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不好意思 我来割韭菜的
在IC0消磨掉所有人耐心的时候,STO及时蹦跶了出来。
STO最近有两件事值得关注:
一是TokenSoft发布了以太坊改进提案,可以建立基于以太坊的证券型通证标准,这被业内人士解读为将可能引发STO大爆炸。
二是美国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Nasdaq)正在筹备一个专门用于通证化证券的新平台,此举将使项目能够在受监管的环境中提供STO,以符合美国法律。
在IC0已成死局的状态下,这两件事可称区块链的利好消息。
不少人眼里,STO肩负着繁荣区块链的重任。
GVC引力资本高建武的话相当提气,他说:STO将不可避免地改变股权,是一个数万亿美元规模的市场。
数万亿美元,超过了地球上绝大多数国家的GDP,但不得不说,高总给STO的这个饼画小了。
求你,监管我吧
IC0刚兴起时,就一脱缰的野马。
币圈里割韭菜忙得热火朝天,根本不“屌”监管的事儿,而无监管也正是ICO的大卖点。
那时候韭菜充足且茂盛,一割一大把。至于IC0到手的资金是拿来干活还是跑路,除了道德自律外,没有任何强制性的约束。
吃干抹净还不用负责,这让一帮大佬爽翻了,百倍千倍的财富神话一再上演。当然圈里也乌烟瘴气,鸡飞狗跳。
时间一久,韭菜们学精了,IC0被监管部门封禁,名声彻底臭了。
熊市里币价波澜不惊,韭菜不够使,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眼看行业要凉,有识之士们就迫切需要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或概念,带来大量的资金和流量,以继续所谓“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辉煌之路。
于是STO被拎出来,加一把火炒热了。
STO不是个新概念,早在2017年底,STO的募资形式就有人提了出来。
STO即Security Token Offerings,意为证券型通证发行,具体指在确定的监管框架下,按照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的要求,进行合法合规的通证公开发行。
相比ICO,STO身板放低了很多,最大的区别是把野马的鞭子和缰绳上交,积极主动地寻求被监管。
在美国,STO的核心就是要符合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要求。
包含合格投资人,反贪污、洗钱等用途的投资人尽职调查(KYC及AML),信息披露,投资人锁定期限等。
某些怀念IC0信马由缰的人,因此嘲讽STO跟监管部门合作,是“跪着挣钱”。
STO跟IC0的另一大区别,就是STO所代表的资产已经存在于“现实世界”中。
比如公司股权、房地产、知识产权,以及黄金珠宝等实物资产,都可以通过STO转变为链上的加密数字权益凭证,也就是现实世界中资产权益的数字化。
这么一来,STO又避免了直接成为空气币的可能。
而与传统的IPO相比,STO依赖于区块链底层技术,可以过滤冗杂流程,缩短募资时间,大大提高了募资的效率。
总之,综合监管、风险、投资难度、发行周期等方面的考虑,“跪着挣钱”的STO备受期待。
妥妥的宏图大业
举个栗子。
北京二环的一套四合院动辄数千万上亿元,梵高《加歇医生像》的最后成交价为8250万美元,合人民币5亿多。
梵高《加歇医生像》
豪宅名画的天价,若非超级富豪想都不敢想,几辈子不吃不喝也一不定攒那么多钱。
但借助STO,豪宅名画可以跟普通人发生点关系。
即使工薪收入的小老百姓也可以“拥有”一套北京二环的四合院,或者梵高价值8250万美元的《加歇医生像》。
甚至纽约永久地标的帝国大厦,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NBA球星哈登据称上亿美元的胡子,统统可以“拥有”。
当然,“拥有”的效果就跟买了苹果公司的股票一样。
这就是STO的妙处。
很多资产,比如房地产、投资基金、黄金、钻石、原油、美术作品、音乐版权等,以往交易的时候,多是通过合同协议或者权证的方式来进行。
但纸质和复杂的法律协议比较繁琐,难以转移和追踪,而且由于难以实现颗粒化细分,资产多是整买整卖,在消费人群上存在很多限制。
STO就提供了一种较为完美的解决方案。
它将资产TOKEN化,分解成任何人都能买得起的数量不等的证券化代币,在合规前提下进行世界范围的交易流通。
STO发行不再限于合格投资人,散户可以参与其中。
借助STO,全球优质资本的流动效率得到提高,即使是小公司也有机会经行全球募,而不必再求助于投行或证券交易所等中间人。
而有了相关机构对STO的监管,投资人也少了很多事,所要考虑的是公司的运营和未来发展,而不再是担心受骗。
据2017年的数据,全球股权资产规模约为70万亿美元,债务资产规模约为100万亿美元,房地产市场规模约为230万亿美元。
除此之外,还有黄金、石油、版权等各类资产标的,资产总规模高达数百万亿美元。
所以想像一下,如果STO真飞起来,这将会是一个多么牛皮的超级蛋糕。
高唱STO的赞歌
鉴于STO描述的美好前景,一众大佬对STO大加赞赏。
Overstock.com CEO帕特里克•伯恩(Patrick Byrne)表示:“去年的ICO热潮制造出有毒的金融资产垃圾堆……我们现在研究的(STO)非常合规,不会产生任何新的有毒废物。”
Sharex创始人李刚强:“STO就是ICO和IPO的妥协,是未来世界与过去世界为了达成平衡寻求的一种妥协方式。它既有ICO的优点,又有IPO的优点。”
CyberMiles基金会联合创始人Michael Yuan:“……全球资本市场都在去扛杆,泡沫正在破裂,对优质资产的需求会尤其大。这对STO 是一个机会。”
夸得最卖力最有诚意的还属GVC引力资本高建武:
“STO 的现在和未来都很光明…… STO 加快了创新速度,使数字货币和数字所有权的革命更安全,更公平,更安全。”
一片赞歌之下,STO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
从当前的行情来看,传统资产通证化的生态已在美国出现,STO 在美国的合法性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据报道,Securitize,Polymath和Harbour这几家公司已成为传统资产代币化运动的领导者。
安迪·沃荷的《14张小电椅》由分权画廊梅塞纳斯进行了货币化并出售,就是一个目前最为出名的STO成功案例。
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两个利好消息,提供STO交易的交易所也开始纷纷上线。
CyberMiles 投资的OFN 成为美国第一个合法合规的 STO 交易所。完全合规的交易所Templum也获得了证券交易许可证,不过目前仅供认证投资者使用。
10月12日,电商巨头Overstock旗下区块链平台tZERO完成了它的证券型通证发行(STO),这也是以太坊主网上第一例完成的STO案例。
然而即便如此,STO目前还是太嫩了。
天堂太远,韭菜很近
首先一个还是监管问题。
表面上看STO主动拥抱监管,完美解决了监管难题,但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原因很简单。
STO纵使“跪着挣钱”,可也增加了优质资产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是全球性的。
如果监管部门发现自己无法对优质资产外流进行有效控制,甚至导致本币对外汇贬值,STO就可能招致严厉的封杀。
而且由于事关金融风险,目前没有一个国家放宽有关发行证券类代币的证券法。
即便相对友好的美国,当前证券通证的监管也依然极为严格,程序和条件非常苛刻。
再一个是价格问题:资产流动性过高可能会带来巨大的价格波动。
对于初创公司来说,要实现IPO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但STO可以短时间内就让其成为“公众上市公司”。
由于初创公司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意外,这些往往会导致Token价格的剧烈波动。
去年10月, 趣店CEO罗敏一句“你不还钱,当作福利送你了”,就导致在美国上市的趣店股价暴跌19.64%。
STO初创公司面临这样情况的可能性,只多不少。
另外,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看,目前STO的基础设施和底层技术不完善,缺乏共识机制。
STO发行资产通证使用公链的选择,黑客的攻击,技术的突破……等等,都是等待解决的问题。
总之,STO想要推行普及,方方面面还都鸭梨山大。
不过让人无语的是,钱途光明的STO当前却呈现一些不好的苗头,概念越炒越热,实际的技术落地或行动却鲜有耳闻。
大家伙吵吵嚷嚷地吹STO如何如何好,气氛很热烈,但很多都是嘴上劲儿,有的甚至暗地里摩拳擦掌,悄悄备好了镰刀。
他们想干嘛?当然是割韭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