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弊端屡见,IBO概念重燃?
IBO到底是什么
最近,IBO概念逐渐呈蔓延之势。IBO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ICO相信大家是知道的。想想上个月以太坊的暴跌,很大原因在于大户的恐慌砸盘,痛定思痛,ICO的弊端可见一斑。另外,ICO是一个区块链项目首次发行Token时募集比特币、以太坊的行为,那项目方募集到一定数量的Token,分分钟跑路也是管不住的!
管住募集来的Token
这时,IBO的概念就提出来了。IBO的全称是Initial Bancor Offering,它的“玄机”就在于这个“Bancor”。简单来讲,Bancor是一个协议,类似缴纳准备金,只不过,这个“准备金”是Token,要有流通市值,缴纳之后便锁定在Bancor协议里。也就是说,如果项目方要发Token,必须按照固定的比例,抵押一定价值的另一种Token 作为准备金,然后通过合约,去实现Token的发行和流通,而不再是通过人或任何机构;而之前众筹到的资金锁在了Bancor协议里,可以接受大家的监督。
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
Bancor不是一个新概念。这个概念,早在二战之后便被提出来了,英国经济学家凯恩希望能够发行一种名叫“Bancor”的货币,在他的设定里,Bancor货币锚定是黄金,充当黄金的等价物。但是在当时,美国担心如果真的发行了Banor货币,会冲击到美元的地位,就去加以抵制,Bancor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可是Bancor的精神一直在悄悄地流传着,一个以色列团队将Bancor引入到了区块链领域,把锚定黄金变成了锚定以太坊,用以太坊去充当保证金。
Bancor计算方案
Bancor 公式通过在智能Token的值和它的连接器余额之间维持一个固定比率来实现这一点。在《Bancor白皮书》的设定中,Bancor 定价算法的关键,在于 CW、连接器Token余额、以及智能Token结余供应量。
具体公式如下(选自Bancor白皮书):
智能Token:是Bancor 协议的核心。智能Token的操作和常规Token无异,它遵循以太坊区块链上使用的ERC20 Token标准,但是其中也包含额外的逻辑,这使得用户总是能够通过自己的智能合约直接购买和销售这些智能Token,价格根据供求关系以算法进行调整。智能Token具有内置的流动性机制,确保它们可以持续地与其他Token进行兑换。
智能Token的总价值:即它的市值,表示的是以当前价格出售所有Token(全部智能Token供应量)所能获得的金额。智能Token的价格按照连接器的Token计价(例如,BNT 的价格以ETH 计价,ETH 是其连接器的Token)。
CW:全称为“连接器权重”,表示智能Token的总价值(供应量×单价)和对应连接器的余额价值之间的固定比率。智能Token的创建者为每个连接器指定所需的比率。CW表达为介于0% 与100% 之间一个百分数。
在任何给定的时间,每个连接器总是精准地记录着它的连接器Token余额以及当前的智能Token的供应量,所以它只需要知道CW 就可以在连接器余额变化时以及其Token供应量变化时持续计算出正确的智能Token价格。
首秀:EOS的侧链项目
要不是ICO的弊端实在太多,IBO恐怕一直难见天日。IBO的首次应用是在EOS的侧链项目——FIBOS。也许是因为IBO这个新概念,FIBOS在八月底主网上线之后的短短一周时间,就募集到85万个EOS,可以说是新星闪耀、备受关注!甚至有人说,IBO的出现将带动EOS大涨,进而触发下一轮牛市,不过,笔者觉得实在是有些夸大其词了。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EOS的创新能力。EOS一直是对标以太坊的,或者说,一直在对标以太坊去做一些“修修补补”,从而形成一种更加完善的系统。正如早些时候,EOS为了避免以太坊形成大户专权,而推出“超级节点”这个概念一样,只不过这次,在于修补ICO。
弊端:项目方易成为绝对主宰
凡是都是由两面性的,IBO自然也有自己的弊端,在IBO的游戏里,一不小心,项目方就会变成绝对主导者。目前,因为IBO还不太成熟,绝大部分的IBO合约是由项目方自己发起的,如果“Bancor”合约项目方自己写的,合约账户在项目方手中,项目方也是可以随时选择转账跑路的。
结语
“区块链项目乱象”已经引起了圈内外人士的警惕,毕竟玩法都是大同小异,不用说亲历被骗被割,就是多看看新闻,差不多也能“窥一斑而知全豹”,投资者已变得冷静。所以,在笔者看来,能够触发下一轮熊市的,必将是一个实实在在能够让人感受到“区块链”优势的应用,也就是我们说的DAPP,你可以通过这款DAPP去保护个人隐私、实现快速转账、获得Token奖励等等。
(作者:OK情报局,内容来自链得得内容开放平台“得得号”;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链得得官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