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之痛 区块链应如何化解?

泡沫已破,区块链行业正从浮夸回归理性。经历了大起大落后,大量的“区块链+”让这门技术又延续了半分热度。至于加什么,对于挂羊头卖狗肉的伪装者来说,似乎并不重要。但是对于希望借助区块链赋能其它行业的人而言

溯源之痛

泡沫已破,区块链行业正从浮夸回归理性。

经历了大起大落后,大量的“区块链+”让这门技术又延续了半分热度。

至于加什么,对于挂羊头卖狗肉的伪装者来说,似乎并不重要。但是对于希望借助区块链赋能其它行业的人而言,区块链不过是一门技术,“+”号后面的东西才是重点。

目前来看,“区块链+金融”似乎最受欢迎,契合度较之其他行业要高,毕竟区块链从出世起就与金融有了不解之缘。不过AI、游戏、娱乐、零售等领域也都有人在尝试,今天主要说说区块链对零售的影响,尤其是对商品溯源的影响。

早在2016年,沃尔玛就与IBM以及北京清华大学达成合作,利用区块链技术跟踪食品;今年3月,天猫奢侈平台Luxury Pavilion推出了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正品溯源功能;6月,京东宣布成立“京东品质溯源防伪联盟”,与400多家国内外品牌达成合作,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11000多种、超过10亿件商品的溯源,并上线了商品溯源聚合小程序“智臻生活”;苏宁国际也已经上线区块链商品溯源系统,对商品的生产、加工、运输、流通、零售等环节进行 DNA 式的标签跟踪记录。

据说国酒茅台也即将推出正品防伪溯源服务系统……我们可以看到,零售行业正通过区块链重构溯源系统。如果考虑到以往市场的状况的话,这些动作不难理解。

假货横行,商品的溯源之痛

今年7月26日,拼多多上市了,这个仅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京东等企业十多年成就的企业,一时间成为全民的焦点。然而这个励志故事并没有赢得掌声和喝彩,取而代之的是排山倒海的口诛笔伐。矛盾源于假货。

假货现象并非起于拼多多,早已存在多年。且涵盖各类产品,遍布各个渠道。马未都先生就曾说过这样的话:现在连豆腐都有假的了,假古董还有什么不可思议的?

可想而知,假货的普遍性和粘性有多大。为何假货难以去除?归根结底就在产品溯源系统的不完善。

溯源是产品从供应链下游至上游的逆向流通,即识别一个特定的单元或一批产品来源的能力。传统的溯源技术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RFID无线射频技术,一种是条码加上产品批次信息(如生产日期、生产时间、批号等),还有一种是二维码技术。

通过这三种技术收集商品各阶段的信息,包括原产地、加工、包装、运输、零售等各阶段的信息。这些信息犹如产品的身份证一样,但技术上存在缺陷,让这些信息看起来价值似乎不大,可信度也不高。

其中最主要缺点就是采集信息不完备,很多产品溯源信息只能查到其品牌、名称、规格、标准号、保质期等常规信息。优质产品的有用信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消费者并不能从简简单单的信息里面辨别产品的优劣。所以其价值并没有多大,这大概也是消费者不关注溯源信息的原因。

现在很多超市和商场都提供商品溯源的查询,但使用这个服务的人却不多。究其原因,一个是溯源信息价值不大,还有一个则是信息未必可信。

虽然传统的溯源服务多由第三方的机构提供,但是这些机构公信力如何却不得而知。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何况这些机构就靠着这些技术吃饭呢。况且,即使第三方机构是可信的,也难以防止商家通过复制或转移防伪标识进行造假的情况。

除此以外,信息登记过于中心化,也有被黑客攻击、篡改的可能。总之,在监管不透明、技术不完善等情况下,传统溯源在可信度方面需要打一个问号。

信息不完善和可信度的不足使得溯源的相当有难度,毕竟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作假。因此,效率也就难以提高了,这也是传统溯源的一个弱点。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假货和标准化不足的产品始终围绕在人们的身边。直到今年7月份,“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又一次刺激了人们的神经,在全民的讨伐下,商品溯源的重要性又一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

于是乎,一直不温不火的区块链+溯源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从现状来看,区块链对溯源显得有些鸡肋。

效果有限,区块链+溯源有点鸡肋

我们知道,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账本,借助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实现去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性、可追溯性、开放、匿名等特点的一种新型应用模式。

从这些特性来看,区块链似乎能与溯源有不错的相性。

供应链与区块链结合,让生产、加工、运输、流通到零售全程信息上链。由于区块链信息不可篡改,极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当然,这需要供应链上所有环节都参与进来,否则这个链就不完整。

同时,全面而丰富的信息也更加有价值,甚至可能成为产品价值的一个评判因素。这就好比一个人的履历,出身、学历、经历、喜好把一个人呈现出来。如果信息真实可信,某种程度上,可以判定一个人是优秀还是普通。

由于每个环节都会定位并记录,溯源的效率也可以大大提升。如沃尔玛运用了IBM提供的基于区块链的“追踪-记录”(track-and-trace)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可以跟踪货物从农场到货架的全部信息,原本需要几天或几周时间来完成的跟踪定位过程,运用区块链技术仅仅需要几秒钟。

若商品引发问题,亦可以迅速追踪其来源找到问题并解决,或者事后问责。

理论上讲,区块链确实可以很好解决溯源的问题,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很多。

在技术层面上,区块链技术还不成熟。如采取何种共识机制也影响着信息的可信度。POW(工作量证明)机制则相对公平但时间成本过高,DPoS(股权授权证明)可以提高处理效率,但具有中心化的嫌疑。

同时,平台不统一、标准不一也会降低公平性。如今,各零售商巨头都建立了自己的区块链溯源平台,但就如业内人士所说的郑小维说的,“他们一边卖东西一边做溯源,话都是自己说的,相当于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这其中又有多少公信力?

而影响信息的真实性的还有人心,这也是每次谈到技术运用不可避免的话题。区块链确实可以保证信息上链后不被篡改,但是对上链前信息的真实性却没有鉴别能力。如果源头作假,那么区块链就会为这个虚假信息佐证,这无异于三人成虎的故事。换句话说,区块链并没有解决“真假”的问题。

区块链技术的实现需要由多个节点协同完成,需要带宽、存储空间、人力资源等资源的不断投入,规模扩大,节点数量也会呈几何级数增加。在如此大的投入下,区块链溯源的成本注定高于传统溯源。

羊毛出于羊身上,最终这些成本还会转移到消费者身上。但消费者不见得会愿意为这个技术买单,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心度可能是最高的,但是真正能触发购买的第一要素,并非食品安全,而是价格。此前,北大荒区块链公司的第一批区块链认证大米已在京东预售,价格将近为同类产品三倍。最终,该产品也并没能给公司带来收益。

一边是技术有其先进的地方,一边是技术尚未完善,效果有限而投入不断加大的现状,正如鸡肋一般。然而即使食之无味,弃之亦可惜,区块链与溯源还有很多可能性。

区块链+溯源的可能性

从目前的发展程度来看,区块链对于商品溯源并不是必要的,或许也不是最佳的办法,但未来也有不少可能性。

说到底溯源就是一个监督手段,在产品出现问题时,能够确认追责对象。虽然区块链没有辨别商品真假的能力,但是可让来源清晰透明,强化追责机制。源头可以作假,但是一旦作假的代价够高,就能约束这种行为。

在技术上,区块链仍需不断优化,强化安全水平,找到一个相对公平又有效率的共识机制,提高信息的可信度。

建立统一的标准。2016年初,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全国追溯数据统一共享交换机制基本形成。针对不同产品制订相应规范,抓紧制定实施一批关键共性标准;鼓励有关机构为广大生产经营企业提供市场化认证服务,适时支持专业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探索建立追溯管理体系专门认证制度。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国家建立建立一个区块链溯源平台,由各行业共同使用,这可以建立统一标准,或许也是降低成本的最佳办法。

总的来说,区块链+溯源尚在发展阶段,在技术和监管的完善下,区块链解决溯源难题,甚至杜绝假货都有可能实现。

生成图片
6

发表评论

溯源之痛 区块链应如何化解?

星期二 2018-11-13 19:23:48

溯源之痛

泡沫已破,区块链行业正从浮夸回归理性。

经历了大起大落后,大量的“区块链+”让这门技术又延续了半分热度。

至于加什么,对于挂羊头卖狗肉的伪装者来说,似乎并不重要。但是对于希望借助区块链赋能其它行业的人而言,区块链不过是一门技术,“+”号后面的东西才是重点。

目前来看,“区块链+金融”似乎最受欢迎,契合度较之其他行业要高,毕竟区块链从出世起就与金融有了不解之缘。不过AI、游戏、娱乐、零售等领域也都有人在尝试,今天主要说说区块链对零售的影响,尤其是对商品溯源的影响。

早在2016年,沃尔玛就与IBM以及北京清华大学达成合作,利用区块链技术跟踪食品;今年3月,天猫奢侈平台Luxury Pavilion推出了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正品溯源功能;6月,京东宣布成立“京东品质溯源防伪联盟”,与400多家国内外品牌达成合作,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11000多种、超过10亿件商品的溯源,并上线了商品溯源聚合小程序“智臻生活”;苏宁国际也已经上线区块链商品溯源系统,对商品的生产、加工、运输、流通、零售等环节进行 DNA 式的标签跟踪记录。

据说国酒茅台也即将推出正品防伪溯源服务系统……我们可以看到,零售行业正通过区块链重构溯源系统。如果考虑到以往市场的状况的话,这些动作不难理解。

假货横行,商品的溯源之痛

今年7月26日,拼多多上市了,这个仅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京东等企业十多年成就的企业,一时间成为全民的焦点。然而这个励志故事并没有赢得掌声和喝彩,取而代之的是排山倒海的口诛笔伐。矛盾源于假货。

假货现象并非起于拼多多,早已存在多年。且涵盖各类产品,遍布各个渠道。马未都先生就曾说过这样的话:现在连豆腐都有假的了,假古董还有什么不可思议的?

可想而知,假货的普遍性和粘性有多大。为何假货难以去除?归根结底就在产品溯源系统的不完善。

溯源是产品从供应链下游至上游的逆向流通,即识别一个特定的单元或一批产品来源的能力。传统的溯源技术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RFID无线射频技术,一种是条码加上产品批次信息(如生产日期、生产时间、批号等),还有一种是二维码技术。

通过这三种技术收集商品各阶段的信息,包括原产地、加工、包装、运输、零售等各阶段的信息。这些信息犹如产品的身份证一样,但技术上存在缺陷,让这些信息看起来价值似乎不大,可信度也不高。

其中最主要缺点就是采集信息不完备,很多产品溯源信息只能查到其品牌、名称、规格、标准号、保质期等常规信息。优质产品的有用信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消费者并不能从简简单单的信息里面辨别产品的优劣。所以其价值并没有多大,这大概也是消费者不关注溯源信息的原因。

现在很多超市和商场都提供商品溯源的查询,但使用这个服务的人却不多。究其原因,一个是溯源信息价值不大,还有一个则是信息未必可信。

虽然传统的溯源服务多由第三方的机构提供,但是这些机构公信力如何却不得而知。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何况这些机构就靠着这些技术吃饭呢。况且,即使第三方机构是可信的,也难以防止商家通过复制或转移防伪标识进行造假的情况。

除此以外,信息登记过于中心化,也有被黑客攻击、篡改的可能。总之,在监管不透明、技术不完善等情况下,传统溯源在可信度方面需要打一个问号。

信息不完善和可信度的不足使得溯源的相当有难度,毕竟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作假。因此,效率也就难以提高了,这也是传统溯源的一个弱点。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假货和标准化不足的产品始终围绕在人们的身边。直到今年7月份,“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又一次刺激了人们的神经,在全民的讨伐下,商品溯源的重要性又一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

于是乎,一直不温不火的区块链+溯源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从现状来看,区块链对溯源显得有些鸡肋。

效果有限,区块链+溯源有点鸡肋

我们知道,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账本,借助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实现去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性、可追溯性、开放、匿名等特点的一种新型应用模式。

从这些特性来看,区块链似乎能与溯源有不错的相性。

供应链与区块链结合,让生产、加工、运输、流通到零售全程信息上链。由于区块链信息不可篡改,极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当然,这需要供应链上所有环节都参与进来,否则这个链就不完整。

同时,全面而丰富的信息也更加有价值,甚至可能成为产品价值的一个评判因素。这就好比一个人的履历,出身、学历、经历、喜好把一个人呈现出来。如果信息真实可信,某种程度上,可以判定一个人是优秀还是普通。

由于每个环节都会定位并记录,溯源的效率也可以大大提升。如沃尔玛运用了IBM提供的基于区块链的“追踪-记录”(track-and-trace)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可以跟踪货物从农场到货架的全部信息,原本需要几天或几周时间来完成的跟踪定位过程,运用区块链技术仅仅需要几秒钟。

若商品引发问题,亦可以迅速追踪其来源找到问题并解决,或者事后问责。

理论上讲,区块链确实可以很好解决溯源的问题,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很多。

在技术层面上,区块链技术还不成熟。如采取何种共识机制也影响着信息的可信度。POW(工作量证明)机制则相对公平但时间成本过高,DPoS(股权授权证明)可以提高处理效率,但具有中心化的嫌疑。

同时,平台不统一、标准不一也会降低公平性。如今,各零售商巨头都建立了自己的区块链溯源平台,但就如业内人士所说的郑小维说的,“他们一边卖东西一边做溯源,话都是自己说的,相当于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这其中又有多少公信力?

而影响信息的真实性的还有人心,这也是每次谈到技术运用不可避免的话题。区块链确实可以保证信息上链后不被篡改,但是对上链前信息的真实性却没有鉴别能力。如果源头作假,那么区块链就会为这个虚假信息佐证,这无异于三人成虎的故事。换句话说,区块链并没有解决“真假”的问题。

区块链技术的实现需要由多个节点协同完成,需要带宽、存储空间、人力资源等资源的不断投入,规模扩大,节点数量也会呈几何级数增加。在如此大的投入下,区块链溯源的成本注定高于传统溯源。

羊毛出于羊身上,最终这些成本还会转移到消费者身上。但消费者不见得会愿意为这个技术买单,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心度可能是最高的,但是真正能触发购买的第一要素,并非食品安全,而是价格。此前,北大荒区块链公司的第一批区块链认证大米已在京东预售,价格将近为同类产品三倍。最终,该产品也并没能给公司带来收益。

一边是技术有其先进的地方,一边是技术尚未完善,效果有限而投入不断加大的现状,正如鸡肋一般。然而即使食之无味,弃之亦可惜,区块链与溯源还有很多可能性。

区块链+溯源的可能性

从目前的发展程度来看,区块链对于商品溯源并不是必要的,或许也不是最佳的办法,但未来也有不少可能性。

说到底溯源就是一个监督手段,在产品出现问题时,能够确认追责对象。虽然区块链没有辨别商品真假的能力,但是可让来源清晰透明,强化追责机制。源头可以作假,但是一旦作假的代价够高,就能约束这种行为。

在技术上,区块链仍需不断优化,强化安全水平,找到一个相对公平又有效率的共识机制,提高信息的可信度。

建立统一的标准。2016年初,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全国追溯数据统一共享交换机制基本形成。针对不同产品制订相应规范,抓紧制定实施一批关键共性标准;鼓励有关机构为广大生产经营企业提供市场化认证服务,适时支持专业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探索建立追溯管理体系专门认证制度。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国家建立建立一个区块链溯源平台,由各行业共同使用,这可以建立统一标准,或许也是降低成本的最佳办法。

总的来说,区块链+溯源尚在发展阶段,在技术和监管的完善下,区块链解决溯源难题,甚至杜绝假货都有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