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是货币,不是权益
Naval最近挑起了一场关于开发人员激励制度与持币人价值的辩论,引发了广泛关注与回应也激起了一场颇有成效的讨论。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已然告罄。但是我并没有郁闷的想要去撞墙,反而觉得我应该把假设和遐思都放在由此揭露的加密货币领域中一些不言自明的问题上。
Naval抛出的两个问题是:
1. 持币人的价值是什么?
2. 如何激励开发人员?
Naval的论点源于一个深度问题:货币资产领域内的技术投资精神。而货币资产与技术投资这两者却是完全相对的关系,举个例子,就像以太坊本身和多重签名技术一样。如果我们想要调和这种相对关系,就必须要解答Naval提出的两个问题。
本文的目的是从你的大脑中把这些观念清除掉。我无法保证它完全有用…你可能在这之后还是会抱有之前的思想。但还是希望你能抛掉将token与传统创业公司投资进行类比的想法,并且开始理解投资者在加密货币领域内发挥的重要作用。如果你可以的话,那么山寨币戒毒有望。
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加密货币是货币
2. 加密货币是如何获取价值的
3. 投资者在价值获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4. 投资者操纵局势
【加密货币是货币,不是权益】
把实际上是货币的加密货币视为权益是一项原则上的谬误。当然,几乎所有的“技术白皮书”中都不会提到货币(money)。但是既然要有激励机制,为什么他们不会提呢?
“假装”自己的token是一种类似于权益的东西会使他们的token与比特币产生区别。白皮书不会诉诸货币的本质,它只会提出对传统权益投资者有吸引力的观念。但是实际上,所有未与交易媒介(MoE)直接挂钩的加密货币都应该被这样理解。
大多数加密货币在“半去中心化经济”中都一定会有作为交易媒介(MoE)存在的用例。让很多“技术专家”失望的是,这是典型的经济学论调。交易媒介和货币与权益大不相同。
如果你觉得我说的好像有点过于琐碎了,我保证其实没有。因为有些细微的但是却很关键的差别,如果不搞清楚的话会引发一连串的问题。
【创造价值!=获取价值】
任何企业,无论是否中心化,它的价值都是它为最终用户提供的服务的价值。但是提供价值并不一定意味着企业一定就能够获得这些价值。一份好的权益投资既能创造价值又能获取价值。
一份投资的价值依赖于市场规模与市场投资者获取价值的多少。但是这两个因素却往往是不想关的。开源项目几乎都会存在这个问题,开源技术,例如Linux系统为世界带来了很大的价值,但是它本身却没能获取这些价值。
开放源码的自由、安全、灵活以及问责制都比选择使用专利方案要好得多,但是这些获取这些价值的努力却往往是徒劳的。Token被认为是开源代码开发人员的“白衣骑士”(whiteknight, 原产生于并购过程,指企业为了避开恶意并购者而自己寻找的并购第三方)。开发者可以开放源码,也可以赚到钱。
如何获取价值?
千禧一代崛起之前,权益是创业公司用来筹集资金的工具。权益是一种合约,它赋予持有人追索企业资产负债表与清算价值的权力。简单来说,权益投资人通常投资的是现金流。但是如果token不是权益,那么买家真正投资的是什么呢?
据FredWilson(我非常尊敬的一个人)所说,答案是“去中心化基础设施”。
我想Fred和其他人大致是正确的。但是部分投资者出错的地方在于他们把权益类基础设施投资与token和货币投资相提并论了。注意这句话里的关键词是token。
以下是我对加密货币创造价值与获取价值的整个过程的理解:
步骤1:说服投资者token是一种类似于权益的东西
步骤2:说服投资者协议将会很“胖”
步骤3:创建一个“基础设施”协议
步骤4:卖给投资者
步骤5:盈利
Token确实助力了(准)去中心化基础设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token发布者一定会获取到自己创造出的所有价值。就像我们的Linux系统一样。
货币价值的获得归结于货币的供求关系。例如,MV=PQ(门外汉也知道的交易方程式),获得这种动态平衡的程度也很有趣。这是一种很有用的思维构造。但是它不应该被隔离使用。
我主张的下一个观点可能会让人感觉有点不舒服,因为它会与我们上面提到的根深蒂固的观念有冲突,但是还请忍住想要倒退的冲动,继续读下去。
任何东西的市场价值都是它所代表的财富总量,也就是单位总量×资产价格。例如,苹果公司市值7千亿(美元),就意味着它的股票代表的财富总量是7千亿;黄金价值7万亿(美元),就意味着黄金本身代表的财富总量是7万亿;而比特币价值1.5千亿(美元),则意味着它的token代表的财富总量是1.5千亿。关于货币流通速度V的讨论只是解释这种机制的另一种方式。对于权益和token来说,它代表的财富总量越大,它本身的价格就会越高。
我们可以更直观地这样理解,如果你买了某样东西并且马上将它卖了出去,那就抵消了你买它可能会带来的好处。
权益投资者会使用KPI指标和倍数来表示价值创造与获取的比例:LTV/CAC(客户终身价值/用户获取成本),DAU(日活跃用户数)和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倍数。基本准则是随着“使用率”的增加,资产估值也会增加。KPI模式帮助他们抽象出易于理解的指标。但是加密货币领域并不使用相同的思维模式。
KPI适用于权益是因为“使用率”一般会映射到现金流。关注开发人员活动之类的说法适用于中心化平台是因为越多人从事开发工作,就越有可能吸引更多现金流。中心化的数据聚合体,例如Google,Facebook, Natflix, 需要获得非常巨大的使用量才能启动价值创造到价值获取的良性循环。
随着企业现金流的增加,由于对现金流的追索权和随之而来的股息收益/清算价值的增加,持有企业股票的动机也会增加。如果企业的原市值是1千亿美元,现金流从1千亿增加到2千亿美元,收益翻倍,那么为了将收益拉回到市场水平线上,该资产的价格也会翻倍。投资者因此就需要持有更多的权益才能获得收益。但是即使是在价格不上涨的情况下,如果分红增加了投资者也会获得很好的收益。
在加密货币中也有一样的默认假设,即上图中从使用率到价值创造之间的过程对于加密货币来说也是正确。KPI的提升,例如Filxoin网络使用率的增加,将会为加密货币带来价值。但是权益与货币之间区别最大的地方在于持有的激励机制不同。
货币的行为本质
与权益不同的是,加密货币与货币对于现金流没有追索权,同时也没有优先权、股息流并且没有按比例分摊清算价值的说法。货币不是生产性资产。
如果你正持有一种货币,你的预期就是该货币的市值会保持不变或者在未来有所增加(因此可以用来储值)。考虑到我们上面所说的准则,其实也就是对于资产价值不变或者有所增加的预期。但是货币与权益不同的是,由于它不是生产性资产,持有货币的收益完全依赖于其他人的行为。
据我所知token是不能用来直接消费的。至少我希望你也没有用它来进行购买行为。但是只有当其他人认为token可以用来交易商品或服务的时候,它才会为持币人带来价值。
货币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所有人都相信它是有价值的。而如果没有这一共同信念,那么持有货币就没有任何内在价值。
当你使用货币时,就说明其他人对这种货币性资产有需求。如果这种货币资产不可以直接进行消费,那么只有当其他人也认为它们可以用来交换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时候,他们才会接受它。货币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它赋予了持有人这种可选性,这是货币需求衍生出的一个副产品。
投资者自投新货币:加密货币“回归定理”
希望到目前为止你已经理解了货币与权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使用相同的思维模式来思考这两种投资将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但是你可能还是会想,如果货币价值不依赖“使用率”,货币性资产最初时如何实现价值积累的?
下面,我用一种加密货币“回归定理”来阐述加密资产迈向货币化(实现价值累积)的三个步骤(回归定理由Mises在他的货币起源论中提出)。我并不是要对货币起源做说明,而是要说明加密货币资产如何累积价值并且在今天的形势下获得成功。
只有完成上面的三个步骤,加密货币才能实现价值累积。但是在进一步向你解释这个过程其实只能发生在一种资产上之前,我先要简单介绍一下这个过程中的概念。
首先,加密货币作为一种为了特殊目的而被持有的资产出现。如果它可以成功被采用,那这种新型货币的早期投资者就会获得可观的回报。但是持币人在最开始的时候不可能使用这种货币交换商品与服务,也就是说高风险可能会带来相应的回报。
第二步是引入一种狭义实用性,例如以太坊引入的ICO以及比特币带出的丝路。我觉得比特币作为高通胀通货国家的公民的价值存储工具也是眼下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个概念中使用实用这个词可能会让人觉得不太纯粹,因为dApp平台的推广者已经从我们这里偷走了平台的实用性。但是这里的实用工具并不一定意味着“dApp实用性”。它只是反映了加密货币从一种纯粹的投机资产发展为具有投机需求于狭义实用性的资产的过程。
第三步也是最后一部,加密货币会成为一种货币,一种你需要并且会使用的资产,同时会成为你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一种投资手段。但是真正的货币不仅仅只是一种具有狭义实用性的资产,它还是一种生存所必须的东西。它会作为你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一种投资手段以及你跨越空间与时间进行财富转移的工具。就像星际迷航,只不过转移的是货币。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时间因素没有的得到正确评价。储值工具(SoV)与交易媒介(MoE)之间的一个关键联系是储值工具就是未来的交易媒介。投资者想要对未来的选择性做出投资就必须要有未来的投资者一定会需要自己投资的这种货币作为储蓄工具的信心。而且未来的投资者也需要同样的保证。这个过程最后会成为一个非线性的递归过程。
第一步中的投资是基于资产会发展到第二步的前提上的。而且第二步的潜在投资者会购买这种资产也是基于他们认为这种资产可以发展到第三步的前提上。因此,只有当投资者认为一种资产可以完成整个1-3流程的情况下,他们才会在第一步进行投资。如果这整个过程中有任何缺漏的地方,那么从一开始投资就不会出现。如果第一步中的投资者认为这种资产不具有成为一种能被广泛采用的货币的能力,那么这种货币从一开始就不可能出现大量增值。
这就是为什么货币政策必须要具有长期公信力。但是由于货币的价值依赖于持有人对于这种货币资产未来的信心,这其中的不确定性就会抑制加密资产胡哦比话的过程。如果最开始的持有人不知道未来持有人将会受制于怎样的货币因素,他们根本不会把赌注押在未来持有人的身上。
但是你可能会说,很多加密货币都违背了“加密货币回归定理”。是的,目前,这个过程确实是漏洞百出。但那是由投资者的行为本质导致的,大多数投资者的行为都类似于在旧货市场上的醉汉行为。反正不管价格如何、实用性如何,只要头脑一热,他们什么都会买。
今天大多数投资者仍然错误的认为加密货币可以像股票一样积累价值,他们投资的成功取决于从步骤1到2的完全过渡。然而,当加密货币尝试进行过渡时,单有使用率却不足以维持加密货币的价值。第2步到第3步的过渡也是必须的。那些引导其他人参与加密货币货币化进程的人就是长期投资者和持有者。在我看来他们并不是搭便车的人(free rider)。
为什么只到第二步是不够的?人们普遍认为货币是有价值的,因为它可以作为交易媒介(MoE),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是恰恰相反的。如果货币只是单纯地被用作一种货币性的交换媒介,而不作为储蓄手段,那么当用户售空资产时,货币价值的增加会立即被抵消掉。货币市值增加的唯一方式是人们更多的用这种资产作为自己的财富持有手段。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美元的使用率以及采用率都有大幅增加。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储备货币,和原油交易机制,以及大型权益ICO(我的意思是IPO)的首选货币,其采用率大大提升。但是自1970年以来(美元宣布与黄金脱钩),黄金价值持续增长,与美元的比率上涨了6倍。显然“使用率”不是货币长期价值的唯一决定因素。
黄金vs美元
因此第3步,即货币被投资者广泛采用是非常必要的。
第2步与第3步之间的过渡:(不)聪明的投资者
鉴于股票可以转换成资产以及可以按比例分配股息份额的性质,它的价值是独立于市场信念的,但是货币的价值却完全依赖于其他的投资者。
BenGraham在他具有重大影响的关于资产估值的文章《聪明的投资者》中,赞扬了将资产价格与市场信念分离的优点。由于权益持有人对于现金流有追索权,想要在权益市场中获得成功,你就必须要成为一个逆向投资人。低于价值的价格代表了一个很好的买入机会。在权益市场上,如果你投资了所有其他人都认为会实现的,有效市场假说就会出现。如果跟随了市场的脚步,你的回报将会与市场的回报相同,而且你的个人有限资本就会进入Vanguard的口袋(领航投资,历史上以消极投资和反市场周期的投资风格而著称)。
在股票市场上,你需要脱离市场信念,不把货币集中投资在市场先生告诉你的篮子里。
但对于加密货币来说,你的想法越是靠近市场信念,你的货币流动性和销售性越强,即,你投资的货币的市场需求就会增加。开发者活动、网络口碑、dApp发布以及ICO并不是领先指标。不要跟随开发人员。看准货币,好的开发人员自己就会加入进来。
懂了吗?
当你拿你的时间去交换货币的时候,也就是俗语所称工作的时候,你认为货币会比时间/努力为你带来更多的选择权,因为其他人现在和将来对你赚取的货币都有需求。在这一点上,货币可以说是一种流动的时间。为货币而工作就是在追求长期的选择权。你今天选择持有某种货币而不是马上抛掉它就说明你认为未来人们会需要这种货币。
与权益领域不同的是,在加密货币领域内成为一个“聪明”的货币投资者却扼杀了这种选择权。在加密货币市场上实行逆向投资,你几乎无法从中获利。这也是比特币的崛起为一部分人上的艰难的一课。如果一支股票的价格翻倍,其他因素保持不变,那么它的价值就会逐渐降低,因为投资者收到的股息收益会减少。但是对于货币来说,反过来才是正解。例如,今天比特币的价格比它在1美元时对投资这更有利,因为它变得更加畅销了。
其市值也增加了很多,这也就表示有更多的人接受了它并且对它产生了需求。
在货币领域内,你应该成为一个“不聪明的投资者”。良币为人需要并接受,而劣币则不被人持有。市值就是这种动态的表现。
对于货币来说,货币网络越大越好,因为它随后会导致更多人的买入,更进一步加强这种价值。随着两种不同货币之间流动性差异的扩大,就会出现持有流动性较差的那种货币的无用性。持有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会产生机会成本,而且资产持有人会自然转向持有流动性较高的资产。随着更多的人都转向更好的资产,这两种资产之间的差距就会被放大。一旦其他人意识到了这一点,良币驱逐劣币就会成为一种自证预言。劣币最终会出现通胀,而良币会出现紧缩。投资者将会被迫集中于其他的投资市场,不断地重新计算并且对哪种资产最有可能被驱逐做出内部预测。
由于这种强大的正反馈循环,自由市场上一般只会出现一种储备货币。步骤3就是所有财富最终集中于一种货币资产的过程。而最终哪种货币会胜出是由长期持有人的需求决定的。
如果没有长期持有者,就不可能引导新货币在上面的循环中取得进展。没有长期持有人,就不会存在加密货币市场。而且,如果没有投资者持续的不妥协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加密货币将没有任何成为货币性储值工具的可能。
投资者的健忘性是回归定理的关键推动力。但是最后从就货币资产中退出的人将会暴露自己的私钥,最后像持有津巴布韦币一样。害怕错过就会变成害怕不能退出。
【投资者主场并“激励”加密货币的发展】
正如我们看到的一样,任何货币的市值和估值都依赖于它所代表的财富量。根据加密货币回归定理,投资于一种加密货币说到底就是相信未来其他人会有持有这种货币的需求。对于任何想要脱颖而出的加密货币,对于任何想要赚钱的人来说,我们一定要安抚长期投资人。而拥有最坚韧的精神以及最多持有人的货币最终才会胜出。
开发者其实可以尝试再发行一种客观上更好的货币,但是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它就会反超之前不太好的那一个。如果想要顺利反超的话,就需要投资者的跟随。开发者只有创造出某种投资者愿意持有的东西,才可能从加密货币中获得回报。
优秀的开发者是无价之宝。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开发人员就像跟随鲨鱼捕食的领航鱼。开发者(矿工)被迫按照投资者发出的信号进行开发工作(segwit2x也说明了这一点)。他们收到的Token价值回报依赖于投资者对token的需求。开发者最终要依赖投资者(这里有一些微妙的地方,例如,比特币依赖闪电网络)。
千万不要误以为我是在说开发人员不重要。我愿意放弃一切成为Greg Maxwell 或者Elizabeth Stark。我想表达的是这里有一个由投资者利益催化产生的反馈循环。投资者表示,由于比特币持有的财富最多,所以它是最有可能胜出的。很多顶尖的开发人员都在从事比特币开发工作并且购买了比特币,利用它的崛起赚取了回报。很多投资者都因为它强大的技术路线图而加入了比特币。
但是开发人员只有在投资者高度重视的情况下才会获得激励与回报。开发者不可能单靠自己创造加密资产的价值。他们需要创造出一些投资者想要持有的东西。由于加密货币回归定理,基于长期估值而给出的高初始估值最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开发人员的薪酬。
开发人员激励制度
回到Naval最初的论点,目前的实用性通证能够激励开发人员的唯一原因是那些不可信任的投机者和投资者们正在错误地持有token。开发者正在从投资者的不确定性和随之而来的过高估值中获利。
比特币开发人员得到的回报并不像ICO一样显而易见,但是那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对于很多传统主义者来说,很多事情在实践中都会比在理论中得到更好的结果。比特币核心是到目前为止出现过的活跃度最高的开源资源仓库。如果它是源于对于激励机制的忽略,那估计我们就需要从所有的开源项目中废除所谓的激励机制了。
比特币相对其他加密币来说比较特殊的一点是,由于其开发人员没有薪水或者说预售分配可得,如果他们想要从自己的开发工作中获利,他们中的很多人就不得不成为持有人。考虑到长期持有人对于加密货币的成功起着关键作用,那么持有人群与开发者人群有一部分重叠将会是一种最好的协同。而且这是比特币开发者激励机制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而比特币优美地促成了这种一致性。开发者只有在投资者得到token增值的安抚时才会得到回报,而比特币开发者往往也是投资者。这就促成了风险与利益的共同承担。
下一个观点可能会对上面提到的那些负有“技术专家”精神的投资者伤害最深。但是坦白讲它可能是“技术革命”在没有风投投资人影响的情况下获得成功的原因。加密货币打到巨人歌利亚(垄断巨头)的说法固然令人感到兴奋,但有时如果你能够让巨人站在自己这边反而会更有利。而且通过给开发者分配一大笔预挖矿资产的方式来打倒比特币,就像用垄断资金挖角苹果工程师来对抗苹果一样。
我认为大多数开发者由于不具备必要的知识不能也不应该在协议层对加密货币做出贡献。但是这也没什么。这世界上有很多其他开发人员可以解决,而且风投可以投资的问题。ICO融资的速度超过了传统(非加密货币)权益融资的速度,这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很多资金也可以通过重新分配来支持现存的最好的加密“货币”。
开发者会跟随投资者。只要投资者继续为ICO注入价值,开发者就会发布token。当这不可避免得发生变化时,“开发者的激励机制”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只要投资者完成山寨币戒毒(理智对待山寨币),我们就能更好地激励开发人员。
【结语】
投资者是加密货币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投资者不是free rider,他们是:1. 告诉市场自己需求的人,2. 为开发人员和其他持币人的工作带来回报的人。开发人员和早期的风投机构应该对投资人感到很亲切,因为那样他们才会拿到薪资。
资产估值是根据投资者行为确定的,开发者获得的薪酬也是如此。为了获得更好的资产估值,开发人员最终会跟随持有人的意愿行动。因此投资者才是最为重要的。
最后,持币人控制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