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明:以传统思维方式理解区块链一定会陷入误区

区块链对于货币体系的真正影响,远非人们以为的基于区块链创造的比特币。

朱嘉明:以传统思维方式理解区块链一定会陷入误区

12月17日-18日,由数字资产研究院主办的区块链数学科学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旨在学习“梅西会议”(Macy Conference)的精神,为数学家、密码学家、计算机学家、经济学家等各领域专家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

会后,巴比特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朱嘉明,围绕区块链的当下与未来,进行了深入剖析,以下是朱嘉明老师的精彩观点:

1.区块链对于货币体系的真正影响,远非人们以为的基于区块链创造的比特币,而在于有可能为进入到一个“有货币功能,而不需要货币”的社会创造一种技术可能。

2.科学技术进步,观念经济的兴起,人类社会经济结构和形态的转型,构成打破原有经济周期的主要的因素,区块链已经成为嵌入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全新变量,会对传统经济周期产生逐渐增大的影响。

3.因为曾经喧嚣一时的ICO,“割韭菜”,不仅伤害了相当规模的社会群体,而且造成人们对区块链的误解,让人们以为区块链能够“点石成金”。区块链被误解,甚至被妖魔化,是一种历史性的遗憾。让人们正确立即区块链,还需要时间。其中,主要原因是区块链并非是直觉可以理解和认识的。在农耕社会,农产品是一目了然的;到了工业社会,发动机已经不可能一目了然,但是,毕竟是一种物质物理的集合;到了知识和信息社会,越来越多的技术,已经丧失直观认知的可能性。区块链不是一种物质物理的集合体。

4.我赞同和欣赏署名王嘉平在他的文章“区块链到底有什么了不起”中的一段话:“区块链将冯诺依曼架构的计算机构架进一步拓展,是其同特定的物理计算设备分离,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计算过程被单一的控制方掌控,让所有的人都可以信赖这个计算系统”。简单地说,区块链就是一种与计算机物理体系分类的冯诺依曼架构,无法触摸,但真实存在。

5.区块链将走向两个途径:一是在现有的区块链模式和架构上继续寻找更为广泛的应用场景;二是让更多的科学思想、科学手段、科学方法介入,来解构和重建新的区块链。

朱嘉明:以传统思维方式理解区块链一定会陷入误区

以下是采访原文,由巴比特整理。

巴比特:您对货币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著有《从自由到垄断:中国货币经济两千年》,我们现在谈区块链对货币体系的影响,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一是形态上的改变,从纸质到电子,二是主体的改变,有可能从政府到民间,但表象之下,区块链究竟给我们货币体系带来了什么真正影响?对我们的经济生活有何改变?

朱嘉明:简单来讲就是信任问题,全球74亿人口就是74亿个节点,过去人类没有办法将众多的节点联系在一起。因此在经济活动中,通过市场创造了货币,货币就是用公平的方式将人类节点联系在一起的重要发明。

区块链对于货币体系的真正影响,不是基于区块链创造的比特币,而在于可以进入到一个“有货币功能,而不需要货币”的社会。现在看,至少在技术层面上,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基于区块链的点对点的交易,可以不需要货币,这可能是区块链未来是最大的前途。所以,区块链现在所创造的比特币和其他加密数字货币,很可能只是一个过渡方式和实验方式,最终的区块链很可能“扬弃”所谓的货币。如果货币这种久远的中介形态真的消失了,财富体系,财富标准,财富积累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财富关系,会变得更加直接,也更加公平。只是现在探讨这个问题,为时尚早。

巴比特:您之前说区块链进入了一个周期的拐点,能否具体描绘下在这个拐点前后分别是怎样的?

朱嘉明:对于经济学家来讲,经济周期原本就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且被证实了的经济活动现象,存在从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的四个清晰阶段。但是,这样的经济周期在过去二、三十年间被完全打破了。周期的拐点实际上变得越来越不清晰。

为什么被打乱?一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是打破经济周期的最主要力量。创新的介入,使得商业活动和经济周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二是整个人类社会经济体的内在的制度,包括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企业制度,货币制度,等等,都已经正在发生重大转型,这也使得过去稳定经济制度下的周期被突破。

在这样的背景下,区块链的地位就不可忽视了。区块链历史有限,却已经嵌入到当下的经济生活中,虽然其比重和影响微乎其微,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区块链这个变量进入之到整个经济活动中,影响了人类经济组织和行为,也会构成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总之,这个问题已经超越对区块链本身对理解。

巴比特:我们讲现在是区块链的寒冬,又自我安慰经济自有发展周期,我们讲区块链技术进入了攻坚克难的阶段,又自我鼓励技术发展有其成熟度曲线,但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前提,优质资产才能扛过周期,优质技术才能赢来爆发,站在今天,我们对区块链的信心来自何处?是不是太自信了点?

朱嘉明:你的这个问题本身有问题,区块链是一个客观存在,但它的形态和我们所理解的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对区块链有信心,有些人对区块链没信心,根本差别就在于理解不同。

最大的误区就在于,区块链曾经被认为是点石成金的东西,但它其实从来就没有这样的功能,ICO这样一个历史阶段给人们造成的最大伤害,就在于误导了人们,以为区块链能够点石成金。

区块链是科学、技术、方法,是一个非物质和非物理形态的体系,它可以与具体产业相结合,创造财富,但是,这中间还需要很多环节。在过去一年,人们发现这个环节的复杂性,以及从思想到技术方面的瓶颈的多样性,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但是,这不能说明区块链本身没有前途,只是说区块链的发展模式和前途,绝非是被误导的“点石成金”。

还是用20世纪初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作为例子,当时莱特兄弟制造飞机,其动力绝非是飞机的具体用途。后来,飞机演变出军用飞机和商用客机,形成诸如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这样的飞机制造公司,获得巨额商业利润,这都是后来的故事。

巴比特:我们很期待朱老师给我们讲讲未来前景,区块链会以怎样的方式作用于我们的生活方式?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朱嘉明:我一直在反复给大家强调一件事情,按照寻常的思维模式,你对区块链的的理解一定会陷入误区。

区块链是什么呢?我比较赞成《区块链到底有什么了不起?》这篇文章的结论,他说区块链将冯•诺伊曼的计算架构进一步拓展,使其从特定的物理计算设备分离,从根本上避免计算过程中被单方控制,让所有人可以信赖这个计算系统。所以说,按照寻常的概念、逻辑,包括互联网的思维来理解区块链一定会陷入误区。简单来讲,code是区块链的基础结构,区块链不存在简单的物质和物理形态。我们现在对区块链的理解就如同冰山理论,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而更大一部分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

区块链的真正前途在哪里?它将走向两个途径,一是在现有的区块链模式和架构上继续寻找应用场景;二是让更多的科学思想、科学手段、科学方法介入,来解构和重建新的区块链。

本质上来讲,以太坊称不上区块链2.0,它的模式框架、设计思路只是在比特币基础上的有限突破和演进,并没有根本区别。但是,这绝不是说我们现在可以清楚知道和描述区块链将在什么状态下走向何方,现在仍处于一个极力探索和有限实践的时期,这个阶段至少应当还会持续2、3年。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地说:21世纪以来,还没有一种技术像区块链一样,包含着如此丰富的科学技术及思想的资源,并且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形成着难以想象的张力。区块链的这个特定,决定了它独特的潜力,最终决定它的未来走向。

生成图片
3

发表评论

朱嘉明:以传统思维方式理解区块链一定会陷入误区

星期五 2018-12-21 21:02:57

朱嘉明:以传统思维方式理解区块链一定会陷入误区

12月17日-18日,由数字资产研究院主办的区块链数学科学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旨在学习“梅西会议”(Macy Conference)的精神,为数学家、密码学家、计算机学家、经济学家等各领域专家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

会后,巴比特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朱嘉明,围绕区块链的当下与未来,进行了深入剖析,以下是朱嘉明老师的精彩观点:

1.区块链对于货币体系的真正影响,远非人们以为的基于区块链创造的比特币,而在于有可能为进入到一个“有货币功能,而不需要货币”的社会创造一种技术可能。

2.科学技术进步,观念经济的兴起,人类社会经济结构和形态的转型,构成打破原有经济周期的主要的因素,区块链已经成为嵌入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全新变量,会对传统经济周期产生逐渐增大的影响。

3.因为曾经喧嚣一时的ICO,“割韭菜”,不仅伤害了相当规模的社会群体,而且造成人们对区块链的误解,让人们以为区块链能够“点石成金”。区块链被误解,甚至被妖魔化,是一种历史性的遗憾。让人们正确立即区块链,还需要时间。其中,主要原因是区块链并非是直觉可以理解和认识的。在农耕社会,农产品是一目了然的;到了工业社会,发动机已经不可能一目了然,但是,毕竟是一种物质物理的集合;到了知识和信息社会,越来越多的技术,已经丧失直观认知的可能性。区块链不是一种物质物理的集合体。

4.我赞同和欣赏署名王嘉平在他的文章“区块链到底有什么了不起”中的一段话:“区块链将冯诺依曼架构的计算机构架进一步拓展,是其同特定的物理计算设备分离,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计算过程被单一的控制方掌控,让所有的人都可以信赖这个计算系统”。简单地说,区块链就是一种与计算机物理体系分类的冯诺依曼架构,无法触摸,但真实存在。

5.区块链将走向两个途径:一是在现有的区块链模式和架构上继续寻找更为广泛的应用场景;二是让更多的科学思想、科学手段、科学方法介入,来解构和重建新的区块链。

朱嘉明:以传统思维方式理解区块链一定会陷入误区

以下是采访原文,由巴比特整理。

巴比特:您对货币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著有《从自由到垄断:中国货币经济两千年》,我们现在谈区块链对货币体系的影响,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一是形态上的改变,从纸质到电子,二是主体的改变,有可能从政府到民间,但表象之下,区块链究竟给我们货币体系带来了什么真正影响?对我们的经济生活有何改变?

朱嘉明:简单来讲就是信任问题,全球74亿人口就是74亿个节点,过去人类没有办法将众多的节点联系在一起。因此在经济活动中,通过市场创造了货币,货币就是用公平的方式将人类节点联系在一起的重要发明。

区块链对于货币体系的真正影响,不是基于区块链创造的比特币,而在于可以进入到一个“有货币功能,而不需要货币”的社会。现在看,至少在技术层面上,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基于区块链的点对点的交易,可以不需要货币,这可能是区块链未来是最大的前途。所以,区块链现在所创造的比特币和其他加密数字货币,很可能只是一个过渡方式和实验方式,最终的区块链很可能“扬弃”所谓的货币。如果货币这种久远的中介形态真的消失了,财富体系,财富标准,财富积累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财富关系,会变得更加直接,也更加公平。只是现在探讨这个问题,为时尚早。

巴比特:您之前说区块链进入了一个周期的拐点,能否具体描绘下在这个拐点前后分别是怎样的?

朱嘉明:对于经济学家来讲,经济周期原本就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且被证实了的经济活动现象,存在从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的四个清晰阶段。但是,这样的经济周期在过去二、三十年间被完全打破了。周期的拐点实际上变得越来越不清晰。

为什么被打乱?一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是打破经济周期的最主要力量。创新的介入,使得商业活动和经济周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二是整个人类社会经济体的内在的制度,包括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企业制度,货币制度,等等,都已经正在发生重大转型,这也使得过去稳定经济制度下的周期被突破。

在这样的背景下,区块链的地位就不可忽视了。区块链历史有限,却已经嵌入到当下的经济生活中,虽然其比重和影响微乎其微,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区块链这个变量进入之到整个经济活动中,影响了人类经济组织和行为,也会构成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总之,这个问题已经超越对区块链本身对理解。

巴比特:我们讲现在是区块链的寒冬,又自我安慰经济自有发展周期,我们讲区块链技术进入了攻坚克难的阶段,又自我鼓励技术发展有其成熟度曲线,但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前提,优质资产才能扛过周期,优质技术才能赢来爆发,站在今天,我们对区块链的信心来自何处?是不是太自信了点?

朱嘉明:你的这个问题本身有问题,区块链是一个客观存在,但它的形态和我们所理解的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对区块链有信心,有些人对区块链没信心,根本差别就在于理解不同。

最大的误区就在于,区块链曾经被认为是点石成金的东西,但它其实从来就没有这样的功能,ICO这样一个历史阶段给人们造成的最大伤害,就在于误导了人们,以为区块链能够点石成金。

区块链是科学、技术、方法,是一个非物质和非物理形态的体系,它可以与具体产业相结合,创造财富,但是,这中间还需要很多环节。在过去一年,人们发现这个环节的复杂性,以及从思想到技术方面的瓶颈的多样性,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但是,这不能说明区块链本身没有前途,只是说区块链的发展模式和前途,绝非是被误导的“点石成金”。

还是用20世纪初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作为例子,当时莱特兄弟制造飞机,其动力绝非是飞机的具体用途。后来,飞机演变出军用飞机和商用客机,形成诸如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这样的飞机制造公司,获得巨额商业利润,这都是后来的故事。

巴比特:我们很期待朱老师给我们讲讲未来前景,区块链会以怎样的方式作用于我们的生活方式?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朱嘉明:我一直在反复给大家强调一件事情,按照寻常的思维模式,你对区块链的的理解一定会陷入误区。

区块链是什么呢?我比较赞成《区块链到底有什么了不起?》这篇文章的结论,他说区块链将冯•诺伊曼的计算架构进一步拓展,使其从特定的物理计算设备分离,从根本上避免计算过程中被单方控制,让所有人可以信赖这个计算系统。所以说,按照寻常的概念、逻辑,包括互联网的思维来理解区块链一定会陷入误区。简单来讲,code是区块链的基础结构,区块链不存在简单的物质和物理形态。我们现在对区块链的理解就如同冰山理论,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而更大一部分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

区块链的真正前途在哪里?它将走向两个途径,一是在现有的区块链模式和架构上继续寻找应用场景;二是让更多的科学思想、科学手段、科学方法介入,来解构和重建新的区块链。

本质上来讲,以太坊称不上区块链2.0,它的模式框架、设计思路只是在比特币基础上的有限突破和演进,并没有根本区别。但是,这绝不是说我们现在可以清楚知道和描述区块链将在什么状态下走向何方,现在仍处于一个极力探索和有限实践的时期,这个阶段至少应当还会持续2、3年。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地说:21世纪以来,还没有一种技术像区块链一样,包含着如此丰富的科学技术及思想的资源,并且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形成着难以想象的张力。区块链的这个特定,决定了它独特的潜力,最终决定它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