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昆:我为什么创作《拜占庭同情》?

刘宇昆|程序员、律师、全球科幻文学“雨果奖”得主这个故事发生在一所大学的两个舍友之间,简雯来自新兴崛起国家“纳丝国”,索菲亚则来自霸权国“恒洋国”。 1.同情网诞生了 简雯在上大学时,曾奔赴地震灾区做志愿者,亲眼目睹了救灾士兵为了挖出遇难者,徒手上阵,双手血肉模糊。因为救灾资金被用在了其他地方,连购买铁锹的钱都没有。 她因愤怒而视线模糊。为什么政府不能给士兵提供铁铲或者真正的救援设备?她想象着士兵们用血淋淋的双手,骨肉绽开的手指,刨开泥土,希望还能找到幸存者。 而当她和其他志愿者为灾民送去食物和衣服时发现:灾民并不需要这些,孩子们奢求图画书,年轻人希望恢复手机服务,市民们期待重建家园。 此刻简雯意识到一件事情:受灾地区的人们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最好是给他们钱,这样他们就能买到任何需要的东西,许多胆大的商贩和聪明的投机者在有利可图时愿意把难民所需的任何货物或服务带给他们。 于是,同情网诞生。 同情网是一种新的去中介化的区块链应用,大量使用了智能合约,并为捐款人发放“同情币”。需要帮助的人在网站上开一个项目,上传相应的审核文字、图片或视频,供捐款人投票,获得同情币最多的项目将得到所有善款。 此外,同情网还设置了很特别的共识机制:同情币持有者从网络上按比例获取一笔分配到他们账户的小额资金,这便是对他们的激励。 每个项目的评估周期结束后,那些投票给“败方”的人会受到惩罚,所持有的同情币会按比例重新分配给那些投票给“胜方”的人。 个体的“同情币”余额像是一种声望令牌,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判断力与“共识判断”最为吻合的人,将获得最多的同情币。他们终将会成为支撑系统运行的绝对可靠的先知。 彼时,世界上20%的交易都由数字加密货币完成,同情网的出现迅速抢占了无国界难民组织70%的小额捐款份额,全球的传统慈善机构在新技术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2.到底什么是同情? 以索菲亚为首的无国界难民组织和其它传统慈善机构很快便入驻同情网,它们为了将权力牢牢攥在手中,想出了迂回的法子:既然技术不可阻挡,那就拼命地攒同情币。等拥有最多的同情币,也就有了最高的话语权。 同情网深受信任感缺失的年轻人欢迎,势不可挡。 那些对慈善感兴趣的捐赠者,不信任国家慈善机构,却愿意投身到一个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应用程序中去,同情网很快就会成为世界最大的单一慈善基金平台。 索菲亚想:如果我们能积累足够的同情币份额,那么就能有效地指挥世界范围内绝大部分的捐赠物资。这个被设计成将我们去中介化的平台,反而变成我们加冕的天梯。 而简雯似乎早就料到这一切会发生,她偶然间得到了一段关于穆森难民的视频,在深度VR体验下,这段视频如此触目惊心:战场的泥泞,炮弹的闪光,惊慌的人群相互践踏,无助的小女孩听到弟弟被踩碎的声音...... 出于相关因素的考虑,穆森的消息对外完全封锁,民众根本不了解发生了什么。简雯下定决心要给予难民帮助,于是将视频上传到同情网。 此时VR技术早已普及,人们体验过那段痛苦的战场经历后,无不支持捐助难民。而无国界难民组织因为选错了项目,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同情币。 索菲亚为了弥补败局,孤身一人前往难民区,结果被难民手中的枪支所袭击,而这一切也被索菲亚身上的VR设备所记录,可以预见这段VR会在恒洋国国内掀起怒潮。 一个毫无防备的恒洋国女性,一个致力于帮助难民的慈善机构负责人,被用从同情网上收到的资金买来枪支武装起来的纳丝族反叛分子残酷对待,穆森难民项目会被瞬间摧毁。 ………… 故事的最后,是简雯与索菲亚的一场争辩:到底什么是同情?什么是正义?如何实现理想中的公正完美的慈善资源分配? 3.《拜占庭同情》 我是作品《拜占庭同情》另一个根源是著名的“拜占庭将军问题”,这是由 2013 年的图灵奖得主Leslie Lamport提出的,研究分布式系统的容错性。 拜占庭帝国想要进攻一个强大的敌人,为此派出了 10 支军队去包围这个敌人。拜占庭帝国的将军们只能通过信使沟通进攻信号,所以必须商定一个共同的作战计划。然而,他们中的一个或多个可能是叛徒,叛徒试图迷惑其他人,是否能找到一种算法以确保忠诚将领达成协议。 该问题的意义是研究分布式系统的容错性,验证了存在消息丢失的不可靠信道上,试图通过消息传递的方式达到一致性是不可能的。 这是个简短的故事,我只能在其中探讨加密货币诸多有趣方面中的一个。而共识性与系统权威机制对我来说是其中最核心的主题,而且与我想讲的这个人类故事最为契合。 我发现,加密货币背后的数学、算法、历史以及思路非常精妙而且有趣。我只是想讲一个故事,希望以认真、同情的方式看待这种思考。我希望重新关注在基础论文以及源代码方面投入时间与精力的人们,讲述一个尊重读者也尊重加密货币实践者们的故事,当然也不会回避复杂的思维本身。 我在救灾与非政府组织的研究方面投入了很长一段时间,希望了解如何指导并解决人们在自然灾害与人为灾难时面临的体制性问题。 我认为自己在虚拟现实与区块链两大领域最具经验与专业知识积累,所以这个故事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区块链除了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数学应用方案之外,还代表着共识性建立与集体决策技术在历史层面的新发展。在另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则属于一类新兴媒体,而每种新媒体(包括写作、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等)都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对他人的同情心以及建立个人及群体身份的方式。 科幻作家当然无法拒绝这样两种能够对当前及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技术成果。 4.区块链为科幻提供全新灵感 无论在小说、编程还是法律层面,我总是在寻求超越纯粹技术的能力,从源代码片段或法律论点当中找到灵感,而这些片段或论点将超越单纯的需求,一步步迈向艺术、优雅与美丽的境界。这与小说完全相同。 想要煽动人们的情绪并不难; 但在另一方面,如果想要构建起一套美丽而真实的情感机器,则要求创作者将技巧、运气与联合一切创造性努力等因素组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跳出固有思维的樊篱。 过去,科幻作品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想象力,比如《神经漫游者》中的脑机接口技术、《雪崩》中的“虚拟实境”。而今,区块链技术却开始为科幻创作提供全新的灵感,这是科幻作家们第一次在一项主流技术流行起来之后才注意到它的存在。这一点颇为反常。 其背后的原因,不知是在于密码朋克们长达20多年的技术抗争太过边缘化,还是密码学技术所用的数学代码太过艰深?抑或是主流媒体对于比特币和其他数字加密货币的简化表述,让人们更为关注它们与黑帽黑客、恐怖分子、枪支、毒品、色情等“政治不正确”相关的“劲爆”场景,而非区块链背后的思想与逻辑,从而迟滞了科幻作家们对于该技术的极度畅想。 不过,正如刘慈欣所说的,区块链是现实世界走向虚拟世界的关键一步: “区块链用数字在虚拟世界里建立一个很稳固的信用系统。以前信用系统大多是由强大的权力机构建立,比如国家。信用系统以前在虚拟世界还没有,现在区块链技术出现了,使得虚拟世界也有了信用系统,可以说向前迈了一大步。基于这个信用系统,虚拟世界就可以做很多现实世界能做的事情……”

刘宇昆:我为什么创作《拜占庭同情》?

刘宇昆|程序员、律师、全球科幻文学“雨果奖”得主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所大学的两个舍友之间,简雯来自新兴崛起国家“纳丝国”,索菲亚则来自霸权国“恒洋国”。
1.同情网诞生了
简雯在上大学时,曾奔赴地震灾区做志愿者,亲眼目睹了救灾士兵为了挖出遇难者,徒手上阵,双手血肉模糊。因为救灾资金被用在了其他地方,连购买铁锹的钱都没有。
她因愤怒而视线模糊。为什么政府不能给士兵提供铁铲或者真正的救援设备?她想象着士兵们用血淋淋的双手,骨肉绽开的手指,刨开泥土,希望还能找到幸存者。
而当她和其他志愿者为灾民送去食物和衣服时发现:灾民并不需要这些,孩子们奢求图画书,年轻人希望恢复手机服务,市民们期待重建家园。
此刻简雯意识到一件事情:受灾地区的人们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最好是给他们钱,这样他们就能买到任何需要的东西,许多胆大的商贩和聪明的投机者在有利可图时愿意把难民所需的任何货物或服务带给他们。
于是,同情网诞生。
同情网是一种新的去中介化的区块链应用,大量使用了智能合约,并为捐款人发放“同情币”。需要帮助的人在网站上开一个项目,上传相应的审核文字、图片或视频,供捐款人投票,获得同情币最多的项目将得到所有善款。
此外,同情网还设置了很特别的共识机制:同情币持有者从网络上按比例获取一笔分配到他们账户的小额资金,这便是对他们的激励。
每个项目的评估周期结束后,那些投票给“败方”的人会受到惩罚,所持有的同情币会按比例重新分配给那些投票给“胜方”的人。
个体的“同情币”余额像是一种声望令牌,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判断力与“共识判断”最为吻合的人,将获得最多的同情币。他们终将会成为支撑系统运行的绝对可靠的先知。
彼时,世界上20%的交易都由数字加密货币完成,同情网的出现迅速抢占了无国界难民组织70%的小额捐款份额,全球的传统慈善机构在新技术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2.到底什么是同情?
以索菲亚为首的无国界难民组织和其它传统慈善机构很快便入驻同情网,它们为了将权力牢牢攥在手中,想出了迂回的法子:既然技术不可阻挡,那就拼命地攒同情币。等拥有最多的同情币,也就有了最高的话语权。
同情网深受信任感缺失的年轻人欢迎,势不可挡。
那些对慈善感兴趣的捐赠者,不信任国家慈善机构,却愿意投身到一个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应用程序中去,同情网很快就会成为世界最大的单一慈善基金平台。
索菲亚想:如果我们能积累足够的同情币份额,那么就能有效地指挥世界范围内绝大部分的捐赠物资。这个被设计成将我们去中介化的平台,反而变成我们加冕的天梯。
而简雯似乎早就料到这一切会发生,她偶然间得到了一段关于穆森难民的视频,在深度VR体验下,这段视频如此触目惊心:战场的泥泞,炮弹的闪光,惊慌的人群相互践踏,无助的小女孩听到弟弟被踩碎的声音......
出于相关因素的考虑,穆森的消息对外完全封锁,民众根本不了解发生了什么。简雯下定决心要给予难民帮助,于是将视频上传到同情网。
此时VR技术早已普及,人们体验过那段痛苦的战场经历后,无不支持捐助难民。而无国界难民组织因为选错了项目,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同情币。
索菲亚为了弥补败局,孤身一人前往难民区,结果被难民手中的枪支所袭击,而这一切也被索菲亚身上的VR设备所记录,可以预见这段VR会在恒洋国国内掀起怒潮。
一个毫无防备的恒洋国女性,一个致力于帮助难民的慈善机构负责人,被用从同情网上收到的资金买来枪支武装起来的纳丝族反叛分子残酷对待,穆森难民项目会被瞬间摧毁。
…………
故事的最后,是简雯与索菲亚的一场争辩:到底什么是同情?什么是正义?如何实现理想中的公正完美的慈善资源分配?
3.《拜占庭同情》
我是作品《拜占庭同情》另一个根源是著名的“拜占庭将军问题”,这是由 2013 年的图灵奖得主Leslie Lamport提出的,研究分布式系统的容错性。
拜占庭帝国想要进攻一个强大的敌人,为此派出了 10 支军队去包围这个敌人。拜占庭帝国的将军们只能通过信使沟通进攻信号,所以必须商定一个共同的作战计划。然而,他们中的一个或多个可能是叛徒,叛徒试图迷惑其他人,是否能找到一种算法以确保忠诚将领达成协议。
该问题的意义是研究分布式系统的容错性,验证了存在消息丢失的不可靠信道上,试图通过消息传递的方式达到一致性是不可能的。
这是个简短的故事,我只能在其中探讨加密货币诸多有趣方面中的一个。而共识性与系统权威机制对我来说是其中最核心的主题,而且与我想讲的这个人类故事最为契合。
我发现,加密货币背后的数学、算法、历史以及思路非常精妙而且有趣。我只是想讲一个故事,希望以认真、同情的方式看待这种思考。我希望重新关注在基础论文以及源代码方面投入时间与精力的人们,讲述一个尊重读者也尊重加密货币实践者们的故事,当然也不会回避复杂的思维本身。
我在救灾与非政府组织的研究方面投入了很长一段时间,希望了解如何指导并解决人们在自然灾害与人为灾难时面临的体制性问题。
我认为自己在虚拟现实与区块链两大领域最具经验与专业知识积累,所以这个故事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区块链除了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数学应用方案之外,还代表着共识性建立与集体决策技术在历史层面的新发展。在另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则属于一类新兴媒体,而每种新媒体(包括写作、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等)都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对他人的同情心以及建立个人及群体身份的方式。
科幻作家当然无法拒绝这样两种能够对当前及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技术成果。
4.区块链为科幻提供全新灵感
无论在小说、编程还是法律层面,我总是在寻求超越纯粹技术的能力,从源代码片段或法律论点当中找到灵感,而这些片段或论点将超越单纯的需求,一步步迈向艺术、优雅与美丽的境界。这与小说完全相同。
想要煽动人们的情绪并不难; 但在另一方面,如果想要构建起一套美丽而真实的情感机器,则要求创作者将技巧、运气与联合一切创造性努力等因素组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跳出固有思维的樊篱。
过去,科幻作品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想象力,比如《神经漫游者》中的脑机接口技术、《雪崩》中的“虚拟实境”。而今,区块链技术却开始为科幻创作提供全新的灵感,这是科幻作家们第一次在一项主流技术流行起来之后才注意到它的存在。这一点颇为反常。
其背后的原因,不知是在于密码朋克们长达20多年的技术抗争太过边缘化,还是密码学技术所用的数学代码太过艰深?抑或是主流媒体对于比特币和其他数字加密货币的简化表述,让人们更为关注它们与黑帽黑客、恐怖分子、枪支、毒品、色情等“政治不正确”相关的“劲爆”场景,而非区块链背后的思想与逻辑,从而迟滞了科幻作家们对于该技术的极度畅想。
不过,正如刘慈欣所说的,区块链是现实世界走向虚拟世界的关键一步:
“区块链用数字在虚拟世界里建立一个很稳固的信用系统。以前信用系统大多是由强大的权力机构建立,比如国家。信用系统以前在虚拟世界还没有,现在区块链技术出现了,使得虚拟世界也有了信用系统,可以说向前迈了一大步。基于这个信用系统,虚拟世界就可以做很多现实世界能做的事情……”

刘宇昆:我为什么创作《拜占庭同情》?

伟大的想象力与好奇心,能够激发我们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把疯狂的想法变成现实;激发我们用不惧失败的勇气去质疑、去校正自己的行为;激发我们站在更大的格局上去思考肩负的责任与人类的未来。
最后,以雷军先生给《十二个明天》所作的序言与大家共勉:时间无所边界,伟大没有尽头。

生成图片
2

发表评论

刘宇昆:我为什么创作《拜占庭同情》?

星期二 2018-11-20 20:31:18

刘宇昆:我为什么创作《拜占庭同情》?

刘宇昆|程序员、律师、全球科幻文学“雨果奖”得主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所大学的两个舍友之间,简雯来自新兴崛起国家“纳丝国”,索菲亚则来自霸权国“恒洋国”。
1.同情网诞生了
简雯在上大学时,曾奔赴地震灾区做志愿者,亲眼目睹了救灾士兵为了挖出遇难者,徒手上阵,双手血肉模糊。因为救灾资金被用在了其他地方,连购买铁锹的钱都没有。
她因愤怒而视线模糊。为什么政府不能给士兵提供铁铲或者真正的救援设备?她想象着士兵们用血淋淋的双手,骨肉绽开的手指,刨开泥土,希望还能找到幸存者。
而当她和其他志愿者为灾民送去食物和衣服时发现:灾民并不需要这些,孩子们奢求图画书,年轻人希望恢复手机服务,市民们期待重建家园。
此刻简雯意识到一件事情:受灾地区的人们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最好是给他们钱,这样他们就能买到任何需要的东西,许多胆大的商贩和聪明的投机者在有利可图时愿意把难民所需的任何货物或服务带给他们。
于是,同情网诞生。
同情网是一种新的去中介化的区块链应用,大量使用了智能合约,并为捐款人发放“同情币”。需要帮助的人在网站上开一个项目,上传相应的审核文字、图片或视频,供捐款人投票,获得同情币最多的项目将得到所有善款。
此外,同情网还设置了很特别的共识机制:同情币持有者从网络上按比例获取一笔分配到他们账户的小额资金,这便是对他们的激励。
每个项目的评估周期结束后,那些投票给“败方”的人会受到惩罚,所持有的同情币会按比例重新分配给那些投票给“胜方”的人。
个体的“同情币”余额像是一种声望令牌,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判断力与“共识判断”最为吻合的人,将获得最多的同情币。他们终将会成为支撑系统运行的绝对可靠的先知。
彼时,世界上20%的交易都由数字加密货币完成,同情网的出现迅速抢占了无国界难民组织70%的小额捐款份额,全球的传统慈善机构在新技术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2.到底什么是同情?
以索菲亚为首的无国界难民组织和其它传统慈善机构很快便入驻同情网,它们为了将权力牢牢攥在手中,想出了迂回的法子:既然技术不可阻挡,那就拼命地攒同情币。等拥有最多的同情币,也就有了最高的话语权。
同情网深受信任感缺失的年轻人欢迎,势不可挡。
那些对慈善感兴趣的捐赠者,不信任国家慈善机构,却愿意投身到一个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应用程序中去,同情网很快就会成为世界最大的单一慈善基金平台。
索菲亚想:如果我们能积累足够的同情币份额,那么就能有效地指挥世界范围内绝大部分的捐赠物资。这个被设计成将我们去中介化的平台,反而变成我们加冕的天梯。
而简雯似乎早就料到这一切会发生,她偶然间得到了一段关于穆森难民的视频,在深度VR体验下,这段视频如此触目惊心:战场的泥泞,炮弹的闪光,惊慌的人群相互践踏,无助的小女孩听到弟弟被踩碎的声音......
出于相关因素的考虑,穆森的消息对外完全封锁,民众根本不了解发生了什么。简雯下定决心要给予难民帮助,于是将视频上传到同情网。
此时VR技术早已普及,人们体验过那段痛苦的战场经历后,无不支持捐助难民。而无国界难民组织因为选错了项目,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同情币。
索菲亚为了弥补败局,孤身一人前往难民区,结果被难民手中的枪支所袭击,而这一切也被索菲亚身上的VR设备所记录,可以预见这段VR会在恒洋国国内掀起怒潮。
一个毫无防备的恒洋国女性,一个致力于帮助难民的慈善机构负责人,被用从同情网上收到的资金买来枪支武装起来的纳丝族反叛分子残酷对待,穆森难民项目会被瞬间摧毁。
…………
故事的最后,是简雯与索菲亚的一场争辩:到底什么是同情?什么是正义?如何实现理想中的公正完美的慈善资源分配?
3.《拜占庭同情》
我是作品《拜占庭同情》另一个根源是著名的“拜占庭将军问题”,这是由 2013 年的图灵奖得主Leslie Lamport提出的,研究分布式系统的容错性。
拜占庭帝国想要进攻一个强大的敌人,为此派出了 10 支军队去包围这个敌人。拜占庭帝国的将军们只能通过信使沟通进攻信号,所以必须商定一个共同的作战计划。然而,他们中的一个或多个可能是叛徒,叛徒试图迷惑其他人,是否能找到一种算法以确保忠诚将领达成协议。
该问题的意义是研究分布式系统的容错性,验证了存在消息丢失的不可靠信道上,试图通过消息传递的方式达到一致性是不可能的。
这是个简短的故事,我只能在其中探讨加密货币诸多有趣方面中的一个。而共识性与系统权威机制对我来说是其中最核心的主题,而且与我想讲的这个人类故事最为契合。
我发现,加密货币背后的数学、算法、历史以及思路非常精妙而且有趣。我只是想讲一个故事,希望以认真、同情的方式看待这种思考。我希望重新关注在基础论文以及源代码方面投入时间与精力的人们,讲述一个尊重读者也尊重加密货币实践者们的故事,当然也不会回避复杂的思维本身。
我在救灾与非政府组织的研究方面投入了很长一段时间,希望了解如何指导并解决人们在自然灾害与人为灾难时面临的体制性问题。
我认为自己在虚拟现实与区块链两大领域最具经验与专业知识积累,所以这个故事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区块链除了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数学应用方案之外,还代表着共识性建立与集体决策技术在历史层面的新发展。在另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则属于一类新兴媒体,而每种新媒体(包括写作、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等)都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对他人的同情心以及建立个人及群体身份的方式。
科幻作家当然无法拒绝这样两种能够对当前及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技术成果。
4.区块链为科幻提供全新灵感
无论在小说、编程还是法律层面,我总是在寻求超越纯粹技术的能力,从源代码片段或法律论点当中找到灵感,而这些片段或论点将超越单纯的需求,一步步迈向艺术、优雅与美丽的境界。这与小说完全相同。
想要煽动人们的情绪并不难; 但在另一方面,如果想要构建起一套美丽而真实的情感机器,则要求创作者将技巧、运气与联合一切创造性努力等因素组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跳出固有思维的樊篱。
过去,科幻作品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想象力,比如《神经漫游者》中的脑机接口技术、《雪崩》中的“虚拟实境”。而今,区块链技术却开始为科幻创作提供全新的灵感,这是科幻作家们第一次在一项主流技术流行起来之后才注意到它的存在。这一点颇为反常。
其背后的原因,不知是在于密码朋克们长达20多年的技术抗争太过边缘化,还是密码学技术所用的数学代码太过艰深?抑或是主流媒体对于比特币和其他数字加密货币的简化表述,让人们更为关注它们与黑帽黑客、恐怖分子、枪支、毒品、色情等“政治不正确”相关的“劲爆”场景,而非区块链背后的思想与逻辑,从而迟滞了科幻作家们对于该技术的极度畅想。
不过,正如刘慈欣所说的,区块链是现实世界走向虚拟世界的关键一步:
“区块链用数字在虚拟世界里建立一个很稳固的信用系统。以前信用系统大多是由强大的权力机构建立,比如国家。信用系统以前在虚拟世界还没有,现在区块链技术出现了,使得虚拟世界也有了信用系统,可以说向前迈了一大步。基于这个信用系统,虚拟世界就可以做很多现实世界能做的事情……”

刘宇昆:我为什么创作《拜占庭同情》?

伟大的想象力与好奇心,能够激发我们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把疯狂的想法变成现实;激发我们用不惧失败的勇气去质疑、去校正自己的行为;激发我们站在更大的格局上去思考肩负的责任与人类的未来。
最后,以雷军先生给《十二个明天》所作的序言与大家共勉:时间无所边界,伟大没有尽头。