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变革的新风: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成功转型

中国企业的第三次转型将围绕区块链展开,我们可以把“转型3.0”称为“区块链转型”。区块链不仅属于创业者,传统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区块链化实现又一次转型。

传统企业变革的新风: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成功转型

一、转型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企业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源自企业自身力争上游、不断破茧而出的努力;外因则导致企业为适应技术、市场、社会等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做出重大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讲,“变”是绝对的、永恒的,而“不变”是相对的、阶段性的。只有“变”才能图存,才能发展;而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必将导致企业发展停滞,甚至陷入经营困境而不能自拔。

转型,就是企业为迎接环境变化所做出的重大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大致进行了两次转型。

第一次转型,从上个90年代年初到本世纪前十年,转型的主题是工业化。当时,一大批商贸企业和作坊式企业开始涉足大工业,通过对西方企业的学习和自身不断试验,掌握了成熟高效的经营管理方法,终于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建立了全球首屈一指的完备而高效的制造业的价值网络。虽然我们在某些原创性和前沿性技术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突破,但不容置疑的是中国工业体系已臻完备,从总体上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因此,可以说工业化转型的已经基本完成。我们把大多数中国企业这次成功转型成为“转型1.0”。

第二次转型,从2013年到现在,转型的主题是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互联网转型实际上是我国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我们抓住世界新技术革命契机的一次“弯道超车”。如果把工业化转型的主要策略比作“追赶”的话,我国企业的互联网转型的主要策略则是“扩散”。中国的互联网起步与西方大体相当,涌现出以BAT为代表的一批全球互联网“头部”公司,互联网领域产生的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模式迅速向传统企业转移和扩散,到今天形成无“电”不商、无“网”不企的全覆盖、全领域良好格局。近年来我们出国时都有切身体会,中国互联网的水平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具体应用都领先西方国家太多,虽然到底排名全球第一还是第二,可能存在争议,但中国作为全球互联网大国的地位应该是确定无疑的。

互联网转型与工业转型存在十年左右的并行时间,这并不奇怪。一方面,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伊始,中国作为一个经济上的后进国家,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战场当然是工业化,企业界的主要任务是向西方先进企业学习,学习搞经营办企业,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学习工厂管理。另一方面,从上个世纪90年代,全球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就像高手过招一样,“旧力未尽而新力已生”,好企业总是“端在碗里,盯着锅里”。“用好互联网这一商业利器,拥抱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业界共识。在互联网技术形成对产品和商业模式颠覆的同时,还伴随着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也需要借助互联网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新一代基础设施。我们把中国企业这次转型成为“转型2.0”。

笼统地估计,这一转型过程已经进行了三分之二,大多数企业已经完成了互联网化。可能有人可能提出疑问——很多企业并没有变成互联网企业啊?这里涉及互联网化的定义问题。我们认为,互联网化并不仅仅意味传统企业变身为互联网企业,还应该包括它找到了互联网的“出入口”,即利用互联网开展自己的经营管理活动。如果我们把平台级互联网企业比作“插座”,那么大量的企业其实成为了“插头”,可以在平台上自如地开展销售、采购和业务合作。

既然第二次转型已经进入了下半场,那么,第三次转型发生了吗?“转型3.0”将围绕什么主题开展呢?

传统企业变革的新风: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成功转型

二、深刻认识区块链的意义和作用

2009年,日裔美国人中本聪发表了区区9页的白皮书,其中首次提到比特币,称其为“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几个月后,中本聪发布了比特币的第一个软件,开启了区块链时代。

2013年年末,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发布了以太坊初版白皮书,提出“下一代加密货币与去中心化应用平台”,并于2014年开始项目众筹。作为一个开源的有智能合约功能的公共区块链平台,以太坊支持了众多的区块链项目可靠、便捷地搭建应用。

随着2017年比特币、以太坊价格的飞涨,一大批代币项目纷纷通过数字交易所完成募资,区块链开始由狭窄的专业圈子进入大众视野。技术专家、经济学者和投资者开始研究和审视这种集密码学、经济学、社会学、信息学于一身的复合学科,开始探索区块链对商业模式、组织形态和治理方式的创新。

区块链究竟是一种普通的信息技术,还是像互联网一样具有移山倒海的强力?究竟是一种改进增强型的工具,还是对企业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具有颠覆性的新一代基础设施?究竟是一种单纯的技术,还是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生产关系?这些问题困扰着社会大众,让人莫衷一是。

笔者认为,区块链不但是一种基础设施级的技术,更是对企业管理模式、商业模式和组织形态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其核心要义在于“区块链共同体”这种新型组织的崛起。

所谓区块链共同体是在机器信任和成员共识的基础上,通过成员的广泛协作,共同创造并分享价值的自组织。

区块链共同体的突出优势具体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区块链共同体实现了集中管理模式向分布管理模式的变革。以公司制为代表,长期以来,企业管理的主流是集中式管理。集中式管理的显著特点是产品标准化、运营流程化、决策威权化。通过不断强化标准、流程和威权,强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集中统一,实现扩大规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

集中管理模式在取得规模优势和低成本优势的同时,其弊端也表露无遗。一方面,标准化的产品与个性化的需求存在天然矛盾,紧耦合的流程导致企业对市场和技术变化反应迟钝,越来越难以适应经营环境的剧烈变化。另一方面,决策威权化和中央控制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企业惯于因循复制,拙于创新变革。一些企业发现了这些问题,不断提出“事业合伙人体制”、阿米巴经营,试图在原有集中式管理框架下有所改善,但难有根本突破。其根本原因在于分散个体达成一致的效率太低而成本过高。

区块链通过机器信任和共识机制,解决了分散个体的一致性问题。形象地说,实现了小事靠行为挖矿激励,大事靠共识挖矿和节点投票,彻底解决了自主经营和民主决策的矛盾,形成了真正意义的分布式管理。

——区块链共同体实现了竞争主导型商业模式向合作主导型商业模式的变革。首先,区块链共同体反映了业务层面的合作。共同体将供方和需方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产销一体化社区。这就使企业和客户之间原本对立的产销关系转化为合作关系,用户参与生产和设计,供方直接面对需求,好象自然经济时代村落内部互通有无和传统家庭中的男耕女织。围绕产品与服务的供应,共同体成员在共识与信任的基础上开展众包,较之一般企业或个体间协作具有更高的效率。共同体的运营和发展依靠成员共同促进和维护,成员因此得到持续而充分的激励。

其次,区块链共同体反映了价值层面的合作。区块链共同体的资本来自众筹,权益为成员共有。通证映射了区块链共同体价值,成员由此分享社区整体价值的增加。成员个体创造收入完全归其所有,区块链共同体是非营利的,也就没有盘剥成员个体创造收入的机制。

——区块链共同体实现了封闭式组织形态向开放式组织形态的变革。传统企业是一个有边界的组织,资本、资产和人员内外有别,外部资源进入组织内部比较困难,内部资源离开组织也同样困难。这种进出组织的难度使得企业总体上是封闭的,不利于组织融入生态之中,也不利于组织的增长。以公司为例,公司制度虽然通过股权、法人财产权、法人治理结构和劳动雇佣关系等一系列协议安排,维护了各主体之间的稳定,但其代价是失去了组织的灵活性和成员的自由。

区块链共同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组织。以比特币为例,认同比特币共识,持有比特币就进入了比特币的共同体。参与挖矿、参与记账就为共同体的运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就会得到相应的激励。反之,如果某一区块链共同体共识涣散,成员不断流失或者疏于贡献,组织就不断收缩,通证应用越来越萎缩,也就成了彻头彻尾的“空气币”。

应该看到,正是区块链技术为区块链共同体创造了新的商业信任。人类的经济活动离不开分工协作,而分工协作的基础是商业信任。在原始的分工协作中,商业信任反映为一种亲朋、熟人之间的“自然信任”。这种“自然信任”受限于人际间的彼此了解和交往,分工协作的规模、距离、深度都十分有限。因而,产生了以公司制为代表的“制度信任”,通过建立一个以放弃资产、劳动自由为代价的制度框架,实现了陌生人的分工协作。而区块链集成与整合了分布式记账、非对称加密、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一系列技术,在充分尊重成员自由的前提下,实现了陌生人之间的信任。这种信任,归根结底是机器信任或者技术信任。从此,分工协作的规模、深度、广度都将产生质的飞跃,充分尊重人的自由,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组织成为可能。

当然,区块链共同体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如何能够取得更为广泛的共识,成员能够更好地运营和维护共同体的基础设施,个体如何能够更好地享受共同体的使用价值,有赖于区块链共同体创建者的周密设计和不断迭代,有赖于成员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

传统企业变革的新风: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成功转型

三、区块链共同体的本质与溯源

正如区块链技术是密码学、P2P等一系列互联网技术的整合与叠加,区块链共同体也不是一种凭空产生的企业组织,我们可以在一些现有的社会经济组织或者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社会经济组织中发现端倪。

——合作经济。合作经济是劳动者自愿入股联合,实行民主管理,获得服务和利益的一种成员个人所有与成员共同所有相结合的经济形式,其基本特点是自愿、民主、互利。合作社则是这种合作经济关系的一种典型组织形式。

——社会自治组织。所谓社会自治组织,是指一定范围内的自治体全体成员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依法对自治体公共事务实行自我管理的不具有强制性的组织形态。

社会自治组织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政治意义上的社会自治组织。如我国的村民委员会、街道居委会及其他政治性社团;另一类是经济意义上的社会自治组织。如各种经济性协会、中介性组织等。还有一类不属于上述两类的社会自治组织,他们是在自愿、有共同理想或愿望、而且没有政治意向与经济追求的基础上建立的组织,比如志愿团体、慈善组织、社区组织、民间互助组织等。

——开源软件社区。Richard M. Stallman在1984年创立了以生产免费软件为目的的组织--FreeSoftware Foundation(自由软件基金会,简称FSF)。他认为:各个软件公司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公开源代码会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一个真正好的软件是为了替人解决问题,应该散发给需要的人。他开发了一个叫做GNU的计划,第一套软件就是GNUEmacs(UNIX平台下强大的编辑器)。任何人都能免费拿到这个软件和它的源代码,于是许多人自发的修改这套软件,为它增加功能。

最知名的开源软件当属Linux。简单地说,Linux是一套免费使用和自由传播的类Unix操作系统,主要用于基于Intelx86系列CPU的计算机上。这个系统是由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的程序员设计和实现的。其目的是建立不受任何商品化软件的版权制约的、全世界都能自由使用的Unix兼容产品。Linux之所以受到广大计算机爱好者的喜爱,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它属于自由软件,用户不用支付任何费用就可以获得源代码,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必要的修改。另一个原因是,它具有Unix的全部功能,任何使用Unix操作系统或想要学习Unix操作系统的人都可以从Linux中获益。

——互联网平台。以脸书、谷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也可以视为区块链共同体的一个来源。其实在这些互联网巨头在主业务功能和社群方面,已经具备了区块链共同体的雏形。比如作为腾讯社群的核心应用——微信也是非盈利的。我们知道,腾讯最有价值的应用是微信,而微信的价值无法直接反映为收入和利润,因此,作为一个公司制的经济组织,腾讯就必须找到其他能够形成收入和利润的项目——腾讯选择通过游戏等其他收费项目来实现自身盈利。

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经济组织其实可以视为共同体的雏形,为什么这种组织方式后来衰落了呢?比如,生活在一个村子或部落中人们,他们之间的经济活动就是以合作为主的。其中的分工合作依赖“生于斯、长于斯”的自然信任,充分反映了自由精神和平等意识。这种自然合作组织之所以为公司取代,主要原因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难以解决陌生人的信任问题,因而合作组织的规模受限,无法抵御公司规模经济带来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冲击。

但当以区块链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机器信任解决了陌生人信任难题,信息沟通可以无远弗届,人们可以在保持合作自由与灵活性的同时,进行大规模协作。有赖于强大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共识机制的相关技术,这种大规模陌生人协作具有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双重优势。

第二代区块链技术的代表以太坊就是这样一个极好的例子。以太坊由程序员Vitalik Buterin创办,意为“下一代加密货币与去中心化应用平台”。它上面提供各种模块让用户来搭建应用,如果将搭建应用比作造房子,那么以太坊就提供了墙面、屋顶、地板等模块,用户只需像搭积木一样把房子搭起来,因此在以太坊上建立应用的成本和速度都大大改善。围绕以太坊这个开源软件的共同体,人们可以利用以太坊自由开发通证应用。

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我们完全可以在回归“自由精神和平等意识”初心的同时,实现组织创新。

传统企业变革的新风: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成功转型

四、传统企业实现区块链转型大有可为

笔者认为:中国企业的第三次转型将围绕区块链展开,我们可以把“转型3.0”称为“区块链转型”。区块链不仅属于创业者,传统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区块链化实现又一次转型。

那么,区块链转型会大行其道吗?我们现在具备区块链转型的条件吗?区块链转型对当下的中国企业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区块链转型有助于传统企业实现弯道超车。我们知道,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许多企业利用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更替,抓住时机,实现跨越。区块链可以视为互联网又一次断代式升级,必将催生出一批新的胜出者。如果说“所有PC互联网都可以用移动互联网重做一遍”的话,那么,“所有移动互联网都可以用区块链重做一遍”。对于错失互联网转型的企业来说,区块链转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区块链转型有助于传统企业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区块链商业模式的创新体现在收入免费、挖矿获客和运营众包等方面,是近些年互联网思维的集大成者。它集社群、平台于一身,以区块链为信任工具,以通证为激励手段,对于传统企业由生产走向服务,由垂直走向平台,由单向传播走向社群互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区块链转型有助于传统企业实现多重价值变现。一般来说,企业具有赢利的经济属性和非赢利的公益属性。赢利性往往体现在公司的股权价值,而公益属性的价值则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正如前文提到了开源软件Linux,开发者为信息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经济价值却不能得到体现。区块链转型中,通证可以影射社区价值,创办者或投资者持有通证也就相应实现了价值。

近一时期以来,一批倡导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币改”、“链改”和“票改”,从概念层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了传统企业拥抱区块链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些概念提出,有利于全社会更加关注区块链的重大意义,有利于厘清区块链的特定功能,但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上述概念往往从一个侧面出发,突出了区块链某一方面的功能,难免以偏概全,颇有盲人摸象之感。尚不能全面、完整反映区块链对于传统企业的关键作用和区块链共同体聚合“(社)群”、“(平)台”、“链”、“币”的综合功能。

——改革不是目的,传统企业应用区块链的根本目的在于转型升级。笔者一直从事企业转型的研究与实践,深知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实现对其自身的“否定之否定”,才能追赶时代步伐,实现新的跨越。

为此,笔者提出“区块链转型”这一概念,希望吸收“币改”、“链改”和“票改”之所长,更加贴近企业转型升级的实际。

去年以来,笔者参与发起区块链工场,在原有创业投资孵化的基础上,开展了区块链创业项目孵化的实践。区块链工场作为国内早期区块链孵化的机构,已经孵化了30多个创业项目。目前,一批传统企业纷纷上门,表达了希望搭上区块链快车的意愿。于是,区块链工场在项目孵化实践中,也开始了传统企业区块链转型的探索。我们为传统企业规划了“嵌套”、“分拆”、“转创”三大路径,综合设计了“群”、“台”、“链”、“币”的工具和组合拳,打通了企业内部激励和外部获客的积分通道,改进了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用工具,较好地实现了企业区块链转型过程中的平稳过渡和弯道超车。

本文转自:转型投资家,原作者王澜,原文标题:“区块链转型:中国企业转型3.0的主旋律”

生成图片
12

发表评论

传统企业变革的新风: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成功转型

星期二 2018-08-28 9:40:10


传统企业变革的新风: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成功转型

一、转型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企业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源自企业自身力争上游、不断破茧而出的努力;外因则导致企业为适应技术、市场、社会等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做出重大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讲,“变”是绝对的、永恒的,而“不变”是相对的、阶段性的。只有“变”才能图存,才能发展;而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必将导致企业发展停滞,甚至陷入经营困境而不能自拔。

转型,就是企业为迎接环境变化所做出的重大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大致进行了两次转型。

第一次转型,从上个90年代年初到本世纪前十年,转型的主题是工业化。当时,一大批商贸企业和作坊式企业开始涉足大工业,通过对西方企业的学习和自身不断试验,掌握了成熟高效的经营管理方法,终于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建立了全球首屈一指的完备而高效的制造业的价值网络。虽然我们在某些原创性和前沿性技术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突破,但不容置疑的是中国工业体系已臻完备,从总体上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因此,可以说工业化转型的已经基本完成。我们把大多数中国企业这次成功转型成为“转型1.0”。

第二次转型,从2013年到现在,转型的主题是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互联网转型实际上是我国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我们抓住世界新技术革命契机的一次“弯道超车”。如果把工业化转型的主要策略比作“追赶”的话,我国企业的互联网转型的主要策略则是“扩散”。中国的互联网起步与西方大体相当,涌现出以BAT为代表的一批全球互联网“头部”公司,互联网领域产生的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模式迅速向传统企业转移和扩散,到今天形成无“电”不商、无“网”不企的全覆盖、全领域良好格局。近年来我们出国时都有切身体会,中国互联网的水平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具体应用都领先西方国家太多,虽然到底排名全球第一还是第二,可能存在争议,但中国作为全球互联网大国的地位应该是确定无疑的。

互联网转型与工业转型存在十年左右的并行时间,这并不奇怪。一方面,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伊始,中国作为一个经济上的后进国家,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战场当然是工业化,企业界的主要任务是向西方先进企业学习,学习搞经营办企业,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学习工厂管理。另一方面,从上个世纪90年代,全球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就像高手过招一样,“旧力未尽而新力已生”,好企业总是“端在碗里,盯着锅里”。“用好互联网这一商业利器,拥抱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业界共识。在互联网技术形成对产品和商业模式颠覆的同时,还伴随着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也需要借助互联网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新一代基础设施。我们把中国企业这次转型成为“转型2.0”。

笼统地估计,这一转型过程已经进行了三分之二,大多数企业已经完成了互联网化。可能有人可能提出疑问——很多企业并没有变成互联网企业啊?这里涉及互联网化的定义问题。我们认为,互联网化并不仅仅意味传统企业变身为互联网企业,还应该包括它找到了互联网的“出入口”,即利用互联网开展自己的经营管理活动。如果我们把平台级互联网企业比作“插座”,那么大量的企业其实成为了“插头”,可以在平台上自如地开展销售、采购和业务合作。

既然第二次转型已经进入了下半场,那么,第三次转型发生了吗?“转型3.0”将围绕什么主题开展呢?

传统企业变革的新风: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成功转型

二、深刻认识区块链的意义和作用

2009年,日裔美国人中本聪发表了区区9页的白皮书,其中首次提到比特币,称其为“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几个月后,中本聪发布了比特币的第一个软件,开启了区块链时代。

2013年年末,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发布了以太坊初版白皮书,提出“下一代加密货币与去中心化应用平台”,并于2014年开始项目众筹。作为一个开源的有智能合约功能的公共区块链平台,以太坊支持了众多的区块链项目可靠、便捷地搭建应用。

随着2017年比特币、以太坊价格的飞涨,一大批代币项目纷纷通过数字交易所完成募资,区块链开始由狭窄的专业圈子进入大众视野。技术专家、经济学者和投资者开始研究和审视这种集密码学、经济学、社会学、信息学于一身的复合学科,开始探索区块链对商业模式、组织形态和治理方式的创新。

区块链究竟是一种普通的信息技术,还是像互联网一样具有移山倒海的强力?究竟是一种改进增强型的工具,还是对企业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具有颠覆性的新一代基础设施?究竟是一种单纯的技术,还是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生产关系?这些问题困扰着社会大众,让人莫衷一是。

笔者认为,区块链不但是一种基础设施级的技术,更是对企业管理模式、商业模式和组织形态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其核心要义在于“区块链共同体”这种新型组织的崛起。

所谓区块链共同体是在机器信任和成员共识的基础上,通过成员的广泛协作,共同创造并分享价值的自组织。

区块链共同体的突出优势具体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区块链共同体实现了集中管理模式向分布管理模式的变革。以公司制为代表,长期以来,企业管理的主流是集中式管理。集中式管理的显著特点是产品标准化、运营流程化、决策威权化。通过不断强化标准、流程和威权,强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集中统一,实现扩大规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

集中管理模式在取得规模优势和低成本优势的同时,其弊端也表露无遗。一方面,标准化的产品与个性化的需求存在天然矛盾,紧耦合的流程导致企业对市场和技术变化反应迟钝,越来越难以适应经营环境的剧烈变化。另一方面,决策威权化和中央控制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企业惯于因循复制,拙于创新变革。一些企业发现了这些问题,不断提出“事业合伙人体制”、阿米巴经营,试图在原有集中式管理框架下有所改善,但难有根本突破。其根本原因在于分散个体达成一致的效率太低而成本过高。

区块链通过机器信任和共识机制,解决了分散个体的一致性问题。形象地说,实现了小事靠行为挖矿激励,大事靠共识挖矿和节点投票,彻底解决了自主经营和民主决策的矛盾,形成了真正意义的分布式管理。

——区块链共同体实现了竞争主导型商业模式向合作主导型商业模式的变革。首先,区块链共同体反映了业务层面的合作。共同体将供方和需方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产销一体化社区。这就使企业和客户之间原本对立的产销关系转化为合作关系,用户参与生产和设计,供方直接面对需求,好象自然经济时代村落内部互通有无和传统家庭中的男耕女织。围绕产品与服务的供应,共同体成员在共识与信任的基础上开展众包,较之一般企业或个体间协作具有更高的效率。共同体的运营和发展依靠成员共同促进和维护,成员因此得到持续而充分的激励。

其次,区块链共同体反映了价值层面的合作。区块链共同体的资本来自众筹,权益为成员共有。通证映射了区块链共同体价值,成员由此分享社区整体价值的增加。成员个体创造收入完全归其所有,区块链共同体是非营利的,也就没有盘剥成员个体创造收入的机制。

——区块链共同体实现了封闭式组织形态向开放式组织形态的变革。传统企业是一个有边界的组织,资本、资产和人员内外有别,外部资源进入组织内部比较困难,内部资源离开组织也同样困难。这种进出组织的难度使得企业总体上是封闭的,不利于组织融入生态之中,也不利于组织的增长。以公司为例,公司制度虽然通过股权、法人财产权、法人治理结构和劳动雇佣关系等一系列协议安排,维护了各主体之间的稳定,但其代价是失去了组织的灵活性和成员的自由。

区块链共同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组织。以比特币为例,认同比特币共识,持有比特币就进入了比特币的共同体。参与挖矿、参与记账就为共同体的运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就会得到相应的激励。反之,如果某一区块链共同体共识涣散,成员不断流失或者疏于贡献,组织就不断收缩,通证应用越来越萎缩,也就成了彻头彻尾的“空气币”。

应该看到,正是区块链技术为区块链共同体创造了新的商业信任。人类的经济活动离不开分工协作,而分工协作的基础是商业信任。在原始的分工协作中,商业信任反映为一种亲朋、熟人之间的“自然信任”。这种“自然信任”受限于人际间的彼此了解和交往,分工协作的规模、距离、深度都十分有限。因而,产生了以公司制为代表的“制度信任”,通过建立一个以放弃资产、劳动自由为代价的制度框架,实现了陌生人的分工协作。而区块链集成与整合了分布式记账、非对称加密、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一系列技术,在充分尊重成员自由的前提下,实现了陌生人之间的信任。这种信任,归根结底是机器信任或者技术信任。从此,分工协作的规模、深度、广度都将产生质的飞跃,充分尊重人的自由,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组织成为可能。

当然,区块链共同体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如何能够取得更为广泛的共识,成员能够更好地运营和维护共同体的基础设施,个体如何能够更好地享受共同体的使用价值,有赖于区块链共同体创建者的周密设计和不断迭代,有赖于成员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

传统企业变革的新风: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成功转型

三、区块链共同体的本质与溯源

正如区块链技术是密码学、P2P等一系列互联网技术的整合与叠加,区块链共同体也不是一种凭空产生的企业组织,我们可以在一些现有的社会经济组织或者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社会经济组织中发现端倪。

——合作经济。合作经济是劳动者自愿入股联合,实行民主管理,获得服务和利益的一种成员个人所有与成员共同所有相结合的经济形式,其基本特点是自愿、民主、互利。合作社则是这种合作经济关系的一种典型组织形式。

——社会自治组织。所谓社会自治组织,是指一定范围内的自治体全体成员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依法对自治体公共事务实行自我管理的不具有强制性的组织形态。

社会自治组织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政治意义上的社会自治组织。如我国的村民委员会、街道居委会及其他政治性社团;另一类是经济意义上的社会自治组织。如各种经济性协会、中介性组织等。还有一类不属于上述两类的社会自治组织,他们是在自愿、有共同理想或愿望、而且没有政治意向与经济追求的基础上建立的组织,比如志愿团体、慈善组织、社区组织、民间互助组织等。

——开源软件社区。Richard M. Stallman在1984年创立了以生产免费软件为目的的组织--FreeSoftware Foundation(自由软件基金会,简称FSF)。他认为:各个软件公司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公开源代码会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一个真正好的软件是为了替人解决问题,应该散发给需要的人。他开发了一个叫做GNU的计划,第一套软件就是GNUEmacs(UNIX平台下强大的编辑器)。任何人都能免费拿到这个软件和它的源代码,于是许多人自发的修改这套软件,为它增加功能。

最知名的开源软件当属Linux。简单地说,Linux是一套免费使用和自由传播的类Unix操作系统,主要用于基于Intelx86系列CPU的计算机上。这个系统是由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的程序员设计和实现的。其目的是建立不受任何商品化软件的版权制约的、全世界都能自由使用的Unix兼容产品。Linux之所以受到广大计算机爱好者的喜爱,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它属于自由软件,用户不用支付任何费用就可以获得源代码,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必要的修改。另一个原因是,它具有Unix的全部功能,任何使用Unix操作系统或想要学习Unix操作系统的人都可以从Linux中获益。

——互联网平台。以脸书、谷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也可以视为区块链共同体的一个来源。其实在这些互联网巨头在主业务功能和社群方面,已经具备了区块链共同体的雏形。比如作为腾讯社群的核心应用——微信也是非盈利的。我们知道,腾讯最有价值的应用是微信,而微信的价值无法直接反映为收入和利润,因此,作为一个公司制的经济组织,腾讯就必须找到其他能够形成收入和利润的项目——腾讯选择通过游戏等其他收费项目来实现自身盈利。

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经济组织其实可以视为共同体的雏形,为什么这种组织方式后来衰落了呢?比如,生活在一个村子或部落中人们,他们之间的经济活动就是以合作为主的。其中的分工合作依赖“生于斯、长于斯”的自然信任,充分反映了自由精神和平等意识。这种自然合作组织之所以为公司取代,主要原因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难以解决陌生人的信任问题,因而合作组织的规模受限,无法抵御公司规模经济带来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冲击。

但当以区块链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机器信任解决了陌生人信任难题,信息沟通可以无远弗届,人们可以在保持合作自由与灵活性的同时,进行大规模协作。有赖于强大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共识机制的相关技术,这种大规模陌生人协作具有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双重优势。

第二代区块链技术的代表以太坊就是这样一个极好的例子。以太坊由程序员Vitalik Buterin创办,意为“下一代加密货币与去中心化应用平台”。它上面提供各种模块让用户来搭建应用,如果将搭建应用比作造房子,那么以太坊就提供了墙面、屋顶、地板等模块,用户只需像搭积木一样把房子搭起来,因此在以太坊上建立应用的成本和速度都大大改善。围绕以太坊这个开源软件的共同体,人们可以利用以太坊自由开发通证应用。

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我们完全可以在回归“自由精神和平等意识”初心的同时,实现组织创新。

传统企业变革的新风: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成功转型

四、传统企业实现区块链转型大有可为

笔者认为:中国企业的第三次转型将围绕区块链展开,我们可以把“转型3.0”称为“区块链转型”。区块链不仅属于创业者,传统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区块链化实现又一次转型。

那么,区块链转型会大行其道吗?我们现在具备区块链转型的条件吗?区块链转型对当下的中国企业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区块链转型有助于传统企业实现弯道超车。我们知道,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许多企业利用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更替,抓住时机,实现跨越。区块链可以视为互联网又一次断代式升级,必将催生出一批新的胜出者。如果说“所有PC互联网都可以用移动互联网重做一遍”的话,那么,“所有移动互联网都可以用区块链重做一遍”。对于错失互联网转型的企业来说,区块链转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区块链转型有助于传统企业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区块链商业模式的创新体现在收入免费、挖矿获客和运营众包等方面,是近些年互联网思维的集大成者。它集社群、平台于一身,以区块链为信任工具,以通证为激励手段,对于传统企业由生产走向服务,由垂直走向平台,由单向传播走向社群互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区块链转型有助于传统企业实现多重价值变现。一般来说,企业具有赢利的经济属性和非赢利的公益属性。赢利性往往体现在公司的股权价值,而公益属性的价值则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正如前文提到了开源软件Linux,开发者为信息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经济价值却不能得到体现。区块链转型中,通证可以影射社区价值,创办者或投资者持有通证也就相应实现了价值。

近一时期以来,一批倡导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币改”、“链改”和“票改”,从概念层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了传统企业拥抱区块链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些概念提出,有利于全社会更加关注区块链的重大意义,有利于厘清区块链的特定功能,但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上述概念往往从一个侧面出发,突出了区块链某一方面的功能,难免以偏概全,颇有盲人摸象之感。尚不能全面、完整反映区块链对于传统企业的关键作用和区块链共同体聚合“(社)群”、“(平)台”、“链”、“币”的综合功能。

——改革不是目的,传统企业应用区块链的根本目的在于转型升级。笔者一直从事企业转型的研究与实践,深知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实现对其自身的“否定之否定”,才能追赶时代步伐,实现新的跨越。

为此,笔者提出“区块链转型”这一概念,希望吸收“币改”、“链改”和“票改”之所长,更加贴近企业转型升级的实际。

去年以来,笔者参与发起区块链工场,在原有创业投资孵化的基础上,开展了区块链创业项目孵化的实践。区块链工场作为国内早期区块链孵化的机构,已经孵化了30多个创业项目。目前,一批传统企业纷纷上门,表达了希望搭上区块链快车的意愿。于是,区块链工场在项目孵化实践中,也开始了传统企业区块链转型的探索。我们为传统企业规划了“嵌套”、“分拆”、“转创”三大路径,综合设计了“群”、“台”、“链”、“币”的工具和组合拳,打通了企业内部激励和外部获客的积分通道,改进了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用工具,较好地实现了企业区块链转型过程中的平稳过渡和弯道超车。

本文转自:转型投资家,原作者王澜,原文标题:“区块链转型:中国企业转型3.0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