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生存试验背后 0.21个比特币与1300美元的鸿沟

给你一部手机,1300美元,让你在北上广生存21天,很多人应该觉得很简单。但如果换掉其中一个条件呢?

给你一部手机,1300美元,让你在北上广生存21天,很多人应该觉得很简单。

但如果换掉其中一个条件呢?

一部手机,0.21个比特币,生存21天。

在不能接受施舍、只用比特币支付的前提下,解决21天的衣食住行。

20岁女孩何有病的“21天数字生存挑战”就是这样开始的。

21天生存试验背后 0.21个比特币与1300美元的鸿沟

之前,就有不少比特币购买披萨、买机票的例子,用比特币消费的人数正在缓慢稳定地增加。例如去年,日本承认加密货币合法之后,其大型综合购物中心Bic Camera就开始接受比特币支付。

但仍不普及,且多在国外。

01

何有病这个名字多半不是真名。

她是个年轻的区块链信仰者,对比特币充满热情。这样称呼自己,大概是料想到,在普罗大众眼里,不用正经的法币交易,而用所谓的比特币,多半是“脑子有病”

但何有病信心满满:

“只要还有一口气,我也要坚持。如果失败,那就是区块链的失败,信仰的失败。”

21天生存试验背后 0.21个比特币与1300美元的鸿沟

在爱奇艺播出的视频日志式的纪录片《21天数字生存挑战》里,何有病四处奔走,寻求接受比特币的商户。

“我可以用比特币支付吗?”

何有病问询过的商店里,既有蝇头报亭,也有连锁商店;被询问的人群里,小到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上到父辈甚至老人;可他们的态度大抵相似,“不信任、不知道、不理解”。

甚至觉得这人“有病”。

 

不难理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穿越回五六十年代,告诉当时的人信用卡刷一下就可以当钱花,他们会接受吗?

毕竟从黄金白银过渡到纸币,人类还用了几百年。

于是,古有伯夷不食周粟而死,今有何有病不食法币,三天后饿晕。

 

21天生存试验背后 0.21个比特币与1300美元的鸿沟

(三天没有吃饭,何有病晕倒入院)

02

在北京,何有病流浪一般地“讨生活”。她一共寻求了113次帮助,仅成功了两次,成功率1.77%。

在这过程中,很多人把她当成骗子、传销。

后来,何有病的挑战传播出去,一度引起了国外科技博客TechCrunch和中国日报的关注和报道。

她的“病友”也前来支援,成了她的救命稻草,何有病用比特币和“病友”换取了食物和住宿。

21天生存试验背后 0.21个比特币与1300美元的鸿沟

(何有病向“病友”支付比特币)

她也开始去区块链相关企业寻求帮助,在熟悉的圈子里,有人对她评价很高:

“区块链行业的英雄”

“踏上了这次的征程其实就成功了一半”

 

在从业者的眼中,何有病是勇敢的实践者,尽管弱小,但她迈出了普及区块链及数字货币的相关知识的第一步”。

21天生存试验背后 0.21个比特币与1300美元的鸿沟

(何有病向报刊亭老板介绍区块链)

 

何有病这段有血有肉的经历,远比网上任何区块链的故事要真实。直接展现了区块链在中国普通人群中的现状,以及对数字货币的认知程度之低。

比特币这两年很火,上过众多主流媒体的报道。

可事实上,大概90%的人还不了解它;了解的人里,90%也不真正懂它,于是只要一提到比特币,“庞氏骗局”、“传销”等等贬低的字眼马上就杀过来了。

所以有人怀疑何有病是在欺诈也并不奇怪。

 

纪录片里有一幕,我印象很深。何有病在某大学食堂,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比特币社会交换者,交易对象是相对特殊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对新事物接受程度更高的大学老师。

 

21天生存试验背后 0.21个比特币与1300美元的鸿沟

区块链和比特币依旧是少数派的狂欢。

 

03

严格来讲,何有病这个挑战是失败的。

“病友”提供了过多的帮助,大家收下了她的比特币,但却还是用法币消费,这在本质上,并没有改变。

只有了解区块链、投资过比特币的人,才会愿意接受它。

这次挑战最终变成了比特币信仰者的一个支持活动,一场圈内的自嗨。

 

而且挑战过程中有个插曲,我觉得很有现实意义:

何有病在北京时去了中关村的车库咖啡,这个号称区块链圣地的地方让她充满期待。

 

21天生存试验背后 0.21个比特币与1300美元的鸿沟

李笑来、赵东等最早一批接触比特币的玩家,车库就是他们的聚集地,中国的区块链和比特币,可以说是从这里开始的。

所以何有病觉得有机会。

但她没想到的是,连车库咖啡也不接受比特币支付,这让她有点失望和沮丧。

在大环境下,理解和认可还是没有并驾齐驱。

21天生存试验背后 0.21个比特币与1300美元的鸿沟

(网上发起的“在中国 能依靠0.21个比特币生存21天吗”投票)

 

现实直接打脸了比特币还是一个小众的圈子,就像法币也有自己的使用范围一样,货币能否被使用关键在于能否得到认可,适用的人群就那么多,只不过比特币的权重更小。

价值只有在得到别人的认可的时候,才有“共识”,才有意义。

 

04

去年,围绕比特币的论调逐渐聚焦于其“价值储存”方面的能力,而转账手续费、交易确认时间长、价格波动过大,称为目前阻止比特币作为小额支付手段的主要原因。

如果支付方式的使用率增加,比特币的流动性也会增加,很明显能对比特币产生不少的推动作用。

但是,我们没办法“人为”地为增加人们对比特币作为一种支付方式的需求,这就像你不能把马车车厢放在马前面一样。

 

比特币安全、便捷的优势尽管刺激着越来越多的消费,但消费覆盖范围太小,现在的0.21个比特币远不如等价的1300美元有用。

何有病的挑战会结束,但对于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挑战仍在继续。

比特币们死不了,但是道阻且长。

正如何有病所说:“也许改变人们的观念还需要时间,但是总要有一个先行者。”

生成图片
7

发表评论

21天生存试验背后 0.21个比特币与1300美元的鸿沟

星期日 2018-09-30 22:36:34

给你一部手机,1300美元,让你在北上广生存21天,很多人应该觉得很简单。

但如果换掉其中一个条件呢?

一部手机,0.21个比特币,生存21天。

在不能接受施舍、只用比特币支付的前提下,解决21天的衣食住行。

20岁女孩何有病的“21天数字生存挑战”就是这样开始的。

21天生存试验背后 0.21个比特币与1300美元的鸿沟

之前,就有不少比特币购买披萨、买机票的例子,用比特币消费的人数正在缓慢稳定地增加。例如去年,日本承认加密货币合法之后,其大型综合购物中心Bic Camera就开始接受比特币支付。

但仍不普及,且多在国外。

01

何有病这个名字多半不是真名。

她是个年轻的区块链信仰者,对比特币充满热情。这样称呼自己,大概是料想到,在普罗大众眼里,不用正经的法币交易,而用所谓的比特币,多半是“脑子有病”

但何有病信心满满:

“只要还有一口气,我也要坚持。如果失败,那就是区块链的失败,信仰的失败。”

21天生存试验背后 0.21个比特币与1300美元的鸿沟

在爱奇艺播出的视频日志式的纪录片《21天数字生存挑战》里,何有病四处奔走,寻求接受比特币的商户。

“我可以用比特币支付吗?”

何有病问询过的商店里,既有蝇头报亭,也有连锁商店;被询问的人群里,小到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上到父辈甚至老人;可他们的态度大抵相似,“不信任、不知道、不理解”。

甚至觉得这人“有病”。

 

不难理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穿越回五六十年代,告诉当时的人信用卡刷一下就可以当钱花,他们会接受吗?

毕竟从黄金白银过渡到纸币,人类还用了几百年。

于是,古有伯夷不食周粟而死,今有何有病不食法币,三天后饿晕。

 

21天生存试验背后 0.21个比特币与1300美元的鸿沟

(三天没有吃饭,何有病晕倒入院)

02

在北京,何有病流浪一般地“讨生活”。她一共寻求了113次帮助,仅成功了两次,成功率1.77%。

在这过程中,很多人把她当成骗子、传销。

后来,何有病的挑战传播出去,一度引起了国外科技博客TechCrunch和中国日报的关注和报道。

她的“病友”也前来支援,成了她的救命稻草,何有病用比特币和“病友”换取了食物和住宿。

21天生存试验背后 0.21个比特币与1300美元的鸿沟

(何有病向“病友”支付比特币)

她也开始去区块链相关企业寻求帮助,在熟悉的圈子里,有人对她评价很高:

“区块链行业的英雄”

“踏上了这次的征程其实就成功了一半”

 

在从业者的眼中,何有病是勇敢的实践者,尽管弱小,但她迈出了普及区块链及数字货币的相关知识的第一步”。

21天生存试验背后 0.21个比特币与1300美元的鸿沟

(何有病向报刊亭老板介绍区块链)

 

何有病这段有血有肉的经历,远比网上任何区块链的故事要真实。直接展现了区块链在中国普通人群中的现状,以及对数字货币的认知程度之低。

比特币这两年很火,上过众多主流媒体的报道。

可事实上,大概90%的人还不了解它;了解的人里,90%也不真正懂它,于是只要一提到比特币,“庞氏骗局”、“传销”等等贬低的字眼马上就杀过来了。

所以有人怀疑何有病是在欺诈也并不奇怪。

 

纪录片里有一幕,我印象很深。何有病在某大学食堂,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比特币社会交换者,交易对象是相对特殊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对新事物接受程度更高的大学老师。

 

21天生存试验背后 0.21个比特币与1300美元的鸿沟

区块链和比特币依旧是少数派的狂欢。

 

03

严格来讲,何有病这个挑战是失败的。

“病友”提供了过多的帮助,大家收下了她的比特币,但却还是用法币消费,这在本质上,并没有改变。

只有了解区块链、投资过比特币的人,才会愿意接受它。

这次挑战最终变成了比特币信仰者的一个支持活动,一场圈内的自嗨。

 

而且挑战过程中有个插曲,我觉得很有现实意义:

何有病在北京时去了中关村的车库咖啡,这个号称区块链圣地的地方让她充满期待。

 

21天生存试验背后 0.21个比特币与1300美元的鸿沟

李笑来、赵东等最早一批接触比特币的玩家,车库就是他们的聚集地,中国的区块链和比特币,可以说是从这里开始的。

所以何有病觉得有机会。

但她没想到的是,连车库咖啡也不接受比特币支付,这让她有点失望和沮丧。

在大环境下,理解和认可还是没有并驾齐驱。

21天生存试验背后 0.21个比特币与1300美元的鸿沟

(网上发起的“在中国 能依靠0.21个比特币生存21天吗”投票)

 

现实直接打脸了比特币还是一个小众的圈子,就像法币也有自己的使用范围一样,货币能否被使用关键在于能否得到认可,适用的人群就那么多,只不过比特币的权重更小。

价值只有在得到别人的认可的时候,才有“共识”,才有意义。

 

04

去年,围绕比特币的论调逐渐聚焦于其“价值储存”方面的能力,而转账手续费、交易确认时间长、价格波动过大,称为目前阻止比特币作为小额支付手段的主要原因。

如果支付方式的使用率增加,比特币的流动性也会增加,很明显能对比特币产生不少的推动作用。

但是,我们没办法“人为”地为增加人们对比特币作为一种支付方式的需求,这就像你不能把马车车厢放在马前面一样。

 

比特币安全、便捷的优势尽管刺激着越来越多的消费,但消费覆盖范围太小,现在的0.21个比特币远不如等价的1300美元有用。

何有病的挑战会结束,但对于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挑战仍在继续。

比特币们死不了,但是道阻且长。

正如何有病所说:“也许改变人们的观念还需要时间,但是总要有一个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