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你是否患有币圈链圈恐慌症

区块链技术被誉为“未来人类信任的基石”,以我们想象不到的速度占据了2018年第一个风口,从普通人到创业者、到投资人、到学者、再到明星大佬,无不在不眠不休的关注和讨论。 而区块链恐慌症患者被告知“要拥抱时代,拥抱变化,拥抱未来”。多年来,他们最熟悉的是拥抱自己的同类,完全不了解如果拥抱“变化”应该从哪儿下手。最后,他们选择了拥抱呼吁他们“拥抱变化”的人。 今年3月《自然》杂志称,世界上有两种区块链,一种是技术天才脑中的区块链,一种是中

漫谈:你是否患有币圈链圈恐慌症

区块链技术被誉为“未来人类信任的基石”,以我们想象不到的速度占据了2018年第一个风口,从普通人到创业者、到投资人、到学者、再到明星大佬,无不在不眠不休的关注和讨论。

而区块链恐慌症患者被告知“要拥抱时代,拥抱变化,拥抱未来”。多年来,他们最熟悉的是拥抱自己的同类,完全不了解如果拥抱“变化”应该从哪儿下手。最后,他们选择了拥抱呼吁他们“拥抱变化”的人。

今年3月《自然》杂志称,世界上有两种区块链,一种是技术天才脑中的区块链,一种是中国微信群里的区块链。

然而这种春秋笔法式的洋葱新闻,真的是事实吗?

事实上,最早发布该文的媒体“创业家”早就在文章末尾注明“本文系洋葱新闻”,也在评论区澄清,有关《自然》杂志的报道内容纯属虚构。所以,科学杂志《自然》上根本没有对中国“区块链热”的研究文章,所谓对“义和团运动”和“忠字舞”群体行为学研究文章也是子虚乌有。

况且,哪怕原文作者不标注,文章中的虚构细节也很容易被识破。文中说,义和团成员“很可能长期食用了某种H₂O含量过高的食物,从而给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害”。H₂O是水的化学式,吃含水量高的食物哪门子会“给大脑造成伤害”?文章还说,“上世纪六十年代,《自然》杂志第二次发布有关中国人群体的文章,作者是格雷厄姆·格林博士”。格雷厄姆·格林是英国知名作家,以小说和多年陪跑诺贝尔文学奖闻名,什么时候成了研究群体行为的社会学家?

总之,这篇文章假权威科学杂志之名,讽刺国内“区块链热”,是不打自招的“洋葱新闻”,跟《自然》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别真信了。

但是这篇文章确实被各大平台纷纷转载,不少网友们对号入座,自嘲自己就是《自然》杂志笔下在微信群里关心“区块链”的笔友,还纷纷到《自然》杂志上找相关文章,却查无此文。

如今狂欢至死,究竟是谁在制造币圈链圈恐慌症?

今年在币圈和链圈一直流行两句话:

币圈一日,人间十年。

未来一年,连睡觉都是浪费时间。

这个圈子究竟有什么鬼?为什么这种反人类和反科学的语句,能够成为链圈币圈都奉为圭臬的价值观呢?真的是一群不眠不休的极客怀揣对改变人类社会的梦想在战斗吗?还是一群对一夜暴富抱有极大兴趣的投资者在用生命换取超高的未来收益折现?

不,其实都不是,相信无论是年过半百的徐小平,还是体格强壮的李笑来,大多数时候还是早睡早起、手捧枸杞保温杯的健康养生一族。和他俩当年置身其中的“新东方培训流水线”打造的“再不出国你就错过此生”的焦虑神话一模一样,时过20年,还是以这批人打底子的链圈币圈,又在以同样的模式制造狂欢和焦虑综合症:再不炒币你就错过此生。

一切焦虑,都源于对“错失机会”的担心。而这种错失概念,是人为制造的。说白了,是一批人在抱着某种目的,制造错失,制造焦虑,制造再不上车就要捶胸顿足的紧张氛围。

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技术“离钱太近”到这个地步,区块链技术从一开始就在“钱”这个东西最本质的地方“发行”。而跟钱、财富有关,那它就只能与“恐慌”紧密关联。

这股区块链热在中国似乎愈演愈烈,确实有很多传销币、庞氏骗局的存在,但也存在大量科技公司的普遍入场,bat三巨头、小米、华为、美图等企业均有布局。新事物的发生发展,总有一个野蛮生长、成熟整合的过程。

记得朱啸虎在《王峰十问》中表示:任何科技刚发展起来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泡沫期,然后很快会有死亡谷,创业和投资我觉得都可以在死亡谷的右侧来进入,千万不要着急,被焦虑赶着入场。

其实真正的焦虑源于自己,重要的是增强对区块链的认知,对已错失的不恐慌,对未错失的努力把握。

生成图片
7

发表评论

漫谈:你是否患有币圈链圈恐慌症

星期日 2018-08-12 19:43:59

漫谈:你是否患有币圈链圈恐慌症

区块链技术被誉为“未来人类信任的基石”,以我们想象不到的速度占据了2018年第一个风口,从普通人到创业者、到投资人、到学者、再到明星大佬,无不在不眠不休的关注和讨论。

而区块链恐慌症患者被告知“要拥抱时代,拥抱变化,拥抱未来”。多年来,他们最熟悉的是拥抱自己的同类,完全不了解如果拥抱“变化”应该从哪儿下手。最后,他们选择了拥抱呼吁他们“拥抱变化”的人。

今年3月《自然》杂志称,世界上有两种区块链,一种是技术天才脑中的区块链,一种是中国微信群里的区块链。

然而这种春秋笔法式的洋葱新闻,真的是事实吗?

事实上,最早发布该文的媒体“创业家”早就在文章末尾注明“本文系洋葱新闻”,也在评论区澄清,有关《自然》杂志的报道内容纯属虚构。所以,科学杂志《自然》上根本没有对中国“区块链热”的研究文章,所谓对“义和团运动”和“忠字舞”群体行为学研究文章也是子虚乌有。

况且,哪怕原文作者不标注,文章中的虚构细节也很容易被识破。文中说,义和团成员“很可能长期食用了某种H₂O含量过高的食物,从而给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害”。H₂O是水的化学式,吃含水量高的食物哪门子会“给大脑造成伤害”?文章还说,“上世纪六十年代,《自然》杂志第二次发布有关中国人群体的文章,作者是格雷厄姆·格林博士”。格雷厄姆·格林是英国知名作家,以小说和多年陪跑诺贝尔文学奖闻名,什么时候成了研究群体行为的社会学家?

总之,这篇文章假权威科学杂志之名,讽刺国内“区块链热”,是不打自招的“洋葱新闻”,跟《自然》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别真信了。

但是这篇文章确实被各大平台纷纷转载,不少网友们对号入座,自嘲自己就是《自然》杂志笔下在微信群里关心“区块链”的笔友,还纷纷到《自然》杂志上找相关文章,却查无此文。

如今狂欢至死,究竟是谁在制造币圈链圈恐慌症?

今年在币圈和链圈一直流行两句话:

币圈一日,人间十年。

未来一年,连睡觉都是浪费时间。

这个圈子究竟有什么鬼?为什么这种反人类和反科学的语句,能够成为链圈币圈都奉为圭臬的价值观呢?真的是一群不眠不休的极客怀揣对改变人类社会的梦想在战斗吗?还是一群对一夜暴富抱有极大兴趣的投资者在用生命换取超高的未来收益折现?

不,其实都不是,相信无论是年过半百的徐小平,还是体格强壮的李笑来,大多数时候还是早睡早起、手捧枸杞保温杯的健康养生一族。和他俩当年置身其中的“新东方培训流水线”打造的“再不出国你就错过此生”的焦虑神话一模一样,时过20年,还是以这批人打底子的链圈币圈,又在以同样的模式制造狂欢和焦虑综合症:再不炒币你就错过此生。

一切焦虑,都源于对“错失机会”的担心。而这种错失概念,是人为制造的。说白了,是一批人在抱着某种目的,制造错失,制造焦虑,制造再不上车就要捶胸顿足的紧张氛围。

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技术“离钱太近”到这个地步,区块链技术从一开始就在“钱”这个东西最本质的地方“发行”。而跟钱、财富有关,那它就只能与“恐慌”紧密关联。

这股区块链热在中国似乎愈演愈烈,确实有很多传销币、庞氏骗局的存在,但也存在大量科技公司的普遍入场,bat三巨头、小米、华为、美图等企业均有布局。新事物的发生发展,总有一个野蛮生长、成熟整合的过程。

记得朱啸虎在《王峰十问》中表示:任何科技刚发展起来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泡沫期,然后很快会有死亡谷,创业和投资我觉得都可以在死亡谷的右侧来进入,千万不要着急,被焦虑赶着入场。

其实真正的焦虑源于自己,重要的是增强对区块链的认知,对已错失的不恐慌,对未错失的努力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