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是时候给区块链加把火了

一项新兴技术总是被人在短期内高估,长期又被人低估,我的好朋友伟超这样对我说。2018年1月,当时还在数字货币大牛市的顶峰时期,唱多的,说区块链无所不能的文章铺天盖地,我作为一个金融科技从业者,当时即认为区块链技术完全被人高估了。

一项新兴技术总是被人在短期内高估,长期又被人低估,我的好朋友伟超这样对我说。2018年1月,当时还在数字货币大牛市的顶峰时期,唱多的,说区块链无所不能的文章铺天盖地,我作为一个金融科技从业者,当时即认为区块链技术完全被人高估了。2019年4月的今天,数字货币市场正处于一个低谷期,唱衰的,说区块链一无是处并且声称不需要区块链的文章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下我作为区块链从业者,认为2019年的区块链技术已经被人低估了。   

 

区块链需求侧缺乏弹性导致了“短期高估与长期低估”问题

 

如果会说需求与供给,鹦鹉也能成为经济学家。

我司大佬跟我说过一句话:“联盟链市场的兴旺程度是和数字货币的价格正相关的”,那么我们就换一种角度,从数字货币价格来分析联盟区块链的供给与需求。

纵观2017年至2019年,数字货币从2017年初开始,价格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导致了供给侧涌现了大量或真或假的项目,但在这段时间里确实带来了区块链技术供给侧的爆发式增长,而对于新兴技术来说,需求侧在短期内缺乏弹性,这也就导致从2017到2018区块链市场供大于求,最终造成了数字货币价格的一波大跌。实际上任何一个主流经济体对于区块链的需求都是对于数字货币的一次利好,同时也就催生数字货币价格上或大或小的一次次上涨,这也恰恰说明了供给侧对于需求侧的渴望。

我相信多数读这篇文章的人和我一样认为区块链技术是如大数据、云计算一样重要的信息技术之一,那么我们不妨回头看看云计算的发展历程。遥想云计算概念提出伊始,人们也认为没有云我们的数据中心挺好的,大型机构多处于观望状态(需求侧短期内缺乏弹性),但是现如今无论是金融机构亦或是政府、高校,数据中心的建设已经离不开云计算,它带来的高可用、低成本、高资源利用率已经改变了当下的数据中心架构(需求侧长期富有弹性)。我相信随着需求侧对于区块链技术认识的逐步深入,长期来看弹性也会逐步增大。

 

2019年需求侧开始涌现出大量需求

需求侧缺乏弹性会导致短期内并不会涌现出大量应用,但这不代表区块链技术没有应用场景,相反随着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理性认识加深以及技术的逐步成熟,当下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区块链如何与自身优势业务结合的优秀讨论,只不过这些讨论多发生在私密场合下,并不会让大众所知晓。

从已经落地的区块链应用来看,金融行业中排名前五的应用场景是:信用证、供应链金融、ABS、权益转让、保险;非金融行业中排名前五的应用是:智慧政务、存证溯源、数据交换、物流/仓单、发票。同时以政府、央企、大型金融机构为代表的大B端在思考如何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同时,也对产业协同模式进行了大量优秀讨论,在这里大概说三个方面。

一是对于数据如何进行流通的讨论。对于政务与央企来讲,数据需要互联互通的顶层思想已经非常明确,但是对于如何互联互通暂时并没有优秀的解决方案。在传统模式中,最原始的手段是通过两两互联的方式打通数据孤岛,当下最流行的方式则是通过如政府、大型国有企业联盟等强有力的中心建设大型云计算中心,并以多机构数据汇集的方式来统筹管理,但从近年来的实践来看,数据隐私问题依然是这类数据汇聚与共享的最大掣肘。传统模式下,数据隐私与共享形成了不可调和的“跷跷板”,如若希望数据共享则完全丧失了隐私,同时如若希望数据隐私则完全无法进行共享。区块链技术融合安全多方计算、K-N秘密分享、代理重加密等密码学手段,有望实现一种在数据隐私数据共享之间相对平和的解决方案,从而彻底解决不同主题间数据的共享与应用问题。

二是同业之间如何进行业务互联互通的讨论。现如今,多数大B端企业均面临数字化转型的难题,究其根本是由于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遇到了“天花板”,导致同质化企业在争抢不断缩小的蛋糕时利润逐步降低,企业管理者希望通过数字化转型,突破“天花板”,做大产业蛋糕,而数字化转型中最重要的一个课题就是如何构建“产业互联网”。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业务标准性更高的场景更容易在不同企业之间达成业务共识,进而产生基于区块链的“产业物联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贸易金融系统实际就是希望在不同商业银行之间自发性的构建一套“贸易金融互联网”。以区块链技术作为基础设施,智能合约作为跨机构服务总线,可以在更加对等的情况下逐步磨合业务标准,进而有望在行业内构建“产业互联网”,做大、做高产业蛋糕。

三是如何构建行业数据标准的讨论。传统数据标准的制定多是通过行业协会建设团体标准、主管机构建设行业标准进而形成统一的国标,但传统的标准制定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如今高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在上世纪早些年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股票交易所多采用人工报价的形式完成交易,后出现了电话报价的形式,最终发展到了如今的以信息化系统为依托的交易撮合体系,而我国股票市场起步较晚,故形成了“未学走直接跑”的发展态势,直接跑步进入了信息化交易时代。对于数据标准的讨论与此类似,在数字经济时代,可依托区块链多中心化架构,在数据生产各方构建权益对等的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并应用智能合约构建符合业务发展的数据结构,辅以经济激励模型,最终在群策群力的环境下快速迭代、沉淀,逐步构建行业统一的数据标准。

 

需求侧对供给侧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在需求不断涌现的现今天,供给侧的技术输出能力已经成为了区块链大规模应用的瓶颈。我在这里说的技术瓶颈并不是2017-2018年多被提到的TPS、安全以及容错问题,而是诸如区块链大数据存储、低响应时间(ART)、跨链、定制化隐私保护等高度复合型的技术需求。此类高度定制化的需求无论是对底层技术平台进行改造亦或是构建二层协议(layer 2),都需要从业者对于底层技术有着很强的掌控能力,而多数“讲故事”的公司几乎不可能够做到这一点。无论是哪种技术路线,均需要单独开一篇文章来详细阐述,本文就暂时不做展开讨论了。

需求侧弹性的增长需要以供给侧技术输出作为支撑,作为区块链底层技术供应者,我们一方面要扎扎实实做好技术沉淀,另一方面则需要充分了解需求侧对于技术的实际要求,做好服务。

 

作者:墨荻,杭州趣链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

生成图片
10

发表评论

观点:是时候给区块链加把火了

星期二 2019-04-09 19:18:13

一项新兴技术总是被人在短期内高估,长期又被人低估,我的好朋友伟超这样对我说。2018年1月,当时还在数字货币大牛市的顶峰时期,唱多的,说区块链无所不能的文章铺天盖地,我作为一个金融科技从业者,当时即认为区块链技术完全被人高估了。2019年4月的今天,数字货币市场正处于一个低谷期,唱衰的,说区块链一无是处并且声称不需要区块链的文章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下我作为区块链从业者,认为2019年的区块链技术已经被人低估了。   

 

区块链需求侧缺乏弹性导致了“短期高估与长期低估”问题

 

如果会说需求与供给,鹦鹉也能成为经济学家。

我司大佬跟我说过一句话:“联盟链市场的兴旺程度是和数字货币的价格正相关的”,那么我们就换一种角度,从数字货币价格来分析联盟区块链的供给与需求。

纵观2017年至2019年,数字货币从2017年初开始,价格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导致了供给侧涌现了大量或真或假的项目,但在这段时间里确实带来了区块链技术供给侧的爆发式增长,而对于新兴技术来说,需求侧在短期内缺乏弹性,这也就导致从2017到2018区块链市场供大于求,最终造成了数字货币价格的一波大跌。实际上任何一个主流经济体对于区块链的需求都是对于数字货币的一次利好,同时也就催生数字货币价格上或大或小的一次次上涨,这也恰恰说明了供给侧对于需求侧的渴望。

我相信多数读这篇文章的人和我一样认为区块链技术是如大数据、云计算一样重要的信息技术之一,那么我们不妨回头看看云计算的发展历程。遥想云计算概念提出伊始,人们也认为没有云我们的数据中心挺好的,大型机构多处于观望状态(需求侧短期内缺乏弹性),但是现如今无论是金融机构亦或是政府、高校,数据中心的建设已经离不开云计算,它带来的高可用、低成本、高资源利用率已经改变了当下的数据中心架构(需求侧长期富有弹性)。我相信随着需求侧对于区块链技术认识的逐步深入,长期来看弹性也会逐步增大。

 

2019年需求侧开始涌现出大量需求

需求侧缺乏弹性会导致短期内并不会涌现出大量应用,但这不代表区块链技术没有应用场景,相反随着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理性认识加深以及技术的逐步成熟,当下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区块链如何与自身优势业务结合的优秀讨论,只不过这些讨论多发生在私密场合下,并不会让大众所知晓。

从已经落地的区块链应用来看,金融行业中排名前五的应用场景是:信用证、供应链金融、ABS、权益转让、保险;非金融行业中排名前五的应用是:智慧政务、存证溯源、数据交换、物流/仓单、发票。同时以政府、央企、大型金融机构为代表的大B端在思考如何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同时,也对产业协同模式进行了大量优秀讨论,在这里大概说三个方面。

一是对于数据如何进行流通的讨论。对于政务与央企来讲,数据需要互联互通的顶层思想已经非常明确,但是对于如何互联互通暂时并没有优秀的解决方案。在传统模式中,最原始的手段是通过两两互联的方式打通数据孤岛,当下最流行的方式则是通过如政府、大型国有企业联盟等强有力的中心建设大型云计算中心,并以多机构数据汇集的方式来统筹管理,但从近年来的实践来看,数据隐私问题依然是这类数据汇聚与共享的最大掣肘。传统模式下,数据隐私与共享形成了不可调和的“跷跷板”,如若希望数据共享则完全丧失了隐私,同时如若希望数据隐私则完全无法进行共享。区块链技术融合安全多方计算、K-N秘密分享、代理重加密等密码学手段,有望实现一种在数据隐私数据共享之间相对平和的解决方案,从而彻底解决不同主题间数据的共享与应用问题。

二是同业之间如何进行业务互联互通的讨论。现如今,多数大B端企业均面临数字化转型的难题,究其根本是由于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遇到了“天花板”,导致同质化企业在争抢不断缩小的蛋糕时利润逐步降低,企业管理者希望通过数字化转型,突破“天花板”,做大产业蛋糕,而数字化转型中最重要的一个课题就是如何构建“产业互联网”。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业务标准性更高的场景更容易在不同企业之间达成业务共识,进而产生基于区块链的“产业物联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贸易金融系统实际就是希望在不同商业银行之间自发性的构建一套“贸易金融互联网”。以区块链技术作为基础设施,智能合约作为跨机构服务总线,可以在更加对等的情况下逐步磨合业务标准,进而有望在行业内构建“产业互联网”,做大、做高产业蛋糕。

三是如何构建行业数据标准的讨论。传统数据标准的制定多是通过行业协会建设团体标准、主管机构建设行业标准进而形成统一的国标,但传统的标准制定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如今高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在上世纪早些年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股票交易所多采用人工报价的形式完成交易,后出现了电话报价的形式,最终发展到了如今的以信息化系统为依托的交易撮合体系,而我国股票市场起步较晚,故形成了“未学走直接跑”的发展态势,直接跑步进入了信息化交易时代。对于数据标准的讨论与此类似,在数字经济时代,可依托区块链多中心化架构,在数据生产各方构建权益对等的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并应用智能合约构建符合业务发展的数据结构,辅以经济激励模型,最终在群策群力的环境下快速迭代、沉淀,逐步构建行业统一的数据标准。

 

需求侧对供给侧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在需求不断涌现的现今天,供给侧的技术输出能力已经成为了区块链大规模应用的瓶颈。我在这里说的技术瓶颈并不是2017-2018年多被提到的TPS、安全以及容错问题,而是诸如区块链大数据存储、低响应时间(ART)、跨链、定制化隐私保护等高度复合型的技术需求。此类高度定制化的需求无论是对底层技术平台进行改造亦或是构建二层协议(layer 2),都需要从业者对于底层技术有着很强的掌控能力,而多数“讲故事”的公司几乎不可能够做到这一点。无论是哪种技术路线,均需要单独开一篇文章来详细阐述,本文就暂时不做展开讨论了。

需求侧弹性的增长需要以供给侧技术输出作为支撑,作为区块链底层技术供应者,我们一方面要扎扎实实做好技术沉淀,另一方面则需要充分了解需求侧对于技术的实际要求,做好服务。

 

作者:墨荻,杭州趣链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