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Bitwise 的交易所是否伪交易量?

自 2018 年,币圈交易所的数量就开始剧增,而在这之前,国内常用的也就云币,火币,OK 这么几个。交易所为了获得更多的流量,就会花很多精力和成本优化曝光度,就逐渐产生了币圈老韭菜们所熟知的「刷量」行为。

自 2018 年,币圈交易所的数量就开始剧增,而在这之前,国内常用的也就云币,火币,OK 这么几个。交易所为了获得更多的流量,就会花很多精力和成本优化曝光度,就逐渐产生了币圈老韭菜们所熟知的「刷量」行为。

自 2018 年,币圈交易所的数量就开始剧增,而在这之前,国内常用的也就云币,火币,OK 这么几个。交易所为了获得更多的流量,就会花很多精力和成本优化曝光度,就逐渐产生了币圈老韭菜们所熟知的「刷量」行为。

以币圈最常用的行情网站 CoinMarketCap 为例,所有的排序都默认是用交易量的(当然其他行情网站也都按照交易量排序的),所以只要「有技巧的」刷量,就可以让用户更容易看到,既增加了曝光度,也增加了知名度。只要几家竞争对手开始刷量获得了更多的有利位置,那些不刷量的交易所就会吃亏,以此恶性循环,这里就不是劣币驱逐良币了,是劣所驱逐良所。

当然了,有些人会为「交易挖矿」这种特殊的行为辩护,但说到底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代币发行了,而且这类情况并不是用户真实的交易需求。还有人会用马太效应为这些 (流动性远不如头部交易所的) 交易所辩解,需要给新交易所一些宣传的方式。不过站在用户角度来说,选择一个流动性,安全性,币种覆盖,用户体验等等因素都能满足自己需求的才是最重要的。

在加密货币市场中,由于交易所不完全需要监管,用户也可以不用像券商开户那样提交非常完整的材料,所以「刷量」或者「伪造交易数据」的情况就更容易出现,而且作假成本也会比较低。

近期有三篇影响力较大的研究文章,评论了交易所是否「伪造交易量」这一话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分析方法和结论。

1 BTI

第一个发布比较有影响力的交易所透明度报告的组织叫做「区块链透明化组织」(BTI),自 2018 年 8 月,已发布了四个关于交易所交易量的研究报告。第一篇的研究方法包含:

· 交易量越大的交易所,其网站的用户访问数也应该多一些。其中网站访问数取第三方 SimilarWeb 的统计数据;

· 交易量越大的交易所,其挂单簿的流动性应该更大。挂单簿流动性的数据取自交易所「滑点」数据 1。

而且通过这两个研究方法,分别得出的结论也是类似的(也就是两个方法可能都是很有效的)。最后点名批评的是 ZB 和 Lbank 交易所,他们声称的交易量可能是真实交易量的 390 倍和 4400 倍。当然火币、OKEx 和 Bibox 也是存在刷量嫌疑的 (十几倍到几十倍),不过远不及前两者这么夸张。

这是去年 8 月份的数据,可能在现在已经不足以说明问题了,但其特殊的研究方法,值得借鉴和参考。全文在这里 2。

BTI 最新的一篇文章 3 发布于 4 月,紧挨着之后会提到的 Bitwise 的报告。这篇报告的方法中有提到采用了开发了 6 个月的「机器学习识别刷量算法」,其采集的数据点也增加到了 26 个。最后得出的经过 BTI 验证的无刷量 (其定义为 30 天内根据算法得出的刷量数据少于 10%) 交易所有: Upbit、 Liquid、 Coinbase、 Gate.io、 Kraken、 Bittrex、 Poloniex、 itBit、 Bitso、 Lykke。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 该结论与之后的 Bitwise 报告有较高一致性;

· Binance 和 Bitfinex 等几个交易所,经过这套算法识别后,大多数的交易量是没问题的,但是会有部分交易对的数据有刷量嫌疑;

· 火币的刷量占比超过 60%,OK、Bithumb、Bibox、HitBTC 的刷量占比超过 90%。

2 Bitwise

第二篇是最有影响力的,来自 Bitwise 提交给 SEC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的比特币交易量报告 4。橙皮书有一篇对于该报告的总结,说的也比较详细 5。

Bitwise 的结论是:在 CoinMarketCap 网站记录的比特币交易量中,仅 5% 是真实交易量。

他们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交易数据和挂单簿的:

· 交易数据中,买卖是否分布自然。成交单的大小是否比较平均(对于刷量交易所来说,可以平衡刷量成本);

· 交易数据中,是否有小金额订单,是否有整数订单;

· 对于交易量更大的交易所,挂单簿的买卖价差应该会更小;

· 日交易量峰值在各个交易所之间应该是比较类似的,刷量交易所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有很高的交易量;

· 其他数据,比如访问量,谷歌搜索量等。

基于以上的这几种方法,报告给出了一个未对比特币交易刷量的交易所名单:

Binance、 Bitfinex、 Kraken、 Bitstamp、 Coinbase,、bitFlyer、 Gemini、 itBit、Bittrex、Poloniex

另外,这个名单未计入韩国交易所;还有一个 CEX.io 的交易所也没刷量问题,但是由于交易量较小所以没有统计在内;除了币安,其余都是有一个或多个相关牌照的,甚至里面的 5 家交易所声称集成了市场监测工具,内部可以直接发现价格操控和刷量行为,其中 Gemini 采用的是纳斯达克的 SMARTS 系统。

当然该报告的初衷其实是为了告诉 SEC,比特币的交易还是有序和高效的,尽早推出比特币 ETF 也是对市场有积极影响的。

3 Nomics

最后一篇的观点就不太一样了,来自 Nomics 6。这是一家数据公司,以 API 的形式提供交易数据服务。在他们四月发布的「Nomics 的交易所透明度评分」报告中,回应了 Bitwise 的一些结论,并给出了一些其他的方法。

Nomics 的做法和上述两家不太一样,是以交易所的数据「透明度」作为衡量交易所的标准,首先是对透明度给出了相应的标准:

A+ 类交易所(经过 Nomics 认证的):交易所提供所有交易对的历史交易数据,和实时交易数据,同时 Nomics 也会验证其历史数据的一致性,可靠性等。

A 类交易所(数据完全透明):交易所提供所有交易对的历史交易数据,和实时交易数据。

B 类交易所(数据透明程度较好):交易所提供所有交易对的实时交易数据和近期 K 线数据,但没历史交易数据。

C 类交易所(数据透明程度一般):交易所提未提供任何交易数据,但提供了近期 K 线数据。

D 类交易所(数据透明程度较差):交易所未提供历史价格数据。

F 类交易所(数据完全不透明):交易所未通过 API 提供任何公开数据。

然后,对于 Bitwise 的结论,Nomics 的数据有着很协同的结论:

Bitwise 报告中的优质交易所,大多数都是数据透明程度较好的交易所;Bitwise 报告中的刷量交易所,大多数都是数据透明程度较差的交易所。

这也就说明着,大方公开自己数据的交易所,可能相对于那些不愿意公开数据的交易所,会更可靠。Nomics 总共有 17 家 A 和 A+类交易所,具体可以参考其网站 7。

但同时 Nomics 也对 Bitwise 报告提出了 7 个犀利的质疑:

· Bitwise 的报告是为了说服 SEC 通过比特币 ETF 的。所以这篇报告的第一目的是市场营销材料,第二目的才是研究,所以可能存在主观因素;

· 总感觉选出的 10 个无刷量交易所,这个数字 10 像是为了凑整数凑出来的。为什么不是 9 或者 11 呢?

· 该结论是不可证伪的,未提供可量化的方式;

· 和第三点相关,当推特上有用户质疑 Bitwise 的方式后,Bitwise 未能提供正式的方法,所以就不可能让第三方验证其准确性。有些交易所可能在该报告发布后将监测出刷量的用户给剔除了,现在也没办法让他们申诉或者改变这个报告的结论;

· 仅检验了 BTC 交易对,所以对于整个加密货币交易所市场没有很好地覆盖度和普适性;

· 未对数据提供更精准的时间范围,比如说这个 95% 伪造量是在什么时间范围内的?

· 对于其他合规但没入榜的交易所显得不公平,比如 Shapeshift 和 IDEX。只假定 10 个交易所有正确交易量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假设。

其实核心点还是认为 Bitwise 的结论有点过于草率,不够全面和细致。

4 总结

以上三篇文章,从各自角度分析了交易所刷量的行为,也给币圈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虽说 Bitwise 声称的「95% 的伪造交易量」这件事可能没这么严重 (被夸大了),但是这样也可以让更多人意识到交易所是存在刷量问题的,同时交易所也可以加强自己的市场数据监控,给交易者提供更可信的数据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另外有两家比较出名的行情聚合网站,基于以上报告的概念,提供了所谓的「真实交易量」的数据,给用户提供了可能比交易所自己「声称交易量」更有价值的数据:

1、Messari 的 Real 10 Volume 8 基于 Bitwise 报告中的 10 家交易所。

2、OpenMarketCap9 接入的交易所基于 Bitwise 报告的 10 家交易所,以及他们经过社区投票和算法验证过的交易所。

生成图片
5

发表评论

分析Bitwise 的交易所是否伪交易量?

星期四 2019-05-16 14:56:18

自 2018 年,币圈交易所的数量就开始剧增,而在这之前,国内常用的也就云币,火币,OK 这么几个。交易所为了获得更多的流量,就会花很多精力和成本优化曝光度,就逐渐产生了币圈老韭菜们所熟知的「刷量」行为。

自 2018 年,币圈交易所的数量就开始剧增,而在这之前,国内常用的也就云币,火币,OK 这么几个。交易所为了获得更多的流量,就会花很多精力和成本优化曝光度,就逐渐产生了币圈老韭菜们所熟知的「刷量」行为。

以币圈最常用的行情网站 CoinMarketCap 为例,所有的排序都默认是用交易量的(当然其他行情网站也都按照交易量排序的),所以只要「有技巧的」刷量,就可以让用户更容易看到,既增加了曝光度,也增加了知名度。只要几家竞争对手开始刷量获得了更多的有利位置,那些不刷量的交易所就会吃亏,以此恶性循环,这里就不是劣币驱逐良币了,是劣所驱逐良所。

当然了,有些人会为「交易挖矿」这种特殊的行为辩护,但说到底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代币发行了,而且这类情况并不是用户真实的交易需求。还有人会用马太效应为这些 (流动性远不如头部交易所的) 交易所辩解,需要给新交易所一些宣传的方式。不过站在用户角度来说,选择一个流动性,安全性,币种覆盖,用户体验等等因素都能满足自己需求的才是最重要的。

在加密货币市场中,由于交易所不完全需要监管,用户也可以不用像券商开户那样提交非常完整的材料,所以「刷量」或者「伪造交易数据」的情况就更容易出现,而且作假成本也会比较低。

近期有三篇影响力较大的研究文章,评论了交易所是否「伪造交易量」这一话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分析方法和结论。

1 BTI

第一个发布比较有影响力的交易所透明度报告的组织叫做「区块链透明化组织」(BTI),自 2018 年 8 月,已发布了四个关于交易所交易量的研究报告。第一篇的研究方法包含:

· 交易量越大的交易所,其网站的用户访问数也应该多一些。其中网站访问数取第三方 SimilarWeb 的统计数据;

· 交易量越大的交易所,其挂单簿的流动性应该更大。挂单簿流动性的数据取自交易所「滑点」数据 1。

而且通过这两个研究方法,分别得出的结论也是类似的(也就是两个方法可能都是很有效的)。最后点名批评的是 ZB 和 Lbank 交易所,他们声称的交易量可能是真实交易量的 390 倍和 4400 倍。当然火币、OKEx 和 Bibox 也是存在刷量嫌疑的 (十几倍到几十倍),不过远不及前两者这么夸张。

这是去年 8 月份的数据,可能在现在已经不足以说明问题了,但其特殊的研究方法,值得借鉴和参考。全文在这里 2。

BTI 最新的一篇文章 3 发布于 4 月,紧挨着之后会提到的 Bitwise 的报告。这篇报告的方法中有提到采用了开发了 6 个月的「机器学习识别刷量算法」,其采集的数据点也增加到了 26 个。最后得出的经过 BTI 验证的无刷量 (其定义为 30 天内根据算法得出的刷量数据少于 10%) 交易所有: Upbit、 Liquid、 Coinbase、 Gate.io、 Kraken、 Bittrex、 Poloniex、 itBit、 Bitso、 Lykke。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 该结论与之后的 Bitwise 报告有较高一致性;

· Binance 和 Bitfinex 等几个交易所,经过这套算法识别后,大多数的交易量是没问题的,但是会有部分交易对的数据有刷量嫌疑;

· 火币的刷量占比超过 60%,OK、Bithumb、Bibox、HitBTC 的刷量占比超过 90%。

2 Bitwise

第二篇是最有影响力的,来自 Bitwise 提交给 SEC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的比特币交易量报告 4。橙皮书有一篇对于该报告的总结,说的也比较详细 5。

Bitwise 的结论是:在 CoinMarketCap 网站记录的比特币交易量中,仅 5% 是真实交易量。

他们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交易数据和挂单簿的:

· 交易数据中,买卖是否分布自然。成交单的大小是否比较平均(对于刷量交易所来说,可以平衡刷量成本);

· 交易数据中,是否有小金额订单,是否有整数订单;

· 对于交易量更大的交易所,挂单簿的买卖价差应该会更小;

· 日交易量峰值在各个交易所之间应该是比较类似的,刷量交易所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有很高的交易量;

· 其他数据,比如访问量,谷歌搜索量等。

基于以上的这几种方法,报告给出了一个未对比特币交易刷量的交易所名单:

Binance、 Bitfinex、 Kraken、 Bitstamp、 Coinbase,、bitFlyer、 Gemini、 itBit、Bittrex、Poloniex

另外,这个名单未计入韩国交易所;还有一个 CEX.io 的交易所也没刷量问题,但是由于交易量较小所以没有统计在内;除了币安,其余都是有一个或多个相关牌照的,甚至里面的 5 家交易所声称集成了市场监测工具,内部可以直接发现价格操控和刷量行为,其中 Gemini 采用的是纳斯达克的 SMARTS 系统。

当然该报告的初衷其实是为了告诉 SEC,比特币的交易还是有序和高效的,尽早推出比特币 ETF 也是对市场有积极影响的。

3 Nomics

最后一篇的观点就不太一样了,来自 Nomics 6。这是一家数据公司,以 API 的形式提供交易数据服务。在他们四月发布的「Nomics 的交易所透明度评分」报告中,回应了 Bitwise 的一些结论,并给出了一些其他的方法。

Nomics 的做法和上述两家不太一样,是以交易所的数据「透明度」作为衡量交易所的标准,首先是对透明度给出了相应的标准:

A+ 类交易所(经过 Nomics 认证的):交易所提供所有交易对的历史交易数据,和实时交易数据,同时 Nomics 也会验证其历史数据的一致性,可靠性等。

A 类交易所(数据完全透明):交易所提供所有交易对的历史交易数据,和实时交易数据。

B 类交易所(数据透明程度较好):交易所提供所有交易对的实时交易数据和近期 K 线数据,但没历史交易数据。

C 类交易所(数据透明程度一般):交易所提未提供任何交易数据,但提供了近期 K 线数据。

D 类交易所(数据透明程度较差):交易所未提供历史价格数据。

F 类交易所(数据完全不透明):交易所未通过 API 提供任何公开数据。

然后,对于 Bitwise 的结论,Nomics 的数据有着很协同的结论:

Bitwise 报告中的优质交易所,大多数都是数据透明程度较好的交易所;Bitwise 报告中的刷量交易所,大多数都是数据透明程度较差的交易所。

这也就说明着,大方公开自己数据的交易所,可能相对于那些不愿意公开数据的交易所,会更可靠。Nomics 总共有 17 家 A 和 A+类交易所,具体可以参考其网站 7。

但同时 Nomics 也对 Bitwise 报告提出了 7 个犀利的质疑:

· Bitwise 的报告是为了说服 SEC 通过比特币 ETF 的。所以这篇报告的第一目的是市场营销材料,第二目的才是研究,所以可能存在主观因素;

· 总感觉选出的 10 个无刷量交易所,这个数字 10 像是为了凑整数凑出来的。为什么不是 9 或者 11 呢?

· 该结论是不可证伪的,未提供可量化的方式;

· 和第三点相关,当推特上有用户质疑 Bitwise 的方式后,Bitwise 未能提供正式的方法,所以就不可能让第三方验证其准确性。有些交易所可能在该报告发布后将监测出刷量的用户给剔除了,现在也没办法让他们申诉或者改变这个报告的结论;

· 仅检验了 BTC 交易对,所以对于整个加密货币交易所市场没有很好地覆盖度和普适性;

· 未对数据提供更精准的时间范围,比如说这个 95% 伪造量是在什么时间范围内的?

· 对于其他合规但没入榜的交易所显得不公平,比如 Shapeshift 和 IDEX。只假定 10 个交易所有正确交易量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假设。

其实核心点还是认为 Bitwise 的结论有点过于草率,不够全面和细致。

4 总结

以上三篇文章,从各自角度分析了交易所刷量的行为,也给币圈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虽说 Bitwise 声称的「95% 的伪造交易量」这件事可能没这么严重 (被夸大了),但是这样也可以让更多人意识到交易所是存在刷量问题的,同时交易所也可以加强自己的市场数据监控,给交易者提供更可信的数据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另外有两家比较出名的行情聚合网站,基于以上报告的概念,提供了所谓的「真实交易量」的数据,给用户提供了可能比交易所自己「声称交易量」更有价值的数据:

1、Messari 的 Real 10 Volume 8 基于 Bitwise 报告中的 10 家交易所。

2、OpenMarketCap9 接入的交易所基于 Bitwise 报告的 10 家交易所,以及他们经过社区投票和算法验证过的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