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大变局!你能想象人人发资产的世界吗?
始终作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区块链和数字货币显然从年初价格的大涨到之后的下跌,都为媒体提供了无数可以呱噪的素材。而到现在,行业内的各种萧条也让很多人感到了熊市的寒冷。对于为什么会出现深跌的熊市,除了常见的行业周期理论来解释,大多数人也把原因归为之前ICO乱象导致,由于充斥着虚假的项目和各种骗局,最终让整个行业变得一地鸡毛。随着ICO热潮的减退,ETH的价格也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很多人觉得ICO的泡沫终于破灭了,甚至还有些人认为区块链和数字货币行业可能也因此开始走下坡路。
于是大家纷纷开始寻求行业的其它可能突破点,比如希望能够通过监管介入的方式来实现代币融资,于是STO就应运而生。行业内每个人似乎都在热切的讨论STO会不会是下个热点。但我的观点却是,所谓的STO只不过是另一种WinFax。
重兵招安?STO 只是另一个WinFax !
WinFax
在互联网早期有个叫WinFax 的软件,能够在Windows上通过软件来模拟传真。因为在早期,电脑是通过modem(调制解调器)来连接固定电话进行上网,而此时很多传统办公室人员还完全无法理解互联网意味着什么,或者如何去使用电子邮件,他们最熟悉的方式就是传真。所以很多人在很长的时间里宁愿使用传真来发送文件,也不愿意使用电子邮件,于是有人就在windows上开发了一个专用模拟传真的软件,这让许多人才开始使用互联网发送传真。当时,还是有不少的人认为互联网只不过另外一种形式的传真系统。毕竟连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也在1998年说过“至2005年左右,互联网对经济的影响不会比传真机的影响大多少。(By 2005 or so, it will become clear that the Internet‘s impact on the economy has been no greater than the fax machine’s.)”
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s),译为“证券型代币发行”。从名字看它与ICO、IFO概念相似,是一种代币发行的方式。STO最显著特点是所发行的代币具有证券属性,受证券机构(例如美国SEC)与相关证券法律法规的监管。尽管是在区块链上,这个完全去中心化的平台上发行,但必须符合很多中心化的要求,比如必须进行合规的KYC(了解客户详细信息),必须在监管要求范围内进行交易,必须可以根据监管部门要求随时终止和撤回、销毁。无论是对于项目方还是投资者,相对于IPO而言,它的准入门槛的确下降很多,而相对于ICO而言,则提升了很大的门槛。从监管要求来看,STO和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已经没有太多的关系,从发行到监管,都必须通过中心化的方式来进行。
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s)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STO就是强制性要求一个去中心化系统来模拟一个中心化系统,当去中心化系统中有了超级中心的节点,其实这个去中心化系统已经名存实亡。一个有了超级节点的区块链系统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效率更差一点的数据库平台而已。就个人而言,完全无法理解让区块链平台来模拟现有中心化证券发行平台的意义何在。毕竟,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充分验证和功能完善的证券平台(如纳斯达克和纽交所),为什么需要一个效率更低的拙劣模仿品?
从某种程度来看,我们可以把STO看成欧美监管机构对于区块链技术的一次声势浩大的招安活动,但最终来看,这种招安恐怕还是要面临失败的结果。毕竟,传真不是电子邮件,区块链上的资产也不是证券。任何试图通过中心化监管和中心化运营的方式都是不适用于去中心化的系统。对于区块链而言,其之所以备受关注最大的活力就在于去中心化,而一旦去掉这个特性之后,仅仅是一个低效率的数据库而已。
FAX 和 Email
到了今天,很多00后年轻人可能已经完全不知道什么是传真了,甚至都没有见到过传真机。大家也很清楚,互联网并不是简单的传真网络,电子邮件也不是一种传真,无论它的效率还是功能都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真的概念。但还是要承认,在时代转变大潮中WinFax也不是一无是处。毕竟当年WinFax让很多办公室开始购买电脑,尝试着去接触互联网。这对于最初办公场景的互联网普及肯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我们并不是反对监管,只是当我们面对要监管一个全新的事物时,也许不应该努力将它塞进原有的监管框架,更聪明的办法是根据该事物的特性来采取全新的监管方式。用监管报纸杂志的方式是永远无法真正有效监管互联网的,用监管证券的方式恐怕也很难真正来监管区块链。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自有它的特性和发展方式,强制性封杀它的特征,随意指挥它的发展方向往往只能适得其反。
大逆不道!人人发行资产凭证是妄想!
被视为第一个区块链的应用的比特币,本身就是发行金融世界中最重要的资产——货币。诚然,现在大多数主流国家并不承认其货币属性,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其作为跨国转账的工具来使用。我相信,再苛刻的批评家多少也开始承认比特币至少具有某些货币的属性。
而到了以太坊阶段,通过ERC20协议可以快速发行各类标准token,从此引发了短暂的ICO狂潮,很多人开始将区块链视为发行资产的利器。但有趣的是,无论是区块链行业内,还是传统金融中,似乎从来没有人重新审视过发行这种token对于传统金融究竟意味着什么,大家似乎都认为token和传统的金融凭证,这是两个完全无关的事物。很多人都没意识到,使用技术来发行资产凭证并且可以交易的技术,也许会非常深刻的改变了我们整个世界的运行轨迹。
在今天,发行资产或者是有价证券之类的行为,在整个金融链条中意味着什么,相信任何对金融系统稍有概念的人都可以意识到。无论是发行股票还是债券,在任何国家都需要有国家背书的监督机构进行严格的审查。通过一系列的严格标准来确保在整个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潜在的欺诈等风险。而如果有人说,以后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像发微博一样发布某种资产凭证,而这些凭证被造出来的那一刻起就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的流通和交易,我相信大多数金融从业人员会完全不屑一顾,甚至很多人认为这是大逆不道。对他们大多数人而言,首先这不符合现行的监管法律,其次,这必然会出现大量的欺诈活动,就算不是欺诈,也会让整个市场充斥了无用的资产,从而淹没了有价值的资产。
乍看上去,这些说法非常合情合理,很多人也觉得天经地义。但如果你熟悉互联网发展史的话,会发现这些都是在传统金融的思维框架之内考虑得出的结果,而当一种革命性技术出现之后,所有原本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最显眼的例子就是,当互联网出现之后,全球传媒思考方式和发展路径必然会出现巨大的改变。我们可能需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人都发行可以交易的资产凭证究竟在未来意味着什么。
逆转之路!也曾大逆不道的人人发信息
我们首先可以简略回顾一下互联网对于传媒行业的影响。
在今天随手发微博和朋友圈的时代,对于00后,甚至对于很多90后而言,可能已经完全不知道没有互联网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了。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你想要发一条可以让全球、全国,甚至是全市知道的消息除了报纸杂志、电台和电视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其它合法的途径。显然,在你没有刊号的情况下,你自己印刷一些纸质刊物进行散发是万万不允许的。电台和电视自不必说,那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使要上报纸和杂志,也要得到编辑老师的认可,并且符合当时刊物的要求。
我还记得在我中学的时候,在一本名为《作文通讯》的刊物上发表过若干老师推荐的作文,那在中学也算是小小的成就,就凭那几篇豆腐干文章,就收到大量的读者来信。当然,你也可以付费发广告,那就和普通人更没什么关系了。在那个时代,如果能发布一条让全国都能看到的广告消息,有可能会彻底改变你人生的命运。1989年,商业奇才史玉柱凭借着一条通过赊账的方式,在《计算机世界》上刊登的汉卡广告,从此开始了他曲折而又神奇的商业道路。
史玉柱
尽管在互联网初期还有一些称为电子邮件新闻组的形式来发布消息,但由于使用方式过于繁琐并没有大规模在国内获得开展,而到了新浪、网易和搜狐三大门户垄断的时代下,因为《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规定,发布新闻或者消息还是受到了较为严格的管控。基本上,你要发布消息的话,必须和当时的门户有着良好的关系,或者你首先发布在传统媒体上才可以允许在网媒上进行发表。但发表信息的欲望是如此的强烈,导致了一个神奇的技术开始大规模进行传播,那就是“论坛”。由于当时认为发帖不属于发新闻,于是全国网友们开始使出吃奶的力气在论坛灌水,中国互联网终于开始进入论坛时代。“天涯社区”、“西祠胡同”、“宽带山”等各类特色的论坛社区一时间锋芒无出左右。
天涯社区
而以Discuz,phpwind以及动网先锋为首的论坛技术服务提供商,让许多人可以一键架设完全属于自己的社区,并且进行各种定制化的设置。而之后,随着海外Blog的兴起,我们又进入了略微短暂的博客时代,而这个时候自媒体的概念终于开始闪现,人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布自己想说的内容。而在此跟随着海外Twitter和Facebook的节奏,我们进入了微博、朋友圈这样高度发达的自媒体时代。而在今天,我们看到发布内容已经从文字和图片开始进入到视频,无论是直播的兴起,还是抖音的热度都让自媒体进入了一个新的维度。而在这个时代,无论是吃了一顿饭还是看到一些有趣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快速写下、拍下或者是摄下内容,并且实时发布到网上。尽管由于一系列的监管政策可能因为发布的信息不符合要求而被删除,但这已经意味着,信息发布已经从互联网之前的先审核后发布过渡到了先发布后审核。而这种变化前后经历大约二十年的时间,而在二十年前,绝大多数人都很难想象到底什么是自媒体。
自媒体
在二十年前,我们也可以找到非常多的理由反对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信息。首当其冲的,肯定是不符合监管要求。其次是,如何确保每个人发布的都是真实的信息,如果有人发布了虚假信息怎么办,如果欺诈信息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怎么办?如果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彻底解决虚假信息,那是不是不应该在没有审核的情况下发布信息?退一万步说,即使都是真的信息,那绝大多数可能都是没有意义的,或者是低俗的。任何普通人对文字的掌握能力,是无法和专业文字工作者相提并论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不会被无意义或者低俗的信息所包围。如果最终我们将会被垃圾信息所淹没,那我们还应不应该让每个人都可以发布信息?
尽管对于已经处于现在的我们而言,这些问题几乎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但回头看看,也许当时这些问题的提出现在看看很幼稚,但又和我们之前对于人人可以发资产这样的质疑何其相似。那如果信息的发布方式终将回归到大众的手上,那么资产发行的权利是否也会回归到大众的手上呢。
从并不遥远的过去寻找对质疑的回答!
通过前面简单回顾了互联网媒体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尝试着根据信息发布方式转变的路径,来回答这些质疑。
首先对于监管,这本身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因为监管最终都会跟随着技术发展而妥协的。纵观整个人类历史,技术永远不可能因为某些监管的原因不再发展,特别是面对一种完全超出过去监管所预料范围内的全新技术,监管尽管可能永远落后于技术,但最终都会根据技术的特点来调整,最终达到一个合适的程度来确保整个行业的有序发展。对于信息发布而言,不是在用户发布前进行人工审核,而是在发布之后根据一定的算法对所有内容进行关键词审核,对可疑图片进行过滤和屏蔽,这本身就是监管对于海量信息发布技术特点而设定的新方案。
那么,如果已经存在一种特定的技术能够让用户非常容易的发布任意种资产凭证,并且能够快速进行交易,同时令人头疼的是,传统的监管方式可能完全失效,无论是寻找某个当事人负责或者快速定位服务器进行关闭,甚至是屏蔽某种协议都可能不再有效的时候,恐怕监管就需要做出一些改变。而且,无论监管改不改变,这种技术的存在已经是一种事实,我们无法彻底使人们忘记这个技术。诚然,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法律不做改变而强制宣布某些行为违法,但对于这个存在互联网之上的技术恐怕只会导致转入地下而更难以处理,如果能够根据这种技术的技术特点来制定特定的技术监管方式,也许是一个更好的策略。事实上,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对于互联网监管也从纯规则监管转为技术型监管,并且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监管科技
而对于欺诈问题,如果要彻底消灭这种现象,恐怕对于目前的人类而言真的是无解,但是恐怕不能因为无解就采用彻底封杀的方式,这是没有逻辑的。就像不能因为有人可能在互联网发布欺诈消息,就彻底不允许在互联网上随意发布消息。其实,即使在严密监管的资本市场上,也不能确保彻底没有欺诈等现象的存在,那就更不应该以“有可能有欺诈行为”而禁止个人发行资产凭证。
也许我们不能彻底消灭欺诈,但并不可怕,就像互联网上的信息一样,让所有的信息都暴露在阳光之下,反而谣言很难大规模蔓延。并且让人人都有权利,降低发行资产的神圣感和神秘感,从而使大家都有了防范心理。当人人都可以这么做,我们不再会因为某些人发布了而盲目追逐,就像我们现在知道人人都可以发微博,那肯定不会因为有任何一个人发条微博求助就直接打钱给他。大多数的欺诈都是利用信息的不透明和不对称来获得成功,当我们撕下这些神秘的面纱,就像我们目前已经知道那些空气项目的ICO手法,那么这些有意无意的骗局恐怕就很容易见光死了。此外,就我个人而言,还是非常相信市场的力量,如果一旦存在许多的欺诈情况,那就可以通过做空这类市场机制来惩罚。从现有的证券市场的实践来看,如果在市场上存在类似于浑水公司这样的企业,往往能够比监管机构更有效的找出市场上存在的问题。
浑水公司
最后一个就是,如果每个人没事情就随意发布一个资产,是不是会制造出大量无价值且无意义的资产信息,我们如何面对一个近乎于无限数量的纷杂资产市场。其实,到底哪些是无价值无意义的信息,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恐怕是很难定夺的,毕竟有没有价值并不是某些人一时能下结论的。也许从杂志的老编辑眼里,芙蓉姐姐的照片是没有价值的,但是在自媒体时代却有可能蕴含着巨大的价值。也许对于电视台的编导来看,很多人随手的自拍不仅是不专业的,甚至可能是低俗的,但无数的普通人自拍有可能构建出有着巨大商业价值的“抖音”。
芙蓉姐姐
所以,尽管的确有可能某一天我们会被这些庞大无价值的资产信息所淹没,但现在的我们恐怕并没有资格来判断到底什么是有价值的。而这还是根据我们目前的信息来推断的,但是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你是很难相信会出现微博和微信这样的商业模式,在一个人人可以发行资产的时代,我们也无法判断此后到底会变成何种神奇的模式。此外,面对数量级可能上亿,甚至是上十亿甚至百亿数量级的资产,完全不需要担心我们无法区分和整理,不用担心没有人去做各种工具去区分、分类和提取。只要有需求存在,在开源的世界中,有无数的程序员愿意实现你的所有愿望,无论是不是在圣诞节。
“去中心化交易所”不是去中心化的交易所
无论是从名字来看,还是在目前的行业中,很多人把去中心化交易所仅仅看作是使用了区块链技术的交易所。但事实上,之所为叫“去中心化交易所”,仅仅是因为我们目前没有更好的简单术语来描述这个新生事物。就像你在1994年,你如果实在无法和对方描述什么是“电子邮件”,那你只能和他说这是一个通过“网络”来发送的“传真”。
而无论从基础的技术架构,还是从所有的功能来看“去中心化交易所”都不仅仅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交易所”。其底层技术使用了区块链技术,这个自不必说,更核心的是,任何一个基于“去中心化交易所”既然是基于某个公链,那么应该就很容易的发布类似于ERC20的资产凭证。而这种功能是传统的中心化交易所远远无法实现的。
中心化交易所 vs 去中心化交易所
我们所知道的所谓传统证券类交易所,本质上是一个证券交易撮合机构,它仅仅负责所有股票交易的撮合功能,由于监管的需求,所有的资金都是托管在银行这样的机构中,甚至证券登记信息都是放在中证登这样的国家机构中。同样也是由于监管的需求,目前所有的金融机构大多不允许开展数字货币业务,对于所有中心化数字货币交易所而言,只能自己负责数字货币的管理,所以中心化数字货币交易所承担了传统交易所和银行的两个职能。而对于去中心化交易系统而言,它也是有传统交易所的撮合功能和数字货币托管功能,只不过是通过区块链技术来完成分布式的撮合,并且通过网关和跨链技术来完成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分布式托管。但更加重要的是,去中心化交易平台还有一个发布资产凭证的功能。
当然类似于向币安这样的中心化交易所也可以发行BNB这样的资产,但这就像商场上发行点卡和积分是一样的,即使这些平台币是使用ERC20发行,但也和去中心化交易所完全不一样。去中心化交易所上可以随意发行任何资产,并且马上就可以在交易平台上进行交易。而你现在自己创建一个ERC20资产,是不会实时列入到火币、币安交易所的交易对中进行交易的。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现在所说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其实已经涵盖了传统金融的发行资产功能,而在传统金融中这部分功能是由投行、券商和证券监管机构来共同完成的。所以当我们在说“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时候,一定不要仅仅将它视为一个简单的“交易所”,它是一个完整的金融生态体系,无论它目前是多么的粗糙不堪和柔弱渺小,但已经具备了接管整个全新金融世界的潜力。
就像传统的媒体是由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和媒体监管机构来共同完成信息生成和发布的流程,“去中心化交易所”也许有一天也会像互联网打破传统信息发布流程那样,重新定义资产凭证发布和流转的全部过程。
最终一战!技术和金融谁将掌控资产发行!
通过区块链技术将会让资产发行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而资产发行权过去是始终掌握在传统金融和监管层的手里,如果资产发行权发生易主,也就意味着这将会重塑全球金融体系。因为源头发生变化,整个产业链必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大规模的变化,必然会触及传统的利益阶层。传统利益阶层也必然会动用一切力量试图来阻止这件事情的发生。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新兴技术力量和传统金融力量迟早会有一战,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可能会是人类继二战和冷战之后最大规模的战争。而无论战争进行的多么惨烈,我相信,新兴的技术力量必然会赢得最终的胜利,从而重塑全球的金融体系,甚至导致重塑全球的上层建筑格局。
silicon valley vs wall street
本质上来说这是首次技术和金融的较量,也可以看成是硅谷与华尔街的较量,我们必须有着充足的耐心,因为这可能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结果是,美国的金融中心很可能从美东变成美西。当然,也有可能由于美国在金融监管的超强力度,会导致硅谷的技术力量化整为零,变成遍布全球的分布式战争。但由于全球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几乎不可能所有的国家在金融监管上达成一致,总有部分国家会成为技术力量的突破点,最终使得无法形成全球监管同盟,从而导致传统金融的逐渐衰弱。
每次当我想到,今天的金融世界正在逐渐走向困顿,也许只有全新的技术才能让它走向新生。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机导致一次又一次的严格监管,不断叠加的监管成本和巨头们的垄断让这个只不过数百年的行业,却成为很多人将其视为不可以改变的自然法则。就像到现在很多人似乎认为一定只有国家信用背书的货币才是真正的货币,却忘了信用货币仅仅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如果你能够跳出传统思维的束缚,想象如果可能有一天投行、券商甚至一些其它大型金融机构在要烟消云散时,那真的是世界末日还是会开创出一个全新的未来?
后记
记得在2002年1月的某一顿饭局上,听着一些传统出版行业的人在激烈讨论购买某个杂志的刊号,当时作为一个刚刚毕业且已经每天都在上网的大学生,心中难免有些嘀咕,到底杂志还能存在多久。当看到这么多前辈在教导我说,刊号作为国内传媒行业非常稀缺的资源,肯定在未来有巨大的升值空间,我小心翼翼的说会不会以后大家都在网上看内容了。前辈们纷纷不屑的表示,无论是出现什么技术,报纸杂志以及电台电视这样的渠道永远是不变和最有价值的,因为发布渠道一定是需要走审核这个流程的。到今天的我,怎么也想不起来他们到底讨论的那个刊号值几十万还是几百万,也完全不记得自己上次阅读杂志是什么时候,甚至不记得多久没有交过有线电视的费用,但那些传统媒体人的热情和骄傲的眼神却还记忆犹新,而那天窗外的大雪就和此时我窗外的大雪也那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