可分割。在 1990 年代,人们讨论无国界经济(Borderless Economy),历史证明了,数字经济最大特点就是天然的 borderless Economy,数字经济规模之所以得以如此扩张,得益于全球化。现在,还有不少人思考经济,摆脱不了物质形态经济的观念束缚。例如,在世界 GDP 的一半以上来源于数字经济的情况下,谈论国际经济,还要讲什么「波罗的海指数」,显然是严重落伍。要知道,对于数字经济,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教育,金融市场,哪里还需要轮船和集装箱。

Q3:我理解是 , 传统的资本与物化形态经济不可分割,在数字资产发展阶段当中,是不是会和虚拟化经济结合?还有您一直在说奇点,说到思想的重要性,为什么在您后面的结论中,强调了,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政府四个角色,而为什么没有说到思想的角色?在今后发展过程当中,思想是不是还会起到一些深化、推动,甚至是升华的一个角色?还有一个问题,在您的结论当中说到了数字经济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是不是涉及到在数字资本发展过程当中有一个社会伦理的问题,当然法律也包括在内了。我认为,数字经济对社会伦理这方面的影响,对习俗、文化,包括民族性、地域性很多方面影响应该也是会很大的。所以不知道您对这些方面的看法?还有,数字经济对于国家,国家形态我觉得是非常关键的。因为现在实际上在数字资本发展过程里,跟国家形成了一种或隐或现的矛盾?您对数字经济对国家,比方说现有的权力架构,或者说利益架构,货币发行权,有什么更多的看法?

朱嘉明:你提的都是大问题。先说思想。思想永远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在历史很多关键时候,能够产生关键的思想,以及产生创造关键思想的人物,永远是非常有限和非常稀缺的。我今晚所讲的这两个思想奇点的例证,就是证明: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正好需要这样的思想,就产生了这样的人,写了这样的文章,实属罕见。我现在不敢说,也一时不出第三个例证。爱因斯坦的思想和文章都很重要,但是他没有立刻对财富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过程中,思想影响的主要模式是渐进的,是潜移默化的。

讨论今天语境下的资本,需要回到数字经济问题。今天晚上,我是把数字经济分成两个类型:A 类型和 B 类型。从 1961 年算起直到 2008 年之前,A 类型处于主导地位,期间产生了所谓风险资本概念和创业板概念,纳斯达克应运而生,这里特别要强调,不论是创业板还是纳斯达克,都还是需要传统真金白银。从 2008 年开始到现在,B 类型崛起。以太坊 1CO 活生生成功,创造不需要传统的资本的典范,之后 2017 年前后,两种类型的数字经济发生交集,刺激了 1CO 高潮,割韭菜普遍化,不仅证明了资本可以凭空创造,还证明可以通过非传统的金融资源支持投资。在这个过程中,打破资本被少数人所拥有的模式,参与者都可以成为受益者。现在,正进入古典和经典的资本概念或者过时,或者需要修正,「资本」再无定论的历史时期。

至于数字经济对社会的影响,日新月异,需要继续体验和观察。有一点肯定,那就是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之中,已经被裹胁到强制在数字经济状态下生活的时代。到地铁上看看,男女老少,哪有人不看手机的?我最近参加了一个项目,讨论 8K+5G+AI,再加上智慧手机,会对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很快在日本举办的奥运会前后,人们将会看到端倪。我们无法知道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但是,人类适应这种变化的成本会越来越高,绝大多数人会陷入越来越严重的困惑。

关于数字经济对政治形态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我不想对这个问题说太多,以后可以慢慢讨论。前几年,有一本书前两年很时髦,叫《国家的失败》。这本书讲了很多道理。但是它看到数字经济会对现代国家的冲击。最近网上出了一篇文字,罗列了美国通讯媒体革命和政治的里程碑事件:罗斯福的成功是靠电台,肯尼迪成功是靠电视,奥巴马的成功是靠互联网,如今的特朗普的成功靠推特,不仅如此,开启了「推特治国」先河。这位老人每天写几十条、甚至更多的推特,导致他所希望传播的理念和信息到达民众的穿透性、及时性和精准性,同时实现了 speed、scope、spread。顺便地说,我根本不同意区块链的不可能三角,也不同意所谓的蒙代尔不可能三角。我更多地看到各种可能三角。特朗普治国用的就是同时满足 speed、scope、spread 的可能三角。

Q4:当下世界,因为数字经济,族群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在分化:北京存在买房子和没买房子是两个阶层。行是装滴滴和没有滴滴的人,我父亲打车更困难。数字型变化让 90% 的人掉下来,数字变化让正常工作的人变成 996。数字经济使人类进步到更容易,还是更难呢?第二个问题,您在美国、欧洲、中国都有深入经历。每年一年 VC 交易量是 1000 亿美金的投资,去年美国是 1010 亿的交易额,中国是 1050 亿,全世界才 2000 亿,这样的变化欧洲人有 40 个小时工作日,结果落后了,美国在之后,中国正在赶上。这三个代表哪个地区更代表人类进化未来的生活方向?

朱嘉明:首先,我想说的是,我的一生,奔波于世界,不是我的选择,命运所然。在过去海外生活的几十年间,在维也纳停留时间最长。维也纳有幸一直被评为全世界最适合人类生活的城市,在第一、第二徘徊,从来没有掉过第三。今年还是第一。很多年来,我到处为欧洲说话:欧洲绝不是衰落的欧洲,对欧洲的评价不能够以 GDP 的增长速度为主要指标,也无须以数字经济在 GDP 中的比重为指标。我希望大家看到的是,奥地利选民在 N 年以前已经降到 16 岁,他们不会选举即使充满智慧的爷爷辈作为总统,他们选举的总理很年轻,不足 30 岁。还有,《欧盟宪法》是值得研究的。该宪法赋予欧盟国家每一个公民这样的权力,当他们个人权利和他们所在的国家发生冲突的时候,欧盟站在每个个人一边。欧盟国家还有对环境高度的重视和深入骨髓的维护的传统和制度。简言之,欧洲是世界人性化的区域。世界需要欧盟板块的平衡。

关于 VC,希望大家注意的不仅是其规模,还有它的地理分布和产业分布。美国 VC 的绝大部分是在硅谷,也就是说硅谷每平方米所拥有的 VC 是世界上最高的,只有 VC 的密集程度达到这种程度才可能产生出效果来。

Q5: 以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北欧实行的社会主义和福利主义,大家工作时间也不长,生活质量很高,这是人类未来。现在,在数字和资本的推动下,好像硅谷、波士顿,中国五道口和中关村,是不是更代表人类未来?或者说,如果是数字巨轮继续往前赶的话,究竟像北欧、奥地利比较安逸的生活是人类进化未来,还是硅谷?

朱嘉明:人类正进入「新二元社会」。传统二元社会,是指农业和工业并存的情况。「新二元社会」,主要是数字经济和非数字经济的并存。现在的发达国家,重要指标是数字经济在 GDP 中的高比重,而所谓落后或者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在 GDP 中的比重过低。数字社会对民众是否一定意味着高福利和高的幸福指数,其实是值得讨论的。如果让民众选择是在被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所主导的社会生活,还是在不被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所主导的社会生活?我猜测,会有很多人选择后者,或者回归后者。我就是属于这样的人。

Q6:朱教授好,我理解您在讲到区块链经济的时候,强调了交易客体和交易货币数字化的情况和趋势。2019 年,摩根大通发了稳定币,Facebook 在中国以外,对 70% 上网的人发稳定币。在种情况下,您怎么理解稳定币的?我关注稳定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 USDT。USDT 会不会形成一个去中心化的发行美元的体系或者一个机制?过去十年,通证经济,区块链经济, 1.0 是讲 stock token,都离不开股权的影子。公司股权问题从来是很敏感的,1929 年大萧条是因为股权有问题,中国十年股市的问题本质也是股权没有解决好,三板市场也是那样的,ICU、STO 都是这样。国家也有它的通证,有人说货币是国家的股票。所以在我写了一本书,书名是《通证学》,阐述了刚才的理念。2019 年是不是稳定币的时代,如果存在稳定币,国家不会太担心,因为不会发生暴涨爆跌,这是一个新的时代。总之,您如何看待稳定币,是否存在稳定币的新机会和可能?

朱嘉明:你提的问题非常的严肃,这涉及到三类同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其一,理论问题,即到底存在不存在稳定币?我的答案是否定的。稳定币是人类的一种期望,是一种虚幻,很容易让人想起曾经追求「永动机」。因为,如果说存在稳定币,那么什么是稳定币,稳定币需要具备怎么样标准和条件?以我有限知识来说,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长期以来,大家在讨论一个前提本身就有问题的问题。即使在金本位时代,黄金也不是稳定币。之后,当各种信用货币,或者法币替代金本位之后,稳定币完全丧失产生的前提。至于 USDT 与美元的关系,原本就是个「悖论」,因为美元本身就不是稳定币,基于美元的币怎么能够成为稳定币呢?

其二,现实选择。现在看,基于美元,或者其他法币发一个相应的数字货币,是比较现实的选择。我认为,如果全世界的法币都创造和它连接的一个加密数字货币,即在传统的货币体系之外加上法定数字货币,如果再容忍现在的非法定的数字货币,世界货币体系就会处于「三元结构」,世界货币体系会趋于稳定。因为三个支点比一个支点一定稳定。总之,我们应该是追求稳定的货币体系,而不是追求想象的一种稳定货币。

其三,汇率始终是不可逾越的技术性问题。在 1970 年代初,尼克松切割黄金和美元的关系,从此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问题就是汇率问题。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每一种货币的价值都在时刻变化,如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货币当局,可以在忽视汇率的前提下制定其货币政策,而汇率问题又涉及到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问题。现在,因为加密数字货币的出现和扩张,除了传统法币之间的汇率之外,增加了数字货币与传统货币的汇率关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汇率体系会更加复杂化。所以,稳定币愿望只能更加乌托邦。

Q7:信息不平等是重要问题。第一次数字经济大爆炸结束,2008 世界金融危机的原因,包括雷曼兄弟破产,与信息不平等和不对称有关系。像您刚才说的,我们也看到无论是从商业层面还是从政治层面的,都出现信息所有的不平等。这样不平等会不会影响第二次数字经济大爆炸的结局呢?如果是的话,究竟会是通过第三个奇点还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

朱嘉明:现在回答不了是不是还有第三个「奇点」出现的问题。一般来说,讲奇点有两个含义,其一是马斯克告诉大家的奇点,指的是人类肯定会走到一个新的奇点,这个奇点之后人类整个存在模式全变了。其二是天文学大爆炸理论的奇点,我借用这个意义的奇点,描述数字经济的演变过程。

现在这个世界的问题很多,全面过剩。首先是物质产品过剩,其背后是产能过剩。每天生产这么多双鞋,其实一人三双鞋就够了,生产那么多鞋,那么多衣服。不仅如此,还有货币过剩,流动性泛滥。本来 M2 在全世界已经很多了,已经是很多钱,但是,M2 继续超规模发行。下一个是资本过剩。我们现在没有办法评估第二次数字经济爆炸,对世界货币金融体系的深刻影响,因为时间太短。

更为严重的是信息过剩,数据过剩,没有意义的非物质产品过剩。这些不同类型的过剩,不仅以几何级数积聚,而且还在持续大爆炸,交互影响。我们需要在这样的历史高度下,警觉信息不平等,如同资本不平等,货币不平等,物质财富不平等一样,造成对人类进步的永久性伤害。

到此为止,我一共回答了 7 个问题。人类的智慧和经验都非常有限。不过,仍旧需要坚持初始的理念,重视思想。为此,需要学习,需要有强烈的历史感,一切有价值的思想需要时间得以被认识,得以产生影响。所以,我们不要以今天为标准,而要以未来为尺度。

再次谢谢大家!

来源链接:mp.weixin.qq.com

生成图片
6

发表评论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星期一 2019-05-06 19:56:57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本文是朱嘉明先生 2019 年 4 月 15 日在清华大学 x-lab 公开课第三期第三讲。清华 x-lab 区块链实验室主任夏立担任主持人。讲者根据现场录音记录做了审阅和技术性修订。

原文标题:《朱嘉明 数字经济五十年:从「奇点」到 「大爆炸」》
分享者:朱嘉明
各位,晚上好!

其实,这题目应该是数字经济六十年。脑子是这样想的,但是在 PPT 上,写的是五十年。不久大家就会理解为什么是六十年,而不是五十年。

在开始今晚的 Lecture 之前,我首先提出人类经济史上的一个新问题:即人类经济形态是逐渐演变和进化而来?还是,人类经济形态也如同自然界一样,存在着突变现象?据我所知,经济史学家至今尚未系统地提出这样问题。我的回答是:人类经济发展史既存在演变和进化的经济形态,也存在着突变的经济形态。人们所熟知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甚至第四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本质上是一个演进模式。其中的第一产业的出现,与人类学会劳动和制造工具几乎同步。所谓的现代加工工业,是从手工业演进过来的,而手工业原本在人类早期经济活动中就存在。工业革命并不属于「突变」。至于第三产业的服务业,自古有之,服务业源于家庭分工,是与人类经济生活最早期的存在相联系的。这样自然演进而来的经济形态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是基于物质性资源的经济活动,受制于资源的有限性,土地、人力和资本。数千年来,人们已经非常熟悉这样的经济存在的模式,已经习惯在这样的经济成长过程中生活、创造。随着人类文明进步,这些经济形态依然会不断地演进。

但是,至少从 1960 年代开始,人类创造了另一类经济,这类经济与传统的经济形态没有必然的,直接的关系,也与原来经济发展过程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这类经济不用以传统的生产要素作为前提,无中生有。我今晚所讲的主题,数字经济,就属于这类形态的经济。人类产生数字经济并没有必然性,但是它却产生了。

与传统的非数字经济相比较,数字经济产生过程是奇特的,它的启始点不是物质,不是劳动和生产,而是思想。在今晚的 Lecture 上,我把这样的思想,能够导致一种新经济形态的思想定义为「奇点」。所以,才有今天晚上的这个题目:数字经济五十年:从「奇点」到「大爆炸」。当然,刺激我选择这样题目的另一个原因是最近天文界拍到了「黑洞」,激发更多的专业人士探讨「黑洞」、「奇点」和宇宙大爆炸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

我希望通过今天整个 Lecture,传播这样的思想、逻辑和事实:今天的数字经济规模可观,但是,它是一种「横空出世」的「无中生有」的经济,发源于思想「奇点」。按照霍金所写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宇宙是从一个相当于纽扣大小的奇点开始的。这样的说法并不严格,只是给大家一个比喻。无论如何,「奇点」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小,第二,质量极重,第三,密度极高。数字经济的思想「奇点」完全符合之三个标准。

下面我讲六个问题:1. 数字经济:第一次大爆炸。2. 数字经济:第二次大爆炸。3. 两次数字经济大爆炸的叠加。4. 重新定义数字经济。5. 数字经济对当代经济转型产生深刻的影响。6. 结论与展望:重塑未来的人类、国家、社会和商业。

1、数字经济:第一次大爆炸

今天人们所熟悉,甚至早已经被「庸俗化」的数字经济是从一个纯粹思想「奇点」, 一个完美至极的「奇点」开始,有着清楚的时间、地点、人物、思想内容。

时间:1961 年6月 24 日
地点:MIT
人物:博士候选人伦纳德·克兰罗克(Leonard Kleinrock, 1934)
思想内容:《Information Flow in Large Communication Nets》。人类历史第一次提出「packet-switching」理论。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Leonard Kleinrock,1934 至今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Information Flow in Large Communication Nets

在克兰罗克提交他的博士论文之前,世界上早已经存在着两种东西:其一是信息,信息已经存在的实在是太久;其二是所谓的通讯方式。以当时的美国为例,AT&T 已经是很大的公司了,支撑着庞大的世界通讯网络。但是,不论电报和电话的信息传送都是有限的。电话超载,就会发生占线,忙音。显然,解决信息的通讯问题,需要新思路。例如,是否有办法对大规模信息进行分解,通过一种网络的形态发送出去,之后再把解构的信息重新组合起来。克兰罗克的天才之处是不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而且论证了他的解决方案,将信息变成很多 Packet,再通过网络传播,再传输出去重新组合。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当然,关于克兰罗克的贡献,后人存在一定争议。但是,我还是坚决认为,正是克兰罗克的博士论文创造了数字经济的第一个「奇点」。1964 年,克兰罗克第一部著作《通讯网络》出版,发展了分组交换的思想。大家仔细想一想,那是 1961 年,58 年前,克兰罗克 27 岁。

后来的历史证明:整个数字经济确实源于克兰罗克的一个思想 「奇点」,它所引爆的过程,持续了半个世纪。其中第一轮爆炸的标志是 1969 年,阿帕网(ARPANet)实现了在 UCLA、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圣巴巴特分校和犹他大学四大节点的联网成功,人类社会从此进入了网络时代,奠基了数字经济的基础结构。从 1961 年至 1969 年,这一轮爆炸用了 8 年时间,主要体现在思想性爆炸,证明克兰罗克的想法是可以实践的。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之后,第一次数字经济大爆炸又经历了若干轮,主要集中在 1970 年代至 1980 年代,1990 年代,以及 2000 年代到 2010 年代。

1970 和 1980 年代,互联网突飞猛进。1970 年代,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全球开始铺设支撑互联网的 Cable,连接世界,形成了支持后来数字经济的物理学基础设施。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在这个时期,还发生了一些具有历史里程碑的事件:E-mail「@」诞生、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的发展;Symbolics.com - first「.com」浪潮;Microsoft Windows 的冲击;到了 30 年前的 1989 年,万维网(World WideWeb& 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规则的形成。

进入 1990s,奇点继续爆炸,模式变了。人们突然发现,所谓的互联网很快突破基于个人之间联系的 E-mail 阶段,基于互联网的数字经济实体如雨后春笋。在 1990 年代,我主要在波士顿,亲自目睹了以下公司的出现:1990 年:Archie,第一家网络搜索引擎;1994 年:网景(Netscape)和雅虎(Yahoo!); 1995 年:亚马逊(Amazon.com),海淘(eBay)阿尔塔维斯塔(AltaVista);1998 年:谷歌(Google)。在中国 ,1998 年腾讯(Tencent)和 1999 年阿里巴巴(Alibaba)诞生。从此以后,数字经济不再是非自觉的演进,这些新的经济实体,成为了弄潮儿,成为 players,开始主导数字经济的爆炸过程。

2000 年代至 2010 年代,以社交平台形式代表的新型数字经济实体纷纷登上历史舞台。2001 年的维基百科(Wikipedia);2003 年的阿里支付(Alipay);2004 年的脸书(Facebook);2005 年的 Youtube;2006 年的推特(Twitter);2007 年的 Iphone;2009 年的 Uber;2013 年的微信(WeChat)。 不仅如此,新的经济模型,或者新的商业模式出现了。我个人并不喜欢「商业模式」这个概念。但是,我还是肯定是 Uber 模式的,特别画了一个 Uber 的模型。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最能映射数字经济第一次大爆炸的,无疑是近年来人们经常提到的两个定律:摩尔定律(Moore’s Law )和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摩尔定律(Moore’s Law )的发明者是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Gordon Moore,1929-)在 1974 年所提出,原本描述的是在价格不变情况下,集成电路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 18-24 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1995 年,摩尔在《经济学家》杂志上撰文写道:「令我感到最为担心的是成本的增加,… 这是另一条指数曲线」。他的这一说法被人称为摩尔第二定律。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law)的核心内容是: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或者说,梅特卡夫法则揭示了互联网的价值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而呈算术级数增长或二次方程式的增长的规则。梅特卡夫定律提出者是乔治·吉尔德,时间 1993 年,用以纪念和肯定计算机网络先驱、3Com 公司的创始人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Metcalfe,1946 年-)。根据梅特卡夫定律,一个网络的用户数目越多,那么整个网络和该网络内的每台计算机的价值也就越大,即网络的价值 V=K×N2 (K 为价值系数,N 为用户数量)。1990 年代以来,互联网络不仅呈现了这种超乎寻常的指数增长趋势,而且爆炸性地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进行广泛的渗透和扩张。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值得强调的是:1990 年代最大的变化,在数字经济的爆炸性组织过程中,发生了华尔街(WallStreet),风险资本 (Venture Capital) 和硅谷(Silicon Valley)的「完美」结合。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并不为传统资本以为然的纳斯达克主宰着这个资本市场。纳斯达克从 1971 年开始创建的,指数为 100 点。

进入 1990 年代,纳斯达克进入长达十年的黄金时代,从 1991 年的 500 点,1998 年之后加速度,至 2000 年 3 月 9 日达到 5000 点。但是,几天之后的 2000 年 3 月 13 日,互联网泡沫破裂,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有 500 家破产,40% 退市,80% 的企业跌幅超过 80%,蒸发了 3 万亿美金。尽管如此,泡沫之后,存活下来的数字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

在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的八年,2008 年爆发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波及到传统经济部门和新兴数字经济产业。我选了 2008 年 9 月 15 日,星期一雷曼兄弟关门的一张照片。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这场危机的影响是深刻的和持久的。在危机过后的 2012 年,发生了占领华尔街运动,挑战华尔街和纳斯达克所代表的资本和技术的结合。这场运动最代表性口号是:Weare the 99%。这场运动反应了美国民众意识到:IT 规模和数字经济膨胀的受益者仅仅者是极少数人,在造就一批新富人的同时,还造成新的不平等,产生了新的财富分配问题。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到目前为止,我梳理了从 1961 年至 2008 年的这段历史,即数字经济的第一次大爆炸的主要过程,用「奇点」到「大爆炸」的说法,不仅不是牵强的,而且是恰如其分的:数字经济确实起源于一个 idea,一篇博士论文。在当时,世界上没有多少人会有这样的想法。中国的 1961 年是极端困难时期,没有一个中国通讯专家,或者科学家在那个时候有能力提出这样的问题。自 1961 年之后,是一波接一波的爆炸,到 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完成了一个周期。曾经被人们拥抱和支持的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在带动全世界宏观经济大规模的发展的同时,最终没有让人类避免更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即 2008 年的世界金融危机。

二、数字经济:第二次大爆炸

故事并没有结束。现在我要讲第二个奇点,以及相关的第二次大爆炸。第二个奇点,也有时间、地点、人物,也是从一篇文章开始的。

时间:2008 年 11 月 1 日
地点:一个网站,metzdowd.com,cryptography Info Page-密码学邮件组列表
人物: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
思想:一篇文章,《比特币: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系统》(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相比较 1961 年克兰罗克的数十页博士论文,中本聪在 2008 年关于比特币的论文篇幅要短了很多,不过若干个页码。但是,结果是一样,因为这篇比特币的论文,引发了过去十年数字经济的另一类持续大爆炸,改变了人们关于财富的认知惯性。在这个意义上说,两次大爆炸的「奇点」有着惊人相似之处:都是来自一个思想,形式都是论文,物质形态的重量都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说,中本聪的论文与克兰罗克论文出世之时有什么差别?那就是,克兰罗克的论文没有货币价值效用,而中本聪的论文很快就催生了第一块区块链和第一块比特币。只是,开始的价值极为有限。后边的故事人们就知道了,比特币的价格虽有起起伏伏,但是,至今比特币的价格依然等于数千美元。我今天想强调的是,不要在意比特币多么值钱,而应在意比特币发源于一个想法,一个 Idea,一篇文章,不管背后有多么漫长和艰辛的发展过程。至少,相比较于 1961 年克兰罗克论文引发的爆炸过程,中本聪的比特币文章所引发的爆炸过程,在时间上短得多,当量大得多。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比特币第一次交易:400BTC = 1USD (相当于 0.0025USD,0.17RMB);
2017 年 12 月 17 日,比特币的最高价格是 19873 美元;市值达到 3328.27 亿美元;
今天,2019 年 4 月 15 日,比特币价格是 5183.3 美元(跌幅:73.92%),市值是 914.64 亿美元(跌幅:72.52%) 。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中本聪文章所引发第二轮大爆炸,发生在 2013 年至 2014 年,始作俑者是当时 20 岁左右的 Vitalik Buterin,爆炸的结果是以太坊 (Ethereum) 的诞生。以太坊成为了一个开源和具有智能合约的公共区块链平台,或者是「下一代加密货币与去中心化应用平台」。

2014 年以太坊 ICO 众筹成功,以太币成为第二大加密数字货币 。以太坊最高价格时间:2017 年 12 月 17 日,价格是 1431 美元;市值达到 1388.25 亿美元。今天,2019 年 4 月 15 日,价格是 168.2 美元;市值为 177.76 亿美元。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Vitalik 的以太坊,是自 2008 年加密数字货币历史中的大事件,构成了规模,刺激了区块链应用氛围扩张。

因为比特币和以太币,世界范围内的加密数字货币数量爆炸性增长。

加密数字货币排前 15 名的名称和市值如下: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我选了今天为止排名的 15 种加密数字货币,我不敢说这样的排列次序是稳定的,也不敢说前 15 名的价值是稳定的。但是,他们整体性消失是一个小概率。

进而,世界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加密数字货币的交易平台。曾经最著名的是 MtGox,中国叫「门头沟」,翻译的不雅,贡献很大之后关门了。现在与中国人有关的有币安,火币。

人们需要正视加密数字的总市值。我们需要以世界各国的 GDP 作为参照系。在 2018 年 1 月加密数字的总市值达到历史最高点,总额 8300 多亿美元。世界 GDP 超过 8000 亿美元的国家不超过 20 个国家。这个数字接近当年荷兰的 GDP,沙特阿拉伯的 GDP。今天,2019 年 4 月 15 日,加密数字的总市值严重缩水, 总额是 1769 亿美元。即使这个数字,还是接近卡塔尔,阿尔及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国的 GDP。换一个思路,因为加密数字货币的所有者人口有限,所以,人均加密数字货币的市值会显著高于可比国家的人均 GDP。

我的一位朋友刚刚从美国带来一本书,《Blockchain Econmoics》,2019 年出版,作者至少五位,出版社是 WorldScientific。这本书存在翻译成中文的价值。我下载了该书在 131 页上的两张图片,一个图片展现自 2015 年至 2017 年,短短几年时间,区块链钱包是以怎样的速度增长起来的。另一张图展现的是自 2015 年至 2017 年的区块链 Market capitalization 规模扩张。

我在这里想说的是:需要用 Open mind 看待比特币、以太币和其他比较专业化的加密数字货币。几年前,我在接受《亚洲周刊》采访时已经说过:加密数字货币已经不是星星之火,正在构成燎原之势。几年过去,这个势头已经难以逆转。大家可以想一想,从 2008 年的中本聪文章至今,比特币所推动的另类财富历史不过十年光景。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现在,需要回顾我在今天演讲开始所言:人类有两种财富形态,一个是从人类有的时候这个财富形态就存在了,它是以线性方程模式演化和进步。还有一种形态就是「无中生有」,以非线性模式发展。这种「无中生有」财富形态全部历史不足 60 年。所以,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批人,这批人不依靠传统模式,创造的另类财富模式,很可能代表人类的一种替代方案。不仅如此,他们的这种财富是很难被剥夺的,这些财富存在于云端的各类「钱包」之中。有着强大和不断完善的技术支持,其核心技术就是区块链。

在十年间,区块链思想和技术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它正在变成了一个 Cluster,跟所有经济部分都会发生这样结合。甚至包含着法律、科学、社会等等。这是我上个月在北大讲的一张图,用以描述区块链的变化: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三、数字经济「两次爆炸」的叠加

现在我们要讨论更有意思的问题,发生在自 1960 年代的第一次数字经济大爆炸,发生在 2008 年因为比特币诞生所引发的第二次数字经济大爆炸,已经和正在产生了「叠加」效应,导致新的爆炸。我非常希望大家激动一点,因为我们现在处在两个大爆炸的交界点。所以我画了这样一个图: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在这里,我将数字经济分成两个类型:类型 I 就是基于 ICT 革命产生出来的数字经济,用蓝色的「奇点」和蓝色曲线代表,反映的大概是自 1960 年代至 2010 年代的大趋势,只是在 2000 年前后该曲线应该有所下降,更符合历史。类型 II,是原发于比特币的数字经济新戏台,以橘红色「奇点」和橘红色曲线作为代表,途中的橘红色曲线的斜率是非常准的。

值得注意和研究的是:蓝色曲线和橘红色曲线在什么时候相交?为什么相交?相交的特征是什么?现在很清楚,相交时间是 2017 年。1CO 成为相交的主要形式。数字经济发展到了自我发展新金融货币工具,改造资本模式的历史阶段。从此,数字经济开始形成臻于完整产业链和价值,并向新经济形态的转型。

我们现在处于这样一个时刻,两类数字经济爆炸的叠加,尚在进行之中,继续产生巨大的能量,还难以进行数量分析。不过,爆炸叠加对 GDP 的贡献率显著,还是没有争议的。

四、重新定义数字经济

关于如何定义「数字经济」,并非是一件简单的工作。为了准备今晚 Lecture,我就「数字经济」的定义进行了必要的文献搜索,发现至少从 1996 年开始,直到 2018 年,有相当多的学者企图对数字经济给出定义。有一个学者 Tapstott,在 1996 年就试图对数字经济做定义。据说最近,他跟他儿子合作,又写了关于区块链的专著。

如果大家查维基百科,数字经济被定义为基于 IT 革命和 ICT 革命,或者 IT 技术和 ICT 技术支撑的经济活动。这显而易见是不够的。定义「数字经济」的困难,主要因为数字经济的结构、机制、规模和技术基础的演变不断加速度,并高度影响和带动经济组织,经济制度,甚至商业模式的改变。简言之,数字经济属于极为动态化和日趋复杂化的概念。还不仅如此,传统经济的理念已经难以适应数字经济。例如,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和成本理念已经和传统经济渐行渐远,甚至大相径庭。

进一步说,进入 1990 年代,还是比较容易区分数字经济和非数字经济的边界,如今,做这样的区分愈来愈困难。比如说,工业 4.0 到底属于传统加工业的升级版,还是其本身已经属于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不仅仅是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而且还改造原来的经济形态。假设绿色圈代表传统经济,蓝色圈代表数字经济,就全球大趋势是处于第二阶段。见下图: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第三阶段,蓝色圈和绿色圈走向重合,达到月全食的状态,已经为期不远。

无论如何,在 2020 年代来临的历史时期,现在思考数字经济,需要同时考虑到资源、过程、结构和商业模型等基本方面,避免盲人摸象。见下图: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总之,如果将数字经济形成的「奇点」追溯到 1960 年代初,现在过去了近六十年,一个甲子。期间,数字经济的概念不断扩张。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在上图中,黑色的点和线代表是「奇点」和早期扩展;蓝色圈是数字经济初期的技术基础;橘红圈内属于狭义数字经济;绿圈之内则是被数字经济改造的经济,代表的是广义数字经济范围。人们现在正处于从狭义数字经济向广义数字经济的转折时刻。在这样的时刻,分配制度,就业制度都会发生变化。所谓的零工经济(DigEconomy)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最近,人们关注和讨论的 996 和 ICU 问题,就属于零工经济的一种极端现象。我的立场是清楚的,愿意站在 996 阵营一边。

五、数字经济对当代经济转型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数字经济对当代经济体系的影响是深刻的和持续的。

第一,改变了产业结构。直接刺激了第四、第五、甚至第 N 产业,丰富基础结构的形态,导致产业结构复杂化。

第二,改变了加工工业的技术基础。最近,OECD 提出数字经济的报告,主要以欧盟 15 国,日本、南韩、美国、中国和台湾这六个经济体为对象,展示 ICT 对加工工业和服务业的影响,特别是芯片产业的波动。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2018 年,德国发布关于数字经济的报告,对数字经济的分类比较详细,从 ICT 到知识产业、金融保险、零售,一直到传统加工工业,最后一个是健康产业,并可以看到数字化过程对产业的影响长度和未来趋势。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第三,数字资产支撑了世界 GDP 增长的 50% 以上的贡献率。

第四,改变企业形态。一方面,改造传统企业,以适应数字经济转型;另一方面,创造出适应数字经济,特别是适应区块链的新兴企业。现在,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实现数字化,甚至「算法」(Algorithm)的转型,否则,难以协调大数据处理,AI 的介入,以及区块链嵌入,最终保证企业可以在日益发展的空间和时间维度中生存。

第五,改变商业模式。

第六,改变就业形态。最大变化就是我刚才说的比较灵活的就业模式的产生。

第七,改变国际贸易结构。中美贸易摩擦,本质是中国优势是传统产业;而美国优势是数字经济。中国传统产业的顺差可以通过扩大每个数字经济产品抵消。但是,数字经济更多的是与知识产权紧密结合的。因此,美国将知识产权置于极为重要地位。从长远看,中美贸易的平衡,最终是要寻求两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平衡。

除此之外,数字经济改变了货币体系和资本市场。因为比特币和以太币的出现,刺激了数百种加密数字货币走向市场,证明哈耶克的非货币化是可以变成现实。与此同时,倒逼世界愈来愈多的国家政府研究和创造法定的加密数字货币。在过去十年,人们在关注和讨论所谓的后布雷顿森林会议时代的国际金融秩序的时候,传统的货币体系正在改变,法定和非法定的加密数字货币,已经成事。在这方面,要摈弃「精英」意识。货币、资本、金融的传统模式和边界正在加速改变。今天,有两个消息:其一, IMF 推出加密数字货币。其二,釜山被选为韩国加密数字货币的自由特区。

最后,需要注意数字经济对「商业周期」,对宏观经济的长远性影响。

六、结论与展望:重塑未来的人类、国家、社会和商业。

首先,我需要大家注意四个角色在数字经济中的地位:其一,科学家;其二,工程师;其三,企业家;其四,政府。我没有强调资本的地位,因为资本在数字经济的过程中的重要性,相比较科学技术的地位,是相对下降的。倒退几十年,有谁会预见到,这个世界最终决定于 Code,决定于算法?

其次,我用三个「S」结果概括数字经济的可持续性:其一,速度 (Speed);其二,领域 (Scope);其三,扩展 (Spread) 。

最后,决定数字经济趋势的则是「四化」:一个是「信息化」,一个是「全球化」,一个是「网络化」,还有一个「区块链化」。对于「区块链化」这个概念我并不放心,今晚 Lecture 之前,认真查找了文献,在英语世界确实有这个概念。

经济学家朱嘉明:数字经济从「奇点」到 「大爆炸」的五十年

我今天讲这个题目:数字经济五十年:从「奇点」到 「大爆炸」(50 Years ofDigital Economy – from a Singularity to the Big Bang)。恰巧在 Lecture 开始之前,在校园散步,看到了 BigBang 的音乐会广告。我为这个巧合高兴,拍了照,作为今晚 PPT 的最后一页,与大家分享。

谢谢大家!

附录:Q&A

Q1:今天您提到区块链和数字经济两个曲线交集之后所可能形成的几何级数的增长,对于我们目前所看到的越来越明显的各国财富上的两极分化,你觉得是会更好,还是会更坏?

朱嘉明:我今天 lecture 的关键词就是数字。数字经济的两次大爆炸及其「叠加」效用,至今并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但是,你所说的因为数字经济引发的财富两极分化的情况,显然会继续下去。

我们需要关心的相关问题包括:数字经济导致了「数字鸿沟」,而在「数字鸿沟」的背后,其实是数字、数据和信息的所有权问题。现在,人们发现,数据、Information、知识、思想,最终都无法回避它们是怎样产生的,所有者应该是谁,使用权和所有权的边界如何界定?现在的严酷事实是:数字、数据是由绝大多数民众所创建出来,信息的生产者和产出者是信息天然的 owner。但是他们却难以成为数字的真正所有者。他们被迫或者在绝对不自觉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数据让渡给拥有数字加工权力的经济实体,或者权力机构。这种数据垄断加剧了数字鸿沟,进而构成了数字经济财富两极分化的深层原因。

进一步说,从 1961 年开始的数字经济的几何增长,产生巨大财富能量,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世界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要比衣食住行,基于物质生产和物质财富的不平等,更富有挑战性。最近一两年,传统资本大量涌入区块链和加密数字领域,加剧了对原来生态的侵蚀,以及与追求财富分配模式趋于公平的初衷的背离。

Q2:传统资本在区块链和加密数字货币领域的割韭菜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财富再分配的过程。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互联网新企业,都是新生代产物,传统的如洛克菲勒家族正在往下走。是不是存在资本增长越来越快,GDP 增长相对低落的趋势?

朱嘉明:首先,任何一次经济转型,都会导致财富再分配,并伴随着大规模的「割韭菜」现象。古今中外,莫过如此。只是,在人类经济史上,大转型次数是相当有限的。但是,在过去几十年,因为科技进步加快,对经济影响加剧,如今出现了转型频率提高的趋势,而且一个转型刺激和孕育了另一个转型。

在数字经济的转型中,自然产生新的资本和新的财富模式。财富爆炸的周期随之变短。以纳斯达克威力,在上市早期就创造了四个与数字经济有关的亿万富翁。今天,以英国区块链经济创造财富的速度来看,制造一个以十亿欧元为基本线的财富拥有者,大约不过五年时间。值得肯定的是,这样的新财富模式导致新人成为资本拥有者,总比财富永远被老家族控制为好。

进一步说,如果新产生的增量资本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存量资本的增长速度,是历史进步。我今晚描述,在数字经济时代,两次大爆炸,不是线性过程,而是非线性过程。最后沉积下来的增量资本,远远大于存量资本。这意味着世界拥有资本新的群体,发生了改变,资本新的拥有者是一代新人。人类的财富主体正在向 X、Y、Z 这三代人转移。 Facebook 无论存在多少问题,但是,毕竟代表的是一个存在改革空间的未来模式。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深入观察和探讨。

另外,数字经济依赖于开源精神和技术,其本质与开放社会不可分割。在 1990 年代,人们讨论无国界经济(Borderless Economy),历史证明了,数字经济最大特点就是天然的 borderless Economy,数字经济规模之所以得以如此扩张,得益于全球化。现在,还有不少人思考经济,摆脱不了物质形态经济的观念束缚。例如,在世界 GDP 的一半以上来源于数字经济的情况下,谈论国际经济,还要讲什么「波罗的海指数」,显然是严重落伍。要知道,对于数字经济,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教育,金融市场,哪里还需要轮船和集装箱。

Q3:我理解是 , 传统的资本与物化形态经济不可分割,在数字资产发展阶段当中,是不是会和虚拟化经济结合?还有您一直在说奇点,说到思想的重要性,为什么在您后面的结论中,强调了,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政府四个角色,而为什么没有说到思想的角色?在今后发展过程当中,思想是不是还会起到一些深化、推动,甚至是升华的一个角色?还有一个问题,在您的结论当中说到了数字经济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是不是涉及到在数字资本发展过程当中有一个社会伦理的问题,当然法律也包括在内了。我认为,数字经济对社会伦理这方面的影响,对习俗、文化,包括民族性、地域性很多方面影响应该也是会很大的。所以不知道您对这些方面的看法?还有,数字经济对于国家,国家形态我觉得是非常关键的。因为现在实际上在数字资本发展过程里,跟国家形成了一种或隐或现的矛盾?您对数字经济对国家,比方说现有的权力架构,或者说利益架构,货币发行权,有什么更多的看法?

朱嘉明:你提的都是大问题。先说思想。思想永远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在历史很多关键时候,能够产生关键的思想,以及产生创造关键思想的人物,永远是非常有限和非常稀缺的。我今晚所讲的这两个思想奇点的例证,就是证明: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正好需要这样的思想,就产生了这样的人,写了这样的文章,实属罕见。我现在不敢说,也一时不出第三个例证。爱因斯坦的思想和文章都很重要,但是他没有立刻对财富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过程中,思想影响的主要模式是渐进的,是潜移默化的。

讨论今天语境下的资本,需要回到数字经济问题。今天晚上,我是把数字经济分成两个类型:A 类型和 B 类型。从 1961 年算起直到 2008 年之前,A 类型处于主导地位,期间产生了所谓风险资本概念和创业板概念,纳斯达克应运而生,这里特别要强调,不论是创业板还是纳斯达克,都还是需要传统真金白银。从 2008 年开始到现在,B 类型崛起。以太坊 1CO 活生生成功,创造不需要传统的资本的典范,之后 2017 年前后,两种类型的数字经济发生交集,刺激了 1CO 高潮,割韭菜普遍化,不仅证明了资本可以凭空创造,还证明可以通过非传统的金融资源支持投资。在这个过程中,打破资本被少数人所拥有的模式,参与者都可以成为受益者。现在,正进入古典和经典的资本概念或者过时,或者需要修正,「资本」再无定论的历史时期。

至于数字经济对社会的影响,日新月异,需要继续体验和观察。有一点肯定,那就是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之中,已经被裹胁到强制在数字经济状态下生活的时代。到地铁上看看,男女老少,哪有人不看手机的?我最近参加了一个项目,讨论 8K+5G+AI,再加上智慧手机,会对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很快在日本举办的奥运会前后,人们将会看到端倪。我们无法知道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但是,人类适应这种变化的成本会越来越高,绝大多数人会陷入越来越严重的困惑。

关于数字经济对政治形态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我不想对这个问题说太多,以后可以慢慢讨论。前几年,有一本书前两年很时髦,叫《国家的失败》。这本书讲了很多道理。但是它看到数字经济会对现代国家的冲击。最近网上出了一篇文字,罗列了美国通讯媒体革命和政治的里程碑事件:罗斯福的成功是靠电台,肯尼迪成功是靠电视,奥巴马的成功是靠互联网,如今的特朗普的成功靠推特,不仅如此,开启了「推特治国」先河。这位老人每天写几十条、甚至更多的推特,导致他所希望传播的理念和信息到达民众的穿透性、及时性和精准性,同时实现了 speed、scope、spread。顺便地说,我根本不同意区块链的不可能三角,也不同意所谓的蒙代尔不可能三角。我更多地看到各种可能三角。特朗普治国用的就是同时满足 speed、scope、spread 的可能三角。

Q4:当下世界,因为数字经济,族群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在分化:北京存在买房子和没买房子是两个阶层。行是装滴滴和没有滴滴的人,我父亲打车更困难。数字型变化让 90% 的人掉下来,数字变化让正常工作的人变成 996。数字经济使人类进步到更容易,还是更难呢?第二个问题,您在美国、欧洲、中国都有深入经历。每年一年 VC 交易量是 1000 亿美金的投资,去年美国是 1010 亿的交易额,中国是 1050 亿,全世界才 2000 亿,这样的变化欧洲人有 40 个小时工作日,结果落后了,美国在之后,中国正在赶上。这三个代表哪个地区更代表人类进化未来的生活方向?

朱嘉明:首先,我想说的是,我的一生,奔波于世界,不是我的选择,命运所然。在过去海外生活的几十年间,在维也纳停留时间最长。维也纳有幸一直被评为全世界最适合人类生活的城市,在第一、第二徘徊,从来没有掉过第三。今年还是第一。很多年来,我到处为欧洲说话:欧洲绝不是衰落的欧洲,对欧洲的评价不能够以 GDP 的增长速度为主要指标,也无须以数字经济在 GDP 中的比重为指标。我希望大家看到的是,奥地利选民在 N 年以前已经降到 16 岁,他们不会选举即使充满智慧的爷爷辈作为总统,他们选举的总理很年轻,不足 30 岁。还有,《欧盟宪法》是值得研究的。该宪法赋予欧盟国家每一个公民这样的权力,当他们个人权利和他们所在的国家发生冲突的时候,欧盟站在每个个人一边。欧盟国家还有对环境高度的重视和深入骨髓的维护的传统和制度。简言之,欧洲是世界人性化的区域。世界需要欧盟板块的平衡。

关于 VC,希望大家注意的不仅是其规模,还有它的地理分布和产业分布。美国 VC 的绝大部分是在硅谷,也就是说硅谷每平方米所拥有的 VC 是世界上最高的,只有 VC 的密集程度达到这种程度才可能产生出效果来。

Q5: 以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北欧实行的社会主义和福利主义,大家工作时间也不长,生活质量很高,这是人类未来。现在,在数字和资本的推动下,好像硅谷、波士顿,中国五道口和中关村,是不是更代表人类未来?或者说,如果是数字巨轮继续往前赶的话,究竟像北欧、奥地利比较安逸的生活是人类进化未来,还是硅谷?

朱嘉明:人类正进入「新二元社会」。传统二元社会,是指农业和工业并存的情况。「新二元社会」,主要是数字经济和非数字经济的并存。现在的发达国家,重要指标是数字经济在 GDP 中的高比重,而所谓落后或者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在 GDP 中的比重过低。数字社会对民众是否一定意味着高福利和高的幸福指数,其实是值得讨论的。如果让民众选择是在被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所主导的社会生活,还是在不被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所主导的社会生活?我猜测,会有很多人选择后者,或者回归后者。我就是属于这样的人。

Q6:朱教授好,我理解您在讲到区块链经济的时候,强调了交易客体和交易货币数字化的情况和趋势。2019 年,摩根大通发了稳定币,Facebook 在中国以外,对 70% 上网的人发稳定币。在种情况下,您怎么理解稳定币的?我关注稳定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 USDT。USDT 会不会形成一个去中心化的发行美元的体系或者一个机制?过去十年,通证经济,区块链经济, 1.0 是讲 stock token,都离不开股权的影子。公司股权问题从来是很敏感的,1929 年大萧条是因为股权有问题,中国十年股市的问题本质也是股权没有解决好,三板市场也是那样的,ICU、STO 都是这样。国家也有它的通证,有人说货币是国家的股票。所以在我写了一本书,书名是《通证学》,阐述了刚才的理念。2019 年是不是稳定币的时代,如果存在稳定币,国家不会太担心,因为不会发生暴涨爆跌,这是一个新的时代。总之,您如何看待稳定币,是否存在稳定币的新机会和可能?

朱嘉明:你提的问题非常的严肃,这涉及到三类同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其一,理论问题,即到底存在不存在稳定币?我的答案是否定的。稳定币是人类的一种期望,是一种虚幻,很容易让人想起曾经追求「永动机」。因为,如果说存在稳定币,那么什么是稳定币,稳定币需要具备怎么样标准和条件?以我有限知识来说,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长期以来,大家在讨论一个前提本身就有问题的问题。即使在金本位时代,黄金也不是稳定币。之后,当各种信用货币,或者法币替代金本位之后,稳定币完全丧失产生的前提。至于 USDT 与美元的关系,原本就是个「悖论」,因为美元本身就不是稳定币,基于美元的币怎么能够成为稳定币呢?

其二,现实选择。现在看,基于美元,或者其他法币发一个相应的数字货币,是比较现实的选择。我认为,如果全世界的法币都创造和它连接的一个加密数字货币,即在传统的货币体系之外加上法定数字货币,如果再容忍现在的非法定的数字货币,世界货币体系就会处于「三元结构」,世界货币体系会趋于稳定。因为三个支点比一个支点一定稳定。总之,我们应该是追求稳定的货币体系,而不是追求想象的一种稳定货币。

其三,汇率始终是不可逾越的技术性问题。在 1970 年代初,尼克松切割黄金和美元的关系,从此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问题就是汇率问题。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每一种货币的价值都在时刻变化,如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货币当局,可以在忽视汇率的前提下制定其货币政策,而汇率问题又涉及到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问题。现在,因为加密数字货币的出现和扩张,除了传统法币之间的汇率之外,增加了数字货币与传统货币的汇率关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汇率体系会更加复杂化。所以,稳定币愿望只能更加乌托邦。

Q7:信息不平等是重要问题。第一次数字经济大爆炸结束,2008 世界金融危机的原因,包括雷曼兄弟破产,与信息不平等和不对称有关系。像您刚才说的,我们也看到无论是从商业层面还是从政治层面的,都出现信息所有的不平等。这样不平等会不会影响第二次数字经济大爆炸的结局呢?如果是的话,究竟会是通过第三个奇点还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

朱嘉明:现在回答不了是不是还有第三个「奇点」出现的问题。一般来说,讲奇点有两个含义,其一是马斯克告诉大家的奇点,指的是人类肯定会走到一个新的奇点,这个奇点之后人类整个存在模式全变了。其二是天文学大爆炸理论的奇点,我借用这个意义的奇点,描述数字经济的演变过程。

现在这个世界的问题很多,全面过剩。首先是物质产品过剩,其背后是产能过剩。每天生产这么多双鞋,其实一人三双鞋就够了,生产那么多鞋,那么多衣服。不仅如此,还有货币过剩,流动性泛滥。本来 M2 在全世界已经很多了,已经是很多钱,但是,M2 继续超规模发行。下一个是资本过剩。我们现在没有办法评估第二次数字经济爆炸,对世界货币金融体系的深刻影响,因为时间太短。

更为严重的是信息过剩,数据过剩,没有意义的非物质产品过剩。这些不同类型的过剩,不仅以几何级数积聚,而且还在持续大爆炸,交互影响。我们需要在这样的历史高度下,警觉信息不平等,如同资本不平等,货币不平等,物质财富不平等一样,造成对人类进步的永久性伤害。

到此为止,我一共回答了 7 个问题。人类的智慧和经验都非常有限。不过,仍旧需要坚持初始的理念,重视思想。为此,需要学习,需要有强烈的历史感,一切有价值的思想需要时间得以被认识,得以产生影响。所以,我们不要以今天为标准,而要以未来为尺度。

再次谢谢大家!

来源链接:mp.weix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