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比特币是场社会实验,那么区块链会走向何方?

在《科技想要什么》中,凯文·凯利谈到:科技不是由线路和金属构成的一团乱麻,而是有生命力的自然形成的系统,它的起源完全可以回溯到生命的初始时期。

在《科技想要什么》中,凯文·凯利谈到:科技不是由线路和金属构成的一团乱麻,而是有生命力的自然形成的系统,它的起源完全可以回溯到生命的初始时期。

如果说比特币是场社会实验,那么区块链会走向何方?/

正如生物进化呈现出无意识的趋势,科技的进化也同样如此。区块链作为近年来最热门的技术,吸引了全世界开发者、投资人和普罗大众的注意力。它来从何而来?现在何处?未来又将走向哪里?

01 为什么市场会崩溃?

从一个故事说起:

在一个二手车交易市场,假定有100位卖家想把手上的二手车卖出去,他们二手车的标价从1块钱到100块钱平均分布。也就是说,有的车值1块钱,有的车值50块钱,有的车值100块钱。另外还有100位买家,他们对上述每一辆车的质量都很清楚,且对车的估值都比卖家的标价高50%。也就是说,一辆标价为1块钱的车,在卖家心里的价位是1块5。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不难想象,每一辆都能顺利地卖出去,买家和卖家皆大欢喜。

但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买家无法知道每一辆车的质量情况。因为二手车有什么毛病,不可能在买车的第一时间发现的,需要开上一段时间后才能发现。买家只知道整个市场中100辆车的平均价格,即50元。依据我们之前买家对汽车估值的假设,买家最高愿意支付75元。

这时候,标价高于75元的卖家将会离开市场。由于他们的离场,平均价格将下跌到37.5元,买家的最高价将变成56元。又有一批买家将离场。如此往复,市场中将不复存在。

市场之所以崩溃不是因为市场中有低端商品,买家无法区分市场中每一件商品质量的好坏。之所以无法区分,是因为信息不对称。

02 互联网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吗?

以上故事来源于诺贝尔经济学得主阿克洛夫的著作《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和市场机制》(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此处的“柠檬”指的是“成交了以后,买家才发现有问题的二手车”。

事实上,从农耕时代起,到工业时代,到今天的信息时代,信息不对称一直存在。阿克洛夫也指出: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

在传统经济时代,信息不对称法则运行的基础是传统的社会结构。在一个金字塔式的社会,每向上一级就缩窄一级,越往上的人越能得到更多的信息,而只有在塔尖上的人才能看到全貌。

互联网近70年的发展改变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在移动互联的今天,微信、微博、大众点评、小黄车、链家等app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

但是,互联网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吗?

并没有。互联网的确降低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但互联网只是改变了信息不对称,难以简单地说增加还是减少。有些地方增加了,有些地方减少了。

举个例子,当我们走进一家新餐厅准备点菜时,会习惯地点开大众点评,看看吃友评论,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信息不对称减少了吗?事实上,大众点评本身做的就是信息不对称的生意,它的盈利是因为掌握了大量商家的,消费者的的信息。如果某一天大众点评因为餐厅的“贿赂”,选择性地向你推荐餐厅和菜品呢?

如何才能降低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并且提出了种种解决的办法,比如说买卖双方通过重复博弈,多次交易塑造信任;又比如说,买卖双方事前先缔结合同;再比如说,买家依靠预先支付沉默成本取得卖加信任,等等。但其中最常见的还是靠“可信的中间人”背书,比如瓜子二手车、链家、支付宝、银行等。

03 区块链来自哪里?

凯文·凯利写于1995年的另一本书的《失控》,是一本关于自然界、人类、机构、人工智能、社会形态等如何演变和进化的书。在书里,凯文·凯利曾预测的互联网、物联网、云、人工智能等的发展正在变为现实。《失控》中反复提到大自然从无到有创造万物的“九律”,其中极为重要的三点是:分布式、自下而上和自组织。这正是当前最热的区块链技术的逻辑起点。

中本聪在2009年发布比特币白皮书,点对点的加密电子现金系统。区块链可以理解成历史数据无法篡改的公开记账的账本。它最核心的创新是教会世界如何在不需要信任第三方的情况下远距离转移价值。

人们当然可以面对面地转移实体纸币,但是,在比特币出现以前,我们做不到在不需要信任中心化第三方机构(例如邮局、银行等)的情况,远距离向某人转移价值。2015年10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文章将比特币背后的区块链技术比喻成“信任的机器”。在区块链上,信用将成为数学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

区块链到底想要什么呢?

区块链将降低甚至消除信息不对称,让信息流通变成价值流动。凡是需要第三方背书的信用节点,都可以用区块链来代替或改造。

04 区块链现在何处?

区块链的发展历程被归纳为1.0、2.0和3.0:

区块链1.0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应用,其场景包括支付、流通等货币职能;

区块链2.0是数字货币与智能合约相结合,对金融领域更广泛的场景和流程进行优化的应用;

区块链3.0则超出金融领域,为各种行业提供去中心化解决方案。

首先必然是货币。货币是人类伟大的发明。在所有人类创造的信念系统中,只有货币能够跨越一切文化鸿沟,不会因为宗教、性别、种族、年龄或性取向的差异而不同。

货币最重要的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很难想象离开了货币,现代社会庞大而复杂的经济和金融体系还能否持续运转。奥派鼻祖门格尔在论文《论货币的起源》中曾提到,货币的起源、形态和语言相似,货币之所以有用,是因为有人愿意接受。使用的人越多,越有价值。到目前为止,比特币仍是一个社会实验,检测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的货币,基于数学、基于算法的信任到底能不能被大众接受。

区块链改变的第二个领域其次是金融。

事实上,比特币之后,区块链最大、最快的应用领域只能是金融。为什么?首先,金融的核心无疑是“信用”。其次,地球上信息不对称最严重的地方是纽约华尔街纽交所的纳斯达克。传统金融世界的信用依赖于中心信用节点,比如央行、商业银行、政府等等,它们最大的问题是成本过高。用过网银的朋友应该记得,在没有支付宝、微信支付时,想要在网上付款需要U盾、验证码和防伪键盘,很不方便。

再后来,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改善了传统金融信用节点的效率,是因为信用不再只依赖于信用节点本身,还依赖于海量的互联网交易记录。但互联网金融依然存在问题,首先“支付宝们”之间的数据并不共享,形成一个个数据孤岛,无法实现数据利用效率的最大化,造成无谓的损失。

其次,海量的数据来源于每一个用户,但事实上用户无法掌控自己的数据,他们的信息乃至于隐私在网络上其实是透明的。区块链技术不仅能够让信用节点共享用户的数据,还可以明确数据所有权的归属。

事实上,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巨头,例如高盛、花旗、纳斯达克、Airbnb、Uber等都早早开始积极探索区块链在泛金融领域的应用。

纳斯达克已开始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私有股权发行交易;物联网和网络安全相关公司比较容易得到政府和大型机构投资者青睐;支付领域则得到银行和电商的垂青。德勤和普华永道也非常积极地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应用。Airbnb的联合创始人Nathan Blecharczyk在接受采访中表示,Airbnb打算使用区块链技术更好地建立商户和旅客的信誉平台,同时也有效地存储用户的身份信息。

05 区块链未来将走向哪里?

区块链目前的问题:区块链技术尚处于发展初期,一起才刚刚开始,路远且难行。

首先,比特币作为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实验,目前还尚未成功。因为其区块容量和共识算法的设计,吞吐量低、确认时间长是比特币最大的内在缺陷。另外,比特币的价格波动大,多数人购买比特币后并不愿意将其作为数字货币使用,导致比特币的低流动性。未来比特币是会通过更新技术、共识机制实现迭代,亦或是被其他更优质的数字货币取代,无法准确预测。

其次,真实世界想运行在区块链上靠的是各式各样的区块链应用,而它们的流畅运行则需要强大的底层基础设施。但事实上,区块链的底层协议还仍在开发阶段,将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技术。不难推测,目前市面上流通的绝大多数区块链应用,将在3年内归零。

此外,目前各国政府对区块链技术尚持保守态度,市场中的投资者的情绪过于波动,人人都想着凭借“炒币”实现财富自由,这怎么可能?若投资者不能理性对待区块链投资,当市场出现持续下行,极有可能引发群体事件。而这会不会诱发区块链世界的“黑天鹅”事件呢?

区块链未来将走向何处?

在《科技想要什么》中,凯文·凯利指出技术可能的归宿:

技术发明之初,几乎没有任何专家能预测它的未来应用,预测正确往往看起来更像侥幸。包括发明人自己、技术研究者、媒体以及公众。

技术有时并不随着技术持有者的意志发展,它往往随着用户、社会环境、文化以及配套技术的综合影响演变。一项发明需要早期接触者经常使用并与其它发明多次碰撞,这样可以精炼它在技术元素中的作用。与人类一样,不成熟技术的首次亮相常常以失败告终,之后才会找到更好的用武之地。

技术诞生之时,往往没有“价值”,新技术的价值就是技术本身,甚至往往会带来麻烦。因为新技术往往对现有秩序、传统、道德、法律、思想、习惯造成冲击,它需要人们耐心去习惯它,需要人们积极找出对策去适应它。对于新技术,我们不应该“一刀切”禁止其发展,应该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基础上尽可能为它提供空间。

06 结语

1993 年,Al Gore等人正在向这个世界宣传即将到来的互联网是能够改变世界的“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highway)。在当时,互联网还是一个新颖的概念,真正了解的人不多,人们也不知道怎么利用这一新事物。

今天的区块链会不会如同 1993 年的互联网一样呢?很难说。但清楚的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其能否真正提高人类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

生成图片
4

发表评论

如果说比特币是场社会实验,那么区块链会走向何方?

星期一 2019-04-22 14:22:39

在《科技想要什么》中,凯文·凯利谈到:科技不是由线路和金属构成的一团乱麻,而是有生命力的自然形成的系统,它的起源完全可以回溯到生命的初始时期。

如果说比特币是场社会实验,那么区块链会走向何方?/

正如生物进化呈现出无意识的趋势,科技的进化也同样如此。区块链作为近年来最热门的技术,吸引了全世界开发者、投资人和普罗大众的注意力。它来从何而来?现在何处?未来又将走向哪里?

01 为什么市场会崩溃?

从一个故事说起:

在一个二手车交易市场,假定有100位卖家想把手上的二手车卖出去,他们二手车的标价从1块钱到100块钱平均分布。也就是说,有的车值1块钱,有的车值50块钱,有的车值100块钱。另外还有100位买家,他们对上述每一辆车的质量都很清楚,且对车的估值都比卖家的标价高50%。也就是说,一辆标价为1块钱的车,在卖家心里的价位是1块5。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不难想象,每一辆都能顺利地卖出去,买家和卖家皆大欢喜。

但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买家无法知道每一辆车的质量情况。因为二手车有什么毛病,不可能在买车的第一时间发现的,需要开上一段时间后才能发现。买家只知道整个市场中100辆车的平均价格,即50元。依据我们之前买家对汽车估值的假设,买家最高愿意支付75元。

这时候,标价高于75元的卖家将会离开市场。由于他们的离场,平均价格将下跌到37.5元,买家的最高价将变成56元。又有一批买家将离场。如此往复,市场中将不复存在。

市场之所以崩溃不是因为市场中有低端商品,买家无法区分市场中每一件商品质量的好坏。之所以无法区分,是因为信息不对称。

02 互联网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吗?

以上故事来源于诺贝尔经济学得主阿克洛夫的著作《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和市场机制》(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此处的“柠檬”指的是“成交了以后,买家才发现有问题的二手车”。

事实上,从农耕时代起,到工业时代,到今天的信息时代,信息不对称一直存在。阿克洛夫也指出: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

在传统经济时代,信息不对称法则运行的基础是传统的社会结构。在一个金字塔式的社会,每向上一级就缩窄一级,越往上的人越能得到更多的信息,而只有在塔尖上的人才能看到全貌。

互联网近70年的发展改变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在移动互联的今天,微信、微博、大众点评、小黄车、链家等app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

但是,互联网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吗?

并没有。互联网的确降低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但互联网只是改变了信息不对称,难以简单地说增加还是减少。有些地方增加了,有些地方减少了。

举个例子,当我们走进一家新餐厅准备点菜时,会习惯地点开大众点评,看看吃友评论,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信息不对称减少了吗?事实上,大众点评本身做的就是信息不对称的生意,它的盈利是因为掌握了大量商家的,消费者的的信息。如果某一天大众点评因为餐厅的“贿赂”,选择性地向你推荐餐厅和菜品呢?

如何才能降低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并且提出了种种解决的办法,比如说买卖双方通过重复博弈,多次交易塑造信任;又比如说,买卖双方事前先缔结合同;再比如说,买家依靠预先支付沉默成本取得卖加信任,等等。但其中最常见的还是靠“可信的中间人”背书,比如瓜子二手车、链家、支付宝、银行等。

03 区块链来自哪里?

凯文·凯利写于1995年的另一本书的《失控》,是一本关于自然界、人类、机构、人工智能、社会形态等如何演变和进化的书。在书里,凯文·凯利曾预测的互联网、物联网、云、人工智能等的发展正在变为现实。《失控》中反复提到大自然从无到有创造万物的“九律”,其中极为重要的三点是:分布式、自下而上和自组织。这正是当前最热的区块链技术的逻辑起点。

中本聪在2009年发布比特币白皮书,点对点的加密电子现金系统。区块链可以理解成历史数据无法篡改的公开记账的账本。它最核心的创新是教会世界如何在不需要信任第三方的情况下远距离转移价值。

人们当然可以面对面地转移实体纸币,但是,在比特币出现以前,我们做不到在不需要信任中心化第三方机构(例如邮局、银行等)的情况,远距离向某人转移价值。2015年10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文章将比特币背后的区块链技术比喻成“信任的机器”。在区块链上,信用将成为数学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

区块链到底想要什么呢?

区块链将降低甚至消除信息不对称,让信息流通变成价值流动。凡是需要第三方背书的信用节点,都可以用区块链来代替或改造。

04 区块链现在何处?

区块链的发展历程被归纳为1.0、2.0和3.0:

区块链1.0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应用,其场景包括支付、流通等货币职能;

区块链2.0是数字货币与智能合约相结合,对金融领域更广泛的场景和流程进行优化的应用;

区块链3.0则超出金融领域,为各种行业提供去中心化解决方案。

首先必然是货币。货币是人类伟大的发明。在所有人类创造的信念系统中,只有货币能够跨越一切文化鸿沟,不会因为宗教、性别、种族、年龄或性取向的差异而不同。

货币最重要的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很难想象离开了货币,现代社会庞大而复杂的经济和金融体系还能否持续运转。奥派鼻祖门格尔在论文《论货币的起源》中曾提到,货币的起源、形态和语言相似,货币之所以有用,是因为有人愿意接受。使用的人越多,越有价值。到目前为止,比特币仍是一个社会实验,检测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的货币,基于数学、基于算法的信任到底能不能被大众接受。

区块链改变的第二个领域其次是金融。

事实上,比特币之后,区块链最大、最快的应用领域只能是金融。为什么?首先,金融的核心无疑是“信用”。其次,地球上信息不对称最严重的地方是纽约华尔街纽交所的纳斯达克。传统金融世界的信用依赖于中心信用节点,比如央行、商业银行、政府等等,它们最大的问题是成本过高。用过网银的朋友应该记得,在没有支付宝、微信支付时,想要在网上付款需要U盾、验证码和防伪键盘,很不方便。

再后来,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改善了传统金融信用节点的效率,是因为信用不再只依赖于信用节点本身,还依赖于海量的互联网交易记录。但互联网金融依然存在问题,首先“支付宝们”之间的数据并不共享,形成一个个数据孤岛,无法实现数据利用效率的最大化,造成无谓的损失。

其次,海量的数据来源于每一个用户,但事实上用户无法掌控自己的数据,他们的信息乃至于隐私在网络上其实是透明的。区块链技术不仅能够让信用节点共享用户的数据,还可以明确数据所有权的归属。

事实上,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巨头,例如高盛、花旗、纳斯达克、Airbnb、Uber等都早早开始积极探索区块链在泛金融领域的应用。

纳斯达克已开始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私有股权发行交易;物联网和网络安全相关公司比较容易得到政府和大型机构投资者青睐;支付领域则得到银行和电商的垂青。德勤和普华永道也非常积极地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应用。Airbnb的联合创始人Nathan Blecharczyk在接受采访中表示,Airbnb打算使用区块链技术更好地建立商户和旅客的信誉平台,同时也有效地存储用户的身份信息。

05 区块链未来将走向哪里?

区块链目前的问题:区块链技术尚处于发展初期,一起才刚刚开始,路远且难行。

首先,比特币作为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实验,目前还尚未成功。因为其区块容量和共识算法的设计,吞吐量低、确认时间长是比特币最大的内在缺陷。另外,比特币的价格波动大,多数人购买比特币后并不愿意将其作为数字货币使用,导致比特币的低流动性。未来比特币是会通过更新技术、共识机制实现迭代,亦或是被其他更优质的数字货币取代,无法准确预测。

其次,真实世界想运行在区块链上靠的是各式各样的区块链应用,而它们的流畅运行则需要强大的底层基础设施。但事实上,区块链的底层协议还仍在开发阶段,将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技术。不难推测,目前市面上流通的绝大多数区块链应用,将在3年内归零。

此外,目前各国政府对区块链技术尚持保守态度,市场中的投资者的情绪过于波动,人人都想着凭借“炒币”实现财富自由,这怎么可能?若投资者不能理性对待区块链投资,当市场出现持续下行,极有可能引发群体事件。而这会不会诱发区块链世界的“黑天鹅”事件呢?

区块链未来将走向何处?

在《科技想要什么》中,凯文·凯利指出技术可能的归宿:

技术发明之初,几乎没有任何专家能预测它的未来应用,预测正确往往看起来更像侥幸。包括发明人自己、技术研究者、媒体以及公众。

技术有时并不随着技术持有者的意志发展,它往往随着用户、社会环境、文化以及配套技术的综合影响演变。一项发明需要早期接触者经常使用并与其它发明多次碰撞,这样可以精炼它在技术元素中的作用。与人类一样,不成熟技术的首次亮相常常以失败告终,之后才会找到更好的用武之地。

技术诞生之时,往往没有“价值”,新技术的价值就是技术本身,甚至往往会带来麻烦。因为新技术往往对现有秩序、传统、道德、法律、思想、习惯造成冲击,它需要人们耐心去习惯它,需要人们积极找出对策去适应它。对于新技术,我们不应该“一刀切”禁止其发展,应该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基础上尽可能为它提供空间。

06 结语

1993 年,Al Gore等人正在向这个世界宣传即将到来的互联网是能够改变世界的“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highway)。在当时,互联网还是一个新颖的概念,真正了解的人不多,人们也不知道怎么利用这一新事物。

今天的区块链会不会如同 1993 年的互联网一样呢?很难说。但清楚的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其能否真正提高人类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