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X-lab区块链3.0研究院院长钟宏:STO能否成功拼的是治理能力

2018年10月27日下午,由金色财经主办、贝壳公关承办、节点资本联合主办的首期金色沙龙·破茧系列在四分之三全球区块链商业中心成功举办。本期沙龙以“STO能否成为区块链行业的强心剂”为主题,邀请了来自知名Token Fund、研究机构、交易所、项目方等多领域的重磅大咖,从STO的概念、监管政策、应用案例、优势与不足等维度,深入探讨了STO的发展趋势。

2018年10月27日下午,由金色财经主办、贝壳公关承办、节点资本联合主办的首期金色沙龙·破茧系列在四分之三全球区块链商业中心成功举办。本期沙龙以“STO能否成为区块链行业的强心剂”为主题,邀请了来自知名Token Fund、研究机构、交易所、项目方等多领域的重磅大咖,从STO的概念、监管政策、应用案例、优势与不足等维度,深入探讨了STO的发展趋势。

清华X-lab区块链3.0研究院院长钟宏:STO能否成功拼的是治理能力

会上,清华X-lab区块链3.0研究院院长钟宏为大家带来了“全球资产上链的数字化趋势”主题演讲,以下是演讲的精彩内容:

大家好我是两周之前来过这场地作分享,刚才相组长有一张照片有我,我和相组长一起推进中国区块链联盟的体系,未来希望用测评的体系来推动整个区块链的技术发展。上周在金色学院分享了资产证券化未来发行的一些深入研讨,但是今天是开放场合也许不能讨论的这么透,但是会把我们一些学术方面的建议跟大家分享。

首先先快速一下我是清华钟宏,我们是清华大学科技创新培育平台和孵化平台,五年的时间里面我们在清华大学孵化的前三百个项目分布在不同的行业当中。我们今年开始注重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的孵化,所以从今年年初我们在清华举办了一系列的区块链大咖的培训课程,在清华几乎每周会举办一次这样的速度。同时今年在5月份还成立了区块链的实验室,包括跟火币(音)一起加速营,所以我们一直致力于把区块链前沿知识体系传递到大学当中来,同时在清华的平台上进行孵化。

另外一方面我们在今年的9月份联合了全国很多的大学和中字头的协会包括工信部、科协和发改委等下面的协会,中国电子商会、中国投资协会、中国国际技术促进会等等,我们发起一个区块链合作组织,这组织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就是希望推动区块链技术跟产业的各种结合。

那在今年的9月21号,我们区块链3.0研究院也发布了一个区块链3.0的共识,在这里面我们提出了区块链对于未来区块链发展,发展到3.0阶段我们认为的一些相应的标准,比如说技术标准,包括如何跟产业做结合就是产业标准怎么样。以及在治理方面上,这一块大家提的比较少,我们认为未来区块链整个与产业的落地结合治理是非常重要的板块,所以从这三个纬度提出区块链3.0的一些项目共识。

今天在这边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整个区块链的3.0来自于全国高校和产业界对全球数字资产的发展趋势的分享,坦率说STO新的概念其实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的方向,我们叫数字票证和票改的方向。

刚才我跟一个好朋友来聊,一聊就聊到熊市的问题,可以看到2018年从年初到现在整个区块链或者数字货币市场呈现的大熊的情况。通过这一张图可以清楚的看到从今年年初到现在10个月的时间,整个区块链技术诞生的数字货币市场已经跌去了四分之三的市值,从八千多亿现在两千多亿市值。

在我们的报告里面也提到整个基于区块链1.0到2.0整个的技术瓶颈包括产业落地的不是非常顺利等等一系列的情况,包括币圈诞生的割韭菜性,这一种造成当前区块链共识的坍塌是这么样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区块链技术正好是今年历经了十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它现在正好处于的泡沫的破灭期,从Garthner新技术的发展,正好可以发现区块链是巅峰的低谷期,这是今年最新的数据。从去年7月份的可以看,当前的预期是处于第二阶段,就是膨胀期向下的状态,也就是说五当时Garthner的其实是早于币圈的下跌这行情。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基于Garthner的多年的科技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区块链发生向下的趋势其实多少年前互联网发生过,其实看到VRAR等等的都发生过,所以我觉得大家对新技术的长期来看不要担心和过虑。

我们更加关心区块链什么时候能够真正的成熟应用到商业和企业当中来?我们判断其实可以看到已经有大量的应用,比如说联盟链的技术上有非常多的应用场景出来,虽然公链有一些瓶颈。我个人是区块链技术的信仰支持者,所以我个人觉得非常好的方向。

我们可以看到数字货币是不是在下跌过程当中有非常非常多的问题发生出来,但是区块链技术本身是在沿着的既有的轨道向前发展。未来有什么样的机遇,我们的判断标准是基于全球数字资产扩容的全新机会这是未来区块链产业非常大的机会。

在过去的十年间我们可以看到基于区块链技术主要产生的资产是数字货币资产或者数字货币代币资产,一些资产都是程序产生或者智能合约产生是虚拟的资产。

整个全球的资产都是以数字货币为核心,但是如果未来有真实的资产上链并成为数字资产的一部分,我们想象来看这边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有多大的增长空间呢?我们可以看到原来的ICO代表的是说整个数字货币市场的总的市值,STO今天提出的这概念这也是泛泛的概念,可以看到基于证券化通证的发行未来会带来非常大的增长空间,未来至少全球400万亿美元的市场,我们可以看到主要的资产链的市场,一个是股权的资产就是股票市场,还有债务资产和房地产这是比较大主流的资产平台,这样的资产想一想今天都是真实实物的资产,证券型的资产。如果这一些资产都是用虚拟的方式,做一个通证化这将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空间。所以可以看到今天持有2千亿美元市场跟400万亿一个主流的资产之间的差距,所以我们认为泛泛的概念去讲STO这是有非常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这纬度来讲这也是跟实体经济要结合。

在我们今天看到的STO,大家看到了美国这在一方面有一些尝试包括美国的公司在做这一方面的尝试,好像看起来美国政策监管方面也给了一些空间,中国有没有机会,其实我们认为中国的STO市场是跟全球同步。今天也给大家我们的分享。

我们认为中国是数字票证先行,而相反之前可能比较火热的法定数字货币的概念也许要向后延一延,如果今天首先合法我认为一定是数字票证在前。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闻前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的姚前出任中证登总经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我特别截了一个屏,让大家来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首先看一下中国结算这是中证登的简称全称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总公司。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其实可以算是国家的下属一个公司。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公司干什么?它主要包括证券、账户设立和管理,然后证券的存管和过户,证券持有人名册登记及权益登记,证券和资金的清算交收及相关管理,受发行人管理等等可以看到大股东一个上交所一个深交所各占50%。

也可以看到姚总文章讲过,我们今天看到交易所很多的问题是因为没有一个很好的法律监管和自我的监管,同时另外一个重要的要素是说交易所的本质核心属性应该更多是撮合的作用,向第三方清算登记等等是由第三方公证机构来完成,这中证登就是来干这一件事情的,大家来理解背后的逻辑。而姚所长一直是数字货币和区块链的研究,我相信从这样一个身份的转化让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在数字证券未来得这样一个发行方向上会有非常大的国家行动。但是这一件事是不是我们一般的人能参与,或者说一般的公司能否参与,在之前姚所长的文章里其实他对这文章明确的答案他觉得不可能,这一定是国家行为,或者说由国家出面组织的行为。

所以从这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中国STO这一件事情只不过没有叫这概念,但是这一件事情的部署早在计划当中,而且之前姚所长所做的项目包括跟上海票据交易所其实坦率来讲都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基于通证化做结算等等一些相似的案例,也就是说这一些事情早就在进行当中。

这边摘了一条姚所长对于区块链与资产证券化的关系,已经把这概念讲的非常之清楚了。随着未来技术演化升级和应用研究的深入,数字资产托管与数字资产钱包,甚至是数字资产的结算,将回复能资产证券化区块链的平台。在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应用空间广阔。这是10月8号他履职之后讲的一段话,其实各位不要觉得说在中国这一方面没有动作,其实动作很大而且是国家层面的一些非常重要的行为。

所以回到刚才的概念相信未来为什么会有400万亿美元的市场中国也在行动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回过来我今天分享一些认为比较重要的定义,希望在今天区块链之前2.0的共识坍塌的时候我们再形成一个产业新的共识,只有这样才能把各方力量汇聚起来让大家推动区块链的发展。这里提到ICO、IPO、STO叫定义决定命运,因为我们发现很多概念出来的时候,有很多人人云亦云的说法,但是这一些人云亦云的说法会有时候无限放大很多的概念,会对整个产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我希望说大家在推动很多概念的时候,不要过分的夸大某一些概念。

举一个例子今天的说STO网上已经有很多的机构对ICO、STO的分析。我找一个认为还是代表主流观点的分享直接放在这儿,大家可以快速看一下。

这边想说的意思是什么?更多是用的这一些话。今天STO的概念首先是舶来品是基于美国证券管理的定义,所以首先的出众是什么?从合规发行的角度提出的概念,这是STO的第一个初衷,它目标是要做合规发行。第二个那里面非常重要的概念是说它既然今天提出了合规发行,今天发行的Token,无论叫什么名字这就是一个证券型产品,它一定是属于证券的。而且它只要第一次提永远都是。第三个这里面明确表示我必须要符合监管、只不过它选择的监管的强度不同基于现在的很多概念说给它发了一个证什么审批等等,其实都应该理解为STO一样,备案审核制我只要主动按照规则去申报,如果没有什么问题,美国的证券委员会觉得合规就通过并不代表着为此产生了一些新的独特监管政策、监管要求完全没有的,都是原来的那一套证券监管的方法跟体系,没有新的东西。而且现在我们看到STO的项目都是选择那一些标准最低的标准去实施。基于这个会产生什么结果,大家会觉得STO能不能做出像ICO那样的辉煌,各位一定不可能,因为这样的发行和流通都要受强的监管要求,比如说它要去符合合规投资人一些相应的要求、包括在这样的你购买STO的证券产品或者证券通证之后你在交易环节当中全都要受到监管,也就是不能像我们之前ICO一样面向个人公募的机会。这有一点像什么?有一点像中国的新三板,大家能理解吧。你可以发行但是你的交易很少,因为它门槛很高比如说要求500万以上才能做。所以从这样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今天基于STO的所有ST都是证券范畴,如果你今天提了按照美国的STO各位不要存在任何的幻想,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全世界都是一样,所以我今天希望说在对有一些STO的舶来品概念上有一个定义。当然这里面有一些分析说实话并不是很认同。

今天想给大家分享一下区块链3.0研究院,我们在ST定义上,因为我们是认为如果今天大家要炒STO的概念,有可能会把我们整个基于美国的概念在中国就不要想任何的推进空间。因为中国的监管政策跟美国是不一样的,具体的原则不说。但是如果大家都用舶来品的STO定义去做所有的事,坦率讲中国的一点创新的空间都没有。所以我们更倾向于把这做一个区隔,我们分成两类。第一类叫资产类通证,就是基于ST,我们现在在应用当中有很多的机会,可以看到实体产业很多的优质资产其实是可以通证化,在这通证化这并不属于证券类型。你天天说我是STO我是ST,一定要在里面做一个区分。除非第二种就是证券类的通过证,这是跟现在美国的STO概念是一样,右边的那一块就不再讲解。

我们重点说其实国内有非常大机会就是资产上链的环节,资产上链化,分成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就是实物非实物。非实物类资产通证化基于非实物包含Token但是这Token必须是不违反证监会相应的要求,换句话说不符合证券定义。如果这个东西做的时候是需要咨询律师,这是一条红线。我建议各位一定不要去碰,除非你就是在国内做STO合规这一件事,但是我个人觉得这可行性几乎没有这是个人的判断,但是国家在做那是不一样的。

所以这一些我们定义都是非证券性质,从这角度来讲我不知道谁可以监管,所以像场景类型,比如说举一个例子商品通证化,比如说蟹券都有,是基于资产,电子化变成电子票或者变成实物券都不违法,我把它今天Token化不违法吧,所以这里面有大量的机会可以把资产变成通证这叫实物资产映射成数字资产的。像无形资产包括数字知识产权积分等等,从自由交易度来讲这是应该完全自由,这是自由可受限,但是注意这里面还是有一些法律风险。

我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会员卡,会员卡是有上限是有5千,如果你超过一定的量是这还是有监管,就是国内所有能想到的都有监管,所以你做任何项目都有一个好的法律团队来帮你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

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是给大家的一个思路建议在整个过程当中我们ST分成两类,第一类AT基于资产型、第二种叫ET大的ST分一些不同的定义。其实说实话并不是很严格,主要是跟大家讨论,今天也是一个讨论环节,不要自己给自己上套,把国内的创新空间全都抹煞掉了。五

数字资产扩容3.0阶段我们认为可能两种类型。我们可以看到在1.0、2.0整个区块链的当中, 基于程序算法的数字货币,第二智能合约数字的代币,可以看到这两种都是虚拟资产。未来的话我们想合规、合法或者跟实体经济结合,或者面向更大的400万亿一定是跟真实资产的结合。我们认为现在2018年提出STO的概念这是没问题我们可以沿用这大的概念,我们认为在里面可以发行两类,第一类基于非证券类资产来发行,我们国内希望叫数字资产票证,或者数字票证的概念,大家我们叫一些概念是为了帮助产业去界定清晰的概念,我们会提出一个合规的概念,希望大家在后面推进很多事情有助于产业的发展。第二类才是基于证券去发行证券类通证就是刚才讲的舶来品STO的概念或者叫ET的概念。

我们从今年年初一直在研究如何让数字资产上链的过程,今天的蓝皮书也提出整个的资产从发行到交易环节的十个步骤,大家可以扫这二维码看3.0蓝皮书研究的报告,里面有一些具体的东西。我们可以发现STO这一件事完全要从监管端反向去思考怎么去做这一种思维方式。但是我们讲今天从ST或者AT、ET的角度我们是有很大的空间,但是今天在整个资产上链映射过程当中有非常大的难点就是映射的确权,也就是今天我们在跟一些实体行业做合作的时候,比如说一瓶茅台酒我映射成一个数字资产,或者一段数字的代码,那怎么反向能够追溯到我真的拥有这一瓶茅台酒的所有权呢?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难点。

之前我们在研究过程当中一直卡在这地方上,就国家的法律法规没有这样的相应的支撑条件,但是在过去两个多月里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个是互联网反应的诞生、第二个最近从地方法院到高法都对区块链上面的存证进行了相应的法律解释,包括一些判例产生。所以回过来大家想,在这时间点姚前所长去中证登做总经理我们可以看到,法律体系当中已经提出了相应的支撑条件这是以前没有的。所以从这角度来讲我们其实觉得STO真的是在中国也是水到渠成了。

决定STO能否成功,到底什么是决定着STO,无论是海外还是在中国?我们认为未来拼的治理能力,好赖是一方面关键是治理能力。这也是我借用了姚前所长的分析,我觉得讲的非常之好。他提的基于整个区块链的数字资产的治理体系,分成两大类,一个是通用契约治理、一个非通用契约治理。刚才我提一条STO应该遵循的原则就是不违法原则,各位注意不违法原则这是全球通用,不管任何的国家第一条件是不违法我没说守法,所以这是一条红线,所以这在链下的时候必须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第二链上治理未来的一种方向一定是基于去中心化的交易模式,而不是中心化的,这是从通用的治理就是所有的适用性。对于我们做的某一个项目来讲,其实可能未来非常重要的链上投票机制,我们今天看了ICO出了这么乱象,ICO本身没有问题,依然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但是今天的问题是数字治理出了问题。其实大家认为这是一个非中心化,你发现是中心化的治理是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我们认为链向的社群治理继续去完善找出一套有效的体系,而且能够跟法律监管形成协同的时候,我们觉得真正的ICO春天才会来。STO的春天会比ICO的春天来得早。我个人是这么看。

好,这是我今天跟大家的分享也特别期待大家共同的研讨,共同推进这产业的发展,谢谢大家。

生成图片
9

发表评论

清华X-lab区块链3.0研究院院长钟宏:STO能否成功拼的是治理能力

星期六 2018-10-27 19:46:29

2018年10月27日下午,由金色财经主办、贝壳公关承办、节点资本联合主办的首期金色沙龙·破茧系列在四分之三全球区块链商业中心成功举办。本期沙龙以“STO能否成为区块链行业的强心剂”为主题,邀请了来自知名Token Fund、研究机构、交易所、项目方等多领域的重磅大咖,从STO的概念、监管政策、应用案例、优势与不足等维度,深入探讨了STO的发展趋势。

清华X-lab区块链3.0研究院院长钟宏:STO能否成功拼的是治理能力

会上,清华X-lab区块链3.0研究院院长钟宏为大家带来了“全球资产上链的数字化趋势”主题演讲,以下是演讲的精彩内容:

大家好我是两周之前来过这场地作分享,刚才相组长有一张照片有我,我和相组长一起推进中国区块链联盟的体系,未来希望用测评的体系来推动整个区块链的技术发展。上周在金色学院分享了资产证券化未来发行的一些深入研讨,但是今天是开放场合也许不能讨论的这么透,但是会把我们一些学术方面的建议跟大家分享。

首先先快速一下我是清华钟宏,我们是清华大学科技创新培育平台和孵化平台,五年的时间里面我们在清华大学孵化的前三百个项目分布在不同的行业当中。我们今年开始注重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的孵化,所以从今年年初我们在清华举办了一系列的区块链大咖的培训课程,在清华几乎每周会举办一次这样的速度。同时今年在5月份还成立了区块链的实验室,包括跟火币(音)一起加速营,所以我们一直致力于把区块链前沿知识体系传递到大学当中来,同时在清华的平台上进行孵化。

另外一方面我们在今年的9月份联合了全国很多的大学和中字头的协会包括工信部、科协和发改委等下面的协会,中国电子商会、中国投资协会、中国国际技术促进会等等,我们发起一个区块链合作组织,这组织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就是希望推动区块链技术跟产业的各种结合。

那在今年的9月21号,我们区块链3.0研究院也发布了一个区块链3.0的共识,在这里面我们提出了区块链对于未来区块链发展,发展到3.0阶段我们认为的一些相应的标准,比如说技术标准,包括如何跟产业做结合就是产业标准怎么样。以及在治理方面上,这一块大家提的比较少,我们认为未来区块链整个与产业的落地结合治理是非常重要的板块,所以从这三个纬度提出区块链3.0的一些项目共识。

今天在这边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整个区块链的3.0来自于全国高校和产业界对全球数字资产的发展趋势的分享,坦率说STO新的概念其实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的方向,我们叫数字票证和票改的方向。

刚才我跟一个好朋友来聊,一聊就聊到熊市的问题,可以看到2018年从年初到现在整个区块链或者数字货币市场呈现的大熊的情况。通过这一张图可以清楚的看到从今年年初到现在10个月的时间,整个区块链技术诞生的数字货币市场已经跌去了四分之三的市值,从八千多亿现在两千多亿市值。

在我们的报告里面也提到整个基于区块链1.0到2.0整个的技术瓶颈包括产业落地的不是非常顺利等等一系列的情况,包括币圈诞生的割韭菜性,这一种造成当前区块链共识的坍塌是这么样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区块链技术正好是今年历经了十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它现在正好处于的泡沫的破灭期,从Garthner新技术的发展,正好可以发现区块链是巅峰的低谷期,这是今年最新的数据。从去年7月份的可以看,当前的预期是处于第二阶段,就是膨胀期向下的状态,也就是说五当时Garthner的其实是早于币圈的下跌这行情。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基于Garthner的多年的科技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区块链发生向下的趋势其实多少年前互联网发生过,其实看到VRAR等等的都发生过,所以我觉得大家对新技术的长期来看不要担心和过虑。

我们更加关心区块链什么时候能够真正的成熟应用到商业和企业当中来?我们判断其实可以看到已经有大量的应用,比如说联盟链的技术上有非常多的应用场景出来,虽然公链有一些瓶颈。我个人是区块链技术的信仰支持者,所以我个人觉得非常好的方向。

我们可以看到数字货币是不是在下跌过程当中有非常非常多的问题发生出来,但是区块链技术本身是在沿着的既有的轨道向前发展。未来有什么样的机遇,我们的判断标准是基于全球数字资产扩容的全新机会这是未来区块链产业非常大的机会。

在过去的十年间我们可以看到基于区块链技术主要产生的资产是数字货币资产或者数字货币代币资产,一些资产都是程序产生或者智能合约产生是虚拟的资产。

整个全球的资产都是以数字货币为核心,但是如果未来有真实的资产上链并成为数字资产的一部分,我们想象来看这边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有多大的增长空间呢?我们可以看到原来的ICO代表的是说整个数字货币市场的总的市值,STO今天提出的这概念这也是泛泛的概念,可以看到基于证券化通证的发行未来会带来非常大的增长空间,未来至少全球400万亿美元的市场,我们可以看到主要的资产链的市场,一个是股权的资产就是股票市场,还有债务资产和房地产这是比较大主流的资产平台,这样的资产想一想今天都是真实实物的资产,证券型的资产。如果这一些资产都是用虚拟的方式,做一个通证化这将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空间。所以可以看到今天持有2千亿美元市场跟400万亿一个主流的资产之间的差距,所以我们认为泛泛的概念去讲STO这是有非常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这纬度来讲这也是跟实体经济要结合。

在我们今天看到的STO,大家看到了美国这在一方面有一些尝试包括美国的公司在做这一方面的尝试,好像看起来美国政策监管方面也给了一些空间,中国有没有机会,其实我们认为中国的STO市场是跟全球同步。今天也给大家我们的分享。

我们认为中国是数字票证先行,而相反之前可能比较火热的法定数字货币的概念也许要向后延一延,如果今天首先合法我认为一定是数字票证在前。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闻前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的姚前出任中证登总经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我特别截了一个屏,让大家来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首先看一下中国结算这是中证登的简称全称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总公司。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其实可以算是国家的下属一个公司。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公司干什么?它主要包括证券、账户设立和管理,然后证券的存管和过户,证券持有人名册登记及权益登记,证券和资金的清算交收及相关管理,受发行人管理等等可以看到大股东一个上交所一个深交所各占50%。

也可以看到姚总文章讲过,我们今天看到交易所很多的问题是因为没有一个很好的法律监管和自我的监管,同时另外一个重要的要素是说交易所的本质核心属性应该更多是撮合的作用,向第三方清算登记等等是由第三方公证机构来完成,这中证登就是来干这一件事情的,大家来理解背后的逻辑。而姚所长一直是数字货币和区块链的研究,我相信从这样一个身份的转化让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在数字证券未来得这样一个发行方向上会有非常大的国家行动。但是这一件事是不是我们一般的人能参与,或者说一般的公司能否参与,在之前姚所长的文章里其实他对这文章明确的答案他觉得不可能,这一定是国家行为,或者说由国家出面组织的行为。

所以从这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中国STO这一件事情只不过没有叫这概念,但是这一件事情的部署早在计划当中,而且之前姚所长所做的项目包括跟上海票据交易所其实坦率来讲都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基于通证化做结算等等一些相似的案例,也就是说这一些事情早就在进行当中。

这边摘了一条姚所长对于区块链与资产证券化的关系,已经把这概念讲的非常之清楚了。随着未来技术演化升级和应用研究的深入,数字资产托管与数字资产钱包,甚至是数字资产的结算,将回复能资产证券化区块链的平台。在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应用空间广阔。这是10月8号他履职之后讲的一段话,其实各位不要觉得说在中国这一方面没有动作,其实动作很大而且是国家层面的一些非常重要的行为。

所以回到刚才的概念相信未来为什么会有400万亿美元的市场中国也在行动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回过来我今天分享一些认为比较重要的定义,希望在今天区块链之前2.0的共识坍塌的时候我们再形成一个产业新的共识,只有这样才能把各方力量汇聚起来让大家推动区块链的发展。这里提到ICO、IPO、STO叫定义决定命运,因为我们发现很多概念出来的时候,有很多人人云亦云的说法,但是这一些人云亦云的说法会有时候无限放大很多的概念,会对整个产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我希望说大家在推动很多概念的时候,不要过分的夸大某一些概念。

举一个例子今天的说STO网上已经有很多的机构对ICO、STO的分析。我找一个认为还是代表主流观点的分享直接放在这儿,大家可以快速看一下。

这边想说的意思是什么?更多是用的这一些话。今天STO的概念首先是舶来品是基于美国证券管理的定义,所以首先的出众是什么?从合规发行的角度提出的概念,这是STO的第一个初衷,它目标是要做合规发行。第二个那里面非常重要的概念是说它既然今天提出了合规发行,今天发行的Token,无论叫什么名字这就是一个证券型产品,它一定是属于证券的。而且它只要第一次提永远都是。第三个这里面明确表示我必须要符合监管、只不过它选择的监管的强度不同基于现在的很多概念说给它发了一个证什么审批等等,其实都应该理解为STO一样,备案审核制我只要主动按照规则去申报,如果没有什么问题,美国的证券委员会觉得合规就通过并不代表着为此产生了一些新的独特监管政策、监管要求完全没有的,都是原来的那一套证券监管的方法跟体系,没有新的东西。而且现在我们看到STO的项目都是选择那一些标准最低的标准去实施。基于这个会产生什么结果,大家会觉得STO能不能做出像ICO那样的辉煌,各位一定不可能,因为这样的发行和流通都要受强的监管要求,比如说它要去符合合规投资人一些相应的要求、包括在这样的你购买STO的证券产品或者证券通证之后你在交易环节当中全都要受到监管,也就是不能像我们之前ICO一样面向个人公募的机会。这有一点像什么?有一点像中国的新三板,大家能理解吧。你可以发行但是你的交易很少,因为它门槛很高比如说要求500万以上才能做。所以从这样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今天基于STO的所有ST都是证券范畴,如果你今天提了按照美国的STO各位不要存在任何的幻想,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全世界都是一样,所以我今天希望说在对有一些STO的舶来品概念上有一个定义。当然这里面有一些分析说实话并不是很认同。

今天想给大家分享一下区块链3.0研究院,我们在ST定义上,因为我们是认为如果今天大家要炒STO的概念,有可能会把我们整个基于美国的概念在中国就不要想任何的推进空间。因为中国的监管政策跟美国是不一样的,具体的原则不说。但是如果大家都用舶来品的STO定义去做所有的事,坦率讲中国的一点创新的空间都没有。所以我们更倾向于把这做一个区隔,我们分成两类。第一类叫资产类通证,就是基于ST,我们现在在应用当中有很多的机会,可以看到实体产业很多的优质资产其实是可以通证化,在这通证化这并不属于证券类型。你天天说我是STO我是ST,一定要在里面做一个区分。除非第二种就是证券类的通过证,这是跟现在美国的STO概念是一样,右边的那一块就不再讲解。

我们重点说其实国内有非常大机会就是资产上链的环节,资产上链化,分成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就是实物非实物。非实物类资产通证化基于非实物包含Token但是这Token必须是不违反证监会相应的要求,换句话说不符合证券定义。如果这个东西做的时候是需要咨询律师,这是一条红线。我建议各位一定不要去碰,除非你就是在国内做STO合规这一件事,但是我个人觉得这可行性几乎没有这是个人的判断,但是国家在做那是不一样的。

所以这一些我们定义都是非证券性质,从这角度来讲我不知道谁可以监管,所以像场景类型,比如说举一个例子商品通证化,比如说蟹券都有,是基于资产,电子化变成电子票或者变成实物券都不违法,我把它今天Token化不违法吧,所以这里面有大量的机会可以把资产变成通证这叫实物资产映射成数字资产的。像无形资产包括数字知识产权积分等等,从自由交易度来讲这是应该完全自由,这是自由可受限,但是注意这里面还是有一些法律风险。

我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会员卡,会员卡是有上限是有5千,如果你超过一定的量是这还是有监管,就是国内所有能想到的都有监管,所以你做任何项目都有一个好的法律团队来帮你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

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是给大家的一个思路建议在整个过程当中我们ST分成两类,第一类AT基于资产型、第二种叫ET大的ST分一些不同的定义。其实说实话并不是很严格,主要是跟大家讨论,今天也是一个讨论环节,不要自己给自己上套,把国内的创新空间全都抹煞掉了。五

数字资产扩容3.0阶段我们认为可能两种类型。我们可以看到在1.0、2.0整个区块链的当中, 基于程序算法的数字货币,第二智能合约数字的代币,可以看到这两种都是虚拟资产。未来的话我们想合规、合法或者跟实体经济结合,或者面向更大的400万亿一定是跟真实资产的结合。我们认为现在2018年提出STO的概念这是没问题我们可以沿用这大的概念,我们认为在里面可以发行两类,第一类基于非证券类资产来发行,我们国内希望叫数字资产票证,或者数字票证的概念,大家我们叫一些概念是为了帮助产业去界定清晰的概念,我们会提出一个合规的概念,希望大家在后面推进很多事情有助于产业的发展。第二类才是基于证券去发行证券类通证就是刚才讲的舶来品STO的概念或者叫ET的概念。

我们从今年年初一直在研究如何让数字资产上链的过程,今天的蓝皮书也提出整个的资产从发行到交易环节的十个步骤,大家可以扫这二维码看3.0蓝皮书研究的报告,里面有一些具体的东西。我们可以发现STO这一件事完全要从监管端反向去思考怎么去做这一种思维方式。但是我们讲今天从ST或者AT、ET的角度我们是有很大的空间,但是今天在整个资产上链映射过程当中有非常大的难点就是映射的确权,也就是今天我们在跟一些实体行业做合作的时候,比如说一瓶茅台酒我映射成一个数字资产,或者一段数字的代码,那怎么反向能够追溯到我真的拥有这一瓶茅台酒的所有权呢?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难点。

之前我们在研究过程当中一直卡在这地方上,就国家的法律法规没有这样的相应的支撑条件,但是在过去两个多月里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个是互联网反应的诞生、第二个最近从地方法院到高法都对区块链上面的存证进行了相应的法律解释,包括一些判例产生。所以回过来大家想,在这时间点姚前所长去中证登做总经理我们可以看到,法律体系当中已经提出了相应的支撑条件这是以前没有的。所以从这角度来讲我们其实觉得STO真的是在中国也是水到渠成了。

决定STO能否成功,到底什么是决定着STO,无论是海外还是在中国?我们认为未来拼的治理能力,好赖是一方面关键是治理能力。这也是我借用了姚前所长的分析,我觉得讲的非常之好。他提的基于整个区块链的数字资产的治理体系,分成两大类,一个是通用契约治理、一个非通用契约治理。刚才我提一条STO应该遵循的原则就是不违法原则,各位注意不违法原则这是全球通用,不管任何的国家第一条件是不违法我没说守法,所以这是一条红线,所以这在链下的时候必须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第二链上治理未来的一种方向一定是基于去中心化的交易模式,而不是中心化的,这是从通用的治理就是所有的适用性。对于我们做的某一个项目来讲,其实可能未来非常重要的链上投票机制,我们今天看了ICO出了这么乱象,ICO本身没有问题,依然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但是今天的问题是数字治理出了问题。其实大家认为这是一个非中心化,你发现是中心化的治理是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我们认为链向的社群治理继续去完善找出一套有效的体系,而且能够跟法律监管形成协同的时候,我们觉得真正的ICO春天才会来。STO的春天会比ICO的春天来得早。我个人是这么看。

好,这是我今天跟大家的分享也特别期待大家共同的研讨,共同推进这产业的发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