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杨宁“惨烈退圈”的背后:区块链金融市场不求变即等死

CDC常务顾问,杨宁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自己被“黑庄”收割、损失惨重,“进入币圈是我职业生涯最后悔的事”。

最近创投圈出了个新谈资:乐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宁的“自我打脸”。

事情的缘起,是一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全球消费数据资产交易平台——CDC消费链。近期关于该项目的负面新闻很密集:前有被曝团队解散,后有数字货币交易所“火币”暂停CDC的交易与服务。近日,作为CDC常务顾问,杨宁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自己被“黑庄”收割、损失惨重,“进入币圈是我职业生涯最后悔的事”。

作为半年前还在为区块链鼓吹的投资人,杨宁的“伤心故事”似乎是某种群体的缩影:已经拥有一定声望与财富的他们,看中了这片缺乏规则的“自由之地”,起了狂野的颠覆之心;然后又声称因为规则的缺位,在一片争议中抽身而退——谁也不知道他们真的赚了还是赔了,或者是别有所图。

事实上,确实已经有很多先行者选择和币圈“划清界限”,但弃船的同时狠踹一脚、踹的还是“这个行业不讲法律”,类似的案例还很少见。这种惨烈而决绝的反水,对币圈来说意味着什么?

投资人杨宁“惨烈退圈”的背后:区块链金融市场不求变即等死

“非主流时代”的终结?

币圈,也就是围绕“数字货币交易”形成的一个动荡不安的市场,在主流金融界的冷眼旁观、监管层的疑虑重重中,已经走过了将近八年。这个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的金融“坏小子”,因为完全迥异于成熟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吸引了大批野心勃勃的冒险者,并创造了无数暴富神话与赤贫惨剧。

然而自从2018年熊市至今,币圈的“特立独行”似乎正在走向末路:无论是比特币期货成功登陆芝商所,还是比特币ETF(交易所基金)孜孜不倦的申请,以及最近引发热议的“Rapidash获美国SEC批准STO(证券型代币发行)”,都可以看作这个圈子主动拥抱监管,向往合法合规的动作。

有趣的是,临走之前杨宁还在接受采访时“黑”了一把STO,表示这又是一场骗局——似乎,这位“叛将”并不相信币圈几乎仅存的合规之路,是可以走通的。这个现象解读起来有些复杂,但很有意思。

首先,是为什么目前币圈对“合规”二字如此迫切?众所周知的是,这一波熊市从今年初开始,伴随的是监管的收紧、舆论的围剿、各种割韭菜丑闻的爆发,以及第一批币圈大佬的“洗白与淡出”(前段时间“徐明星被抓”的传闻,让这个圈子神经紧绷了好几天)。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货币交易市场的萎缩是显而易见的。

投资人杨宁“惨烈退圈”的背后:区块链金融市场不求变即等死

“一级市场”死气沉沉已成定局。据icodata.io 数据,今年10月ICO融资额0.54亿美元,较九月的1.63亿美元,还下降了66.87%,相较于1月份更是下降了96.45%。用币圈很多人士自己的话说,就是“ICO真的已经凉了”。

“二级市场”缺乏足够的价值支撑。据得得智库数据统计,目前全球数字货币共有个2097币种,总市值约为2073亿美元,但这些数字货币在炒作之外的价值还是个巨大的空洞。比如近期据区块律动报道,目前交易量已经超越以太坊的公链EOS,其趋势榜 TOP10 的 DAPP 有 8 款是博彩 DAPP——火起来的通证还是不离“赌”的色彩,而那些宣称自己的Token未来具有更多实用价值的项目方,还不知道湮没在大海的哪个角落。

在这样的背景下,币圈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吸引新项目和投资者入场,尤其是传统市场的力量,来激活日益萎缩的小圈子;二是规避“应用型通证”落地应用遥遥无期的现实,如若不然必将迎来更严厉的监管,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即使再来一个大牛市,这些问题也只是被掩盖而不是被解决,市场预期永远不会真正乐观,只能在侥幸中持续心惊胆战。

或许,币圈的“非主流”时代已经走到了不可持续的十字路口,设法赢得主流市场和监管层的接纳,成了迫切的选择。而在这个时代转轨的前夜,必定是玩家换血的高峰期——有人看到了“合规合法”带来的新机会,有人看到了“规矩将立”泯灭了利润空间、还埋藏着诸多风险。

很难说杨宁看到了哪一点,但他肯定看到了什么。

投资人杨宁“惨烈退圈”的背后:区块链金融市场不求变即等死

STO启示录

话说回来,作为前币圈人士,杨宁觉得STO是场新骗局也有其道理。

尽管币圈媒体这段时间以来,对STO的探讨尽皆冠以“合法发行代币”、“替代ICO的合规方案”、“拯救币圈的良药”等名号,但据笔者了解,很多从业者似乎对STO不太感兴趣——虽然这可能是“通证经济”走向合规合法的唯一路径了。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根源是什么?

简言之,STO 被解读为“在合法合规的监管框架下,在区块链上以 Token 为载体的证券发行,与有形资产挂钩”。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ST被美国SEC认定为证券,并且已经有TZERO和Polymath两家公司完成了STO;而与传统的证券相比,STO又提供了更强的流动性,且“消除中间商、扩大可交易资产范围、更快的交易速度”。

市面上关于STO的详细解读文章已然不少,在这里笔者不予赘述,只是讨论下STO让币圈关注的点。在笔者看来,业内兴奋的点主要有两个:1)可以合法发行Token并进行募资,多了一种监管许可的融资手段;2)在投资者层面一定程度上可以洗清空气币嫌疑,因为STO需要以实体公司的真实资产作为托底。

而要看清杨宁的悲观,还得看看币圈对STO的纠结。

投资人杨宁“惨烈退圈”的背后:区块链金融市场不求变即等死

首先,是市面上已经发币和想要发币的项目方们,很少有所谓的真实资产作为托底。做ICO、发行“应用型通证”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将Token的美好之处设定在遥远的未来,给投资者讲的故事约等于一种信仰的灌输——当然,现在大部分投资者也没把这种信仰当真,从数字货币衍生品交易越来越火就能看出,他们要的只是从这个市场上获利,而且越快越好。

其次,以美国SEC的审核条件为例,除了申请条件严苛的“Reg A+”并未对STO的锁仓期做要求,基于Reg D和Reg S的STO皆要求12个月的禁售期限;并且发行的ST只能在指定的交易所交易。

据了解,今年6 月 28 日,世界上第一个证券类 token 交易所 OpenFinance才刚上线,然而这也是现在市面上唯一一个可用的证券类通证二级市场交易平台,可供交易的 token 仅有 7 个。所以问题来了,对于向来追求发币“短平快”、希望迅速进入“二级市场”的大多数项目方来说,STO看起来其实很残忍:俗话说“币圈一日,人间一年”,这一年的锁仓等下来,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没错,对于在今天大行其道的空气币项目方来说,STO只是个好看的花架子而已。反倒是部分投了优质区块链公司的传统VC挺开心,因为有了个比项目新融资或IPO更快的套现方式,而且自己投过的公司也有了更高的生存几率;另外,持牌基金无法直接投资Token的禁令也破解了,因为ST是正儿八经的证券。

事实上,对目前币圈大多数项目方,以及现在就想“跳船”的选手来说,STO肯定是毫无价值的。这已经不是他们擅长的玩法了,而且他们擅长的那一套已经没有了未来。

投资人杨宁“惨烈退圈”的背后:区块链金融市场不求变即等死

什么时候价值投资才不是个笑话?

从宏观上看,“合法合规”已经是数字货币交易市场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原因不在于如今的币圈大多数项目方怎么想,而是由于老牌金融势力和监管层的逐渐主动——这种趋势是币圈内外合力的结果。

无论是纳斯达克CEO Adena Friedman 称“将会考虑在未来提供数字资产交易”,还是近期香港证监会出台虚拟资产监管新规,都可以看作是大环境的渐变。很显然,这些区块链之外的“传统世界”在经过长期观察后,也认定了币圈有他们需要的某些东西:可能是金融科技创新带来的想象力,也可能是不想在未来的某些竞争中缺乏布局。

事实上,单就STO这件事本身,除了美国SEC,也已经有多个国家(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监管层出台了相应政策,希望在“证券型通证”崛起的过程中分一杯羹。也许过不了多久,SEC的规定就不再是STO的“标准答案”,谁有更灵活、更适应数字货币交易需求的策略,谁就能成为新时代的摩西。

相应的,市场力量对此也做出了响应:比如,国内的去中心化钱包BitKeep已经开始着手准备STO;澳洲STO平台leek网也在积极谋划能更快落地的STO方案,而他们认为只要有足够保障投资者的机制设计,并且符合STO申请的所在地法律法规,就是合格的STO——事实上,市场激情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提供STO咨询和服务的公司,突然就多了起来。

无论怎样,STO的地区性竞争依然是一个市场行为,毕竟投资者会用脚来投票;而它所引发的机遇与乱象可能一样多,但至少这个圈子有了生态的“自我净化”的开始——也许在这场漫长征程的终点,“价值投资”不会再成为数字货币交易市场中的一句笑话。

让我们拭目以待。

投资人杨宁“惨烈退圈”的背后:区块链金融市场不求变即等死

作者:彭涵 韭菜之家CEO;TBO(旅游商业观察)创始人

文章声明:本文为火星号作者作品,不代表火星财经观点,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提前联系作者!

生成图片
5

发表评论

投资人杨宁“惨烈退圈”的背后:区块链金融市场不求变即等死

星期四 2018-11-08 10:01:45


最近创投圈出了个新谈资:乐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宁的“自我打脸”。

事情的缘起,是一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全球消费数据资产交易平台——CDC消费链。近期关于该项目的负面新闻很密集:前有被曝团队解散,后有数字货币交易所“火币”暂停CDC的交易与服务。近日,作为CDC常务顾问,杨宁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自己被“黑庄”收割、损失惨重,“进入币圈是我职业生涯最后悔的事”。

作为半年前还在为区块链鼓吹的投资人,杨宁的“伤心故事”似乎是某种群体的缩影:已经拥有一定声望与财富的他们,看中了这片缺乏规则的“自由之地”,起了狂野的颠覆之心;然后又声称因为规则的缺位,在一片争议中抽身而退——谁也不知道他们真的赚了还是赔了,或者是别有所图。

事实上,确实已经有很多先行者选择和币圈“划清界限”,但弃船的同时狠踹一脚、踹的还是“这个行业不讲法律”,类似的案例还很少见。这种惨烈而决绝的反水,对币圈来说意味着什么?

投资人杨宁“惨烈退圈”的背后:区块链金融市场不求变即等死

“非主流时代”的终结?

币圈,也就是围绕“数字货币交易”形成的一个动荡不安的市场,在主流金融界的冷眼旁观、监管层的疑虑重重中,已经走过了将近八年。这个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的金融“坏小子”,因为完全迥异于成熟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吸引了大批野心勃勃的冒险者,并创造了无数暴富神话与赤贫惨剧。

然而自从2018年熊市至今,币圈的“特立独行”似乎正在走向末路:无论是比特币期货成功登陆芝商所,还是比特币ETF(交易所基金)孜孜不倦的申请,以及最近引发热议的“Rapidash获美国SEC批准STO(证券型代币发行)”,都可以看作这个圈子主动拥抱监管,向往合法合规的动作。

有趣的是,临走之前杨宁还在接受采访时“黑”了一把STO,表示这又是一场骗局——似乎,这位“叛将”并不相信币圈几乎仅存的合规之路,是可以走通的。这个现象解读起来有些复杂,但很有意思。

首先,是为什么目前币圈对“合规”二字如此迫切?众所周知的是,这一波熊市从今年初开始,伴随的是监管的收紧、舆论的围剿、各种割韭菜丑闻的爆发,以及第一批币圈大佬的“洗白与淡出”(前段时间“徐明星被抓”的传闻,让这个圈子神经紧绷了好几天)。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货币交易市场的萎缩是显而易见的。

投资人杨宁“惨烈退圈”的背后:区块链金融市场不求变即等死

“一级市场”死气沉沉已成定局。据icodata.io 数据,今年10月ICO融资额0.54亿美元,较九月的1.63亿美元,还下降了66.87%,相较于1月份更是下降了96.45%。用币圈很多人士自己的话说,就是“ICO真的已经凉了”。

“二级市场”缺乏足够的价值支撑。据得得智库数据统计,目前全球数字货币共有个2097币种,总市值约为2073亿美元,但这些数字货币在炒作之外的价值还是个巨大的空洞。比如近期据区块律动报道,目前交易量已经超越以太坊的公链EOS,其趋势榜 TOP10 的 DAPP 有 8 款是博彩 DAPP——火起来的通证还是不离“赌”的色彩,而那些宣称自己的Token未来具有更多实用价值的项目方,还不知道湮没在大海的哪个角落。

在这样的背景下,币圈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吸引新项目和投资者入场,尤其是传统市场的力量,来激活日益萎缩的小圈子;二是规避“应用型通证”落地应用遥遥无期的现实,如若不然必将迎来更严厉的监管,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即使再来一个大牛市,这些问题也只是被掩盖而不是被解决,市场预期永远不会真正乐观,只能在侥幸中持续心惊胆战。

或许,币圈的“非主流”时代已经走到了不可持续的十字路口,设法赢得主流市场和监管层的接纳,成了迫切的选择。而在这个时代转轨的前夜,必定是玩家换血的高峰期——有人看到了“合规合法”带来的新机会,有人看到了“规矩将立”泯灭了利润空间、还埋藏着诸多风险。

很难说杨宁看到了哪一点,但他肯定看到了什么。

投资人杨宁“惨烈退圈”的背后:区块链金融市场不求变即等死

STO启示录

话说回来,作为前币圈人士,杨宁觉得STO是场新骗局也有其道理。

尽管币圈媒体这段时间以来,对STO的探讨尽皆冠以“合法发行代币”、“替代ICO的合规方案”、“拯救币圈的良药”等名号,但据笔者了解,很多从业者似乎对STO不太感兴趣——虽然这可能是“通证经济”走向合规合法的唯一路径了。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根源是什么?

简言之,STO 被解读为“在合法合规的监管框架下,在区块链上以 Token 为载体的证券发行,与有形资产挂钩”。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ST被美国SEC认定为证券,并且已经有TZERO和Polymath两家公司完成了STO;而与传统的证券相比,STO又提供了更强的流动性,且“消除中间商、扩大可交易资产范围、更快的交易速度”。

市面上关于STO的详细解读文章已然不少,在这里笔者不予赘述,只是讨论下STO让币圈关注的点。在笔者看来,业内兴奋的点主要有两个:1)可以合法发行Token并进行募资,多了一种监管许可的融资手段;2)在投资者层面一定程度上可以洗清空气币嫌疑,因为STO需要以实体公司的真实资产作为托底。

而要看清杨宁的悲观,还得看看币圈对STO的纠结。

投资人杨宁“惨烈退圈”的背后:区块链金融市场不求变即等死

首先,是市面上已经发币和想要发币的项目方们,很少有所谓的真实资产作为托底。做ICO、发行“应用型通证”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将Token的美好之处设定在遥远的未来,给投资者讲的故事约等于一种信仰的灌输——当然,现在大部分投资者也没把这种信仰当真,从数字货币衍生品交易越来越火就能看出,他们要的只是从这个市场上获利,而且越快越好。

其次,以美国SEC的审核条件为例,除了申请条件严苛的“Reg A+”并未对STO的锁仓期做要求,基于Reg D和Reg S的STO皆要求12个月的禁售期限;并且发行的ST只能在指定的交易所交易。

据了解,今年6 月 28 日,世界上第一个证券类 token 交易所 OpenFinance才刚上线,然而这也是现在市面上唯一一个可用的证券类通证二级市场交易平台,可供交易的 token 仅有 7 个。所以问题来了,对于向来追求发币“短平快”、希望迅速进入“二级市场”的大多数项目方来说,STO看起来其实很残忍:俗话说“币圈一日,人间一年”,这一年的锁仓等下来,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没错,对于在今天大行其道的空气币项目方来说,STO只是个好看的花架子而已。反倒是部分投了优质区块链公司的传统VC挺开心,因为有了个比项目新融资或IPO更快的套现方式,而且自己投过的公司也有了更高的生存几率;另外,持牌基金无法直接投资Token的禁令也破解了,因为ST是正儿八经的证券。

事实上,对目前币圈大多数项目方,以及现在就想“跳船”的选手来说,STO肯定是毫无价值的。这已经不是他们擅长的玩法了,而且他们擅长的那一套已经没有了未来。

投资人杨宁“惨烈退圈”的背后:区块链金融市场不求变即等死

什么时候价值投资才不是个笑话?

从宏观上看,“合法合规”已经是数字货币交易市场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原因不在于如今的币圈大多数项目方怎么想,而是由于老牌金融势力和监管层的逐渐主动——这种趋势是币圈内外合力的结果。

无论是纳斯达克CEO Adena Friedman 称“将会考虑在未来提供数字资产交易”,还是近期香港证监会出台虚拟资产监管新规,都可以看作是大环境的渐变。很显然,这些区块链之外的“传统世界”在经过长期观察后,也认定了币圈有他们需要的某些东西:可能是金融科技创新带来的想象力,也可能是不想在未来的某些竞争中缺乏布局。

事实上,单就STO这件事本身,除了美国SEC,也已经有多个国家(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监管层出台了相应政策,希望在“证券型通证”崛起的过程中分一杯羹。也许过不了多久,SEC的规定就不再是STO的“标准答案”,谁有更灵活、更适应数字货币交易需求的策略,谁就能成为新时代的摩西。

相应的,市场力量对此也做出了响应:比如,国内的去中心化钱包BitKeep已经开始着手准备STO;澳洲STO平台leek网也在积极谋划能更快落地的STO方案,而他们认为只要有足够保障投资者的机制设计,并且符合STO申请的所在地法律法规,就是合格的STO——事实上,市场激情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提供STO咨询和服务的公司,突然就多了起来。

无论怎样,STO的地区性竞争依然是一个市场行为,毕竟投资者会用脚来投票;而它所引发的机遇与乱象可能一样多,但至少这个圈子有了生态的“自我净化”的开始——也许在这场漫长征程的终点,“价值投资”不会再成为数字货币交易市场中的一句笑话。

让我们拭目以待。

投资人杨宁“惨烈退圈”的背后:区块链金融市场不求变即等死

作者:彭涵 韭菜之家CEO;TBO(旅游商业观察)创始人

文章声明:本文为火星号作者作品,不代表火星财经观点,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提前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