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dro协议创始人李天放:为什么许多区块链创业转向中间层?

在市场冷一点的状态下,应该有更多一流创业者开始转移到中间层。

Hydro协议创始人李天放:为什么许多区块链创业转向中间层?

李天放|Hydro协议 创始人 

我All in区块链是在2017年3月,我是直接从以太坊开始的,之后才仔细了解比特币的细节。所以一开始认识的朋友大部分是从编程,博弈论,加密学圈子,而不是金融与交易。几个月后,就跟几个朋友开始投项目。 

1.区块链一开始最打动我的是博弈论 

作为德州扑克爱好者,我发现从比特币开始到Token经济,就跟博弈论分不开。比特币的关系三角是开发者、用户和矿工,在这三者都是完全自私的情况下怎样产生权利平衡,这些都是博弈论。再比如共识机制就是个博弈论,为什么你会选择最长的一条链? 

再一个是“谢林点”理论:把两个人扔在纽约,在不能通信的情况下如何找到对方?很多人是可以找到的,因为他们会选择去帝国大厦,因为它是纽约最高的楼。同样,在以太坊上,通过智能合约,人们发现最诚实的投票方式,才是利益最大化的方法。这会导致人们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原理也确定了稳定币,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它的价格都会稳定在1块钱这个点上,某种意义上说,1块钱就是纽约的帝国大厦。 

很多人说,现在去中心化交易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流动性,但流动性并不来自于中心化或去中心化,流动性这是提供了一个网络效应的关系,整个市场的微观结构,都是基于博弈论来搭建的,从做市商到价格发现,怎样用最高效的方式打造自己的交易,这里面全都是博弈论。 

另外,区块链是我见过最混乱的创业赛道。拿AI做对比,如果你问10个聪明的人“AI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觉得至少有8-9个人会回答: “数据”。但区块链基本没有一个关键问题达成共识。 

而我看到的朋友圈文章,50%以上都是错的,大部分人越看越糊涂,大公司入场有很多包袱。在这个混乱是阶段,是个非常不错的创业机会。 

这样,我们从投项目开始入场。我基本每天花4到5个小时看白皮书,剩下时间观察代码和项目社区。 

一开始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乱投一堆。后来,信心慢慢提高,就越投越少。类似于打牌,信息越多,允许出手越少,相对下注越重。 

2.我们密切关注三个比较大的赛道 

赛道1:在区块链上重新搭建互联网全栈。就是我们常说的公链、DApp和中间协议层的项目,这代表整个“去中心化”的大趋势。 

赛道2:价值储存器(Storage Value)。以比特币为首,我们希望能看到更好用的比特币。包括匿名币XMR、LTC、ZCash等项目。 

赛道3:跟交换相关的。包括稳定币、原子交换,NFT(Non-Fungible Token),还有流动性(我们自己Hydro做的事情)。 

第一个赛道靠架构上的设计(i.e 把一些不需要在链上做的事情移到链下), 一部分靠底层技术的提升(堵整个区块链的扩展工作会成功) 

第二个赛道似乎有明确的答案,只是需要耐心与执行,通过迭代产品,与整个市场教育用户,应该可以达到一个转折点。 

第三个赛道,其实是我认为最有意思的。从比特币白皮书开始,区块链里面成功的案例都来自于“技术+激励”的结合。流动性一部分是需要足够多的用户,但也有一部分是个激励问题。 

所以我们就顺着这个思路下去,开始写一个叫hydro protocol的协议。Hydro是水的意思,也就是流动性的意思。 

从第一天开始,我们认为安全虽然是个长期优势,但短期内对于用户获取,安全性其实并没有什么用,用户不关心。就像保险其实是需要靠销售才能卖,没有人真的担心交易所被盗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所以我们一边搭建Hydro的基本技术累积,也一边在寻找更有效的切入点。我们认为做去中心化交易协议最有趣的一点,就是近期1到2年预期出来的一些重要技术模块,都跟DEX有关。 

比如稳定币,跨链技术,更好的区块链浏览器,这些东西DEX可能都是第一个测试用户。 

3.关于“去中心化”的交易所和稳定币 

从交易的目的来看,至少有三种:第一种,单纯的买币与价值投资,或为了utility而购买;第二种,低买高卖,通过转手去赚钱;第三种,量化交易者,完全靠算法推动。 

第一种和第三种的做市类算法,通过“去中心化”可以完全支持。而第二种和第三种里的接受者策略,因为不希望结算(结算会产生一定的费用),中心化交易所可以提供更好的费率,一定是几百笔交易聚合起来结算更便宜。 

中心化还是有极大的优势: 效率,熟悉。所以短期内说颠覆中心化交易所是不现实的。未来,这两种交易所都会存在,只有这些玩家在一起,才可以给整个市场提供流动性。目前,去中心化交易占总交易量的0.1%都不到,我个人认为,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交易所会各占一半,中间会有明确的分割线。 

其实,很多东西是不需要“去中心化”的。其实我们团队内部更喜欢用"single point of failure"(解除单点故障)这个词,因为“去中心化”有很多种理解方式。 

我对DEX的看法是中心化交易所有两个单点故障是有足够商业动机去移除的。一个是可以把托管的资产丢了,另一个是上币权。“中心化交易所”如果犯一个错误有可能直接破产,DEX不给自己机会犯那么大的错误。 

很多人认为加密货币最大的问题就是波动太大,如果有一个靠谱的稳定币,就可以给基金提供对冲和躲避风险的地方,让正式基金更容易入场。 

目前虽然已经有USDT这样的Token,但背后的抵押机制却是中心化的。有人认为USDT(泰达币)是个定时炸弹,因为背后的公司不肯做审计,所以没有人知道背后抵押的美金到底还在不在。 

“去中心化“稳定币也是个比较重要的领域。一个完全不依赖法币抵押的稳定币会改变很多。目前有两种赛道(以makerdao和basecoin作为标杆代表)都值得关注。 

他们和USDT的区别,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USDT是靠抵押美金来定价;makerdao是靠抵押加密货币来定价;basecoin完全靠供需。 

稳定币的技术其实不难,整个难度都来自于经济体系设计和培养信仰。 

目前来看makerdao是比较快的,目前已经上线了可以用的产品(DAI),后边还有一堆项目(很多是basecoin的微创新版本),融了很多钱,一年之内会出来一堆。其实也许有个创业机会也许就是把这些稳定币抱在一起做个“稳定币篮子”。

稳定币为什么能稳定呢?博弈论中有个概念叫做“谢林点(schelling point)”,也就是不能直接沟通,大家也会选择一个特殊点来达成共识。对于稳定币最”特殊“的一个点也许就是$1。所以交易者在没有更好的选择情况下,会对这个点达成共识。 

4.Hydro定位在公链和DApp之间的中间层 

我们要做的事情是给淘金的人卖水和牛仔裤。我们想让这个世界有一百家、一千家交易所,我们为他们降低技术壁垒。就像早期开电商很难,现在做个淘宝店就可以了。所有技术和流动性的问题,别人都已经在平台上解决了,你只关注自己熟悉的细分市场就好了。 

我们希望看到区块链市场成长为淘宝店,而不是亚马逊。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把中间商(交易所)的利润空间变小,避免一家独大。 

80%的区块链协议都是在做这件事,就是利用智能合约把middle man(中间商)给替代掉,可以总结为:remove the middle man(干掉「中间商」)、improve the middle man(提升「中间商」)、empower the middle man(赋能「中间商」)。 

其实middle man(中间商)在经济学里是个比较负面的角色,跟地主差不多,他们不去创造价值,智能合约就是为消除这些人存在的必要性。 

在Hydro的开发中,最大的技术挑战来源于生态本身。 

第一,来自于实时性和多并发对系统的要求;但这个数据库比起MySQL又慢又贵又不同步(只有一个优点就是没有管理员权限)。因此很多东西都需要做成Hybrid模式,一部份链上一部分链下,否则交易系统就太慢了。第二就是用户教育成本,教会用户怎样使用DApp、管理私钥、理解区块链的原理。第三,以太坊和所有的DVM(虚拟机)都是很Beta的产品,它的语言、虚拟机、编译器都是非常初级的,工具与生态都不完善。 

一个好的协议应该是不可知的, 可以用多种语言和操作系统实现。我们选择以太坊开始,是因为80%用户想交易的资产都在上边。之后如果有其它公链获得用户份额,也可以多个链子上去实现。至于跨链,我们就等其它团队的努力了。(i.e cosmos, polkadot) 

其实做协议是做一个平台,让大家上来不容易。我之前几次创业的方向也都有冷启动,这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我觉得,早期靠运营,用筹码来投资,还有就是抓住一些刚需。这个协议不能只靠说,要解决真正问题,降低第三方合作伙伴的成本,帮助他们提高效率 。

5.区块链的应用都在各自摸索中 

我们看到很多区块链上的应用的发展却跟一开始的初衷不一样。比如比特币最早是想做一个“货币”,后来变得更像是一个价值存储器或稀有金属,这是没有意料到的。但它没有取代信用卡、支付宝,永远也不可能取代。它只是无意间发明了更好的“黄金”。 

以太坊刚开始只被看做是去中心化的组织和机构,但第一个起来的应用是ICO,这也是意料之外的。今天我们回头去看,ICO从大火到被禁,还是暴露了目前世界一些非常低效的地方,包括从以前的众筹平台到券商到交易,这些不但极其中心化,而且极其低效。 

以太坊有一个核心优势:2015年就可以用了,这导致他的开发者社区最大最自然,就像我们选择一门编程语言,设计只占30%,70%是看它有什么库。这一点上,其他公链会落后以太坊很多。很多靠钱拼起来的社区都比较生硬,为了钱而和真正有开源心态的开发者做出来的东西不一样。 

我觉得未来的格局肯定是以以太坊为主,但同时会有多条链并存的一个状态。因为没有一个去中心协议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在选择上一定要从安全性、效率、速度、并发上做一个权衡。 

今天的DAPP(去中心化应用)太少了,如果你问一个100个区块链关注者 "你用过什么DAPP?", 可能75个没有用过任何,剩下20个玩过以太猫,在DEX上做过几笔交易,除了这两个场景外,用过更多DAPP基本没有。 

很多人是用旧的需求跟区块链拼在一起,什么东西都硬往上搬,区块链版房地产、区块链版艺术品、区块链版出版社……但很多东西是伪需求,用区块链完全是画蛇添足,不解决已有问题。 

区块链最直接的应用就是金融本身。金融占美国市场的20%~30%,是一个巨大的份额。整个金融行业,包括华尔街的运作,耗费的社会资源非常大,有可能被技术大幅度优化。金融本身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其中的信誉机构和评级机构,放到链上是及其自然的。 

此外,虚拟世界的消费也是一个很好落地方向。从最初的魔兽世界挖金职业,到后来手游的收费机制,到最后的VR虚拟世界,还有直播等虚拟服务和消费,转移到区块链上很自然。 

6.在区块链领域创业的一些感受 

区块链还是非常早期,着时候发现有趣的东西可能性非常大,也比较容易创造出天才。 

就像1995年Netscape的团队里也有很多天才,做浏览器的时候就发明了一堆直到今天还很重要的东西,比如HTTPS协议和JavaScript。大学宿舍里面做个泡妞网站改变世界的扎克伯格也是个天才,并不是因为他是世界上最有才华的工程师,而是因为做的足够早,野心与vision足够大。 

参考早期的互联网(1995~2005年期间),最核心的指标是全世界浏览器和上网用户的数量,你看pets.com这种早期电商公司为什么会失败,是因为当时全世界只有几百万浏览器用户,这个基数就决定了这个生意是不可能做起来的。 

再看区块链,如果说一个互联网用户必须是一个浏览器用户;一个移动互联网用户必须得是微信或支付宝用户。那一个区块链用户必须有管理私钥的能力,因为钱包是最核心的技术。2018年全世界真正可以管理自己私钥,不把币存在交易所的用户,可能也就是百万数量级,而2017年,这一数字连十万都不到。 

只有当私钥的用户上升到百万、千万、亿级的时候,应用才真正有用。 

2017年有两件事对私钥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一个是ICO,一个是以太猫。ICO让投币本身变成了一个需求,过去人们都是把币存在交易所,但后来发现放在交易所的币不能直接打到ICO智能合约里面,这件事逼着大家去学会管理自己的私钥。而以太猫,则把谷歌浏览器上的MetaMask插件从十万量级推到了百万量级。所以基础设施的发展和杀手级应用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互联网创业,如果你在你相关领域里面看到了其它团队做一个非常核心的切入点,你除了正面竞争,也没有太多选择。但区块链领域你可以直接投资这个点的Token(前提是这个Token机制没有漏洞,而且真的有管理权限)。 

很多领域早期进入者,看什么都是蓝海,所以有非常强的广撒网的欲望,从项目到协议到生态,从矿场到基金,都想入,也都可以入。但因为Token大幅度降低了投资的成本,我们其实可以更聚焦,把100%的时间都放在找好一件事上,剩下的就算看懂了,看准了,就买点Token就好。因为铺得太广,之后也许守不住。 

最后,我觉得在上层(DAPP),和下层(公链)都已竞争激烈。我们做“去中心”交易协议,把自己定位在应用协议层。特别是在市场冷一点的状态下,应该有更多一流创业者开始转移到中间层。

生成图片
8

发表评论

Hydro协议创始人李天放:为什么许多区块链创业转向中间层?

星期六 2019-01-19 21:54:18

Hydro协议创始人李天放:为什么许多区块链创业转向中间层?

李天放|Hydro协议 创始人 

我All in区块链是在2017年3月,我是直接从以太坊开始的,之后才仔细了解比特币的细节。所以一开始认识的朋友大部分是从编程,博弈论,加密学圈子,而不是金融与交易。几个月后,就跟几个朋友开始投项目。 

1.区块链一开始最打动我的是博弈论 

作为德州扑克爱好者,我发现从比特币开始到Token经济,就跟博弈论分不开。比特币的关系三角是开发者、用户和矿工,在这三者都是完全自私的情况下怎样产生权利平衡,这些都是博弈论。再比如共识机制就是个博弈论,为什么你会选择最长的一条链? 

再一个是“谢林点”理论:把两个人扔在纽约,在不能通信的情况下如何找到对方?很多人是可以找到的,因为他们会选择去帝国大厦,因为它是纽约最高的楼。同样,在以太坊上,通过智能合约,人们发现最诚实的投票方式,才是利益最大化的方法。这会导致人们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原理也确定了稳定币,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它的价格都会稳定在1块钱这个点上,某种意义上说,1块钱就是纽约的帝国大厦。 

很多人说,现在去中心化交易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流动性,但流动性并不来自于中心化或去中心化,流动性这是提供了一个网络效应的关系,整个市场的微观结构,都是基于博弈论来搭建的,从做市商到价格发现,怎样用最高效的方式打造自己的交易,这里面全都是博弈论。 

另外,区块链是我见过最混乱的创业赛道。拿AI做对比,如果你问10个聪明的人“AI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觉得至少有8-9个人会回答: “数据”。但区块链基本没有一个关键问题达成共识。 

而我看到的朋友圈文章,50%以上都是错的,大部分人越看越糊涂,大公司入场有很多包袱。在这个混乱是阶段,是个非常不错的创业机会。 

这样,我们从投项目开始入场。我基本每天花4到5个小时看白皮书,剩下时间观察代码和项目社区。 

一开始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乱投一堆。后来,信心慢慢提高,就越投越少。类似于打牌,信息越多,允许出手越少,相对下注越重。 

2.我们密切关注三个比较大的赛道 

赛道1:在区块链上重新搭建互联网全栈。就是我们常说的公链、DApp和中间协议层的项目,这代表整个“去中心化”的大趋势。 

赛道2:价值储存器(Storage Value)。以比特币为首,我们希望能看到更好用的比特币。包括匿名币XMR、LTC、ZCash等项目。 

赛道3:跟交换相关的。包括稳定币、原子交换,NFT(Non-Fungible Token),还有流动性(我们自己Hydro做的事情)。 

第一个赛道靠架构上的设计(i.e 把一些不需要在链上做的事情移到链下), 一部分靠底层技术的提升(堵整个区块链的扩展工作会成功) 

第二个赛道似乎有明确的答案,只是需要耐心与执行,通过迭代产品,与整个市场教育用户,应该可以达到一个转折点。 

第三个赛道,其实是我认为最有意思的。从比特币白皮书开始,区块链里面成功的案例都来自于“技术+激励”的结合。流动性一部分是需要足够多的用户,但也有一部分是个激励问题。 

所以我们就顺着这个思路下去,开始写一个叫hydro protocol的协议。Hydro是水的意思,也就是流动性的意思。 

从第一天开始,我们认为安全虽然是个长期优势,但短期内对于用户获取,安全性其实并没有什么用,用户不关心。就像保险其实是需要靠销售才能卖,没有人真的担心交易所被盗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所以我们一边搭建Hydro的基本技术累积,也一边在寻找更有效的切入点。我们认为做去中心化交易协议最有趣的一点,就是近期1到2年预期出来的一些重要技术模块,都跟DEX有关。 

比如稳定币,跨链技术,更好的区块链浏览器,这些东西DEX可能都是第一个测试用户。 

3.关于“去中心化”的交易所和稳定币 

从交易的目的来看,至少有三种:第一种,单纯的买币与价值投资,或为了utility而购买;第二种,低买高卖,通过转手去赚钱;第三种,量化交易者,完全靠算法推动。 

第一种和第三种的做市类算法,通过“去中心化”可以完全支持。而第二种和第三种里的接受者策略,因为不希望结算(结算会产生一定的费用),中心化交易所可以提供更好的费率,一定是几百笔交易聚合起来结算更便宜。 

中心化还是有极大的优势: 效率,熟悉。所以短期内说颠覆中心化交易所是不现实的。未来,这两种交易所都会存在,只有这些玩家在一起,才可以给整个市场提供流动性。目前,去中心化交易占总交易量的0.1%都不到,我个人认为,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交易所会各占一半,中间会有明确的分割线。 

其实,很多东西是不需要“去中心化”的。其实我们团队内部更喜欢用"single point of failure"(解除单点故障)这个词,因为“去中心化”有很多种理解方式。 

我对DEX的看法是中心化交易所有两个单点故障是有足够商业动机去移除的。一个是可以把托管的资产丢了,另一个是上币权。“中心化交易所”如果犯一个错误有可能直接破产,DEX不给自己机会犯那么大的错误。 

很多人认为加密货币最大的问题就是波动太大,如果有一个靠谱的稳定币,就可以给基金提供对冲和躲避风险的地方,让正式基金更容易入场。 

目前虽然已经有USDT这样的Token,但背后的抵押机制却是中心化的。有人认为USDT(泰达币)是个定时炸弹,因为背后的公司不肯做审计,所以没有人知道背后抵押的美金到底还在不在。 

“去中心化“稳定币也是个比较重要的领域。一个完全不依赖法币抵押的稳定币会改变很多。目前有两种赛道(以makerdao和basecoin作为标杆代表)都值得关注。 

他们和USDT的区别,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USDT是靠抵押美金来定价;makerdao是靠抵押加密货币来定价;basecoin完全靠供需。 

稳定币的技术其实不难,整个难度都来自于经济体系设计和培养信仰。 

目前来看makerdao是比较快的,目前已经上线了可以用的产品(DAI),后边还有一堆项目(很多是basecoin的微创新版本),融了很多钱,一年之内会出来一堆。其实也许有个创业机会也许就是把这些稳定币抱在一起做个“稳定币篮子”。

稳定币为什么能稳定呢?博弈论中有个概念叫做“谢林点(schelling point)”,也就是不能直接沟通,大家也会选择一个特殊点来达成共识。对于稳定币最”特殊“的一个点也许就是$1。所以交易者在没有更好的选择情况下,会对这个点达成共识。 

4.Hydro定位在公链和DApp之间的中间层 

我们要做的事情是给淘金的人卖水和牛仔裤。我们想让这个世界有一百家、一千家交易所,我们为他们降低技术壁垒。就像早期开电商很难,现在做个淘宝店就可以了。所有技术和流动性的问题,别人都已经在平台上解决了,你只关注自己熟悉的细分市场就好了。 

我们希望看到区块链市场成长为淘宝店,而不是亚马逊。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把中间商(交易所)的利润空间变小,避免一家独大。 

80%的区块链协议都是在做这件事,就是利用智能合约把middle man(中间商)给替代掉,可以总结为:remove the middle man(干掉「中间商」)、improve the middle man(提升「中间商」)、empower the middle man(赋能「中间商」)。 

其实middle man(中间商)在经济学里是个比较负面的角色,跟地主差不多,他们不去创造价值,智能合约就是为消除这些人存在的必要性。 

在Hydro的开发中,最大的技术挑战来源于生态本身。 

第一,来自于实时性和多并发对系统的要求;但这个数据库比起MySQL又慢又贵又不同步(只有一个优点就是没有管理员权限)。因此很多东西都需要做成Hybrid模式,一部份链上一部分链下,否则交易系统就太慢了。第二就是用户教育成本,教会用户怎样使用DApp、管理私钥、理解区块链的原理。第三,以太坊和所有的DVM(虚拟机)都是很Beta的产品,它的语言、虚拟机、编译器都是非常初级的,工具与生态都不完善。 

一个好的协议应该是不可知的, 可以用多种语言和操作系统实现。我们选择以太坊开始,是因为80%用户想交易的资产都在上边。之后如果有其它公链获得用户份额,也可以多个链子上去实现。至于跨链,我们就等其它团队的努力了。(i.e cosmos, polkadot) 

其实做协议是做一个平台,让大家上来不容易。我之前几次创业的方向也都有冷启动,这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我觉得,早期靠运营,用筹码来投资,还有就是抓住一些刚需。这个协议不能只靠说,要解决真正问题,降低第三方合作伙伴的成本,帮助他们提高效率 。

5.区块链的应用都在各自摸索中 

我们看到很多区块链上的应用的发展却跟一开始的初衷不一样。比如比特币最早是想做一个“货币”,后来变得更像是一个价值存储器或稀有金属,这是没有意料到的。但它没有取代信用卡、支付宝,永远也不可能取代。它只是无意间发明了更好的“黄金”。 

以太坊刚开始只被看做是去中心化的组织和机构,但第一个起来的应用是ICO,这也是意料之外的。今天我们回头去看,ICO从大火到被禁,还是暴露了目前世界一些非常低效的地方,包括从以前的众筹平台到券商到交易,这些不但极其中心化,而且极其低效。 

以太坊有一个核心优势:2015年就可以用了,这导致他的开发者社区最大最自然,就像我们选择一门编程语言,设计只占30%,70%是看它有什么库。这一点上,其他公链会落后以太坊很多。很多靠钱拼起来的社区都比较生硬,为了钱而和真正有开源心态的开发者做出来的东西不一样。 

我觉得未来的格局肯定是以以太坊为主,但同时会有多条链并存的一个状态。因为没有一个去中心协议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在选择上一定要从安全性、效率、速度、并发上做一个权衡。 

今天的DAPP(去中心化应用)太少了,如果你问一个100个区块链关注者 "你用过什么DAPP?", 可能75个没有用过任何,剩下20个玩过以太猫,在DEX上做过几笔交易,除了这两个场景外,用过更多DAPP基本没有。 

很多人是用旧的需求跟区块链拼在一起,什么东西都硬往上搬,区块链版房地产、区块链版艺术品、区块链版出版社……但很多东西是伪需求,用区块链完全是画蛇添足,不解决已有问题。 

区块链最直接的应用就是金融本身。金融占美国市场的20%~30%,是一个巨大的份额。整个金融行业,包括华尔街的运作,耗费的社会资源非常大,有可能被技术大幅度优化。金融本身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其中的信誉机构和评级机构,放到链上是及其自然的。 

此外,虚拟世界的消费也是一个很好落地方向。从最初的魔兽世界挖金职业,到后来手游的收费机制,到最后的VR虚拟世界,还有直播等虚拟服务和消费,转移到区块链上很自然。 

6.在区块链领域创业的一些感受 

区块链还是非常早期,着时候发现有趣的东西可能性非常大,也比较容易创造出天才。 

就像1995年Netscape的团队里也有很多天才,做浏览器的时候就发明了一堆直到今天还很重要的东西,比如HTTPS协议和JavaScript。大学宿舍里面做个泡妞网站改变世界的扎克伯格也是个天才,并不是因为他是世界上最有才华的工程师,而是因为做的足够早,野心与vision足够大。 

参考早期的互联网(1995~2005年期间),最核心的指标是全世界浏览器和上网用户的数量,你看pets.com这种早期电商公司为什么会失败,是因为当时全世界只有几百万浏览器用户,这个基数就决定了这个生意是不可能做起来的。 

再看区块链,如果说一个互联网用户必须是一个浏览器用户;一个移动互联网用户必须得是微信或支付宝用户。那一个区块链用户必须有管理私钥的能力,因为钱包是最核心的技术。2018年全世界真正可以管理自己私钥,不把币存在交易所的用户,可能也就是百万数量级,而2017年,这一数字连十万都不到。 

只有当私钥的用户上升到百万、千万、亿级的时候,应用才真正有用。 

2017年有两件事对私钥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一个是ICO,一个是以太猫。ICO让投币本身变成了一个需求,过去人们都是把币存在交易所,但后来发现放在交易所的币不能直接打到ICO智能合约里面,这件事逼着大家去学会管理自己的私钥。而以太猫,则把谷歌浏览器上的MetaMask插件从十万量级推到了百万量级。所以基础设施的发展和杀手级应用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互联网创业,如果你在你相关领域里面看到了其它团队做一个非常核心的切入点,你除了正面竞争,也没有太多选择。但区块链领域你可以直接投资这个点的Token(前提是这个Token机制没有漏洞,而且真的有管理权限)。 

很多领域早期进入者,看什么都是蓝海,所以有非常强的广撒网的欲望,从项目到协议到生态,从矿场到基金,都想入,也都可以入。但因为Token大幅度降低了投资的成本,我们其实可以更聚焦,把100%的时间都放在找好一件事上,剩下的就算看懂了,看准了,就买点Token就好。因为铺得太广,之后也许守不住。 

最后,我觉得在上层(DAPP),和下层(公链)都已竞争激烈。我们做“去中心”交易协议,把自己定位在应用协议层。特别是在市场冷一点的状态下,应该有更多一流创业者开始转移到中间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