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寒冬:流量枯竭还是信仰崩塌?
2008年9月,以雷曼兄弟的倒闭为开端,金融危机在美国爆发并向全世界蔓延。为应对危机,各国政府采取量化宽松等措施,救助由于自身过失而陷入危机的大型金融机构。这些举措带来了广泛的质疑,并一度引发了“占领华尔街”运动,大众对传统金融的愤怒达到了顶点。
此时,一个叫中本聪的却在思考如何对抗现有的货币体系,他认为金融危机大爆发是由于现有的货币体系滥发所导致。
2008年10月31日,纽约时间下午2点10分,在一个普通的密码学邮件列表中,几百个成员均收到了自称是中本聪的人的电子邮件:“我一直在研究一个新的电子现金系统,这完全是点对点的,无需任何可信的第三方”。
然后中本聪将他们引向一个九页的白皮书,其中描述了一个新的完全去中心化的货币体系。同年11月16日,中本聪放出了比特币代码的先行版本。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在位于芬兰赫尔辛基的一个小型服务器上挖出了比特币的第一个区块——创世区块(Genesis Block),并获得了“首矿”奖励——50个比特币。
比特币诞生了。
比特币是理想主义者的产品,这为今日的路线分歧引发的纷争埋下伏笔。
在我们身高一米四的时候,我们都是理想主义者,就如哈维尔所言“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
区块链技术是由一群信仰自由主义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者和IT从业者发起的,推动整个体系初期的建设推动是一些顶尖的程序员、黑客,数学天才,密码专家以及各色奇能异士共同完成的,他们创造了一个最顶级的联盟。同任何此类组织一样,他们的共同点是高智商、高度自愿、高度推崇自由主义。
理想状态下,区块链虽然是为了对抗中心化货币体系的无能(金融危机)和对大众的盘剥(通货膨胀税、铸币税等)。搞革命总得扛个大旗,这个“为民请命”的大旗一竖起来,立即就产生了共鸣,迅速火遍全球。
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利益,在利益面前理想主义不堪一击。
比特币在短短八年间,创造了上千万倍的增长,创造了无数造富神话,名利之下内部开始分化。
以程序员为代表的“(信仰去中心化-经济自由主义者)原教旨主义者”主张坚持“去中心化”的初衷,并保持原定的2100万枚比特币数量不变,通过程序的更新降低交易成本,这对广大韭菜们是利好的。但控制比特币产能(资本家,矿工一族)的“修正主义者”们则主张扩容(实际上就是通胀),并最终替代全球央行,收取铸币税。
“修正主义者”代表是有“澳洲中本聪”之称的克拉格赖特,而原教旨主义者的代表是比特币大陆的吴忌寒。路线和理念分歧不可调和,双方爆发了“算力战”,希望通过算力影响对方加密货币的稳定运行和交易,这增加了比特币价格的不确定性,开始有人抛售。
而澳洲中本聪还威胁矿工,如果支持吴忌寒,他将以美元大量抛售比特币,他认为比特币市场没有空间了,比特币将跌至1000美元以下,这加剧了比特币价格下跌。
历史上路线之争导致分裂的故事数不胜数,就如同水泊梁山宋江和晁盖,晁盖是典型的绿林派,而宋江就是典型的招安派,一个要啸聚山林,快意恩仇,自在潇洒,一种想封妻荫子名留青史“重回体制内”,这是两种理念的分裂;近代国共建国理念分裂也爆发了内战……
或许中本聪在创造比特币之处也没预料到事件的发展。但终归,两派的导火索引起了比特币的崩塌,也是理想主义的消亡。
2018年11月20日下午,比特币报价击穿4300美元防线,人民币报价跌破30000元,再创新低,从2017年12月17日涨至最高19891.99美元的顶峰,比特币暴跌近80%。
|
而在十一个月前,比特币曾一度最高涨到19891.99美元。2009年第一个公布比特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1309.03个比特币,8年时间,比特币就翻了2000多万倍,大概世间没有资产的价格增长可与之匹敌了。
2017年是币圈最风光的一年,比币特价格一路上扬,而交易所、空气币、矿机等衍生领域也创造了一个个的造富神话。
|
2
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泡沫经济的定义是: “泡沫状态这个名词,就是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急剧上涨,开始的价格上升会使人们产生还要涨价的预期,于是又吸引了新的买主——这些人一般只是想通过买卖牟取利润,而对这些资产本身的使用和产生盈利的能力是不感兴趣的。随着涨价常常是预期的逆转,接着就是价格暴跌,最后以金融危机告终。”
巴菲特在多个场合评论过比特币:远离比特币,它基本上就是个海市蜃楼;你不能为比特币做估值,它就不是一个生产价值的资产,它是那种真正的泡沫;一样资产的内在价值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在这项资产的有生之年里所有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价值。
现代郁金香泡沫破灭了。
泡沫的破灭一般都经过三个阶段。时间闪回到17世纪荷兰,在一开始,郁金香成为身份地位的标志性象征物,购买郁金香的热潮很快漫延整个商人阶层,随后价格缓慢升温,吸引了社会更多的人、更多的投机资本加入郁金香交易。
接着泡沫加速膨胀,市场陷入疯狂状态,流传各种一夜暴富的故事,几乎无人不知郁金香热,连农夫、女仆、清洁工都加入郁金香交易。
最后,1637年2月4日,本来可能是普通的一天,但是极度膨胀的泡沫毫无预兆的破裂,郁金香价格狂跌不止。数周之间,跌幅达90%以上。人们曾经拥有的财富顷刻间蒸发,化为乌有。
“喔,公民们,这就是狂热的报应!”卢梭对郁金香泡沫中受害的人们发出无情的嘲讽。
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洪灝发了这样一张图。泡沫的催生和结束总是惊人的相似,嘴上说着这次不一样,其实每次都一样。
|
大佬李笑来道出了币圈的醒世名言:
区块链的共识价值不值钱……但因为人太多,有共识,也会产生价值。
比特币是标准的零和游戏,前人利润不是来自比特币本身产生的现金流,而是后来者产生还要涨价的预期,纷纷买入推升价格的差价。所以,在众多人的上涨的共识下,不断有人前仆后继。当价格下跌后,预期反转,就产生相反的自我强化的反身性,众人顿时做鸟散。
反映人气的BTC的Google全球搜索热度的变化与比特币价格就十分吻合。
|
此外,历史上数轮泡沫发酵时间总比崩溃后的时间长,比特币亦然,而且比特币涨幅无人能出其左右。
|
可见,比特币的共识要来得更坚定,泡沫也更坚硬,最困难也无章法可循地就是判断共识的强度,所以,只能当一个旁观者。毕竟,我们的世界充满了荒谬,我们的人生也是,你无法测量荒谬的程度。
比如钻石就在几代人的意识里形成了牢固的共识,一堆碳原子就变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物。比特币是技术者的理想国的试验场,站在现代互联网技术尖端的码农拧成一股力量。
郁金香的背后是乌合之众,而且供给具有很大弹性,有其他观赏植物作为估值参照,郁金香泡沫的破灭,不会再有卷土重来的机会。而比特币去中心化,无估值参照物,上涨过程中经历了93%、88%、70%的跌幅,但是最后又再创出新高,比特币的共识与郁金香的共识不可一概而论。
3
共识基础是流量,流量才是核心竞争力,在流量之上才能谈质量。
李笑来在《韭菜的自我修养》一书里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你一买它就开始跌,你一卖它就开始涨的吊诡情况,因为每一次行情结束根本原因都是入场资金枯竭。就像牛市里买菜的大妈都进场了,后面还有新的接盘新资金吗,行情是不是到头了。
再比如互联网经济其实也是流量经济。而现在已经进入流量枯竭时代,剩下的玩家只能刺刀拼刺刀抢流量。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Q3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环比Q2末仅增长2700万台,月环比增速收窄至1%以内,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量趋于饱和,存量时代人口红利殆尽。
|
流量存量博弈下,快手、抖音等短视频的快速蹿红,挤占了腾讯游戏流量的时长。回到比特币,在2017年达到癫狂高点时,无人不知比特币,盛极而衰。
|
金庸在神雕里写道:在绝情谷中,三人徘徊数月,杨过终是不辞而别。陆无双大恸,程英却道:“三妹,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聚,散了又散,人生离合,亦复如斯。你又何必烦恼?”她话虽如此说,却也忍不住流下泪来。
有些流量就像这白云聚了又散,一群乌合之众聚集而成,容易各自夺路而逃,共识生命周期短。
影视圈的鲜肉们自带顶级流量,单条微博转发能过千万,片酬瞬间打破老一辈演员的上限。发行人为何愿意用天价片酬投一群没有面瘫脸演员?本质上高片酬是演员背后顶级流量以及团队流量运营能力的对价,而演技只是赠品。
但是,这种模式的困境在于,没有质量的流量就像浮云,没有演技这些基本功加持,迟早衰退。今年知名的流量演员暑期档热播电视剧收视率纷纷扑街,而加拿大吴亦凡也身陷刷榜质疑声中,流量小生的面临全面崩塌。
从流量质量的角度看,比特币因程序猿的理想而创造,自带信仰值,流量的共识强度比流量小生不知道高到哪里去,这也是几次三番比特币暴跌后还能卷土重来。
因此,“比特币是泡沫”是客观事实,但是“有共识的人多了它就是一个有价值的泡沫”也是客观事实。但是,它没有估值之锚,跌至多深,涨至多高,无法度量。比特币背后的共识附带信仰,信仰要怎么衡量呢?此次下跌会否导致技术派信仰崩塌?
所以,我还是吃瓜看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