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继哲:社区运营的最高境界是“共振”(下)

比特币其实是自由开源的思想,从软件领域的发展到硬件领域的发展再到经济领域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果。

徐继哲:社区运营的最高境界是“共振”(下)

点击观看现场访谈:https://v.qq.com/x/page/p076627lnuh.html

对话创始人,论道区块链。「论道区块链」第四期节目刘青焱老师依然与牛顿创始人徐继哲围绕“区块链作为基础设施的社群经济”进行深度探讨。本期节目徐继哲针对社群运营管理做了无保留的分享。

访谈精华

1.长期从事开源运动对创办牛顿社群有哪些帮助?

开源运动可以追溯到1983年,自由软件之父Richard Stallman,他也是我的好朋友,他发起了自由软件运动 。

1995年左右,有一部分人从自由软件运动里分裂出来,觉得自由软件听起来有些抽象,后来直接改叫Open source,就变成开源了。

1998年上半年,我和另外两个大学同学,三个人凑钱买了第一台自己的电脑。然后下半年知道了Free software(自由软件),很喜欢它的理念。

2005年我第一次在北京与Richard Stallman见面,那年我正在新浪网工作。2005年新浪是中国最顶级的互联网公司,那时候BAT都还非常的弱小。新浪的CTO叫李嵩波,是我的老领导也是GNU的粉丝。我说Richard来了,应该让Richard上视频直播,他说太好了。

所以当时在新浪平台上推广过Richard。这个想法在那时是非常疯狂的,因为上视频直播的都是演艺界明星。从那时开始,我花了很大的精力在中国推广自由开源软件。

整个推广过程,

第一 是技术

第二 就是普及自由软件的许可证

第三 就是去推广社区文化

你会发现很多搞自由软件的人并不是为了钱。我通过开源社区认识了非常多的朋友。那个时候类似现在的区块链,比如搞一个Meetup,宣传什么是开源。

2008年底我第一次创业,全职推广自由开源软件。当时觉得这东西太好了,我得把它带给更多的人,就成立了一个叫哲思社区。

2011年初这三年的时间里面,显然没有找到任何商业模式也赚不到钱。自己还亏了30多万,但是还是很开心并且结交了很多朋友包括国外的朋友。后来发现这块没有商业模式就去了好乐买工作。

2011年,我知道了比特币。我认为比特币其实是自由开源的思想,从软件领域的发展到硬件领域的发展再到经济领域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果,所以就自由软件的技术,法律许可证,以及社区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对于我个人而言去做区块链项目,是有极大帮助的,甚至是关键性帮助。

2.区块链创业者应充分利用现有自由开源的区块链资源

区块链时代,我做区块链项目的运营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因为这些事我2005年就干过了。后来我与Richard,Python的发明者Guido以及BSD早期的重要的贡献者都有很多交流。

从技术的角度来讲,比特币、以太坊,它就是一种自由开源软件。

它的开发者文化、社群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区块链创业者,应该充分运用现有的自由开源的成果,比如说比特币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以太坊的开发者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代码树的规划许可证的选择都是非常专业的。

对于现在的区块链创业者,

第一,充分运用现有的,自由开源的区块链资源

第二,要尊重许可证

现在存在一个怪圈。很多人的思维还停留在技术探索期,总是渴望所谓的原创,希望第一行代码都从头开始写,我认为这绝无可能。就算从第一行代码,包括P2P网络,包括各种加密算法的实现,去做一个完整的,能够有稳定的代码树的区块链项目,没有2到3年的时间是不可能做到的。

进入到了互联网商业化阶段,你会发现像贝索斯创业,他一定不会强调说,这个内核是我写的,操作系统没必要,而是说我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做一个事。

所以对于未来的区块链项目,我们要用现有技术,积极地融入国际的自由开发者的社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发展和延续,而非自己从头做一个巨人。用了之后要尊重license(许可证),别用完之后改完了变成一个黑盒,号称自主知识产权。

3.国内开源运动与国外相比需做哪些改进

首先是实用主义氛围过于浓厚。

比如说我要解决一个问题,Linux能用就用了,或者把它包装成一个自己的为我所用的。过于实用主义短期可以快速的解决问题,但长期来看无法融入到更大的国际社群里。我认为应该充分的尊重license(许可证),但中国很多公司甚至是大公司都是违背license的。

其次是要充分地理解全球性社群文化。

不要总企图形成一个封闭的小圈子,我在小圈子里很牛,但去大圈子里找不到归属感。

我建议还是要在法律许可证上及文化上多想,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们现在很多人只停留在知其然,这东西能用很好就停了,没有延续思考一个这么好的东西如何变成一个自由软件,这反而会有更深层次的启发。

牛顿接下来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打造牛顿全球性的开发者社群。

这是让牛顿项目更有持久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开源运动。我们会将牛顿的技术变成一个自由软件项目。其实牛顿未来更大的优势就是我们在自由开源领域的经验。目前只在运营层面爆发出来,更大的优势还没有爆发出来,即打造一个全球性的开发者社群。

4.是否可将Token作为开源运动的激励机制?

最初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后来通过思考观察并与一些人探讨,比如几个月之前与Brian(Hyperledger的负责人),及很多这样世界最顶级的项目负责人交流后的基本结论是:可操作性不易

以比特币为例,从2009年到现在已经整整九年的时间。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已知的能够成功靠token机制形成庞大开发者社群的区块链项目。这个现象非常值得深思。

巨大的token激励机制对于一个区块链项目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第一,在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有很多井喷式机会,几乎90%区块链的创业者都大幅度低估了区块链创业的难度。巨大的token会使大部分人的内心过于浮躁从而分流了力量。

第二,如果一个项目不善于利用token激励机制,会将大家改造成逐利的心态,不利于社群的场景发展。

一个项目把什么放在内核里很关键,把赚钱放在内核里,凝聚的就是逐利的成员。当看到哪怕不靠谱的巨大利益,这个社群也会分崩离析。但也不要误解为不能谈赚钱的事,这不矛盾。

一个区块链项目的内核必须得是理想主义,然后token作为一个实用的激励工具。

牛顿一直强调着团结所有人的内核,即“让每一个人从经济增长中受益”。你得认可这个咱们才能同行。然后一起在这个模型下再去探讨治理、协作、激励。

所以有了token之后,区块链项目的创始人能否清晰地提出并坚守一个愿景,再公开透明地运用激励去治理社群是一个核心问题。

我们要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token是现实部分,但归根结底要是理想的。

5.去中心化组织如何解决效率与管理问题?

如果只看效率,中心化组织的效率一定是最高的。因为对于去中心化组织而言,成本结构、成本效率以及所谓的公平性相对来讲是难以调和的。

这是一个极端,另外一个极端是比特币。中本聪对比特币社群的治理,已经达到了至高境界——无为而治。而后来的区块链社群很难达到这个境界。

区块链项目分为两类,一类叫比特币,另一类叫其他的区块链项目。

比特币最大的特点是零势能启动。中本聪没有向任何人融资或是交换代币,所以中本聪可以消失,他在第一时间让比特币变成一个开放式网络。

但是这个做法照搬到现有的新项目上行不通。因为其他的项目都是高势能启动,通过token交换的方式募集若干个比特币或者以太坊,那么就需要对一些人负责。这种情况下项目创始人不能消失,消失了叫跑路。

那么这个时候网络过早的开放,其实也是一种不负责。我认为区块链项目最终还是会打破公司、组织的边界。

不妨这样理解,公司这个圆圈,里面是公司,外面是市场。只有比特币彻底没有这个圆圈,其他的项目,会把这个圆圈变成虚线,所有人还可以参与进来。内部还是所谓的核心团队,但他们的意义是对项目负责而非控制。这是我在项目治理上面一些基本的看法。

6.在社区运营与管理上有哪些心得体会?

一方面核心的体会是将心注入要如实讲项目的愿景并用以公开透明的治理方式。

大部分区块链项目所谓的重视社群,其运作的形态其实都是一家公司。他们会集中办公,事情的进展与决定大家并不知道,决策都在一个黑盒里,当黑盒积累到一定程度被人突然知道了已经积重难返了。

但一个公开透明的社群治理通常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社群需要一个提案或者机制去系统全面地将利弊阐述清楚,像比特币有BIP(比特币改进协议),以太坊有EIP(以太坊改进协议),牛顿有一个NEP(Newton Evolution Proposal)的制度,是让社群可以比较开放的去做提案。出现问题会在早期就被识别、发现、解决,社群内部自然的流动的沟通,就不太可能积累问题。

NEP0的作者是牛顿团队,这里面定义了NEP的类型,比如有治理类、经济模型类,人事任免类、社群治理类等。推出NEP制度后,任何人对Newton有任何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

另外一方面的社群运营理念叫共振。

低维度的社群运营理念是参与感。其实在现有架构下公司的粉丝们是不可能参与到公司的决策中的,它只是给你一种参与感,认为你参与了但事实上并没有。

中间维度的社群运营理念是共鸣。你不但有参与感而且强烈的认同这件事,逢人就讲它好,这是共鸣。

那么牛顿追求的社群运营理念我自认为是相对高级的维度——共振。共振就是大家在共鸣基础上跟你一起行动。

那么如何引发共振呢?

传统公司的架构是一个金字塔型。创始人在最顶端,是裁判者。这种治理的本质是基于恐惧,比如KPI,规定的用户营增长达不到要求就会被淘汰。

社群管理则不然,社群管理架构是倒金字塔型。创始人在最底端,是服务者。创始人的任务是搭建一个场域,然后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自然去生长。创始人要用这样的心态把自己放在最低端,全心全力去搭建好一个场域,靠自己的共振将更多人带入其中

牛顿最开始只有我提出自己在振动,提出了一个想法,后来不断的引发别人共振。一块非常坚实的玻璃,大家一起拍,最终会把这个玻璃拍碎,这就是共振的威力。所以谈到社群治理提取一个关键点的话,就是能否引发共振

青焱时间

问题: 经过此次与徐总的深度交流后,对社区运营管理有哪些新的认识?

与徐总探讨时我也讲到,比特币可能是有意无意地形成了这样的一个特殊的社群运营方式,是一个更加趋近于区块链理想的社群运营方式。但这样的一个发展模式,徐总也讲到,其实是不可复制的。

其他所有的区块链项目,其启动路线统统都不是中本聪式的,都是融资然后靠着项目团队一定的资本力量去启动。这样一个发展模式,必须要探讨出一种新的社群运营模式,实施同项目发展过程中相匹配的治理结构。

很多区块链项目的内核是完全利益驱动的,然后外围也没有什么理想主义。这样的整个社群是一个不健康的社群,如此的社群建立起来后,如何指望其能够真正将项目落地? 这个项目会创造什么样的未来价值?其实是非常难的。

综上,这样的一个视角有助于我们去观察和审视现在的区块链项目。


文章声明:本文为火星号作者作品,不代表火星财经观点,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提前联系作者!

生成图片
6

发表评论

徐继哲:社区运营的最高境界是“共振”(下)

星期五 2018-11-09 12:43:24


徐继哲:社区运营的最高境界是“共振”(下)

点击观看现场访谈:https://v.qq.com/x/page/p076627lnuh.html

对话创始人,论道区块链。「论道区块链」第四期节目刘青焱老师依然与牛顿创始人徐继哲围绕“区块链作为基础设施的社群经济”进行深度探讨。本期节目徐继哲针对社群运营管理做了无保留的分享。

访谈精华

1.长期从事开源运动对创办牛顿社群有哪些帮助?

开源运动可以追溯到1983年,自由软件之父Richard Stallman,他也是我的好朋友,他发起了自由软件运动 。

1995年左右,有一部分人从自由软件运动里分裂出来,觉得自由软件听起来有些抽象,后来直接改叫Open source,就变成开源了。

1998年上半年,我和另外两个大学同学,三个人凑钱买了第一台自己的电脑。然后下半年知道了Free software(自由软件),很喜欢它的理念。

2005年我第一次在北京与Richard Stallman见面,那年我正在新浪网工作。2005年新浪是中国最顶级的互联网公司,那时候BAT都还非常的弱小。新浪的CTO叫李嵩波,是我的老领导也是GNU的粉丝。我说Richard来了,应该让Richard上视频直播,他说太好了。

所以当时在新浪平台上推广过Richard。这个想法在那时是非常疯狂的,因为上视频直播的都是演艺界明星。从那时开始,我花了很大的精力在中国推广自由开源软件。

整个推广过程,

第一 是技术

第二 就是普及自由软件的许可证

第三 就是去推广社区文化

你会发现很多搞自由软件的人并不是为了钱。我通过开源社区认识了非常多的朋友。那个时候类似现在的区块链,比如搞一个Meetup,宣传什么是开源。

2008年底我第一次创业,全职推广自由开源软件。当时觉得这东西太好了,我得把它带给更多的人,就成立了一个叫哲思社区。

2011年初这三年的时间里面,显然没有找到任何商业模式也赚不到钱。自己还亏了30多万,但是还是很开心并且结交了很多朋友包括国外的朋友。后来发现这块没有商业模式就去了好乐买工作。

2011年,我知道了比特币。我认为比特币其实是自由开源的思想,从软件领域的发展到硬件领域的发展再到经济领域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果,所以就自由软件的技术,法律许可证,以及社区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对于我个人而言去做区块链项目,是有极大帮助的,甚至是关键性帮助。

2.区块链创业者应充分利用现有自由开源的区块链资源

区块链时代,我做区块链项目的运营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因为这些事我2005年就干过了。后来我与Richard,Python的发明者Guido以及BSD早期的重要的贡献者都有很多交流。

从技术的角度来讲,比特币、以太坊,它就是一种自由开源软件。

它的开发者文化、社群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区块链创业者,应该充分运用现有的自由开源的成果,比如说比特币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以太坊的开发者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代码树的规划许可证的选择都是非常专业的。

对于现在的区块链创业者,

第一,充分运用现有的,自由开源的区块链资源

第二,要尊重许可证

现在存在一个怪圈。很多人的思维还停留在技术探索期,总是渴望所谓的原创,希望第一行代码都从头开始写,我认为这绝无可能。就算从第一行代码,包括P2P网络,包括各种加密算法的实现,去做一个完整的,能够有稳定的代码树的区块链项目,没有2到3年的时间是不可能做到的。

进入到了互联网商业化阶段,你会发现像贝索斯创业,他一定不会强调说,这个内核是我写的,操作系统没必要,而是说我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做一个事。

所以对于未来的区块链项目,我们要用现有技术,积极地融入国际的自由开发者的社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发展和延续,而非自己从头做一个巨人。用了之后要尊重license(许可证),别用完之后改完了变成一个黑盒,号称自主知识产权。

3.国内开源运动与国外相比需做哪些改进

首先是实用主义氛围过于浓厚。

比如说我要解决一个问题,Linux能用就用了,或者把它包装成一个自己的为我所用的。过于实用主义短期可以快速的解决问题,但长期来看无法融入到更大的国际社群里。我认为应该充分的尊重license(许可证),但中国很多公司甚至是大公司都是违背license的。

其次是要充分地理解全球性社群文化。

不要总企图形成一个封闭的小圈子,我在小圈子里很牛,但去大圈子里找不到归属感。

我建议还是要在法律许可证上及文化上多想,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们现在很多人只停留在知其然,这东西能用很好就停了,没有延续思考一个这么好的东西如何变成一个自由软件,这反而会有更深层次的启发。

牛顿接下来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打造牛顿全球性的开发者社群。

这是让牛顿项目更有持久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开源运动。我们会将牛顿的技术变成一个自由软件项目。其实牛顿未来更大的优势就是我们在自由开源领域的经验。目前只在运营层面爆发出来,更大的优势还没有爆发出来,即打造一个全球性的开发者社群。

4.是否可将Token作为开源运动的激励机制?

最初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后来通过思考观察并与一些人探讨,比如几个月之前与Brian(Hyperledger的负责人),及很多这样世界最顶级的项目负责人交流后的基本结论是:可操作性不易

以比特币为例,从2009年到现在已经整整九年的时间。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已知的能够成功靠token机制形成庞大开发者社群的区块链项目。这个现象非常值得深思。

巨大的token激励机制对于一个区块链项目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第一,在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有很多井喷式机会,几乎90%区块链的创业者都大幅度低估了区块链创业的难度。巨大的token会使大部分人的内心过于浮躁从而分流了力量。

第二,如果一个项目不善于利用token激励机制,会将大家改造成逐利的心态,不利于社群的场景发展。

一个项目把什么放在内核里很关键,把赚钱放在内核里,凝聚的就是逐利的成员。当看到哪怕不靠谱的巨大利益,这个社群也会分崩离析。但也不要误解为不能谈赚钱的事,这不矛盾。

一个区块链项目的内核必须得是理想主义,然后token作为一个实用的激励工具。

牛顿一直强调着团结所有人的内核,即“让每一个人从经济增长中受益”。你得认可这个咱们才能同行。然后一起在这个模型下再去探讨治理、协作、激励。

所以有了token之后,区块链项目的创始人能否清晰地提出并坚守一个愿景,再公开透明地运用激励去治理社群是一个核心问题。

我们要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token是现实部分,但归根结底要是理想的。

5.去中心化组织如何解决效率与管理问题?

如果只看效率,中心化组织的效率一定是最高的。因为对于去中心化组织而言,成本结构、成本效率以及所谓的公平性相对来讲是难以调和的。

这是一个极端,另外一个极端是比特币。中本聪对比特币社群的治理,已经达到了至高境界——无为而治。而后来的区块链社群很难达到这个境界。

区块链项目分为两类,一类叫比特币,另一类叫其他的区块链项目。

比特币最大的特点是零势能启动。中本聪没有向任何人融资或是交换代币,所以中本聪可以消失,他在第一时间让比特币变成一个开放式网络。

但是这个做法照搬到现有的新项目上行不通。因为其他的项目都是高势能启动,通过token交换的方式募集若干个比特币或者以太坊,那么就需要对一些人负责。这种情况下项目创始人不能消失,消失了叫跑路。

那么这个时候网络过早的开放,其实也是一种不负责。我认为区块链项目最终还是会打破公司、组织的边界。

不妨这样理解,公司这个圆圈,里面是公司,外面是市场。只有比特币彻底没有这个圆圈,其他的项目,会把这个圆圈变成虚线,所有人还可以参与进来。内部还是所谓的核心团队,但他们的意义是对项目负责而非控制。这是我在项目治理上面一些基本的看法。

6.在社区运营与管理上有哪些心得体会?

一方面核心的体会是将心注入要如实讲项目的愿景并用以公开透明的治理方式。

大部分区块链项目所谓的重视社群,其运作的形态其实都是一家公司。他们会集中办公,事情的进展与决定大家并不知道,决策都在一个黑盒里,当黑盒积累到一定程度被人突然知道了已经积重难返了。

但一个公开透明的社群治理通常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社群需要一个提案或者机制去系统全面地将利弊阐述清楚,像比特币有BIP(比特币改进协议),以太坊有EIP(以太坊改进协议),牛顿有一个NEP(Newton Evolution Proposal)的制度,是让社群可以比较开放的去做提案。出现问题会在早期就被识别、发现、解决,社群内部自然的流动的沟通,就不太可能积累问题。

NEP0的作者是牛顿团队,这里面定义了NEP的类型,比如有治理类、经济模型类,人事任免类、社群治理类等。推出NEP制度后,任何人对Newton有任何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

另外一方面的社群运营理念叫共振。

低维度的社群运营理念是参与感。其实在现有架构下公司的粉丝们是不可能参与到公司的决策中的,它只是给你一种参与感,认为你参与了但事实上并没有。

中间维度的社群运营理念是共鸣。你不但有参与感而且强烈的认同这件事,逢人就讲它好,这是共鸣。

那么牛顿追求的社群运营理念我自认为是相对高级的维度——共振。共振就是大家在共鸣基础上跟你一起行动。

那么如何引发共振呢?

传统公司的架构是一个金字塔型。创始人在最顶端,是裁判者。这种治理的本质是基于恐惧,比如KPI,规定的用户营增长达不到要求就会被淘汰。

社群管理则不然,社群管理架构是倒金字塔型。创始人在最底端,是服务者。创始人的任务是搭建一个场域,然后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自然去生长。创始人要用这样的心态把自己放在最低端,全心全力去搭建好一个场域,靠自己的共振将更多人带入其中

牛顿最开始只有我提出自己在振动,提出了一个想法,后来不断的引发别人共振。一块非常坚实的玻璃,大家一起拍,最终会把这个玻璃拍碎,这就是共振的威力。所以谈到社群治理提取一个关键点的话,就是能否引发共振

青焱时间

问题: 经过此次与徐总的深度交流后,对社区运营管理有哪些新的认识?

与徐总探讨时我也讲到,比特币可能是有意无意地形成了这样的一个特殊的社群运营方式,是一个更加趋近于区块链理想的社群运营方式。但这样的一个发展模式,徐总也讲到,其实是不可复制的。

其他所有的区块链项目,其启动路线统统都不是中本聪式的,都是融资然后靠着项目团队一定的资本力量去启动。这样一个发展模式,必须要探讨出一种新的社群运营模式,实施同项目发展过程中相匹配的治理结构。

很多区块链项目的内核是完全利益驱动的,然后外围也没有什么理想主义。这样的整个社群是一个不健康的社群,如此的社群建立起来后,如何指望其能够真正将项目落地? 这个项目会创造什么样的未来价值?其实是非常难的。

综上,这样的一个视角有助于我们去观察和审视现在的区块链项目。


文章声明:本文为火星号作者作品,不代表火星财经观点,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提前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