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货币极端主义」不可能在加密世界中发生?
货币极端主义(Maximalism)是这样一种观点:在一个自由的货币市场中,最终只会有一个“大赢家”,而最有可能成为这个“大赢家”的货币往往是那个最合理且最全面的货币。
每一个加密货币,其实都在一个大范围的“幂律分布”(power law distribution)之中竞争,所谓幂律,是说节点具有的连线数和这样的节点数的乘积是一个定值,也就是几何平均是定值。比如有10000个连线的大节点有10个,有1000个连线的中节点有100个,100个连线的小节点有1000个……在对数坐标上画出来会得到一条斜向下的直线。
幂律来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对于英语单词频率的分析,真正常用的单词量很少,很多单词不常被使用,语言学家发现单词使用的频率和它的使用优先度是一个常数次幂的反比关系。简单来说,幂律就是两个通俗的定律,一个是长尾理论,只有少数大的门户网站是很多人关注的,但是还有一个长长的尾巴,就是小网站,小公司,长尾理论就是对幂律通俗化的解释。另外一个通俗解释就是马太效应,穷者越穷富者越富。
如果按照货币极端主义的观点,每一个加密货币都希望争夺上位,坐上非主权价值存储货币的“头把交椅”,因为如果没有赢得这场竞争,哪怕成为加密货币行业里的第二名或第三名,他们的市场份额也会大幅缩水,甚至接近于零。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货币极端主义”这种观点呢?因为货币市场已经发生过一次类似的事情了,它就是黄金。在“货币极端主义”的观点里有两大假设:第一,世界最终将会选择一个具有最健全货币政策的货币;第二,黄金和今天的比特币非常相似。
但是我们认为,黄金和比特币这种类比其实并不“靠谱”,即便是对于加密货币圈内的许多人来说,这种比较也并非不证自明,更不用说来自外界的反对意见了。事实上,我们应该避免“用屁股决定脑袋”,更不应该拍拍脑门、觉得用逻辑思维就能决定某一个加密货币能够“一统江湖”。
相反,我们应该意识到,为了让比特币能够成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希望成为的那个“货币”,目前依然有很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克服,并避免加密货币市场里最终只剩下一个“大赢家”。
那么,这股反对“货币极端主义”的力量都有什么样的看法呢?下面不妨让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
01 加密公司的激励措施不尽相同
加密公司能够获得资金支持,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获取价值的目标使命——特别是在牛市和熊市中获取价值。然而,如果比特币在顶部自己形成了一个价值获取层,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加密公司势必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主张,最终将成为一股对比特币的社会攻击(social attacks)力量。
如果比特币变成了一个成熟的“价值存储”,那么将只会对股东承诺做出回应,而不再顾及比特币社区了,许多加密公司也会因此失败,所以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也符合其他加密公司的利益。
有趣的是,对比特币最大的“攻击”就是山寨币的存在。由于投资者和风险投资人受到激励,推动了整个加密行业向多元化的未来发展,因为每个加密公司都希望成为“下一个比特币”,而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也能获得报酬,而“货币极端主义”的出现必然意味着这种“加密即技术”(crypto-as-tech)的范式将会终结。
像Coinbase这样的加密货币交易所也在积极推动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未来,只要人们能够在不同资产之间来回交易,他们就能从中收益。如果市场上最终只剩下一个“统一江湖”的加密货币,意味着加密货币之间的交易会大幅下降。而作为加密货币交易所,他们其实喜欢市场充满戏剧性和波动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交易者入场。所以,我们看到只要比特币分叉,或是其他加密货币分叉,加密货币交易所其实都是支持的,而且交易所很快就能构建出新的交易协议来满足其业务需求。分叉争议越大,交易所越“喜欢”,因为加密货币交易所希望营造一个“比特币只是众多加密资产之一”的加密世界——当然,这也是理性的。
矿工也可以决定攻击比特币,比特大陆(Bitmain)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当矿工不需要加密货币协议发展方向、又或者是他们还发分层扩容解决方案会损害自身利益的时候,就会发起社会攻击,比如比特币现金(Bitcoin Cash)硬分叉。尽管有些攻击最终失败了,但是在公众看来,分叉其实稀释了比特币的供应及其品牌价值。
如果我们来看看,真的有谁因为帮助比特币成为一个成熟的“价值存储”而获得激励,我们会发现在加密货币行业里几乎没有这种人。相反,当比特币变得“成熟”,反而会迫使许多山寨币破产。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很多比特币持币人反而会觉得许多行业里的加密公司行为不纯。
02 不同加密货币之间存在文化冲突
由于加密货币的社交层和技术实现具有相互促进的独特性,导致所有加密网络都高度具备文化本质。所有加密货币的所有权都来自于持币者的共同信念,如果要“执行”这种信念就必须要有强大的文化底蕴支持,以便持币者能够保留这些财产以防止变化。
ARK Investment Managment加密资产分析师Yassine Elmandjra和Shomei Capital风投创始人兼管理合伙人Arjun Balaji最近阐述了所有加密有关的基本分歧,其中没有一个是关于实施细节的,都是关于每个项目在社交层中所体现出的基本价值,尤其是竞争框架,比如“约束愿景 vs. 无约束愿景”、“货币加密 vs. 技术加密”、“自治 vs. 管理”等,这些都证明在文化方面存在很多不同意见。
无论我们谈论政治、艺术、音乐,还是语言和食物,会发现身处的世界几乎不太可能融合到单一文化之中。长期依赖,加密货币作为一种不同文化的多元集合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假设不同加密项目之间的社会层面存在不可调和的分歧,并且每个代币的价值在社会层面达成了一致,那么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具有不同文化的人会更喜欢不同类型的加密货币。虽然有人认为比特币是非政治性的“极端主义”加密货币,但在实践中,比特币的政治哲学观点其实是同质的。
然而在自由主义方面,比特币与其他加密社区不同,比特币持币者往往是客观主义者——他们认为存在客观的道德真理。但是,我们不应该把自我持有的观点误认为是可被证实的客观事实,因为我们既无法证明某一个加密货币最终会由软分叉还是由硬分叉进化产生,也不能证明一个预设是否会比另一个预设更糟糕。
我们只能表明存在一种权衡,并且相信总有某些方法会比当前的方法更有希望。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我们的观点,并且加密项目也没有像我们预测的那样崩溃,那么整个加密货币很可能会继续保持碎片化。
03 人类的固有偏见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人们的基本偏好也会有所不同。但除此之外,人们的思维也会存在一些固有的偏见,这些固有偏见也会确保不会出现比特币的“货币极端主义”、或是其他货币形式。
固有偏见的一个常见示例就是“单位偏见”——当需要选择某一个加密货币的时候,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去比较单个加密货币的价格,而不是考虑未交易的加密货币总单位数量。结果,他们会错误地选择购买单价最便宜的加密货币,而不会选择投资那些价值被低估的加密货币。
还有一些其他固有偏见,比如在投资的时候有些人就是喜欢创新,一看到有新版本的加密货币在市场上推出就会投资,但却没有真正地关注这些新加密货币的局限性和缺点。“创新偏见”可能会在比特币的未来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整个市场的激励需要符合加密公司和投资者的共同利益,即便是有新的竞争对手进入到这个市场里,也需要确保市场稳定流动性不会受到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比特币最严重的一个固有偏见就是“反浪费”或“反工作量认证(anti-PoW)”。如今,已经有许多人拒绝使用任何使用工作量共识的加密货币,他们认为这种共识模式对能耗的需求非常大,不仅非常浪费,而且还会对人类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了市场上出现了以太坊这样的比特币竞争对手,一旦他们转换到“权益认证(PoS)”共识模式,这种偏见就会进一步升级。我们很难理解那些不喜欢工作量共识的人所具有的强烈意识形态,但加密货币市场上的确有部分人已经被说服、并开始拥抱、接受权益认证。我们发现,这种特殊的故有偏见可能会继续吸引许多人,就像历史上人们总是会被那些难以回答的问题所吸引一样。
04 结论
虽然我们并没有彻底否认“货币极端主义”的思想,但是纵观整个加密货币行业,你会发现市场上还是存在很多“反对势力”在防止比特币在加密货币战争中成为最终唯一的“大赢家”。
今天我们在此讨论的所有“反对势力”,都是基于“市场结构本身是不妥协的”——这个假设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存在货币自由市场。但是在实践中,这种假设可能有些过于乐观。各国政府会继续塑造自己、以及全球的经济环境,即便是人们眼中非常自由的西方人,其实也不会仅仅因为意识形态而冒着生存风险选择使用非本国货币。
绝大多数比特币持有者其实并没有意识到,加密货币行业里很少由公司真正有动力去帮助比特币获得成功,特别是那些拥有不错的客户关系、能够吸引大量“新韭菜”入场的公司。比特币持有者不应该对这些公司和矿工抱有希望,而是应该建立自己的交易所、节点、钱包、托管服务和教育机制。
所有加密货币都具有高度文化性,他们需要用户拥有共同的信念,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所有权”——这其实也是加密货币和黄金的最大区别。如果比特币真的想吸引人们与其他加密货币对抗,那么这种“货币极端主义”的想法就必须要求比特币超越文化本身,即颠覆所有比特币持币者的共同信念。
因此,我们不应该拿黄金的历史去映射比特币的未来,而是应该看看我们今天所处的位置、再看看明天希望到达什么位置、然后看看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