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准了未来却活不过现在:互联网大败局带给区块链的启示
来源:区块链蓝海 作者:孙副社长
在今天的文章开始之前,先给大家提个问题:如果说要选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些标志性事物,你会选什么?
毫无疑问,二维码绝对能在当中占据一席之地,从几年之前的默默无闻,到一夜之间贴满大街小巷,二维码作为智能设备之间的重要连接,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即将到来的万物互联时代奠定了重要基础,然而,正如钱钟书所言:“你吃鸡蛋的时候不一定要认识鸡。”与文艺行业不同,科技行业的尴尬往往就在于,在人们每天都享受着它所带来的便利的时候,他们却经常不了解这些产品的发明者,比如绝大多数人其实就不知道二维码是由谁创造出来的,如果上网查,你多半会被告知,二维码“扫一扫”是在2011年由一名中国科学家申请了专利,但若是追溯源头便会发现,二维码这一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叱咤风云的工具,其实早在1994年,就已经由一家外国企业——也就是日本电装公司发明出来了。
图:二维码之父:电装公司的工程师腾弘原
看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会有些许质疑,既然电装公司发明了二维码,那为什么未能预料到它在未来社会的广泛应用,并从中获得与自身贡献相匹配的名利、以至于都没有太多人知道它的存在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们发明这项技术的时间实在是太早了。当时的台式计算机和传统互联网尚且处在发展的早期,能够预料到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出现的又有几人?在这样的情况下,电装公司没能从发明二维码当中得到相应的利益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种东西要等到流行,已经是二十年之后的事了。
领先两步是先烈:那些生不逢时的互联网创意
电装公司在二维码上的遭遇其实并不是特例。正所谓“领先一步是先驱,领先两步是先烈”,很多的科技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是他们的技术不够先进,理念不够超前,恰恰相反,他们在技术这方面走得其实非常领先,但用户对他们的产品就是不买账。具体的原因嘛,看过我之前文章的朋友们应该都有所了解:所谓的“科技助力实体经济”,本质上是科技产品的发展轨迹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轨迹产生了交点。而对于科技产品公司来说,他们所要追求的不是别的,就是那个交点。只有基于这个交点之上的产品,才能通过自己的服务,在现实社会中吸引用户。
同样的道理,放在科技产品上同样适用:只有当与你产品相关的几个子技术同时成熟,也就是这几个子技术的发展轨迹产生了交点(哪怕是大致的交点)之后,你的产品才会有比较好的可用性。就拿熟悉的手机来说,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有非常不错的移动通信体验,在科技这条线上,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领域的进步——高效芯片的发展、底层操作系统的完善、敏锐的触摸液晶屏、长时间续航的锂电池、清晰的摄像头技术,少了任何一个环节,就不可能有现在这么高体验的智能手机,更不可能有在其承载之上的各种行业解决方案以及相关的互联网创业公司。
在这种“多类技术协作出某一科技产品”的情况下,假如这其中的一项技术发展的特别迅猛,理念特别超前,而其他的子技术还没有符合基本要求,那它的突进对于科技产品的的出现其实作用不大,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对研发这一技术的公司来说反而是背道而驰——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场景:x线和y线本来应该在A点相交,然而在某一个时间点,当x线先到了预期的位置之后,y线却还没到。这个时候x如果继续延伸会怎么样?没错,你猜对了,它非但不会让y线碰触到A点,反而自己还会离预定的A交点越来越远。
在这方面,笔者可以举一个例子:我们知道,在最近两年,互联网视频直播堪称一个创业的风口,包括抖音、快手、火山在内的多家公司在这一领域疯狂拼杀,然而,很多年轻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早在十年多之前,中国就已经有一家背景比较雄厚的在线视频平台存在了,这个公司的名字年轻的读者可能比较陌生,但很多80后的朋友应该还记得——那就是新浪UC。
作为老牌互联网巨头新浪曾经的主要产品之一,新浪UC一度是市场占有率仅次于QQ和MSN的准主流社交软件。与前两者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有一个在线的多人视频聊天室功能,在当时社交网络主要以文字为媒介的大环境下,这种通过语音和视频互动的交流方式,显得非常超前。
然而,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仅靠理念这一项的领先,并不足以制作出优良的产品,尽管当时视频会友的想法很前沿,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在技术一侧,当时的软硬件都不支撑这种应用能够流畅的运行。举几个比较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知道,十多年前是没有普及智能手机的,甚至很多普通的人家连配置好一点的台式电脑都没有,这一下就把很多拥有大把时间和精力、而且对新生事物又有强烈探索欲望的年轻用户挡在了这款应用之外(所以当时UC视频音频聊天室中的很多用户都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中年大叔和大妈),而那些有意向参与到视频平台中的年轻人,往往就需要跑到网吧,去找那些有摄像头的机器,这样一来,就大大的限定了用户的整体在线时间。
从后来用户反映的情况来看,那些有幸能参与到新浪UC这款视频平台中的用户,他们的体验严格来说也很一般,至少需要默默地忍受着这款产品的以下几个弊病:首先,当时的网速很难支撑起在线视频与音频的流畅播放,各种卡顿现象层出不穷。其次,由于台式电脑的限制,摄像头前的人永远都是一副戴着耳机坐在电脑前的呆板模样,由于需要注视着屏幕,所以视线一般都不会正对着摄像头,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差。更重要的是:当时的AI美颜技术还不是那么发达,并没有什么瘦脸兔耳朵眼睛变大之类的花样,只能通过调高亮度来给自己“美白”,偏偏当时的很多互联网用户的打扮又显得有那么一点土气,在时尚程度方面根本比不过现在日韩欧美风附体的帅哥美女,所以新浪UC这款产品在过去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没能得到其他技术的加持,始终处于一个非常疲软的状态,直到前几年的时候终于停止了更新,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
图:由于技术的更迭,新老两代视频平台之间有着巨大的体验差异
然而,令UC项目团队未能想到的是,他们在十年多年前始终没摸索明白的在线视频方向,在2015年之后突然成了炙手可热的创业风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现在的用户们可以随时随地的拍摄视频,使得背景也不必再拘泥于杂乱的室内与喧嚣的网吧。而包括3G和4G在内的高速无线网络的普及,也让视频与音频的播放显得更为流畅,至于美颜技术与民众时尚意识的觉醒,更是让这类应用几乎成为了民间文艺明星的舞台,一时间,视频与直播成为了社会资金蜂拥而入的掘金风口。
对于曾经的新浪UC视频平台项目团队来说,在看到视频直播行业的崛起之后,其心情恐怕是五味杂陈的。他们在这方面犯过什么大的错误吗?那些后来的风口追赶者又做出了多么英明的决定吗?恐怕不尽然。使得他们命运分野的分界线其实可能只有一条——那就是在技术变革的背景下,进入这个行业的时机不同而已。
事实上,纵观整个科技产业,我们不难发现,像新浪UC这样因为过于超前,而“先驱变先烈”的案例其实数不胜数。举几个例子:
中国最早的社交网络Chinaren(没错,就是前两天退出链圈的消费链杨宁做的那个产品),成立于1999年,然而当时电脑与互联网尚未在中国普及,更不要说网络社交了,2000年贱价卖给搜狐,后因经营不善,卒。4年后,脸书横空出世,成为世界互联网巨头。
中国最早的共享单车公司“贝科兰图”,成立于2005年。希望趁着2008年“绿色奥运”的东风,把自己的自行车铺满整个北京,由于彼时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并未成熟,始终未找到盈利方式。2011年,由于资金消耗殆尽,且未得到政策支持,卒。4年后,摩拜与ofo成立,成为“新四大发明”的典型代表,名利双收。
图:Mobike和ofo之前的城市自行车服务几乎都当了后来者的炮灰
中国最早的一批私密社交软件——点滴、美刻、登登、心晴、画说、脚印、联络圈、七彩……在互联网一二线城市用户渐趋饱和的情况下,认为互联网用户社交圈子野蛮扩张的时代已经结束,私密社交的时代即将到来,于是在2011年左右纷纷开启了业务,没想到随后几年互联网渠道下沉至三四线城市及农村,陌生人社交继续大快朵颐,私密社交在连续几年的时间里都未被看好,亦未能持续拿到融资,最终资金链断裂,卒。几年后,微信凭借主打“私密安全”的社交功能强势崛起,成为世界上用户最多的应用之一。
被动摇的信仰:区块链技术现在过于超前了吗?
看完了互联网诸多生不逢时的案例后,我们还是回到熟悉的区块链上来。在经历了年初的疯狂与年底的崩盘之后,很多区块链从业者的神经如同坐了一轮过山车一般,已经被折腾得十分衰弱,而其信仰也如风中残烛一般不断摇曳,很多人开始被币价砸得怀疑人生,从而产生了上文中那样的疑问:区块链真的是一项可靠的技术吗?它在近期究竟有没有落地的可能?现在参与区块链行业,是不是就相当于在2005年加入新浪UC的视频团队?而我们现在这些从业者,是不是也会活成未来十几年后科技教材中的反面典型?
严格来说,不一定。区块链这项技术现在是否过于超前,取决于你打算怎么样使用它。我们以互联网为例:你如果在2005年就想让利用它来进行视频直播、甚至是万物互联,那不好意思,这个确实是太早了,无论是智能设备,还是高速的低功耗网络,在当时都是八字还没一撇的状态。但你如果只是用它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打破信息壁垒,解决其不对称问题,那实际上是恰如其时,堪称入行的黄金时代。
那么,现在人们对于区块链的预期是什么呢?刨除一些与落地应用无关的杂音之外,从笔者的角度来看,人们现在对于区块链的终极期望,实际上是通过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智能合约,来实现经济社会的运行自动化——首先,用一些设备把现实世中的A条件映射到数字世界,经过智能合约的转换(A→B)后,再用另外一类设备,把数字世界中的B给映射回现实世界中。
毫无疑问,我们猜都猜得出来,这样的经济运行方式会高效到何等地步,节约多少社会成本,但是问题在于:这是一个可以触手可及的目标吗?是一个适合现在拿来当作区块链行业slogan来立的flag吗?答案是否定的。现在的信息基础设施并不支持这种预想的出现,需要指出,这里的不支持并不是只指底层公链的扩展性不够,而是目前人们缺少打通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信息通道(譬如物联网),这使得所谓的“公链之争”,其实更像是一场数字世界内部的自high与狂欢。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区块链项目团队是以实现物理世界的“经济运行自动化 ”为目标,那么不好意思,你现在的处境就像2005年的新浪UC和2008年的贝科蓝图一样,理念很正确,也足够超前,但是有点太超前了,以至于其他的技术都还没能跟得上来,如果你能够熬到2015年,等到海量的资金倾注到这一的领域中,那你毫无疑问将会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但更大的可能是:你会像我前面所提到的那几家公司一样,在黎明即将到来的黑暗之前,就会因商业闭环始终无法打通、最终在烧尽资金之后颓然倒地。
图:堆积如山的共享单车背后,昭示着实体产业数字化的艰辛
从这点我们其实不难发现,对于区块链企业来说,现在所要做的事情并不是在数字世界里被动等待着物理世界的映射,毕竟从现实来看,绝大部分行业相关设施的投资与落地现在看来还遥遥无期。就好像十多年前的互联网一样,如果你在它刚刚出现的时候,就急吼吼的想要进行人机交互,甚至是万物互联,那别人铁定会觉得你是科幻小说读多了,因为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在内的各种数字化技术都还完全没有成熟,甚至都没有人知道。相反,如果你仅仅是以网络社交(也就是俗称的网聊)为目标,虽然看上去没那么高大上,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却是更为实际的选择,更何况社区如果垂直起来,其实也能玩出很多花样。
那么对于区块链技术来说,目前最现实的应用和发展路线是什么呢?从理论上讲,应该是从数字世界向物理世界主动发动出击,事实上,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区块链有一个跟我们之前见到的所有黑科技都不同的、最大的特点——无论是传统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它们都是在产品出来之后,才普遍获得社会的认可的,在此之前,当它们仅仅以一个概念存在的时候,并没有太高的关注度,而区块链却不然,与其他各项技术相比,它可能是唯一一个还处于空气状态、或是没有爆款高体验产品出现的时候,就吸引了如此之多社会目光、或者说影响了物理世界的新生技术,那它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答案很简单:token。这就是区块链能够走出数字世界,并影响物理世界的秘诀所在。
虽然很多人出于实体经济从业者对金融行业天生的厌恶,对现在市场上的诸多token感到颇为不屑,然而不要忘记,互联网社区聊天最初的时候也被人们认为是非常“不务正业”的事情,当时的“网红”头衔都称得上是一个贬义词。但现在我们都知道了,很多有才华的普通人,正是在互联网这个大舞台上展现出了自己的实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说“互联网聊天”本身并不是原罪,关键在于:你聊的话题是什么。如果你在程序员社区里面交流技术,那就是有意义的,如果你在赌球社区里面和赌徒们扯淡,那就是没有意义的。token也是这样,在笔者看来,单纯用来众筹投资的token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但如果能用其激发起社群的活力,并随之将其打造为一个专注于去中心化C2C经济的、可以用来代替中心化企业的社区,那就是有意义、也是比较可行的。
从这点来看,对于那些真正有意愿扎根于区块链行业的人来说,对区块链这项技术及其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无论是对行业还是对自己,都真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区块链行业,便不难发现一个黑色幽默:很多在2018年初盲目追捧区块链的人,到了年底突然枪口调转,开始向着这个他们曾经拥抱的行业疯狂开火。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莫过于很多人之前对区块链保持了实在太不切实际的幻想,结果在发现其他的配套技术并不能支撑起他们的预期时,瞬间信仰崩塌,由极端粉滑向极端黑,从百般维护变成各种唾弃。对于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重创,因为曾经的朋友一旦变成敌人,往往会比原有的敌人更具杀伤力。而对于个人来说,不能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事情,不仅使得自己无法分享到行业的红利,随之引发的情绪波动,也会伤害你在行业里的形象与名誉。毕竟,无法承受熊市风雨的人,往往是没资格、也没机会享受到牛市的阳光的。
谨以此文献给在区块链行业披荆斩棘的先驱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