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前: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的技术机理与现实意义
小微企业贡献了我国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税收以及80%的城镇就业岗位,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2018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深圳人行主导推动建立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助力缓解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本文阐释了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的技术机理、模式、优势与现实意义,并对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的未来建设进行了展望。
一、现行贸易融资业务模式的缺点及其解决思路
在目前的业务模式,贸易双方高度依赖人工的交叉核查,判定各种纸质贸易单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银行在为客户办理贸易融资业务时,也是通过人工的情报资料收集、信息对比验证、现场实地考察和监督,来了解客户情况和贸易背景,开展业务风险控制以及贷后管理。
这导致四方面的贸易融资问题:一是核验成本高。银行须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工,核实纸质贸易资料的真实性,且纸质贸易单据的传递或差错会延迟货物的转移以及资金的收付,造成业务的高度不确定性。二是信息不完整。贸易融资生态链涉及多个参与者,单个参与者都只能获得部分的交易信息、物流信息和资金流信息,信息透明度不高。三是重复融资、虚假融资的监管难度大。由于银行间信息互不联通,监管数据获取滞后,不法企业“钻空子”,以同一单据重复融资,或虚构交易背景和物权凭证,比如2012年江浙地区出现的钢贸融资虚假仓单以及2015年珠三角地区出现的黄金珠宝加工企业构造贸易融资投机套利。四是增加融资成本。由于以上先天不足,为了保证贸易融资自偿性,银行往往要求企业缴纳保证金,或提供抵押、质押、担保等,因此提高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门槛,增加了融资成本。
针对上述缺陷,可采取如下解决方案:一是首先推动贸易单据无纸化。鼓励和引导企业使用电子贸易单据,逐步减少纸质单据。与纸质相比,电子单据更容易传输和处理,更容易实现自动化。随着电子合同的使用环境日渐成熟,现有技术(比如区块链)已能很好应对数据伪造、篡改等问题,贸易无纸化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二是在贸易无纸化的基础上,构造贸易协作平台。贸易双方通过贸易协作平台发送电子单据和其他贸易报文,可以提高贸易信息的透明度和可得性,提升法律、会计、报关、物流、仓储、结算、融资等贸易服务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对于监管而言,贸易协作平台还能够提供更加完整和全面的贸易流程数据,展示贸易全景视图,便于监管。三是以贸易协作平台为支点,发展贸易金融。贸易协作平台监管可见、可介入,底层资产可穿透,风险更可控,适宜发展金融资产转让的二级市场,更好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满足贸易主体融资需求。同时,还可作为金融创新沙盒,试点金融科技产品,发展监管科技,既促进贸易金融创新,又规范市场健康发展。
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贸易金融平台的优势
区块链技术有三方面特点:一是数据难以篡改,可承载价值。与纸质凭证相比,电子数据容易复制和修改,当其用来承载价值,存在风险隐患,区块链技术则通过共识机制设计,使电子数据难以篡改并让复制无效,成功避免了电子数据的缺点,为数据存证的应用创造了基础条件,“价值互联网”成为可能。二是账本公开、数据自主流转。参与方依协议共同维护一个公共账本,每一笔交易经全体共识后记账。公共账本上的数据全体可见,可有效保证数据主体的访问权和数据可携权,赋予数据主体对自身数据更为灵活的处置能力。通过数据链上、链下分级加密存储,可在数据安全和隐私的前提下,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不可篡改,实现数据在不同应用间更高效的自主流转,符合GDPR发布后的技术发展趋势。三是参与方对等、网状协作。这为参与方之间没有显著的层级或从属关系的跨机构协调,提供了便利,无须在组织结构上进行协商,只要将业务规则固化到区块链的初始设置中,即可开展,简单快捷。
可以说,区块链系统天生就适合做成多方协作的平台,是新一代通用开放平台的首选技术架构。区块链技术可为贸易金融平台提供一个更为灵活、开放的系统架构,具有独特的优势。
区块链可以发挥用户网络效应和应用协同效应。贸易金融业务的特点是规模大,场景庞杂,参与者众,难以用一个系统、一个机构服务所有客户和全部场景,因此传统上采用“分而治之”的方式建设系统,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不管是按照行业划分还是按照业务类型划分,都很难最大化地发挥用户的网络效应(平台的价值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以及场景的协同效应(synergy:一加一大于二,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则可以让平台尽可能承载更多业务场景,在同一个平台实现数据、用户的统一,使不同业务场景可在同一个平台上实现交互协同,从而发挥网络效应和协同效应。
区块链可以整合更多的数据源和政府资源。贸易金融业务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它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部门(工商、税务、海关、法院、交通等)以及众多贸易服务商的参与。这就涉及到各方数据传输和资源整合的问题。
传统上,政府各部门往往各建平台,对外提供服务,相关企业各自对接,但由于数据治权和安全考虑,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数据无法打通,因此在数据传输和共享上,政府各部门之间以及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系统需要两两对接。基于这样一个技术架构,接入成本随着系统数量快速上升。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参考企业信息化的系统集成经验。针对系统集成,企业设置一个企业服务总线(ESB)作为数据集中交换的通道,并在ESB中对数据格式、规范等进行统一,使得数据可在企业各信息系统间更为有序、高效流转。同样,政府的信息系统集成也可以采用相似的技术架构,将贸易金融平台作为政府服务总线(GSB),由政府各部门共建、共治、共享,实现信息整合和服务集成。
作为一种便利的多方协作技术,区块链可以在不触及数据治权的情况下,实现数据的共享,因此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贸易融资平台更容易得到政府各部门、企业和银行的支持,最大程度降低了贸易金融平台的建设难度。
三、现有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模式的比较分析
区块链技术兴起后,“贸易+金融”一直是区块链行业的热点领域,吸引了众多科技创业公司、核心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的进入。目前,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主要有四种业务模式。
模式一:单一企业,单一场景。
这类系统通常由某企业发起,根据其场景需求,依托其掌握的资源进行研发,比如TCL区块链金单、富士康Chained Finance等。系统目的是,利用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优势地位,整合资源,降低供应链成本。系统主要利用区块链技术数据难以篡改的技术特性,为平台增信,解决核心企业、供应商、保理商等多方机构的互信问题。这类系统的问题在于,企业的金融业务创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入时顾虑重重,而且缺少监管,容易在方向上走偏,这体现了非金融企业运营金融业务系统的先天不足。
模式二:银行主导,企业客户参与。
这类系统以某个银行为核心,服务于其企业客户。主要通过利用分布式记账、智能合约等技术,扩大数据共享范围,以此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业务效率、增强服务能力,提供更多金融产品。随着实践的深入,各家银行逐渐意识到,业务越是向前推进,彼此间的合作需求也就越加强烈,但由于各建系统,大家都希望其他银行加入到自己的区块链系统中开展业务,谁加入谁成为了博弈难题。虽然BAAS(Backend as a Service,后端即服务)能够复用底层的技术平台,但更重要的是不同业务系统数据和用户的打通,以及业务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倘若不同系统之间没有联通,客户、资产、数据等基础资源无法复用。
模式三:多家银行联盟。
正是看到银行单打独斗的不足和局限,因此出现了第三种模式。多家银行组成联盟,共建区块链平台,以实现客户和资源复用。代表性平台有北欧银行、汇丰银行、UniCredit、比利时联合银行等9家欧洲银行联合发起的We.Trade区块链平台,以及R3联合渣打、法国巴黎银行、曼谷银行等8家银行共建的Marco Polo平台等。此类平台是综合性区块链平台,有多个发起方,面向某个领域的多个应用场景。区块链的一大优势在于,它是一个多方间的协作平台,只有更多的参与方进入,才能更好的发挥系统的网络效应,也只有更多的参与方加入,带入更多资源和业务往来,形成更多业务场景,最终才会有多个场景应用间的协同效应。模式三即发挥了区块链技术的网络优势效应。
模式四:公共部门推动的平台。
如前述所言,贸易金融场景复杂,它的顺利开展,除了商业公司提供的服务,也离不开海关、税务、仲裁、评级、行业协会等政府部门和民间机构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某种意义上来说,贸易金融不仅是资金需求和提供方的内部事务,而且还是一个公共事务,需要诸多社会群体的参与。这就使得一个理想的贸易金融平台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政府往往有必要推进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比如香港金管局推动的HKTFP。此类模式的优点在于,由于政府部门出于公共利益的推动,平台很好解决了建设主体和治理机制的纷争,打通了用户、场景和公共服务,实现资源整合,而且也便于政府监管,提升监管效率。
四、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的特点与未来展望
有鉴于模式四,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深圳人行主导推动建立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致力于打造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开放金融贸易生态。在这平台上,若资料齐全,从客户提交贷款申请到银行完成放款,操作时长只需20分钟左右,大大缩短了贸易融资时间,提升贸易融资效率,降低了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展望未来,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将继续完善机制建设,大力促进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从而在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服务国家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大力完善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治理机制。
一个平台的成功依赖于整个平台生态的繁荣,因此不仅需要开放性的技术架构,还需要凝聚共识的治理机制以及市场化的运营方式,来充分调动平台参与方的积极性,吸引更多银行和企业参与和使用,从而聚集更多数据和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网络效应和协同效应。平台以社区化的方式运营,建立开放的治理机制,成立一个监管机构牵头的业务委员会和一个平台运维公司牵头的技术委员会。平台参与方可以开发自己的应用,经业务委员会评审通过后,进驻平台的应用商店,供平台的所有用户使用。平台的参与方也可以提交技术改进提案,经充分讨论并经技术委员会评审后,加入到平台的待开发特性列表中。
不断推进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
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在技术架构上,需要做好分层架构,具备足够的弹性,以支持第三方开发者根据贸易双方的特定业务需求,开发定制应用并部署到平台。平台应支持新应用的热部署,无需平台运维的支持或介入,第三方应用开发完成后,经过业务评审,技术测试,安全评估后,依流程自主完成部署工作。
平台技术架构最终应该开源开放,允许并鼓励参与方引入不同的技术研发力量,基于不同的技术栈构建节点服务,对外提供服务。平台架构设计应具有主动演化的能力,技术上要持续跟进新趋势,组织结构上要包容新业务场景和新参与方,面向未来促进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
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还将积极推进平台标准的制定工作,包括数据、技术、业务标准,积极参与行业和国际标准制定,推广平台协议,以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数据协议和技术标准。
找准定位,做好“三通一平”的基础工作。
为了平台生态的繁荣,平台运营主体要做好平台“三通一平”的工作。一是“通数据”。数据由海关,口岸,检疫,物流,仓储,协会,数据公司等接入,运营主体应该专注做好基础数据的完善,和政府各部门紧密合作,保证数据的权威性和全面性,以支撑上层应用的需求。二是“通用户”。区块链是一个天然的身份系统,可以提供更好的KYC服务,平台可以从KYC系统出发,整合多方面的用户数据源,发挥应用和用户的网络效应。三是“通政策”。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业务委员会可以发挥与监管机构的沟通协调窗口作用,在合理可控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创新成果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进而形成良性互动和正向反馈。在监管机构的参与下,平台将成为监管科技的一个示范项目,展现创新如何与监管良性互动。四是“技术平台建设”。在技术平台建设上,平台运营主体将秉持开放心态,向业内领先经验学习,与银行、第三方科技公司、院校、研究机构等展开广泛合作以打造一个行业领先的优秀技术平台。
五、结语
区块链技术为贸易金融平台提供了一个更为灵活、开放的系统架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贸易金融平台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上依靠人工,业务效率低,融资成本高,重复融资、虚假融资风险大等贸易金融难题。在央行公信力和区块链技术的双重加持下,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正显现自己独特的优势,为解决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了一种金融科技视角下的有效方案。
(本文作者:姚前,钱友才。姚前为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钱友才为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创新部主管,本文仅代表个人学术观点,与任何机构无关)
【相关新闻】粤港澳大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在深圳正式上线试运行
作者:姚前,钱友才 版权声明: 作者保留权利。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巴比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